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间就等于有机会,机会呢?有机会等于有什么?——姜明迷茫时问自己的话
杨太后沉吟了一会,慢慢的说道:“就是因为他不简单,我才不敢用他,这个原因听起来很可笑是吧?”
点了点头,杨亮节似懂非懂的道:“现在正值我大宋用人之际,得此良助,岂不是如虎添翼吗?如果他真的有能耐调合大将军和文大人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助益啊!”
看着这个没有什么心机的弟弟,杨太后还是无奈的笑了一下,他这个弟弟虽然是出身于官宦之家,但是平日里却是喜欢舞刀弄枪,性子也颇为任意豪侠,直爽过人,有着一种快意恩仇的思想,这个性格放在平常最是让人喜欢,也能交往一些有志之士。但是放到朝堂之上,却是格格不入。让她这个做姐姐的也是无可奈何,不过见他问及,还是要从头解释一番。
“就是他不简单,我从他眼里看不见他到底需要什么,所以才不敢太相信他。”杨太后轻轻的说着这席话,脑海里却是浮现出他当淑妃那时间的往事。这些话,还有这些事情,是他的丈夫,也就是度宗皇帝对他的启发,才会让他有所顾忌。
那个时候,度宗皇帝对他还是极为宠爱的。要按度宗皇帝自个的意见,当初她就会被立为皇后。而不会立那个全皇后。所以在闻知“襄阳失守,吕文焕投敌”这个消息病倒之后,有很多奏折都是由她代为批阅和再转呈皇上的。
最先她也觉得丈夫度宗皇帝过于信赖贾似道。不过她是极富内秀的女人。只是她恪守内宫不干预朝政的朝规,没有插话,只是在心里焦急。又一次她忍不住坐在床边,轻轻对度宗说:
“皇上,枢密院送来的那些奏折,臣妾翻阅过,有不少是参奏贾太师的。”
谁知道度宗只是淡淡的问了一句:“是吗?参奏些什么?”
杨淑妃说:“都说襄、樊之失,责在贾太师。”
谁知道度宗又是一笑,叹道:“怪太师就没道理了。其责在朕。当初贾太师是确实多次请求赴边的,是朕只想到朝中缺人,不让他去。如果当时他去了,或许襄、樊之事,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听了这话,想到度宗正在病中,不好顶撞刺激他,便绕着弯子说:“皇上严于律己自然好,不过也不能凡事都堆在自己身子上。皇上不让贾太师去前线也没什么错,鄂州一带的禁兵,都是他贾太师部署的,统帅也都是他贾太师所信任的人。这次襄、樊相继失守,主要是他最重用的范文虎按兵不动,不去救援所造成的。”
度宗听了她这番话,便道:“你这都是从那些奏折中看来的吧,这样说你就信了?在这满朝文武中,除了贾太师外,还有谁能忠心不二地顾着大宋朝廷?才出点事,指三道四的不少,有人帮助朕分忧吗?帮着做点事的不就只有贾太师吗?朕不靠他贾太师又靠谁呢?”
从哪个时候起,她才知道,丈夫的双眼已叫贾似道蒙住了。既然这样,任怎么说也是枉然。想到朝中虽有忠良,无奈贾似道仗着皇上的恩宠,一手遮天。丈夫对忠义之臣的话就是听不进,而对贾似道的话,即使是无稽之谈,也深信不疑。她对朝中的事并不怎么清楚。烦杂的思考
使她焦虑不安,苦恼了好一阵,那时间脑子里就突然想到:“在朝廷里,永远也不能让一个人掌权,也不能让一家独大,否则那作为官家,就是在闭上自己的眼睛,捂住自己的耳朵一样。只能自欺欺人了。
所以他不想再有一个贾似道一般的人物出现,也不想过分的依赖于一家势力,从前张世杰有陈宜中在一旁制衡,现在陈宜中远走占城,自己的儿子已经夭折了。而现在的皇上,已然是丈夫的唯一血统,所以听说文天祥在崖山准备迎驾的消息,就赶了过来。希翼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制衡。谁知道自己的弟弟却是什么也不知道。
杨太后在回想中自嘲的笑了一下,才回过神来,看见杨亮节仍然是一脸无知的望着自己。只好再耐心的说道:“亮节,难道你还没有看出来吗?在大将军的眼里,有“权”字的存在。在陈宜中的眼里同样也有。而在文天祥和陆秀夫的眼里我看到了“名”字的存在。在你的眼里我看到了“势”字的存在,在很多人眼里,我看到了“财”、“忠”、“义”等等字的存在。”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杨太后停顿了一下,慢慢的又说:“而在这个姜明的眼里,我看不见有什么字的存在,所以我们根本不知道他需要什么,所以也就不敢放心的去问他,用他。”
杨亮节这才回过神,好像听明白了一些什么,点点头,道:“姐姐,你的意思就是只有我们明白他需要什么,我们能满足他,才能去放心的去用他?”
