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军制,已经不想再去抨击什么,经历了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民不聊生,飞鸟断绝,鱼虾绝迹。
唐末五代,至有吃人魔王秦宗权以人尸为军粮,撒盐腌制。王朝末年,吃人不奇怪,史书中曲笔亦有不少,但是吃得如此张狂,如此灭绝人性的,他是独一份,离谱到史书都不愿意为他曲笔。
经历过至深的苦难,矫枉过正便是必然,而今时代的所有人都认为,限制武将权力是应该的,哪怕为此而损害军队战斗力也无妨。
宋朝那么多皇帝,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吗?从雍熙北伐分兵三路,到征伐西夏六路大军,南宋也是一样,几次北伐根本没有真正意义的统一指挥领导,能赢就怪了。
所有官员,包括所谓民间有识之士提出的措施,有加强士兵训练的,有选拔良将的,有完善武器装备的炼制的。总而言之,没有一条建议提到加大武将权力,统一兵权的。
嘴皮子的建议是没有用的,只有蒙古人南下,挥动起的上帝之鞭险些让汉人绝种,才能够让深深陷入外患的汉人明白,重视解决内忧,而忽视外患的结果会是什么。
你看,外患一旦解决,甚至都算不上解决,范仲淹等人不就被赶出朝廷了吗?
由潘美扯到宋代军制,说了很多,是批判不错,但批判的背后,更是深深的无力感。只是为了让大家明白,不要用后人的眼光看待前人,身处不同的时代,自然会有不同的看法。不经历一番痛彻心扉的挫折与磨难,是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的。
就好比这个时候你让赵昕和赵祯说,要去学习四夷的语言知识,估计要被骂死。作为文明的中心,学习蛮夷是几个意思。
没有后来鸦片战争以来一次次的惨败,谁愿意学西方。随着之后中国一步步强大起来,所谓公知也一步步成为了慕洋犬。这都是历史的进程。
以古人的心态融入古人,此为共情。抱着后世所谓的先进想法,不主动融入时代,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又哪里能够算得上是智者。
潘美的事情,论者颇多,不过觉得皆显肤浅,故笔墨为多。
说回出巡的事情来,东宫侍卫共五百人,统领是曹讽,下设四队,每队一百二十五人,四个队长,除了潘孝严之外,还有田达义,刘元赞,李钧德三人,分别是开国功臣田重进,刘廷翰,李怀忠的后人。
北宋时期并没有队长的名号,准确来说应该叫侍禁,一个个头上还顶着从义郎,秉义郎,忠训郎,保义郎等名号,就官阶而言,大概是七品的样子。
若是领其他的虚衔,官阶会更高,干到五品也不是问题,但是哪里比得上侍奉太子殿下左右,这可是实缺,更何况潜邸从龙。
单从这东宫侍卫来看,可以说完全被武将世家所垄断,哪怕是最普通的士卒,都是有关系在身的。赵祯本意,也不是指望这些人能够继承祖先功业,不过是方便赵昕日后掌握军队罢了。
北宋军队虽然多,但是禁军,特别是河北以及京城两地的禁军,早已形成针扎不进,水泼不进的局面,都是继承自祖先,要是不用他们的人,想要指挥可是不易。
至于西北方面好一些,毕竟那里在打仗,有战争,就有军功,有军功,就有晋升。
哪怕一些军功被上司吞了,但是庸碌之辈注定要被淘汰,混吃等死的也不敢去西北,加之形成不久,内部尚没有固化,所以情况不是好很多,而是好太多。
这一次外出,赵昕不是像以往一样微服私访,而是大大方方地坐着太子的车驾,左右有四百侍卫随行,一百人留守东宫。他们或是手持金瓜,或是背悬弓箭,或是手持大刀。
本来也不是上战场用的,就是装饰而已,一个个虎背熊腰,气势十足,看着还是挺唬人的。
除了侍卫之外,还有行宫司一百人,辇官供御六十二人,次供御四十九人,下都五十八人,烛笼七十,诸司御燎子、茶床、快行亲从四人。
零零散散加起来,将近六七百人,这也是之前赵昕出宫要微服出巡的缘由所在,动静实在太大了,根本看不见自己想要看见的。天家出行,排场自然小不到哪里去,虽然比不上赵昕册封太子的那一天,但是同样不小。
前面鸣鞭清场,所过之处,畅通无阻,出了东华门之后,汹涌的人潮硬是被分开了一条通道。
赵昕坐在车内,听着外面传来细碎的声音,大半都是在讨论他的。众人普遍好奇的一点,便是赵昕这太子殿下不在宫里待着,跑出来干什么,跑出来玩吗?
