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章节防盗,明天上午更正……………………………………………………………………
这雍凉都督和别的都督比起来,绝对算得上是一件苦差事,内地州郡的都督,恐怕是为官一任,都不一定有一仗可打,就算是和吴国接壤的荆州和扬州都督,也是隔个几年才会打上一仗的,唯独在雍凉,没有半点的清闲日子。
早些年是诸葛亮,接连出兵,搞得雍凉之地烽烟四起,兵祸连年。好不容易诸葛亮被司马懿给熬死了,雍凉之地也过了十几年的安稳日子,但没想到这几年又跳出一个姜维来,用兵比诸葛亮更频繁,搞得关陇这一带是鸡犬不宁,郭淮不得不亲自披挂上阵,与姜维进行大战。
姜维的进攻,在规模上和诸葛亮是没法相提并论的,以前费祎活着的时候,主张休生养息,对姜维出兵的兵员限制,比较严格,姜维所率兵马,最多也不过一万人,这一万人,再怎么折腾,想要掀起一点风浪来,还确实是勉为其难的。
但自从去年费祎突然遭到刺杀之后,姜维执掌了蜀国的兵马大权,进攻兵力剧增,雍凉地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听到费祎被刺杀的消息,郭淮是一脸的懵逼,许多人把这当成了郭淮的功劳,毕竟郭淮身为雍凉都督,处于和蜀国交战的第一线,所有的兵马调度和情报搜集,都是由郭淮来负责的,许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刺杀费祎的郭修是郭淮派去的,甚至由于郭修也姓的缘故,还有人误以为郭修就是郭淮的从弟。
郭淮听闻之后,有些哭笑不得,这哪跟哪呀,郭修是西平人,和郭淮那是八竿子也打不着,如果不是听说了他刺杀了费祎,郭淮估计这辈子也不会听到这个名字的。
郭淮甚至想对天发誓,费祎之死跟他没有半文钱的关系,因为郭淮很清楚,费祎之死对魏国而言,没有半点好处,没有好处的事,他郭淮又怎么可能去做呢,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费祎究竟是怎么死的,这对于郭淮来说,并不重要,所以他也无需去探究他的死因,至于封赏,朝廷已经对郭修进行了追封,而且他的两个儿子也被封为了关内侯,对于西平郭氏家族来说,也算是光耀门楣的事。
但这些和郭淮没有任何的关系,自从费祎被刺杀之后,郭淮就下令雍凉各地的兵马处于高度戒备的状态,树欲静而风不止,山雨欲来之际,他必须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
郭淮的预判是正确,没到夏天,姜维便大兴兵马,进犯陇右,由于陇右守军已经在郭淮的命令之下严阵以待,做好了迎战的准备,姜维最终只能是无功而返。
但相隔半年之后,姜维再一次兴兵来犯,兵出狄道,狄道长李简举城降。姜维进围襄武,杀败魏将徐质,并将其斩首,魏军败退。姜维乘胜追击,先后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声势浩大,关陇震动,后姜维拔其县民还蜀。
郭淮本是坐镇长安的,但姜维在陇右搞得声势太大了,所以郭淮不得不出兵陇右,与姜维交战。
今年七月,姜维再一次兵出狄道,郭淮亲自率兵迎战,在为翅迫降蜀将句安,姜维受挫,不得不退兵沓中,陇右战事,总算是暂时地告一段落。
出征半年之久的郭淮也总算是可以歇一歇了,他派重兵留守陇右,自己则回到了长安。不过郭淮也知道,以姜维牛皮糖一样的个性,几乎不用等到明年,就会再次地发起进攻,自己这次的休整,也根本歇息不了几天,待姜维攻来的时候,他又得披挂上阵了。
如果再年轻个十岁,郭淮也丝毫不惧,但岁月饶人啊,这老胳膊老腿的,确实是经不起折腾。
但大敌当前,郭淮也丝毫不敢懈怠,在其位就得谋其政,谁让他还欠着司马懿一个诺大的人情,值此用人之际,郭淮还真没办法推托。
他刚回到长安,留守长安的长子郭统就向他呈上一封书信,郭淮一看,居然是司马师的书信,连忙拆开来看,原来是司马师要他联系匈奴人刘渊,谋求让刘渊出兵并州,对曹亮进行夹攻。
说实话,郭淮对刘渊这边的情况了解还真不如司马伦多,郭淮长年以来,战略重心都是放在蜀国这一边的,北边的胡人虽然屡有犯境,但郭淮从未把他们当一回事。
胡人劫掠,那是常有之事,官府大多是派兵驻守城池,而民间则多建有邬堡,以防备胡人的滋扰。寻常的情况下,胡人来去如风,基本上劫掠一处之后,很快便消声匿迹了,以步兵为主的雍凉守军,根本就追之不及,所以郭淮虽然对胡人的犯境比较头疼,但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不就是损失一些人口和财物嘛,只要不影响到雍凉的大局,郭淮就不会太过关注。
司马师的来信让郭淮不得不改变看法,既然连远在千里之外的司马师对这个刘渊都十分的重视,自己身为雍凉都督,又怎么可能连最起码的信息都不知道呢。
于是郭淮下令把自己侄子,现任征西将军参军的郭奕给叫来,让他立刻了解一下匈奴人刘渊的状况。
等郭奕将了解的讯息告诉郭淮的时候,郭淮还不由自主地吃了一惊,原本以为分崩离析的朔方胡人现在居然被匈奴人刘渊给统一了,卧塌之旁竟然还鼾睡着这样的一只猛虎,让郭淮着实暗暗地有些后怕,幸亏刘渊没有向关中发起大规模的进攻,否则这以这十万之众席卷而来,绝对让郭淮是吃不了兜着走的。
以司马师的意思,就是让郭淮和刘渊取得联系,朝廷敇封刘渊为并州刺史,并给他支援一批武器装备,至于刘渊能不能顺利地上任,那就看他的本事了。
了解了基本的情况之后,郭淮立刻派郭奕前往高奴,带着朝廷敕封的诏书
(。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