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开会不叫开会,叫“集议”,虽说集议与朝议有字面的不同,但这种开会制度是从朝廷开始的,集议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晃错传》。而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次集议,是公元前81年西汉昭帝时,六十余名相当于今天省市一把手的郡国国主推举出地方和基层代表,与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驻京高干代表,进行当面辩论。会议由时任丞相的田千秋主持,重点议题是讨论汉武帝主政时期国家施政政策的得失。地方和基层代表们对盐铁官营、平准均输、酒类专卖、货币发行等多项政策提出了尖锐批评,强烈要求废除之。桑弘羊深得汉武帝的信任,曾统管中央财政近四十年,是这些政策的实际制定者,对“贤能”和“文人”的否定意见不以为然,但是,经过激烈辩论,会议最后通过了废除全国酒类专卖和关内铁官制度。三十年后学者桓宽根据这次会议记录,整理出了著名的古代经济思想文献—《盐铁论》。

    潞州集议的灵感来源于此。计划在红谷客栈举行,各县推荐的乡绅、北都五大家族代表、潞州各县县令和州长官,陆续到达,李言潮作为地主,负责会务工作,他在前世可是经常参与人大、政协会的安保工作,对会务的组织有独有的一套,现在按照“现代”标准搞出的接待方案,让李隆基看了咋舌,他说:“总体不错,一日三餐就免了,目今百姓都是一日两餐,吾等三餐不合规。”

    李言潮知道,唐人因为宵禁的关系,大都一日两餐,晚上是不吃饭的,虽然在小范围他们经常在夜间聚餐,但放到如此大的场合下,公然三餐,的确不适,就做了改动。

    集议议什么、怎么议,之前有过争论,大部分人都是儒学大师,对商鞅那套“民穷国富”的理论均嗤之以鼻,就要实践“藏富于民,天下太平”的儒学理念,李言潮要引导潞州百姓,逐渐往工商资本上靠,把资本萌芽的显露出来,杜绝国人继续走“学而优则仕”的千年死胡同。现今张玮一号富翁,李隆基二号,李言潮不才,也算是三号富翁了,从这里把资本投入产业,引导资本萌芽像蔬菜大棚的西瓜苗那样,慢慢长成西瓜。说到西瓜,二月不到,这一颗从京兆西市购买的种子,无意中独有一颗西瓜仔,居然发芽,而西瓜已经慢慢成熟起来,看到结出四个硕大的翠皮西瓜,李言潮抚摸着合不拢嘴,来到这个“地球”的时空中,最大的口福看来要满足了,更重要的,这些宝贵的种子,很快就要在春天播种,夏天收获了!

    李隆基的特点是从善如流,他在宫廷圈禁日久,好处是多读史书,精通音律、书法,缺点是对外面的世界,特别是农工商还是缺乏具体的概念,如果在本年度把这三者萌芽催生起来,对以后为政之道将大有裨益。

    本着这个原则,李言潮、张旭、吴道子起草李隆基主旨发言,供与会的潞州名士、乡绅、州、各县官吏思考、辩论,甚至质疑和反对,只要有理,均可采纳。

    定下这个原则,历史上第一次包含普通群众的唐朝集议就这样开始了,红谷客栈的集议堪比后世的遵义*会议,理应把它搞成封建社会的转折点。

    “卿等均为潞州栋梁,今日三郎不才,只做集思广益,兴潞州图振兴,所述言论均为草案,容许各位斧正……”李隆基侃侃而谈,把之前确定的潞州大计和盘托出,听得潞州乡绅目瞪口呆,官吏或沉思、或点头摇头,闻所未闻之道,让这些成天只盯着四书五经的文人墨客,如何理解?

    接下来的讨论李言潮自动做了靶子,他逐个小组解释,为何“重农、扶工、帮商”,有个儒家老学究,追着李言潮问,经商到底有何好处?这让李言潮很无语,这就开始了买、卖、物流、结算这些小儿科的讲解,听得这些人将信将疑。

    “李郎君,”一个胡子花白的乡绅直接在会场质疑道:“如今务农人员都不够,如何多出许多人来,从工、从商?”

    “问的很好。吾等暂时记下卿的质疑,容征集完疑问一并解答。这位老先生问的很好,解答完如果大家满意,别驾郎还对这位老先生赏赐。”李言潮这样一说有赏,好嘛,各位乡绅、官员纷纷发问,李言潮这就开始了记者会。

    问题不外乎,“工”到底做什么,出产的东西卖到哪里;“商人”地位低,如何跟农工平起平坐;缺乏劳力的状态下,农业减产怎么办?

