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发网站先阻止这个世界的末日,再阻止末日幻境的末日。最终阻止病院现实的末日。
按照“真实侧面”的假设,无论是哪一个世界,只要其中一个灭亡了,那么,另外的世界也会同步灭亡。因为,它们都直接反映着“真实”。而并非是一个谁依附谁的体系。
此间的复杂关系,包括世界和世界之间,人和人之间,不同世界相似的人之间,不同世界不同的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无法理清。哪怕在日记中已经记载了各种猜测,各种联想,以及仿佛从第三者上帝视角看到的情况,要整理出一个完全合理,丝丝入扣,又条理顺畅的关系图,于我而言是完全做不到的。
仅仅是阮黎医生、“江”和人形江的关系,不同世界的咲夜她们的关系,乃至于白色克劳迪娅、“病毒”和“江”的关系,就已经让我的思维时常陷入死结中。
我甚至不由得去猜测,有可能记录在日记上的线索,有一部分看似客观的东西,一部分看似我亲眼所见的东西,都存在精神幻觉方面所带来的虚假信息。尤其是我对“高川”过去的记忆,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糅杂了幻觉、想象和心理的某种倾向。
更加让人感到担忧的是,哪怕明知道这些记忆,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并不完全是“真实”,却无法分辨哪一些是“虚假”。因为,在很多情况下,都不存在一个绝对真实的参照物。
虽然很遗憾,但人类的意识就是这样。在不存在标准参照物的情况下,连认知别的事物都无法做到。
我最初在末日幻境的时候,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人形江的情报作为参照物。进入病院现实后,以病院现实的情报作为参照物。而再次复苏后,则以“江”和“病毒”作为参照物。然而,三种参照物都存在看起来不那么真实,或者说,无法证明其绝对真实的一面。
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潜意识中,设置一个真实参照的对象,而在设定之后,就会打心底去相信,不会轻易动摇。但是,一旦动摇,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三观的瓦解,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对自身的定位,充满了可怕的破坏力。而像我这样,心中的真实参照不断动摇,进而让自己的三观也不得不随时修正,却无法维持在一个稳定层面上的情况,绝对不是正常的情况,也绝对符合精神病人的标准。
阮黎医生完全看穿了这一点。
我的行为,并不基于“真实是什么”这样的客观,而是“自认为真实是什么”的主观。这并非说其他人都是用客观的现实来建设自己三观的,但是,客观而坚定的因素,绝对是最重要的砖石。而放在我这里,“客观”却似乎像是从来都不存在的一样,反而更符合“幻觉”的定义。例如,有多少人拿起石头的时候,会觉得手中的不是石头,而是别的什么呢?这里的“石头”之所以是“客观真实”,并不是因为,拿起它的人,觉得它是真实,而是承认它的本质就是真实,而“石头”这个名字,则是对这个“真实”的命名。
可是,放在我这里,我拿起石头,之所以认为它是真实,并不是因为承认它是真实。而仅仅是我希望它是真实的。
我不想承认这些情况,做过许多自辩,但我觉得,阮黎医生看穿了一切。而这样缺乏真实参照物,而变得摇摆不定的世界观,正是我连看似最为真实的“病院现实”都要怀疑。甚至在如今。做出了“真实侧面”这个假设的根源。
没有一个正常人,会去怀疑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到底是不是真实。哪怕曾经产生过这样的念头,也不会遵循这样的念头去行动。
无论如何,自己都不是一个正常人——这个认知十分符合阮黎医生的期许。
“我一直希望,你可以打心底承认这一点。”她这么对我说,“在你过去的日记中,你哪怕口中承认,并以这个角度去辩解。去思考了一些情况,可是,你对自己是正常人的期许,要大大超过这个认知,在很多内容中,你都是假设自己是一个正常人去做出判断。可是,你本来就不是正常人,就算有常识。又如何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相信那些正常的判断呢?油和水都是流体。但是,油不可能变成水,也不可能从水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应该做,可以做的事情,更无法做到水可以做的所有事情。”
