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章节防盗,明天更新…………………………………………………
但并不代表他不会关心这方面的事,假设魏军在麒麟山下的宿营地是一个圈套的话,那么魏军埋伏的兵马只能是来自于麒麟山上。
所以胡奋一直密切地派人关注着麒麟山上的动静,看看那边是不是有魏军活动的迹象,以此来判断麒麟山上是不是真得有魏军的伏兵。
虽然说不管有没有伏兵,胡奋都不太可能派兵前去偷袭,毕竟一旦出城,就会冒着很大风险,而这样的风险胡奋是不可能承受的,但这并不妨碍胡奋对麒麟山的关注,只需要派几个目力好的士兵日夜盯着就是。
尤其是夜间,更为的关键,白天的时候,就算魏军有伏兵,也会埋伏的很好,不容易被发现,但到了夜里,他们就会疏忽一些,这个时候是观察情况的最好时机。
经过几个月的观察,晋军这边确实没有发现麒麟山上有魏军活动的迹象,似乎山上真的没有伏兵,但胡奋却觉得这有些不可思议,毕竟邓艾可是出了名的大将,计谋超群,没有阴谋的话,又怎么可能故意露这个大的一个破绽,就算是邓艾屡战屡胜,骄傲了,但也不至于这么飘吧?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身为主将,当然也不可能故意地将自己置身于险地之中,胡奋虽然找不到什么破绽,但他一直隐隐地感觉到一丝的危险,所以就算他有一口吃掉邓艾中军队伍的能力,也绝不会轻易地出手。
而且在调防的时候,胡奋还反反复复地提醒司马亮,一切以防守为重,切不可轻兵冒进,中了邓艾的圈套。
司马亮对于胡奋的话,自然不会那么在意,不过司马亮也不是那种头脑一热,就会冒然出击的愣头青,他身上,多多少少也会遗传一些司马懿的特质。
不过刚刚封王的司马亮此刻还处于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之中,此前他虽然带过兵,但却从未打过仗,在资望上还是容易被人诟病的,此番司马亮被司马昭重用为潼关督,负责把守关中的东大门,司马亮便觉得这是一个能够证明自己的机会,他一定要好好地把握这个机会,向天下人证明,自己可不是那种只会混吃等死的官二代,他要用功绩来证明自己,他无愧于司马这个姓氏。
此时魏军的进攻依然是乏善可陈,投石车几乎已经是砸进去上万枚的石弹了,可对潼关的破坏效果却微乎其微,而且邓艾似乎在进攻上也不愿意投入太多的兵力,以免造成大量的伤亡,所以魏军的进攻一直是断断续续,投入的兵力很少,自然也不会对守城的晋军造成太大的压力。
这无疑给司马亮造成一种错觉,曹亮的军队也不过尔尔,他没上过战场,没有亲身经历过和魏军的较量,光是看此时魏军的战力,他就有些搞不明白了,凭什么魏军这样的战斗力,就能连续地打败司马懿和司马师,横扫了大半个天下?
司马亮在潼关呆了一段时间之后,逐渐地熟悉了魏军的进攻节奏,自然也有了一些轻敌的想法,胡奋临行前曾反复叮嘱过他,在司马亮看来,胡奋也真得是很菜,魏军的攻势如此之弱,还需要自己认真对待吗,随便打一打,就足以将魏军的进攻给拦下了,胡奋言过其实,也不过是想证明他自己有多重要罢了,其实像潼关这样固若金汤的防线,随便换个人来,一样能守得住。
但守得住最多也只能是维持一个平局罢了,想要立下功勋,那就得打胜仗,司马亮的目光,不由自地盯在了魏军的营地上面。
不得不说,魏军的中军营地,真是一个天大的诱饵,馋得司马亮直流口水,在潼关的高墙之上,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魏军营地状况,每天那么多魏军将领进进出出,如果有机会将这个营地给一锅端了,那么潼关的胜利便是指日可待。
不过诱惑归诱惑,司马亮还没敢轻举妄动,毕竟胡奋临走之前的话言犹在耳,同时一旦出城偷袭,确实是存在风险的,所以要不要出兵,司马亮当然地多多斟酌,不敢贸然行事。
司马亮经过询问,得知胡奋以前就曾派出几个士兵日夜轮班观察魏军营地情况,于是将这几个人召了过来,详细地询问过他们侦察的情况。
这些士兵自然是不敢有任何隐瞒的,具实以告,详细地述说了他们几个月来的观察结果,他们确实没有在麒麟山上发现任何魏军的踪迹。
司马亮显然对这个结果很感兴趣,其实他也看得出来,潼关距离麒麟山不算太远,麒麟山上有没有人确实可以看得比较清楚,尽管说他们不可能看到麒麟山的全貌,但是如果连续地几个月时间都没有发现麒麟山上有魏军活动的迹象的话,那基本上可以排除魏军在麒麟山有埋伏的可能。
也许当初邓艾是有可能会有一个伏击的计划,但胡奋几个月的时间都没有出战,邓艾的计划早就泡汤了,就算是有伏兵,可能也早就撤走了,毕竟麒麟山可是荒山野岭的,怎么可能会有伏兵在那儿埋伏上几个月的时间,想想都是匪夷所思的。
所以司马亮断定邓艾原先是有一个伏击计划的,但胡奋迟迟的不上钩,伏击计划早已取消了,但邓艾在麒麟山下驻扎了比较长的时间,已经习惯了,反正晋军也不会出击,所以邓艾也就没有挪窝,继续地呆在那儿。
司马亮的这个想法一旦形成,便会自行地去脑补一些东西,再加上那些观察兵的佐证,事实已经很清楚的摆在那儿了,那就是魏军那边根本就没有什么伏兵,胡奋胆小如鼠,反而是夸大其辞,如果自己能捉住这个机会的话,便可以一举擒获邓艾、牵弘、马隆一干魏将,击垮这支魏军,从而从根本上扭转目前的战局。
(。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