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整个中医最核心的地方就是对气的研究,这个气并不是那种虚无缥缈的武侠小说中的内功,而是对整个身体的一种掌握,因为有这些气的存在,所以才会让身体出现病症或者可以让身体进行活动。
气,对于大部份人来说,都可能被视为一种很玄很奇妙而难于理解的东西,它看似无形无相无色,却又是力量无穷,在中医学中“气”是一个运用非常广泛,而又难以用一句话解释清楚的概念。
气是华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华国的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气生成的,气的概念非常完美的融入到中医学的理论中,那么什么是气呢?《黄帝内经》说:“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人的“上焦”也就是心肺,把饮食物的精华布散到全身,像雾露一样滋润灌溉脏腑、皮毛,使之得到营养,这就是“气”。看来中医所说的“气”是一种微小的、难用肉眼看见的,具有营养作用的微粒。华国古人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最小的颗粒,所谓“气聚为物、物散为气”,气聚集在一起就构成了物,而物散开了就成为“气”。这是中医学对“气”最基本的认识。
而“气”构成的“物”又都会表现出其功能,发挥出作用,中医又把这种效能也称为“气”,如心的功能称为“心气”,肺的功能称为“肺气”,肾的功能称为“肾气”等等。例如中医认为“肝”有主疏泄的功能,肝对人的情志“主怒”,在正常情况下,肝发挥正常功能称为“肝气”,在肝疏泄的功能受到阻滞,出现急躁易怒的不良情绪的时候,我们也说它是犯了“肝气”。最有意思的是“脾气”这个词。通常情况下,脾气指脾的功能及其赖以产生的精微物质或动力。当把“脾”读为“皮”的音时,脾气就成为指人的习性或借指事物的特性;更指怒气,或容易发怒的性情。因遇到某事物或人的行为是自己感到不快,通常称为“生气”。诸葛亮“三气周瑜”。这里的“气”就有使之“生气”的意思。我们无从考证“气”的这个意义的来源。但是华国人谁都一听就能明白。
从某种意义上说,气就是指生理功能,又指具有活力很强特性的物质。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中医学把“气”的具体作用主要归纳为五个方面。即推动作用,温煦作用,气化作用,防御作用,固摄和托举作用。所谓推动作用。是说人血液的流动,脏腑功能的发挥,精神意识的灵敏,四肢运动的灵活都需要气的推动,如果这种推动力不足,我们就说他“气力不足”。
所谓温煦作用,是说“气”是人体热能的来源,气虚则恶寒怕冷,体温较低。各个脏腑的功能也较弱。所谓气化作用是说气具有将各种物质进行转化的作用,如把饮食物转化为人体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中医称为“水谷精微之气”,就是依靠这种气化作用。所谓防御作用,是指人体抵御外来病邪的侵袭。不发生疾病的功能,中医把这种气称为“卫气”。所谓固摄和托举作用,则是指血液在脉道内流动不溢出脉外,脏腑在体腔内有固定的位置。不会因为站立而下垂,都是依靠气的固摄和托举。所以中医常把内脏下垂一类的疾病称为“中气下陷”。气在人体内是流动不止的,中医把气的流动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统称为“气机”。而气的流动受阻,则称为“气滞”或“气郁”。
所以说整个中医对气这个研究是整个中医组成的最核心的部分,而切脉则就是对这个气的一种补充。因为切脉,切的就是人体之中的这个气。
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三个方面的变化。由于气血津液都需五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
心脏搏动的强弱,脉络的弛张,是引起脉象变化的根源。心脏搏动有力,脉象随其病因证象不同而呈洪大滑数等脉;无力则脉象常呈迟细微弱等脉。心脏搏动与脉象起伏,都是肝系膜络交替收缩与舒张的反映。如果血络松弛则呈孺、缓;紧张则呈弦紧。
痉挛则呈结代等等。只有将固定的心脏、脉络和流动的气、血、津液连在一起分析,才能揭示脉象变化的本质,对于何证出现何脉才有理有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气血津液虚滞变化,可以反映不同的脉象。
气是心脏搏动的动力,心气是由肾系生化的元气,脾系生化的谷气,肺系吸人的清气,注人心脏,成为心脏活动的能源。脾肾功能衰退,心气也就随之衰弱,脉象与心相应也就呈现缓慢或虚数无力。若将这一连锁反应进行逆向推理,脉象无力是因心气不足,心气不足则是脾肾化气功能衰退所致。气行脉外,营卫和调,则脉不浮、不沉、不迟、不数。如果风寒束表,毛窍收缩,脉络紧张,卫气充盛于表,则脉随气浮,呈为轻按即得的浮紧脉。若卫气因寒、内归脏腑,则呈重按始得的沉紧脉,久病气虚,脉伏于里,则呈重按始得的沉弱脉。若阳气虚衰,无力助心行血,则脉呈迟缓微弱。若风寒束表或风热犯肺,气郁化热,心阳亢进,则脉应之而呈洪大有力而数。
若因气郁引起脉的传导阻滞,则脉应之而涩。若因气郁引起脉络不舒,则脉应之而弦。
