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就算暂别也要约
此次结识心情好
别处等待愁不再
过了不久会重聚
郑恩听到两位兄长都要离开,想到自己也离家久了,没有回家看过,便对两位兄长说:“既然两位兄长都要离去,小弟我一个人在这里也没什么滋味,况且我也离家多年,本应该回家探望才是,等两位哥哥离开后,小弟也要回到郑州去。想一想此次一别,不是何时才能够再见面,小弟心中感觉很不痛快,两个哥哥是不是应该约定一个再见面的日期才好。”
赵匡胤笑着说:“三弟勿要伤感,如果想要再见面,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就明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吧,大节之时,汴京一定会放满花灯,每年都是那样,作为庆祝元宵佳节,这已是惯例,还没有改变过。大哥,三弟,不如在元宵佳节之际,一起到汴京赏灯,到时候我们兄弟相聚,又可以把酒畅谈了。”
柴荣和郑恩听了,都深以为然,齐声说道:“这个安排很为妥当,明年元宵佳节,一定要去一趟汴京。”
赵匡胤听到两个人都满口答应,心中满是欢喜,既然商量好了,就不再呆下去了,便站了起来对他们说;明天呢一大早,我就要赶路,就不在过来辞行了。
柴荣回道;我们都是自家兄弟,用不着那些繁文缛节,明天我和三弟也要准备行李,也就不去送行了,我们就此分别,等到来年正月再见了。
柴荣说完,三人便拱手作别。
赵匡胤回到外公家之后,心中忽然想到;如果今天在外公家跟他说是我自己想回家看看,外公是一定不会同意我回家的,看来还是得想个法子,嘿嘿,要么编造一封假的书信,骗骗他那个老人家。
想好了主意,赵匡胤便找来笔墨纸砚,假造了一封赵弘殷的来信,藏在衣服里,然后直接走到前堂,行了礼拜见外公。
外公看到赵匡胤来了,便问道;贤孙进来学习可好,如果有什么疑难困惑,尽管跟外公说,
赵匡胤说道;外公请放心,一切安好,私塾所学,还算容易。
杜爽听到赵匡胤学习一切顺利,很是高兴,说道;贤孙来到定喜县,不过区区一年,学问已经有了飞速的进步,长久下去,假以时日,只要保持现在的状态,怎么可能不成为一代大儒呢。你能有今天这个状态,那全亏了你们赵家祖宗显灵,希望你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才不会枉费我的一番苦心和你父亲的殷切期望……
杜爽一直在唠唠叨叨,说个不停,赵匡胤听得实在不耐烦,但是因为是长辈又不好随意阻止,只能左看看,右瞧瞧,左耳进右耳出,一直等杜爽说完,赵匡胤才从衣服里面拿出那封假信,呈给杜爽说道:“今天父亲给我来了一封信,说是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急着等外孙回去商量,信中说看到信后马上动身,不能耽搁,以防耽误了时机。”
杜爽听完赵匡胤说的话,便接过信看了一遍,说道:“嗯嗯,这也难怪,话说你也离开家有一年了,一定是你家父母在家里很挂念你,所以修书催你回去,既然你父亲在信中催的这么紧,我也不好再阻拦你,只是不知道你这一去会什么时候再回来,你在辛先生那里的功课,是关系你以后前程的大事,如果半途而废,那也将会前功尽弃。”
赵匡胤笑着说:“父亲在信中说了,只是回去商量一些事情,应该不会耽误太多时间,外孙这次回去看看,只要一把事情解决,就会立刻赶回来,我也不想耽误太多功课。”
杜爽点点头说:“这样也好,那你准备什么时候动身?”