真要出来玩,也不会出动如此庞大的排场,静悄悄地出来,不是玩得更开心吗。正如之前所言,赵昕此行目的,就是为了参观报童们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报童,表面上不过是帮助赵昕发发报纸而已,但是赵昕可是准备将其作为自己的班底来进行培养的。正是因为如此,赵昕为此隆重出场,彰显自己对这批报童的重视。
最早赵昕是让在宋夏战争中失去父祖的孤儿为自己发报纸,但是经过几个月的尝试后,不能说他们不用功,但是覆盖面不广,距离赵昕心目中的期待还有不小距离。
所以,赵昕吩咐下去,让汴京各厢,依照人口不等,大致上是五千人选一报童,专门负责当地报纸的发放。
作为他们帮助自己发放报纸的奖励,赵昕会延请待缺的进士为这些报童授课。报纸为旬报,也就是十日一刊,所以便是十日一休沐,在这休沐日时,由报童负责报纸的发放。
赵昕传出这个意向之后,民间的热情高涨,很多人削尖了脑袋想要挤进来。尽管赵昕规定了上户不得参与,户不得参与,同时对年龄作出限制,要求在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最好有一定的学业基础。
饶是如此,第一次报名参与的,便有上千人之多,最后一轮轮筛选,最后剩下二百余人,汴京百万人口,也差不多是这个比例。
唐末五代,至有吃人魔王秦宗权以人尸为军粮,撒盐腌制。王朝末年,吃人不奇怪,史书中曲笔亦有不少,但是吃得如此张狂,如此灭绝人性的,他是独一份,离谱到史书都不愿意为他曲笔。
经历过至深的苦难,矫枉过正便是必然,而今时代的所有人都认为,限制武将权力是应该的,哪怕为此而损害军队战斗力也无妨。
宋朝那么多皇帝,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吗?从雍熙北伐分兵三路,到征伐西夏六路大军,南宋也是一样,几次北伐根本没有真正意义的统一指挥领导,能赢就怪了。
所有官员,包括所谓民间有识之士提出的措施,有加强士兵训练的,有选拔良将的,有完善武器装备的炼制的。总而言之,没有一条建议提到加大武将权力,统一兵权的。
嘴皮子的建议是没有用的,只有蒙古人南下,挥动起的上帝之鞭险些让汉人绝种,才能够让深深陷入外患的汉人明白,重视解决内忧,而忽视外患的结果会是什么。
你看,外患一旦解决,甚至都算不上解决,范仲淹等人不就被赶出朝廷了吗?