所以说望闻问切之中,切脉是处于最重要的地位,甚至是直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前面的三步只是一种判断,最后的切脉才是对病症的确定,四步下来之后,一个人的身体出现了什么毛病,几乎也就可以察觉出来。
望闻问切是整个中医之中最重要的手段,其实这句话还真的有点废话了,整个中医之中只有这四步是可以判断对方得了什么病的,不重要才奇怪了。可以说,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后面的治疗都不算是太麻烦,真正麻烦的地方就是对病症的判断,只有判断好了对方得了什么病,才能够去治疗。
不然的话,很多医生在不知道对方得到什么病的时候,就算是推迟一点治疗的时间,他们也不会直接就去治疗。因为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他们治疗的过程之中都会对身体有影响,就算是中药也是如此。如果不能够确定真实情况的话,补药也可以变成毒药的!更别说是西医之中的开刀了,判断不了的话,总不能将身体抛开之后发现没有什么事情再缝好,然后换另外一个地方开刀吧!就算是最后缝合结束,这对身体的创伤也小不了。
在这个时候名医跟庸医也就直接凸显出来了,其实说到底也是经验的一种体现,经验多的只要通过简单的查看就可以确定病因,经验少的当然就没有这么有效了。所以在望闻问切的时候,肖易也要用大量的时间去积累经验。只是这个时候,中医药稍微温和一点,不需要有太大的动作,只要一直使用就可以了。
在古代的时候能够进行到这一步,徒弟倒是也差不多可以出师了,而在出师之前一般都会在药堂或者是专门师傅带着徒弟到处给人治病,这就是让徒弟多一点的经验,而且这个时候师傅在后面看着,倒是不会出什么事情。
而且在这个阶段的时候,肖易还要学习不少的东西,药物的匹配,最重要的就要学习治疗的手段了。认识了所有的病因,可以一眼就看出对方得了什么病,这还不是结束,知道了所有的药物知识,但是这还不算完,最后要学习的就是要去怎么治疗。能够清楚知道对方得了什么病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怎么去治病。
而中医治病的方法有很多,最简单的方法当然就是直接用药去治疗。这倒不需要多长时间的学习,因为知道了各种药房,了解了药物的效果,只要看病抓药就行,这是最简单的方法。除了药物的治疗之外,还有砭,推拿,针灸等。
砭就是现在的外科差不多,最典型的就是刮骨疗伤了,然后就是刮痧跟拔罐一些手法了。而推拿也不太复杂,只是能够治疗一些比较表面的病症,而针灸应该是知道的人最多的,也是整个西方对中医最不认同的地方所在。
说起针灸,那么就必须要说现在很多人都不认同的东西,那就是穴位跟经脉,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文学网提供无广告弹窗小说阅读】
气,对于大部份人来说,都可能被视为一种很玄很奇妙而难于理解的东西,它看似无形无相无色,却又是力量无穷,在中医学中“气”是一个运用非常广泛,而又难以用一句话解释清楚的概念。
气是华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华国的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气生成的,气的概念非常完美的融入到中医学的理论中,那么什么是气呢?《黄帝内经》说:“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人的“上焦”也就是心肺,把饮食物的精华布散到全身,像雾露一样滋润灌溉脏腑、皮毛,使之得到营养,这就是“气”。看来中医所说的“气”是一种微小的、难用肉眼看见的,具有营养作用的微粒。华国古人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最小的颗粒,所谓“气聚为物、物散为气”,气聚集在一起就构成了物,而物散开了就成为“气”。这是中医学对“气”最基本的认识。
而“气”构成的“物”又都会表现出其功能,发挥出作用,中医又把这种效能也称为“气”,如心的功能称为“心气”,肺的功能称为“肺气”,肾的功能称为“肾气”等等。例如中医认为“肝”有主疏泄的功能,肝对人的情志“主怒”,在正常情况下,肝发挥正常功能称为“肝气”,在肝疏泄的功能受到阻滞,出现急躁易怒的不良情绪的时候,我们也说它是犯了“肝气”。最有意思的是“脾气”这个词。通常情况下,脾气指脾的功能及其赖以产生的精微物质或动力。当把“脾”读为“皮”的音时,脾气就成为指人的习性或借指事物的特性;更指怒气,或容易发怒的性情。因遇到某事物或人的行为是自己感到不快,通常称为“生气”。诸葛亮“三气周瑜”。这里的“气”就有使之“生气”的意思。我们无从考证“气”的这个意义的来源。但是华国人谁都一听就能明白。
从某种意义上说,气就是指生理功能,又指具有活力很强特性的物质。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中医学把“气”的具体作用主要归纳为五个方面。即推动作用,温煦作用,气化作用,防御作用,固摄和托举作用。所谓推动作用。是说人血液的流动,脏腑功能的发挥,精神意识的灵敏,四肢运动的灵活都需要气的推动,如果这种推动力不足,我们就说他“气力不足”。