最初。我写日记的初衷——不,应该说,在我的记忆中,写下自己的故事,并不是当作日记。而是希望能将那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冒险,写成一本故事小说。因为我自身的经历已经太过玄奇,所以,根本就没有必要再进行夸大,反而,因为存在太多自己完全不可理解,在遇到前也很难想象的情况,所以,也会尝试在记录故事内容的时候进行解读,想要找到自己于事发当时没能找出的疑点和线索,并进行一个逻辑化的整理,可结果证明,这么做只会让整个故事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晦涩。到了最后,我已经无能为力去理顺这些内容了。
故事很庞大,臃肿,而且没有情节构架上的重新整理,大部分是以自己的时间顺序排列的,所以,当作日记看的话,反而会轻松一些,就像是:这一次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将这一段内容的结束当成一个暂时的终结,而不以之后的内容强行扯上关系。
这种阅读上的割裂,会让整体内容显得简单一些,但也会产生更多的疑问。我觉得,若是需要出版的话,按照这种方式,把整个故事分解成一个个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以“同一主角按时间顺序做的梦中冒险”这种方式进行编排,或许更好一些。
阮黎医生到底是以怎样的方式阅读这些内容,我完全猜不出来,因为,她需要从故事中整理的,并非是情节和设定,而是反应在这些怪诞的情节和设定背后,所暗示的我的心理变化。她和我设想中的读者,完全不是一个类型。
我不觉得,阅读我的日记,会得到太多的愉悦。也许,在日记内容中,并不缺乏快乐的描述,但是,我所经历的这些,其沉重、压抑和不解,以及来自于我主观上的不确定和疑惑感,那难以理顺的逻辑和情感,以及各种精神病态的节外生枝,都一定是将读者赶走的重要原因吧。
即便如此,我仍旧无法停下笔来,因为,只有这些怪诞、困惑又难以解读的部分,真正描绘并证明了我的存在。这些东西,无论好坏,都是我曾经活着的证据。
我,就在这里。
无论如何,我就在这里。
就算无法辨清“我”之外的事物是不是真实,也无法单纯将这个“我”作为真实的参照物,但却可以让我拥有一种真实的,活着的感觉。
仅仅只因为这个原因,我就无法停下笔来,就算日记会被人进行心理解析,而忽略了我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或者,认为我想要证明的都是“理所当然,且没必要在意”的东西,我也从未想过放弃这种行为。固执的行为,和行为的初衷,对于他人而言,可能是“有和没有都没什么区别”,或许是“可笑又滑稽”,大概会“难以理解”,但是,对于自己而言,却肯定拥有重要的意义。
当我坚信这一点,而付之行动的时候。那些让人困惑和难受的情况,就会变得如同羽毛一样轻。
我就是这样,一直走到了现在,并且,会一直走下去吧。
我大口大口咀嚼着烤肉,细细品味肉质的美味。用力地咬下去。撕扯,咀嚼,就像是这就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最后一餐,将未来本该拥有,但却可能会结束的生命,化作这样的一股力量。
“真好吃,妈妈。”我对阮黎医生说:“真的太好吃了。”
阮黎医生微微笑起来,但是。我觉得,她的眼睛并不像她的笑容那么快乐。
其实,我觉得,她并不需要为我伤心难过,因为,现在的我虽然承载着许多,但却比现在的她更加快乐。那么,需要安慰的。反而是她,不是吗?
我叉起一块肉。堵进她的嘴巴里。
“早上就是烧烤?”我问。
“晨会说了一些活动相关的事情,因为带有一些比赛性质,所以,客人们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整理。”阮黎医生说:“现在的烧烤,算是为大家接风洗尘,真正的活动主题会在下午开始。下午是报告会。参与研讨会的人,都要提前上交一篇论文,由研讨会的专家进行评选,再将优秀的,有特色的论文发送给其他人。因为都是受到邀请的客人。大多不是专业的,所以,这种评选并不会遭到太大的抗拒。
论文评选之后,直到研讨会结束前,大家都必须研究今天晨会上,研讨会给出的课题,并在倒数第二天结束前,再一次提交论文,于最后一天进行报告会。活动期间,研讨会将组织大家前往精神病院参观,参观内容当然和给出的课题相关,基本上是围绕对公布名单上的病人的临床例诊展开的——也就是你这样的病患者。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只能选择同一个病人,名单上的候选病人包括你在内,有七个人,他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当然,研讨会更鼓励综合性的探讨,找出多个病人中的相似和不同。”
“听起来事情很多。”我说。
“是的,总共一周的时间。”阮黎医生说:“最初发出邀请时,说是只有三天,但因为一些原因,研讨会临时延长了时间。不过,对于真正有心要参与这次活动的人来说,时间增加一倍不是什么问题。专家级别的指导、共事和尖端设备的随意使用,都是很吸引人的。本来,研讨会宣扬的口号,就是在交流中提升自己,认知世界,寻找志同道合的同伴。觉得这只是幌子的人,心态不够正经的人,仅仅是带着出国游玩想法的人,在遭遇了那些事情后,基本都已经放弃了。能够留下来的,都是坚定要参与这次研讨会的人,这样的人绝对不会因为时间延长而抱怨。”