赵匡胤说道:“从父亲的来信看,事情十分紧急,耽误不得半刻,外孙明天早晨就要动身了。”
杜爽说道:“你在这里还有很多行李书籍需要收拾,明早就动身,会不会太仓促了点。”
赵匡胤偷笑道:“我早就背着你把东西收拾好了,现在就可以拎包就走的;不过这些是不能明言的,便支支吾吾的说道;外孙此次是速去速回,根本就不用带什么行李,带了也只会是累赘,拖慢我的脚步,外公您说是不是这样。”
杜爽一听,觉得赵匡胤说的也对,便点点头,同意赵匡胤明日一早回去。
第二天一早,杜爽都还没有起来,赵匡胤就已经悄悄地让人把他暗中收拾的行李挑到了城外,让那人在城外等候自己,免得杜爽醒来看到自己的行李就会戳穿昨天自己说的谎话,这里也看出了赵匡胤的滑头。
赵匡胤把挑行李的人送到了门外,一直等到那人挑起行李走远了,他才回到屋内,走到杜爽的房内,对杜爽说道:“外公,外孙前来辞行。”
此时杜爽也才刚起来,正在洗漱,看到赵匡胤前来辞行,便对他说:“你路上多注意点,赶路也不要太急了,悠着点。还要记住,速去速回,千万不要耽误了时光,荒废了功课。”
赵匡胤说道:“外孙全都记住了。”
赵匡胤说完便向杜爽行了一个礼,便转身离开,杜爽跟在他后面送他,一直送到门前,站在那里,看着赵匡胤离去,一直看到赵匡胤走得看不到身影,才回了屋。
赵匡胤离开外公家之后,心里想着城外还有人在等他,便迈开了大步,往城外方向奔去,等他到了约定了的地点和挑行李的人汇合之后,便脚不停歇的往汴京赶去。这一路之上,白天赶路,晚上投栈,走了几天,终于回到了家。
此时赵弘殷正好在家,和杜审瑶正在闲谈,旁边站着二子赵匡义,三子赵匡美。
赵弘殷:“赵匡胤儿离家已经一年,不知道在定喜学的怎么样了”
杜审瑶:“从父亲往日的来信看,赵匡胤儿功课还算可以,连私塾先生都听喜爱他。”
这时从前堂来报,大公子赵匡胤已经回来了,赵弘殷一年没见儿子,听到赵匡胤回来了,心中乐开了花。杜审瑶更加高兴,连忙对着旁边的赵匡义说道:“你大哥已经到家了,你应该出去应加一下才是。”
赵匡义说了一声“好”,便飞奔到外面,迎接赵匡胤。没过多久,赵匡胤便牵着赵匡义的手走入了后堂。对着父母行过礼后,说道:“孩儿不孝,去外地求学,已经一年,从没有给父母请过安,还望双亲恕罪。”
赵弘殷说道:“你在外地能够定下心认真的求学,我们已经很安慰,这可比整天在家里侍奉我们还要孝顺,你哪有什么罪。不过此时既不是过节,又不是过年,你怎么就回来了?”
赵匡胤说道:“孩儿已经在外地一年,心里十分想念家里,反正现在离过年也不远了,就拜别了外公和先生,提早回家了。”
赵弘殷说道:“好好,现在既然已经回来了,就不需要再说什么了。不过现在在家可不能跟以前在家一样,每天都去和那些狐朋狗友耍刀弄枪的胡闹。你必须每天呆在家里温习功课,切记不能荒废了。我虽然公务繁忙,但是我还是会时不时抽空回来看看,如果发现你还跟以前那样,我绝不会放过你。”
赵匡胤说道:“孩儿谨记。一定一定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杜审瑶坐在一边深怕赵匡胤会乱说一通不着边的话触怒赵弘殷,于是乘机打岔,说道:“匡义,匡美,大哥离开你们一年了,你们不是很想念他么,现在她回来了,你们怎么还不去拜见?难道忘了该如何尊重兄长的道理么?”
赵匡义一听到母亲说的话,连忙走上前去,向赵匡胤行下拜之礼。只是那匡美还是个牙牙学语的婴孩,哪里听得到杜审瑶说的话,一直站在原地,动也不动。
赵匡胤看到赵匡义向他行礼,连忙把他给托住,顺便仔细的看了看赵匡义,只见赵匡义长得是红唇白面,眼睛像河水般清澈,嘴巴如大海般宽大,两条眉毛都连到了双鬓,两只耳朵下垂到肩膀,这简直就是一副出龙拜凤,天子门生之相,虽然说人还小没有长开来,但是站在面前已经是亭亭玉立,乖巧可爱。
赵匡胤笑着对父母说道:“孩儿离开家里还不到一年,二弟就已经长成如此福满禄盛的模样,想必将来后福不浅,要比孩儿我好得多呢。”
杜审瑶听完,笑着说道:“现在看起来倒是长得还好,只是有没有什么后福,那就是他自己的造化了。”
赵匡胤说道:“孩儿相信自己的眼光的,孩儿有些累了,先行告退。”
赵匡胤说完便退下了,自行去整理自己的卧室。
从此赵匡胤便老老实实的呆在了家里,在他心里不敢忘记赵弘殷的叮嘱,没有去外面找朋友玩耍,只是他的性情还没有变,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哪是他说可以控制就能控制的住的呢。才过了两天,整个人就按奈不住,偷偷的去找了那群少年时的朋友,又要在外面搞事情了。
赵匡胤以前在家的时候,周围都知道他天生神武有力,身边的朋友都很敬重他,也从不敢对他有任何糊弄。其中有两个人最为要好,一个是来自磁州的韩令坤;一个是来自太原的慕容延钊,大家都是风流倜傥潇洒不羁的勇敢少年。赵匡胤和这两个人本就是旧日知己,如今在外求学回来了,怎么也少不得互相拜访,彼此往来,每天大家都聚在一起吃喝玩乐。除了研究五一之外,时而结伴出游,时而出外狩猎,时而比试射箭,时而击球蹴鞠,甚至于斗酒赌博,反正无所不为,可为必为。
(。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