所谓温煦作用,是说“气”是人体热能的来源,气虚则恶寒怕冷,体温较低。各个脏腑的功能也较弱。所谓气化作用是说气具有将各种物质进行转化的作用,如把饮食物转化为人体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中医称为“水谷精微之气”,就是依靠这种气化作用。所谓防御作用,是指人体抵御外来病邪的侵袭。不发生疾病的功能,中医把这种气称为“卫气”。所谓固摄和托举作用,则是指血液在脉道内流动不溢出脉外,脏腑在体腔内有固定的位置。不会因为站立而下垂,都是依靠气的固摄和托举。所以中医常把内脏下垂一类的疾病称为“中气下陷”。气在人体内是流动不止的,中医把气的流动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统称为“气机”。而气的流动受阻,则称为“气滞”或“气郁”。
所以说整个中医对气这个研究是整个中医组成的最核心的部分,而切脉则就是对这个气的一种补充。因为切脉,切的就是人体之中的这个气。
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三个方面的变化。由于气血津液都需五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
心脏搏动的强弱,脉络的弛张,是引起脉象变化的根源。心脏搏动有力,脉象随其病因证象不同而呈洪大滑数等脉;无力则脉象常呈迟细微弱等脉。心脏搏动与脉象起伏,都是肝系膜络交替收缩与舒张的反映。如果血络松弛则呈孺、缓;紧张则呈弦紧。
痉挛则呈结代等等。只有将固定的心脏、脉络和流动的气、血、津液连在一起分析,才能揭示脉象变化的本质,对于何证出现何脉才有理有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气血津液虚滞变化,可以反映不同的脉象。
气是心脏搏动的动力,心气是由肾系生化的元气,脾系生化的谷气,肺系吸人的清气,注人心脏,成为心脏活动的能源。脾肾功能衰退,心气也就随之衰弱,脉象与心相应也就呈现缓慢或虚数无力。若将这一连锁反应进行逆向推理,脉象无力是因心气不足,心气不足则是脾肾化气功能衰退所致。气行脉外,营卫和调,则脉不浮、不沉、不迟、不数。如果风寒束表,毛窍收缩,脉络紧张,卫气充盛于表,则脉随气浮,呈为轻按即得的浮紧脉。若卫气因寒、内归脏腑,则呈重按始得的沉紧脉,久病气虚,脉伏于里,则呈重按始得的沉弱脉。若阳气虚衰,无力助心行血,则脉呈迟缓微弱。若风寒束表或风热犯肺,气郁化热,心阳亢进,则脉应之而呈洪大有力而数。
若因气郁引起脉的传导阻滞,则脉应之而涩。若因气郁引起脉络不舒,则脉应之而弦。
所以说望闻问切之中,切脉是处于最重要的地位,甚至是直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前面的三步只是一种判断,最后的切脉才是对病症的确定,四步下来之后,一个人的身体出现了什么毛病,几乎也就可以察觉出来。
望闻问切是整个中医之中最重要的手段,其实这句话还真的有点废话了,整个中医之中只有这四步是可以判断对方得了什么病的,不重要才奇怪了。可以说,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后面的治疗都不算是太麻烦,真正麻烦的地方就是对病症的判断,只有判断好了对方得了什么病,才能够去治疗。
不然的话,很多医生在不知道对方得到什么病的时候,就算是推迟一点治疗的时间,他们也不会直接就去治疗。因为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他们治疗的过程之中都会对身体有影响,就算是中药也是如此。如果不能够确定真实情况的话,补药也可以变成毒药的!更别说是西医之中的开刀了,判断不了的话,总不能将身体抛开之后发现没有什么事情再缝好,然后换另外一个地方开刀吧!就算是最后缝合结束,这对身体的创伤也小不了。
在这个时候名医跟庸医也就直接凸显出来了,其实说到底也是经验的一种体现,经验多的只要通过简单的查看就可以确定病因,经验少的当然就没有这么有效了。所以在望闻问切的时候,肖易也要用大量的时间去积累经验。只是这个时候,中医药稍微温和一点,不需要有太大的动作,只要一直使用就可以了。
在古代的时候能够进行到这一步,徒弟倒是也差不多可以出师了,而在出师之前一般都会在药堂或者是专门师傅带着徒弟到处给人治病,这就是让徒弟多一点的经验,而且这个时候师傅在后面看着,倒是不会出什么事情。
而且在这个阶段的时候,肖易还要学习不少的东西,药物的匹配,最重要的就要学习治疗的手段了。认识了所有的病因,可以一眼就看出对方得了什么病,这还不是结束,知道了所有的药物知识,但是这还不算完,最后要学习的就是要去怎么治疗。能够清楚知道对方得了什么病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怎么去治病。
而中医治病的方法有很多,最简单的方法当然就是直接用药去治疗。这倒不需要多长时间的学习,因为知道了各种药房,了解了药物的效果,只要看病抓药就行,这是最简单的方法。除了药物的治疗之外,还有砭,推拿,针灸等。
砭就是现在的外科差不多,最典型的就是刮骨疗伤了,然后就是刮痧跟拔罐一些手法了。而推拿也不太复杂,只是能够治疗一些比较表面的病症,而针灸应该是知道的人最多的,也是整个西方对中医最不认同的地方所在。
说起针灸,那么就必须要说现在很多人都不认同的东西,那就是穴位跟经脉,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文学网提供无广告弹窗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