    “回答问题之前,某先领各位参观访问一下,不远,就在这个峡谷,转一圈我再解答大家的问题。”李言潮不慌不忙,向各位施礼,带着大家首先从会场走到回形大棚里面。

    从二月初的凛冽寒风里,走进了温暖如春的大棚,看到瓜菜成畦,绿油油的各类蔬菜,这些顿感石破天惊的官员乡绅们张口结舌,两边的栈道上,站着一个个亭亭玉立的侍女,穿着李言潮设计的制式襦裙,正在向代表们行礼。

    “各位,这种果蔬,就是这些漂亮的娘子们利用一个冬天业余时间打点而成的,今天很巧,西瓜刚刚成熟,我已命人送去了别驾郎府邸两个,今天我们来品尝一个如何?”说着一招手,侍女们送给每人一角鲜红瓜瓤的西瓜。

    乡绅们接过西瓜,嗅来嗅去,没人敢吃,毕竟这种东西太过鲜艳,眼前的景象太过惊艳,他们没从震惊中缓过神来。

    李言潮笑了一下,他两口啃完这角西瓜,也吃了一惊,这糖度应该在2k以上,前世也很少吃到这种西瓜。随即一想,是啊,这里土质、水质优良,配上这大豆饼做肥料,想不甜都很难啊。

    这些乡绅随即见样学样,也几口啃完了西瓜,嘴巴兀自咂个不停,一会儿大家你指我我指你,大笑起来。李言潮赶忙让人奉上纸巾,有几个人看了看纸巾,擦完嘴,叠了叠放到了袍袖里,而不是扔到备好的废纸篓。

    第二站是李言潮改良的造纸厂,这个造纸厂位于客栈后面一个大溶洞中,刚才的纸巾就是这个造纸厂生产的,李言潮投资建个小造纸厂跟李隆基汇报过,他也没在意,毕竟在唐代,纸张虽说昂贵,已经不是新鲜的东西了,这里的奇景是,打浆机是山上的风车传导的动力,之前看到风车,大家还以为是小孩子玩具呢。看过之后才知道,这个造纸厂竟然是一条粗糙的自动生产线!

    “打浆、加灰,过滤、烘干,这些环节全部是自动的,如果人工处理,就没有那么精准。”李言潮指着这些大大小小的由齿轮控制的设备。

    李隆基皱了皱眉,指着污水说:“这些脏水倒哪里了?”

    “沉淀后,用管道排到那边的树林里。用陶管铺设了不到两里的管道,树林的植物正好把这些水又净化了流到了小溪。”李言潮指着穿越后伏击韦播的那个树林说,心想,这李隆基还是环境保护主义者,心里不禁一阵欣赏,他面向大家说,“刚才别驾郎殿下问的问题很重要,做工业最怕破坏吾等生存的空间。”

    看了纸张,果然白皙、细腻,大家爱不释手,李言潮当然奉上顺水人情,一人一提用这些人做起了活广告。

    第三站是小型印刷厂,这里正在用活字制版,印刷苏苏和吴玉洁编写的《算数》教材,这次轮到老学究们吃惊了,这种复杂的印刷竟然也是风车驱动的。

    李言潮得意地指着吴道子绘制的插图说:“殿下、诸位:这本教材如果保存六十年,可值百金,不买真可惜了。”

    有人问为何,李言潮说:“张旭、吴道子两位君上乃当今最厉害的书法、绘画师傅,前无古人,几乎敢说后无来者!”

    众人听了,沉没半晌,不知道是不是对后无来者不信。

    这时,有人打破沉默问了:“郎君,如无风怎么办?”

    “风、水、煤、油都是动力,一般来说,夏天、秋天风小,用水作动力,春天、冬天风大,用风作动力,如果工场再大点,就得用煤和油作动力了。”

    “殿下、阁下,您看看潞州的工匠多厉害。”说着,他打开一处地方,露出伞形齿轮,让大家参观。风的动能通过曲轴和齿轮能做任何所需的工业化动作,这时那些赞叹声就不必说了。

    参观完会,李言潮问:“诸位还有质疑吗?不用说了吧。”他随即看到这些吃了西瓜、拿了纸张、买了尚有油墨香味教材的大儒、乡绅们,都在默默地摇着头。

    

    (。手机版阅读网址:

章节目录

唐潮风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唐潮作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六十七章 红谷集议-唐文龙生日,唐潮风暴,笔趣阁并收藏唐潮风暴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