杨太后点了点头:“无欲无求的人,是最可怕的,记得有老师说过,这种人不是圣贤,那便是大奸大恶之徒,所以我一直在犹豫。”
正在被杨氏姐弟议论是圣贤还是大奸大恶之徒的姜明,此刻正在和文天祥漫步在昨日的小山丘上,谈论着怎么和张世杰相处。
两个人都对张世杰的对大宋的忠诚与作战的勇武有了共同的认识,这个也正是姜明想需要的。他害怕真的变成了意气之争,那就不可收拾了,纯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在他所经历的后世,叫做“党争”。现在的情况看来,张世杰已经有些偏向于此。姜明真的不想让自己的偶像也有这种层次的想法。
但是对于张世杰为什么自福州以来,基本上是屡战屡败?两个人却是始终得不到要领,分析不出有力的理由,姜明下一步想说服张世杰的可能性几乎等于没有,两个人又偏偏不是武将,所以对于此事也是一筹莫展。
最后还是姜明盗用他后世人的说法,得到了文天祥的肯定。
张世杰出身北方,在战略方面之构想,似乎彻头彻尾地完全以陆战为基础。这个是他屡战屡败的唯一可以说的过去而又不伤人的说法。但是拿这个去给张世杰说,作为自负的他,怎么可能会接受这个现实,姜明也觉得信心不是太足,但是有总不能拿着他后世知道的所谓崖山失败之战来给张世杰说吧,那样就算是他张大将军不把自己当成神经病,恐怕连文天祥也会的。
而且不利用手中的军船在展开机动性之攻击,而是将二千艘的军船集中在一个地方,建立起巨大的海上要塞,以防御敌人之攻击,这似乎是他的基本想法。结果证明这个战略构想失败,因而使得张世杰每每为此受到后世批判。
然而放到现在这个实际的情况下,张世杰必须以确保年幼皇帝之安全为第一优先,害怕将兵力分散也是理所当然的。很容易的被张世杰嘲笑成一个不会打仗的笨蛋。由此会更加被动。
天祥和姜明两个人心里互相琢磨着该从那边下手去说服张世杰,便一起叹息着原来自己手下并没有一个像样的大将,以至于他们两个基本上没有带兵打过仗的人子啊这里胡乱猜测,本来想找杜浒和赵孟荣还有刘子俊那么一起来商议的,但是想到他们也是屡经败仗,真正是军官出身的人几乎没有,只有暗自叹息。
这才想到。原来以前他们陷入了一个怪圈,就是长年在外打仗的文天祥并没有什么正统军人出身的手下,而大将或者精英却基本全部集中在张世杰的手里,边逃边打,去世屡尝败绩。
是该改变一下的时候了。两个人不约而同的说了出来,又相视而笑,目光中却充满了坚毅。
想来想去,他们觉得这事还是以皇上和皇太后的名义拍板,把抗元统帅分成水陆两个阵营。陆路统由文天祥率师拱卫。因为张世杰基本上都是带船过来,所以由张世杰统帅水师。这样不但可以平衡双方的纷争,而且可以明确的划分各属职责,真的不行,换换统属也是可以的,那样可能会更有利的进行姜明的下一步计划。
那就是等崖山之事稍微稳定一些后,将在元军合围之前,秘密的将皇室和一些非战斗的人员转移到台湾去,在那里徐徐图谋发展几年,寻找元军的势尽后的可乘之机。在姜明知道的历史中,在崖山之战胜利后,元军就会走进一个低潮期,从那以后,除了一部分例外,元对外战争几乎都不再成功。
公元一二八一年;第二次远征日本失败。
公元一二八一年;第二次远征安南失败。
公元一二八四年;远征占城失败。
公元一二八八年;第三次远征安南失败。元五十大军于白藤江溃败。
公元一二九三年;远征瓜哇失败。
这些数据仍然在姜明的心里存放,现在已经是一二七八年了,只要能有三年的时间休养生息,那么一切都可能会改变,可是姜明自己问自己,会有这个机会吗?