“但是,中途有事,想要离开的人怎么办?”我问到。
“那就很抱歉了,研讨会期间,不允许使用自己的手机。”阮黎医生说:“研讨会为每个人都标配一个新手机,专门在研讨会期间使用,研讨会结束后也不准带走。”
“感觉真严格,不会引起他人的怀疑和不满吗?”我说。
“当然不会。”阮黎医生饶有深意地说:“因为,这里本来就是这样的地方。而这个活动,也就是这样的一种活动。相关的限制在邀请对方的同时,就已经事先申明了,而研讨会在心理学界也有被人信任的份量。我不属于这次研讨会的主持方,但这仅仅是因为,我的研究更加私人化,在大多数时间里,研讨会反而是一种约束。一个组织必然拥有自己的核心理念,并且强求成员遵循这个理念,而这个理念,却又不是少数人可以撼动的。这样的情况,会让加入组织的人受到种种限制,我不太喜欢。我有自己的想法,但并不保证,一定遵循组织的理念和方向,所以,像现在这样,有需要就合作,没需要就分开的相处方式,还是挺合适的。当然,为了达成合作,也要付出比组织成员更多的东西。正巧,我所拥有的东西,对他们来说,也同样是极为珍贵的。”
这么说着的阮黎医生点了点自己的脑袋,说:“顶级专家的思维方式,而且还是特立独行的女性视角。”
阮黎医生很自信,也很主动,不过,这种风格和她的形象很相称。我从来不觉得,自信的阮黎医生有什么地方奇怪,反而,倘若她的表现和我一样沉默,反而让人怀疑。不过,即便是这样的阮黎医生,在谈起白色克劳迪娅和世界末日的时候,也不免带上苦笑,那些东西,在她的说法中,是“事业生涯中最可怕的荆棘,很困难,但是从来都不曾畏惧和绝望。”
我在她的身上,感受到激励,得到了勇气,同时也似乎看到了富江的影子。(未完待续。。)
按照“真实侧面”的假设,无论是哪一个世界,只要其中一个灭亡了,那么,另外的世界也会同步灭亡。因为,它们都直接反映着“真实”。而并非是一个谁依附谁的体系。
此间的复杂关系,包括世界和世界之间,人和人之间,不同世界相似的人之间,不同世界不同的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无法理清。哪怕在日记中已经记载了各种猜测,各种联想,以及仿佛从第三者上帝视角看到的情况,要整理出一个完全合理,丝丝入扣,又条理顺畅的关系图,于我而言是完全做不到的。
仅仅是阮黎医生、“江”和人形江的关系,不同世界的咲夜她们的关系,乃至于白色克劳迪娅、“病毒”和“江”的关系,就已经让我的思维时常陷入死结中。
我甚至不由得去猜测,有可能记录在日记上的线索,有一部分看似客观的东西,一部分看似我亲眼所见的东西,都存在精神幻觉方面所带来的虚假信息。尤其是我对“高川”过去的记忆,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糅杂了幻觉、想象和心理的某种倾向。
更加让人感到担忧的是,哪怕明知道这些记忆,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并不完全是“真实”,却无法分辨哪一些是“虚假”。因为,在很多情况下,都不存在一个绝对真实的参照物。
虽然很遗憾,但人类的意识就是这样。在不存在标准参照物的情况下,连认知别的事物都无法做到。
我最初在末日幻境的时候,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人形江的情报作为参照物。进入病院现实后,以病院现实的情报作为参照物。而再次复苏后,则以“江”和“病毒”作为参照物。然而,三种参照物都存在看起来不那么真实,或者说,无法证明其绝对真实的一面。
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潜意识中,设置一个真实参照的对象,而在设定之后,就会打心底去相信,不会轻易动摇。但是,一旦动摇,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三观的瓦解,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对自身的定位,充满了可怕的破坏力。而像我这样,心中的真实参照不断动摇,进而让自己的三观也不得不随时修正,却无法维持在一个稳定层面上的情况,绝对不是正常的情况,也绝对符合精神病人的标准。
阮黎医生完全看穿了这一点。
我的行为,并不基于“真实是什么”这样的客观,而是“自认为真实是什么”的主观。这并非说其他人都是用客观的现实来建设自己三观的,但是,客观而坚定的因素,绝对是最重要的砖石。而放在我这里,“客观”却似乎像是从来都不存在的一样,反而更符合“幻觉”的定义。例如,有多少人拿起石头的时候,会觉得手中的不是石头,而是别的什么呢?这里的“石头”之所以是“客观真实”,并不是因为,拿起它的人,觉得它是真实,而是承认它的本质就是真实,而“石头”这个名字,则是对这个“真实”的命名。
