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驸马都尉井源结束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进言之际……

    为其喊“好”打气的,自然是王迪了。

    作为一名实习多年刚刚转正的急诊科医生,他深知当下面的人特别有干劲的时候,当领导的,别管这人有没有真本事,该鼓励的话,一定要明明白白地讲出来,不能打消人家的积极性。

    略微有点出乎王迪意料,却也在他预想之中的,便是户部尚书王佐紧随其后喊出来的“荒唐”二字。

    就算没有皇帝的身份,仅凭后世那些古装剧的耳濡目染,王迪都明白,此次御驾亲征期间,文人和武勋的利益诉求,绝对是尿不到一个壶里的。

    甚至可以说,双方在许多方面的期待,简直就是背道相驰的。

    文人嘛,在王迪看来,若是仅限于大明朝这几任皇帝的话,他们肯定希望自己能像仁宗和宣宗那样……

    广开言路,体恤民情,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仁宣之治’,这绝对是历朝历代的文人心驰向往的太平盛世。

    至于武勋嘛,无需多想王迪他心里都明白,这些人才不会、也没那个能力去管民生这些繁琐事。

    对于他们而言,有仗可以打,这才是真正关系到他们家族荣辱的大事。

    所以说,有了这个想法之后,王迪对于户部尚书王佐打断自己的言语,并未显得太多惊讶。

    只不过他觉得此人喊出来的“荒唐”二字,倒是有点过分了。

    术业有专攻嘛!

    你说你一个管户部的文人而已,于行军布阵打仗方面,真能比得过人家骁勇善战的驸马都尉井源吗?

    比不过还口出狂言,这岂不是有点倚老卖老的嫌疑嘛!

    “陛下,此次征讨鞑虏…即便可以大胜,也是万万不可行那犁庭扫穴之事啊!”

    “洪武二十二年,我圣朝在蓟辽边外地区设置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太祖高皇帝曾言: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

    “永乐元年,太宗文皇帝派人去招抚兀良哈三卫,任命脱儿火察为左军都督佥事,哈兀歹为都指挥同知,掌朵颜卫事;安出及土不申俱为都指挥佥事,掌福余卫事;忽剌班胡为都指挥佥事,掌泰宁卫事;余及所举未至者总三百五十七人,各授指挥、千、百户等官,赐诰印冠带及白金、钞币、袭衣。”

    “永乐二年,兀良哈三卫反叛……”

    “永乐八年……”

    “宣德三年,宽河之战,先帝亲自率领三千精骑大败兀良哈各部。”

    “虽说我圣朝在对兀良哈三卫的战事中有诸多胜绩,但这几个时而反叛的部族首领,皆是狡诈多疑之辈,再加上他们驻地临近兴安岭山区,若想将其彻底剿灭,实非易易。陛下,要知道,打虎不死必遭反噬啊!”

    听着王佐啰嗦了不少,但在王迪看来,他所言之意,基本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那便是……

    多一战事不如少一战事。

    这种消极保守的对外想法,说实在的,对于生在长在和平年代下的王迪来说,他也有这种类似的想法。

    若非知晓后面的历史进程,他也不愿随意轻启战事,抱有灭了或是征服所有蛮夷戎狄使得大明朝可以永葆太平这种一劳永逸的想法。

    种田养家,老婆孩子热炕头,王迪也喜欢这种朴实无华的平淡生活。

    当然了,他更希望大明朝所有人能够过上这种好日子。

    这种想法是比较重要,但并非是他希望征服所有蛮夷戎狄的最根本的原因。

    根据原主有限的回忆,王迪已经知晓现如今的大明朝,貌似也不像臣子们歌功颂德的那样完美。

    山东江浙沿海一带,从宣德年间就开始有倭寇袭扰之事。

    西南土司那种化外之地,虽说名义上服从大明朝的管理,但真实情况便是,绝大多数的土司部族连听调不听宣这种事都很难做到,那些生活在十万大山当中的人,有不少人压根都不知现如今的朝廷是哪个。

    最关键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别看王迪是个理科生出身没怎么研究过历史,但在后世海量信息的轰炸下,明朝亡于小冰河期这种事,他还是有所了解的。

    再结合原主记忆当中看过的那些奏折,大明朝从洪武年间,几乎是年年天灾不断。

    水灾、旱灾、雹灾、蝗灾、地震、台风、霜雪、瘟疫……

    这些天灾,即便放在后世,哪一个不是令人特别担忧且畏惧的灾祸,更别说是在这五百多年前的大明朝了。

    而且以他这个后世人的眼光来看,他还能分析出一些较为深层次的东西。

    何为小冰河期?

