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等候了将近一个时辰,宋人终于是商议完毕,召他入帐一叙,一同商讨军机。
笑话,真要商讨军机还让他在外面等候这么长时间。虽说心中烦躁,李源还得陪着笑进入帐内,不管官位大小,一律拜见,谦卑到了极点。
樊圣军中主要军官,李源不说完全认识,但交往近月,也认识地七七八八了,眼下在这帐内却看见一个陌生人,显得颇为突兀。
李源自然明白这人就是大理使节,可是却故意装作什么也不知道一样,道:“敢问这位将军尊姓大名?”
这使节淡淡回应道:“在下高升泰,是为大理国相之子!”
“原来是世子殿下,真是失敬失敬。”李源显得诚惶诚恐,腰几乎九十度弯下。
高升泰只起身举手回礼而已,腰挺得比松树还要直。李源虽说头上顶着王室的身份,论地位还比他高,可是李菩已死,李源这一系不受重视,哪里比得上他父亲大权在握。大家都是成年人,看菜下碟,高升泰觉得李源不配他回礼。
高升泰的无礼,让李源心中更是愤懑,而樊圣则是默不作声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待二人寒暄罢,道:“正好节度也来了,便商议一番如何应对李德政吧!”
李源有静海军节度使的职位,所以称为节度也不算过分,当然也可以称为交趾郡王。
李源小心地坐在位置上,无非是书记官将之前商议的内容再重复一遍而已,总结起来就是收缩防线,借助山林险阻层层消磨敌人士气。
在实力相差悬殊的时候,不投降,除了这个办法也没有其他办法可用,总不可能正面接战吧。
哪怕是将民夫算上,老弱并用,李源自己手里就上万人。而樊圣手里最初就千人,这些日子因为南边宋军撤军北上,得到些许补充,也不过三千。虽说装备精良,正面接战敌人上万人马没有问题,可是敌人可是数万呐。
这次通报,对于李源而言唯一算得上有价值的内容,就是知道大理准备出兵七千来助宋军。虽然这点人也不算多,但至少是自己这边的。
许是为了出之前的一口恶气,李源故意询问高升泰道:“调兵遣将,出国远征,不知大理国主同意否?”
高升泰不为所动,“段氏与高氏亲如一家,我出行之前,父亲已经面见国主言明此事,想来并无问题。”
“不知大理谁人为帅?”
“此事我并不知晓,朝中之事非我可以妄言,数日之后使君即可知晓。”高升泰并不进入李源的话语陷阱内,将皮球踢了回去。
“倒无他意,只是听说世子在国中屡次率军出征,战功赫赫,某意私以为若是世子亲征,或有奇效。”
“倘若国主不以在下才能浅薄,真有此意,自是不会推辞。定为使君逐伪主,扶正位!”
李源微微一笑,道:“如此便多谢世子了。”
得到了樊圣亲自写下的文书,高升泰带领人马离开军营,并不做其他停留,干净利落。
目送着这群人远去,李源道:“一山不容二虎,天无二日,这大理日后必有内乱。”
“一虎死,一虎伤,到时候正是宋军出兵大理的时候。说不得到时候还要借助你的帮助呢?”樊圣似乎说了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光从言语上看,他们说得或许是大理的事情,但是这段对话还有好几种理解的方式。
将这两虎代入为樊圣与李源,不也是两虎相争吗?看似互为盟友的他们,也是各怀鬼胎。一虎死,必然是李源,两虎相争,最后得利的就是李德政。
将这两虎代入为李源与李德政,两虎相争,最后得利的是宋军。
将这两虎代入为大理国和交趾国,两虎相争,最后得利的还是宋军。
李源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想太多了,试探着问道:“将军有意取大理之地吗?”有意取大理,那不就是有意取交趾吗?那么自己现在岂不是与虎谋皮,引狼入室。
樊圣没有想到李源会询问地如此直白,思索了一会儿,道:“大理不臣,自大宋建国以来,不过纳贡一次,不奉正朔,不服王命。此无道之国,未必取之,击之必矣。”
大理不臣,所以要被敲打,你日后治理交趾,若是安心听从王命,自然无忧。这是樊圣这段话之后的隐含意思。
李源带着笑脸出去了,似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但是心里的想法,又有谁知道呢?
曾经的南诏国也是对大唐说自己会永为王臣,结果呢?这种口头承诺,相信的人都是蠢货。
明知道自己与虎谋皮,明知道自己引狼入室,可是李源又有什么办法呢?对于交趾国而言,最优解是各方放下争议,一同应对外敌,团结在以李德政为中心的集体中。但是,对于李源自身而言,和宋人联合,他的收益最大。
公利与私利不同,导致两害相权取其轻这句话可以有截然不同的选择,所以说,理论是理论,实际是实际,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但是需要审时度势。
历史上,无数的人曾经面临类似的抉择,春秋太远不说,南北朝时期王室内斗剧烈,引入外国力量再正常不过。北周北齐为了力压对方,相继向突厥可汗俯首称臣,隋末刘黑闼等河北豪雄降突厥,五代时期的石敬瑭降契丹。类似的例子简直不要太多。
成功的,石敬瑭算是一个,开创后晋王朝,当然背负下偌大恶名,你也可以说他是失败的。名利双收的例子,像李唐开国就是借了回鹘与突厥人马,建国之后就翻脸,正是因为先祖这样干过,安史之乱中肃宗接着向回鹘借人马,导致长安被回鹘劫掠。
借助外族的力量建国,有问题吗?这个问题其实一点水平都没有,从古至今,但凡建立王朝,哪一个没有借助外族的力量。连打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名义的朱元璋,他麾下都有大批的蒙古骑兵。蒙古贵族倒戈投降,你不接纳全部处决吗?吴三桂等明军投降清朝,甚至成为主力呢!
问题不在于建国本身,而在于要保持自身独立性,保证自身有着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
(。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