可是,放在我这里,我拿起石头,之所以认为它是真实,并不是因为承认它是真实。而仅仅是我希望它是真实的。
我不想承认这些情况,做过许多自辩,但我觉得,阮黎医生看穿了一切。而这样缺乏真实参照物,而变得摇摆不定的世界观,正是我连看似最为真实的“病院现实”都要怀疑。甚至在如今。做出了“真实侧面”这个假设的根源。
没有一个正常人,会去怀疑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到底是不是真实。哪怕曾经产生过这样的念头,也不会遵循这样的念头去行动。
无论如何,自己都不是一个正常人——这个认知十分符合阮黎医生的期许。
“我一直希望,你可以打心底承认这一点。”她这么对我说,“在你过去的日记中,你哪怕口中承认,并以这个角度去辩解。去思考了一些情况,可是,你对自己是正常人的期许,要大大超过这个认知,在很多内容中,你都是假设自己是一个正常人去做出判断。可是,你本来就不是正常人,就算有常识。又如何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相信那些正常的判断呢?油和水都是流体。但是,油不可能变成水,也不可能从水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应该做,可以做的事情,更无法做到水可以做的所有事情。”
最初。我写日记的初衷——不,应该说,在我的记忆中,写下自己的故事,并不是当作日记。而是希望能将那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冒险,写成一本故事小说。因为我自身的经历已经太过玄奇,所以,根本就没有必要再进行夸大,反而,因为存在太多自己完全不可理解,在遇到前也很难想象的情况,所以,也会尝试在记录故事内容的时候进行解读,想要找到自己于事发当时没能找出的疑点和线索,并进行一个逻辑化的整理,可结果证明,这么做只会让整个故事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晦涩。到了最后,我已经无能为力去理顺这些内容了。
故事很庞大,臃肿,而且没有情节构架上的重新整理,大部分是以自己的时间顺序排列的,所以,当作日记看的话,反而会轻松一些,就像是:这一次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将这一段内容的结束当成一个暂时的终结,而不以之后的内容强行扯上关系。
这种阅读上的割裂,会让整体内容显得简单一些,但也会产生更多的疑问。我觉得,若是需要出版的话,按照这种方式,把整个故事分解成一个个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以“同一主角按时间顺序做的梦中冒险”这种方式进行编排,或许更好一些。
阮黎医生到底是以怎样的方式阅读这些内容,我完全猜不出来,因为,她需要从故事中整理的,并非是情节和设定,而是反应在这些怪诞的情节和设定背后,所暗示的我的心理变化。她和我设想中的读者,完全不是一个类型。
我不觉得,阅读我的日记,会得到太多的愉悦。也许,在日记内容中,并不缺乏快乐的描述,但是,我所经历的这些,其沉重、压抑和不解,以及来自于我主观上的不确定和疑惑感,那难以理顺的逻辑和情感,以及各种精神病态的节外生枝,都一定是将读者赶走的重要原因吧。
即便如此,我仍旧无法停下笔来,因为,只有这些怪诞、困惑又难以解读的部分,真正描绘并证明了我的存在。这些东西,无论好坏,都是我曾经活着的证据。
我,就在这里。
无论如何,我就在这里。
就算无法辨清“我”之外的事物是不是真实,也无法单纯将这个“我”作为真实的参照物,但却可以让我拥有一种真实的,活着的感觉。
仅仅只因为这个原因,我就无法停下笔来,就算日记会被人进行心理解析,而忽略了我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或者,认为我想要证明的都是“理所当然,且没必要在意”的东西,我也从未想过放弃这种行为。固执的行为,和行为的初衷,对于他人而言,可能是“有和没有都没什么区别”,或许是“可笑又滑稽”,大概会“难以理解”,但是,对于自己而言,却肯定拥有重要的意义。
当我坚信这一点,而付之行动的时候。那些让人困惑和难受的情况,就会变得如同羽毛一样轻。
我就是这样,一直走到了现在,并且,会一直走下去吧。
我大口大口咀嚼着烤肉,细细品味肉质的美味。用力地咬下去。撕扯,咀嚼,就像是这就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最后一餐,将未来本该拥有,但却可能会结束的生命,化作这样的一股力量。
“真好吃,妈妈。”我对阮黎医生说:“真的太好吃了。”
阮黎医生微微笑起来,但是。我觉得,她的眼睛并不像她的笑容那么快乐。
其实,我觉得,她并不需要为我伤心难过,因为,现在的我虽然承载着许多,但却比现在的她更加快乐。那么,需要安慰的。反而是她,不是吗?
