北方的西伯利亚

    先大略看一眼“中央欧亚大陆”吧!不管怎么说,在我们的意识中,一直都存有国界线的概念,尤其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常用颜色区分国家,让人更容易把国家当做单位来思考。【小说文学网】***

    然而,“国界线”这个概念是近代才形成的。就算是历史久远的国界,也顶多是300年前的产物,不用很仔细计算,几乎大半界线是在近半世纪才确立,甚至在这四五年,有些更在这一两年才划定。甚至是“国界线”这个概念本身,历史也不长久。因此希望读者可以忽略国界线这回事。

    以大范围观之,可分为北、东、西三个部分。“北”,为面向北极海的广大西伯利亚,是斜度轻微的低海拔平地,除了仅有地衣类植物覆盖地面的极北方,北纬70度以南的地区寒冷稍减,从北极海来的湿气刚好吹到这里,因此形成大片的针叶树林地带,西边延伸到欧洲,是地表范围最广的“绿化地带”(greenbelt)。

    在短暂的夏日,鄂毕河(obriver)、叶尼塞河(yeniseiriver)等诸河汇集往北流,气候意外地炎热,水边更是容易成为蚊虫、病原细菌的温床。然而严寒且漫长的冬天,更是可怕。所有的地面都被雪覆盖,眼目所及仿佛是“白化”的世界,河川及湖泊都结冰了,蚊虫细菌也静止了,这时若用雪橇类交通工具代步,反而较方便。

    自古以来,当地的居民为亚洲系人种,大多以狩猎、打鱼维持生计,族群的规模不大,成点状散居各地,国家或军事之类的话题离他们很遥远。

    这样的形在16世纪末左右出现逆转,脱离蒙古掌控的沙皇俄国看中了这块土地,当时的先遣部队是俄罗斯边境民族——哥萨克人(cossacks),从中亚到东方的“派遣军”,大多是这些少于千人的小规模部队。

    他们装备了简单的枪炮弹药,对“森林之民”、“河川之民”的西伯利亚人来说,却是威力强大的武器。当时由蒙古、突厥系民族建立的小规模政治势力“西伯汗国”落败后,广大北方的东部就被俄罗斯帝国一举在握,他们将当地命名为“西伯利亚”。

    17世纪时,俄罗斯的领土已经扩及太平洋海岸。“西伯利亚”于俄罗斯,不过是除了毛皮外就毫无经济价值的土地,但在地图上可膨胀为范围广阔的版图。

    此时,西欧进入“大航海时代”(这是近几年日本创造的词汇,不见得世界通用),俄罗斯则往北方大地的东边扩张。虽然往海洋或陆地推进的方向不一致,但他们所遭遇的对手势力都不强,俄罗斯帝国先是企图扩大“亚洲”版图,西欧的“国界线”大致划在海外,俄罗斯则在内陆,且大抵在此时开始将目光转向欧洲。

    蒙古高原的双重结构

    虽然差异并非那样明显,但在此姑且将西伯利亚南方分为“东”、“西”两部分来说明。东半部有几座高地,邻接的南方是类似桌台隆起的蒙古高原,范围相当广大,不仅包括现今的蒙古国(旧称蒙古人民共和国,外蒙)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河北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部分,还有俄罗斯联邦的布里亚特共和国(republicofburyatia)、图瓦共和国(thetyvarepublic)、哈卡斯共和国(republicofkhakassia)、阿尔泰共和国(altairepublic)等,从自然环境或历史面向,这些地方都可被视为一个整体。

    蒙古高原是由东边的兴安岭及西海的阿尔泰山两大山脉圈围出来的土地,四周的“斜面”是壮观得让人屏息的外缘。北边涵盖因古老神话而闻名的贝加尔湖(lakebaikal)大片腹地,湖水为森林所环抱,往北下倾。

    兴安岭东边山麓、朝东北平原低斜的平坦“大斜面”,曾是牧民的所在地,随着采行“封禁政策”的清朝衰落,农民开始北上。从牧区转为农牧,再渐变成农耕地,短短一个半世纪左右就如同沧海桑田,而今,在此重演中国北部实行粗放农耕后大多数土地沙化的恶果,因此如何防止越来越多的土地化为沙漠,已成燃眉之急的课题。

章节目录

游牧民的世界史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日]杉山正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1.眺望广阔的大地(1),游牧民的世界史,笔趣阁并收藏游牧民的世界史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