杨太后沉吟了一会,慢慢的说道:“就是因为他不简单,我才不敢用他,这个原因听起来很可笑是吧?”
点了点头,杨亮节似懂非懂的道:“现在正值我大宋用人之际,得此良助,岂不是如虎添翼吗?如果他真的有能耐调合大将军和文大人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助益啊!”
看着这个没有什么心机的弟弟,杨太后还是无奈的笑了一下,他这个弟弟虽然是出身于官宦之家,但是平日里却是喜欢舞刀弄枪,性子也颇为任意豪侠,直爽过人,有着一种快意恩仇的思想,这个性格放在平常最是让人喜欢,也能交往一些有志之士。但是放到朝堂之上,却是格格不入。让她这个做姐姐的也是无可奈何,不过见他问及,还是要从头解释一番。
“就是他不简单,我从他眼里看不见他到底需要什么,所以才不敢太相信他。”杨太后轻轻的说着这席话,脑海里却是浮现出他当淑妃那时间的往事。这些话,还有这些事情,是他的丈夫,也就是度宗皇帝对他的启发,才会让他有所顾忌。
那个时候,度宗皇帝对他还是极为宠爱的。要按度宗皇帝自个的意见,当初她就会被立为皇后。而不会立那个全皇后。所以在闻知“襄阳失守,吕文焕投敌”这个消息病倒之后,有很多奏折都是由她代为批阅和再转呈皇上的。
最先她也觉得丈夫度宗皇帝过于信赖贾似道。不过她是极富内秀的女人。只是她恪守内宫不干预朝政的朝规,没有插话,只是在心里焦急。又一次她忍不住坐在床边,轻轻对度宗说:
“皇上,枢密院送来的那些奏折,臣妾翻阅过,有不少是参奏贾太师的。”
谁知道度宗只是淡淡的问了一句:“是吗?参奏些什么?”
杨淑妃说:“都说襄、樊之失,责在贾太师。”
谁知道度宗又是一笑,叹道:“怪太师就没道理了。其责在朕。当初贾太师是确实多次请求赴边的,是朕只想到朝中缺人,不让他去。如果当时他去了,或许襄、樊之事,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听了这话,想到度宗正在病中,不好顶撞刺激他,便绕着弯子说:“皇上严于律己自然好,不过也不能凡事都堆在自己身子上。皇上不让贾太师去前线也没什么错,鄂州一带的禁兵,都是他贾太师部署的,统帅也都是他贾太师所信任的人。这次襄、樊相继失守,主要是他最重用的范文虎按兵不动,不去救援所造成的。”
度宗听了她这番话,便道:“你这都是从那些奏折中看来的吧,这样说你就信了?在这满朝文武中,除了贾太师外,还有谁能忠心不二地顾着大宋朝廷?才出点事,指三道四的不少,有人帮助朕分忧吗?帮着做点事的不就只有贾太师吗?朕不靠他贾太师又靠谁呢?”
从哪个时候起,她才知道,丈夫的双眼已叫贾似道蒙住了。既然这样,任怎么说也是枉然。想到朝中虽有忠良,无奈贾似道仗着皇上的恩宠,一手遮天。丈夫对忠义之臣的话就是听不进,而对贾似道的话,即使是无稽之谈,也深信不疑。她对朝中的事并不怎么清楚。烦杂的思考
使她焦虑不安,苦恼了好一阵,那时间脑子里就突然想到:“在朝廷里,永远也不能让一个人掌权,也不能让一家独大,否则那作为官家,就是在闭上自己的眼睛,捂住自己的耳朵一样。只能自欺欺人了。
所以他不想再有一个贾似道一般的人物出现,也不想过分的依赖于一家势力,从前张世杰有陈宜中在一旁制衡,现在陈宜中远走占城,自己的儿子已经夭折了。而现在的皇上,已然是丈夫的唯一血统,所以听说文天祥在崖山准备迎驾的消息,就赶了过来。希翼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制衡。谁知道自己的弟弟却是什么也不知道。
杨太后在回想中自嘲的笑了一下,才回过神来,看见杨亮节仍然是一脸无知的望着自己。只好再耐心的说道:“亮节,难道你还没有看出来吗?在大将军的眼里,有“权”字的存在。在陈宜中的眼里同样也有。而在文天祥和陆秀夫的眼里我看到了“名”字的存在。在你的眼里我看到了“势”字的存在,在很多人眼里,我看到了“财”、“忠”、“义”等等字的存在。”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杨太后停顿了一下,慢慢的又说:“而在这个姜明的眼里,我看不见有什么字的存在,所以我们根本不知道他需要什么,所以也就不敢放心的去问他,用他。”
杨亮节这才回过神,好像听明白了一些什么,点点头,道:“姐姐,你的意思就是只有我们明白他需要什么,我们能满足他,才能去放心的去用他?”