我叉起一块肉。堵进她的嘴巴里。
“早上就是烧烤?”我问。
“晨会说了一些活动相关的事情,因为带有一些比赛性质,所以,客人们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整理。”阮黎医生说:“现在的烧烤,算是为大家接风洗尘,真正的活动主题会在下午开始。下午是报告会。参与研讨会的人,都要提前上交一篇论文,由研讨会的专家进行评选,再将优秀的,有特色的论文发送给其他人。因为都是受到邀请的客人。大多不是专业的,所以,这种评选并不会遭到太大的抗拒。
论文评选之后,直到研讨会结束前,大家都必须研究今天晨会上,研讨会给出的课题,并在倒数第二天结束前,再一次提交论文,于最后一天进行报告会。活动期间,研讨会将组织大家前往精神病院参观,参观内容当然和给出的课题相关,基本上是围绕对公布名单上的病人的临床例诊展开的——也就是你这样的病患者。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只能选择同一个病人,名单上的候选病人包括你在内,有七个人,他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当然,研讨会更鼓励综合性的探讨,找出多个病人中的相似和不同。”
“听起来事情很多。”我说。
“是的,总共一周的时间。”阮黎医生说:“最初发出邀请时,说是只有三天,但因为一些原因,研讨会临时延长了时间。不过,对于真正有心要参与这次活动的人来说,时间增加一倍不是什么问题。专家级别的指导、共事和尖端设备的随意使用,都是很吸引人的。本来,研讨会宣扬的口号,就是在交流中提升自己,认知世界,寻找志同道合的同伴。觉得这只是幌子的人,心态不够正经的人,仅仅是带着出国游玩想法的人,在遭遇了那些事情后,基本都已经放弃了。能够留下来的,都是坚定要参与这次研讨会的人,这样的人绝对不会因为时间延长而抱怨。”
“但是,中途有事,想要离开的人怎么办?”我问到。
“那就很抱歉了,研讨会期间,不允许使用自己的手机。”阮黎医生说:“研讨会为每个人都标配一个新手机,专门在研讨会期间使用,研讨会结束后也不准带走。”
“感觉真严格,不会引起他人的怀疑和不满吗?”我说。
“当然不会。”阮黎医生饶有深意地说:“因为,这里本来就是这样的地方。而这个活动,也就是这样的一种活动。相关的限制在邀请对方的同时,就已经事先申明了,而研讨会在心理学界也有被人信任的份量。我不属于这次研讨会的主持方,但这仅仅是因为,我的研究更加私人化,在大多数时间里,研讨会反而是一种约束。一个组织必然拥有自己的核心理念,并且强求成员遵循这个理念,而这个理念,却又不是少数人可以撼动的。这样的情况,会让加入组织的人受到种种限制,我不太喜欢。我有自己的想法,但并不保证,一定遵循组织的理念和方向,所以,像现在这样,有需要就合作,没需要就分开的相处方式,还是挺合适的。当然,为了达成合作,也要付出比组织成员更多的东西。正巧,我所拥有的东西,对他们来说,也同样是极为珍贵的。”
这么说着的阮黎医生点了点自己的脑袋,说:“顶级专家的思维方式,而且还是特立独行的女性视角。”
阮黎医生很自信,也很主动,不过,这种风格和她的形象很相称。我从来不觉得,自信的阮黎医生有什么地方奇怪,反而,倘若她的表现和我一样沉默,反而让人怀疑。不过,即便是这样的阮黎医生,在谈起白色克劳迪娅和世界末日的时候,也不免带上苦笑,那些东西,在她的说法中,是“事业生涯中最可怕的荆棘,很困难,但是从来都不曾畏惧和绝望。”
我在她的身上,感受到激励,得到了勇气,同时也似乎看到了富江的影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