由潘美扯到宋代军制,说了很多,是批判不错,但批判的背后,更是深深的无力感。只是为了让大家明白,不要用后人的眼光看待前人,身处不同的时代,自然会有不同的看法。不经历一番痛彻心扉的挫折与磨难,是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的。
就好比这个时候你让赵昕和赵祯说,要去学习四夷的语言知识,估计要被骂死。作为文明的中心,学习蛮夷是几个意思。
没有后来鸦片战争以来一次次的惨败,谁愿意学西方。随着之后中国一步步强大起来,所谓公知也一步步成为了慕洋犬。这都是历史的进程。
以古人的心态融入古人,此为共情。抱着后世所谓的先进想法,不主动融入时代,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又哪里能够算得上是智者。
潘美的事情,论者颇多,不过觉得皆显肤浅,故笔墨为多。
说回出巡的事情来,东宫侍卫共五百人,统领是曹讽,下设四队,每队一百二十五人,四个队长,除了潘孝严之外,还有田达义,刘元赞,李钧德三人,分别是开国功臣田重进,刘廷翰,李怀忠的后人。
北宋时期并没有队长的名号,准确来说应该叫侍禁,一个个头上还顶着从义郎,秉义郎,忠训郎,保义郎等名号,就官阶而言,大概是七品的样子。
若是领其他的虚衔,官阶会更高,干到五品也不是问题,但是哪里比得上侍奉太子殿下左右,这可是实缺,更何况潜邸从龙。
单从这东宫侍卫来看,可以说完全被武将世家所垄断,哪怕是最普通的士卒,都是有关系在身的。赵祯本意,也不是指望这些人能够继承祖先功业,不过是方便赵昕日后掌握军队罢了。
北宋军队虽然多,但是禁军,特别是河北以及京城两地的禁军,早已形成针扎不进,水泼不进的局面,都是继承自祖先,要是不用他们的人,想要指挥可是不易。
至于西北方面好一些,毕竟那里在打仗,有战争,就有军功,有军功,就有晋升。
哪怕一些军功被上司吞了,但是庸碌之辈注定要被淘汰,混吃等死的也不敢去西北,加之形成不久,内部尚没有固化,所以情况不是好很多,而是好太多。
这一次外出,赵昕不是像以往一样微服私访,而是大大方方地坐着太子的车驾,左右有四百侍卫随行,一百人留守东宫。他们或是手持金瓜,或是背悬弓箭,或是手持大刀。
本来也不是上战场用的,就是装饰而已,一个个虎背熊腰,气势十足,看着还是挺唬人的。
除了侍卫之外,还有行宫司一百人,辇官供御六十二人,次供御四十九人,下都五十八人,烛笼七十,诸司御燎子、茶床、快行亲从四人。
零零散散加起来,将近六七百人,这也是之前赵昕出宫要微服出巡的缘由所在,动静实在太大了,根本看不见自己想要看见的。天家出行,排场自然小不到哪里去,虽然比不上赵昕册封太子的那一天,但是同样不小。
前面鸣鞭清场,所过之处,畅通无阻,出了东华门之后,汹涌的人潮硬是被分开了一条通道。
赵昕坐在车内,听着外面传来细碎的声音,大半都是在讨论他的。众人普遍好奇的一点,便是赵昕这太子殿下不在宫里待着,跑出来干什么,跑出来玩吗?
真要出来玩,也不会出动如此庞大的排场,静悄悄地出来,不是玩得更开心吗。正如之前所言,赵昕此行目的,就是为了参观报童们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报童,表面上不过是帮助赵昕发发报纸而已,但是赵昕可是准备将其作为自己的班底来进行培养的。正是因为如此,赵昕为此隆重出场,彰显自己对这批报童的重视。
最早赵昕是让在宋夏战争中失去父祖的孤儿为自己发报纸,但是经过几个月的尝试后,不能说他们不用功,但是覆盖面不广,距离赵昕心目中的期待还有不小距离。
所以,赵昕吩咐下去,让汴京各厢,依照人口不等,大致上是五千人选一报童,专门负责当地报纸的发放。
作为他们帮助自己发放报纸的奖励,赵昕会延请待缺的进士为这些报童授课。报纸为旬报,也就是十日一刊,所以便是十日一休沐,在这休沐日时,由报童负责报纸的发放。
赵昕传出这个意向之后,民间的热情高涨,很多人削尖了脑袋想要挤进来。尽管赵昕规定了上户不得参与,户不得参与,同时对年龄作出限制,要求在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最好有一定的学业基础。
饶是如此,第一次报名参与的,便有上千人之多,最后一轮轮筛选,最后剩下二百余人,汴京百万人口,也差不多是这个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