    在多数人看来,不就是全球性的持续降温嘛。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

    但小冰河期带来的影响,恐怕有不少人不是很清楚。

    恰巧呢,地理学得还算不错的王迪,便知晓这里面的联系。

    在小冰河期的影响下,顺天府以北的中高纬度地区,会面临持续低温的常态化气候环境。

    在这种环境下,最容易引发的天灾,便是影响最为恶劣的干旱问题了。

    长时间的干旱,极易导致草场退化。

    大面积的草场退化了,对于不事生产的鞑虏而言,这绝对是足以要了他们性命的大事。

    所以,为了转移这种内部矛盾,也会为了改善他们自己的生活,频繁寇边掠夺大明人力物产,这一点都不稀奇。

    总结一个词,便是国家版的死道友不死贫道。

    天灾,这是一种非人力能抵挡、能改变得了的灾难,对此王迪又怎会不清楚呢!

    为了让自己皇位做得比较舒服省心,在如何应对小冰河期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一点上……

    王迪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想到了不少好点子。

    其一,便是从自身出发,提高基础生产力,这绝对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可行措施。

    但目前这个时候,本土的粟、黍、稻、菽、麻、大小麦这些本土农作物,一旦遇到低温干旱天气,减产相当严重,单单指望它们,肯定是行不通的。

    至于土豆和玉米这两种耐寒耐旱且高产的农作物,根据回忆,王迪貌似还没收到大明朝有这玩意的消息。

    况且即便有了这两样农作物,依他所见,在未经过任何优化改良的前提下,其产量恐怕也高不到哪去。

    就算自己猜错它们的产量,王迪也不认为仅凭一张皇榜就能将这两种农作物快速普及下去。

    要知道,现在是消息和人员双双流通不便的封建时期,而非后世手机网络遍地都是,人们想去哪就去哪的信息化时代。

    在这种大环境下普及人们从未见过的新生事物,即便它产量很高,即便有了皇帝的金口御言,没个十年八年的慢慢沉淀,王迪敢断定,基本上是看不出有什么大的变化。

    既然农业方面见效缓慢,王迪便准备效仿鞑虏那样,将内部矛盾转移到外部去……

    以‘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大明朝’这种最快最便捷的方式,来达成自己安心舒心坐稳皇位的愿望。

    要集四海之珍奇,以现如今的大明,暂时嘛,恐怕还没有那个能力。

    但要只集其中一海的,王迪觉得还是可以办到的。

    不过,这也需要一个前提,那便是钱财,大量的钱财!

    毕竟无论是出兵行伐直接抢掠,还是通过双边贸易换取所需物资,不提人员方面的耗费,单是造的那些大型宝船,这不就得需要大量金钱嘛。

    钱从何处来呢?

    若仅是指望每年各省道交上来的那点赋税,这绝对是在想屁吃!

    那么提高农户的赋税呢?

    恐怕也是行不通的。

    先不说满朝文武大臣答不答应这种荒唐事,但凡王迪脑子没进水,他也不会做出这种自掘坟墓的蠢事。

    那么提高商人的赋税呢?

    这绝对是个见效速度最快的办法。

    毕竟结合原主的记忆,王迪心里特别清楚,相比后世,现如今大明朝的商业税率,可谓是极其之低!

    仅是稍微提高那么一点税率的话,每年收上来的赋税,绝对是肉眼看得到的上涨。

    但是呢,王迪还真不敢下这份政令!

    最起码现如今这个时候,他是真不大敢!

    他怕直接弄出这条政令以后,没过多久的时间,自己就得死在江南豪绅士族派过来的死士手里面。

    对于这些没有一点家国情怀观念,良心都钻进钱眼里的人是否能干出这种事情,王迪从不惮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摩这些人的心思。

    毕竟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这么一说。

    再一联想到《大明风华》这部剧中和汉王有染绿了先帝的胡善祥……

    王迪知晓,紫禁城太大,大到藏污纳垢的地方地方属实太多,这让他心里着实有点缺乏安全感。

    既然如此,单是为了自身性命着想,他也不能在自己根基绝对稳固之前,去动豪绅士族的利益。

    那么提高商业税率这条路暂时也行不通的话,王迪便准备集全国之力,出兵征讨东瀛岛国,占领其岛根地区的石见银山!

    兴兵打仗嘛,只要果果分配得合情合理,即能不触犯到文人还有豪绅士族的根本利益,又能争取到大明朝所有武勋的支持……

    这样一来,谁敢对他王迪说个不是!?

章节目录

从大明风华开始的皇帝生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白云牛仔裤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七章 钱从哪里来?-从大明风华开始穿越,从大明风华开始的皇帝生活,笔趣阁并收藏从大明风华开始的皇帝生活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