杨太后点了点头:“无欲无求的人,是最可怕的,记得有老师说过,这种人不是圣贤,那便是大奸大恶之徒,所以我一直在犹豫。”
正在被杨氏姐弟议论是圣贤还是大奸大恶之徒的姜明,此刻正在和文天祥漫步在昨日的小山丘上,谈论着怎么和张世杰相处。
两个人都对张世杰的对大宋的忠诚与作战的勇武有了共同的认识,这个也正是姜明想需要的。他害怕真的变成了意气之争,那就不可收拾了,纯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在他所经历的后世,叫做“党争”。现在的情况看来,张世杰已经有些偏向于此。姜明真的不想让自己的偶像也有这种层次的想法。
但是对于张世杰为什么自福州以来,基本上是屡战屡败?两个人却是始终得不到要领,分析不出有力的理由,姜明下一步想说服张世杰的可能性几乎等于没有,两个人又偏偏不是武将,所以对于此事也是一筹莫展。
最后还是姜明盗用他后世人的说法,得到了文天祥的肯定。
张世杰出身北方,在战略方面之构想,似乎彻头彻尾地完全以陆战为基础。这个是他屡战屡败的唯一可以说的过去而又不伤人的说法。但是拿这个去给张世杰说,作为自负的他,怎么可能会接受这个现实,姜明也觉得信心不是太足,但是有总不能拿着他后世知道的所谓崖山失败之战来给张世杰说吧,那样就算是他张大将军不把自己当成神经病,恐怕连文天祥也会的。
而且不利用手中的军船在展开机动性之攻击,而是将二千艘的军船集中在一个地方,建立起巨大的海上要塞,以防御敌人之攻击,这似乎是他的基本想法。结果证明这个战略构想失败,因而使得张世杰每每为此受到后世批判。
然而放到现在这个实际的情况下,张世杰必须以确保年幼皇帝之安全为第一优先,害怕将兵力分散也是理所当然的。很容易的被张世杰嘲笑成一个不会打仗的笨蛋。由此会更加被动。
天祥和姜明两个人心里互相琢磨着该从那边下手去说服张世杰,便一起叹息着原来自己手下并没有一个像样的大将,以至于他们两个基本上没有带兵打过仗的人子啊这里胡乱猜测,本来想找杜浒和赵孟荣还有刘子俊那么一起来商议的,但是想到他们也是屡经败仗,真正是军官出身的人几乎没有,只有暗自叹息。
这才想到。原来以前他们陷入了一个怪圈,就是长年在外打仗的文天祥并没有什么正统军人出身的手下,而大将或者精英却基本全部集中在张世杰的手里,边逃边打,去世屡尝败绩。
是该改变一下的时候了。两个人不约而同的说了出来,又相视而笑,目光中却充满了坚毅。
想来想去,他们觉得这事还是以皇上和皇太后的名义拍板,把抗元统帅分成水陆两个阵营。陆路统由文天祥率师拱卫。因为张世杰基本上都是带船过来,所以由张世杰统帅水师。这样不但可以平衡双方的纷争,而且可以明确的划分各属职责,真的不行,换换统属也是可以的,那样可能会更有利的进行姜明的下一步计划。
那就是等崖山之事稍微稳定一些后,将在元军合围之前,秘密的将皇室和一些非战斗的人员转移到台湾去,在那里徐徐图谋发展几年,寻找元军的势尽后的可乘之机。在姜明知道的历史中,在崖山之战胜利后,元军就会走进一个低潮期,从那以后,除了一部分例外,元对外战争几乎都不再成功。
公元一二八一年;第二次远征日本失败。
公元一二八一年;第二次远征安南失败。
公元一二八四年;远征占城失败。
公元一二八八年;第三次远征安南失败。元五十大军于白藤江溃败。
公元一二九三年;远征瓜哇失败。
这些数据仍然在姜明的心里存放,现在已经是一二七八年了,只要能有三年的时间休养生息,那么一切都可能会改变,可是姜明自己问自己,会有这个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