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瓷都以北三百里处有一座县城,名曰凤栖。这县城周边河道交错,架有诸多桥梁,四通八达,虽不能行经大型马车,行人往来倒是畅通无阻。
这里不是像瓷都莫煌一类的经济大镇,却因亭台水榭别具一格,极具观赏,引来无数游人,划船钓鱼,游街赏景,平日里热闹非凡。
因此许多商贾到此经营,繁华了都市。这里远离战火,宁军败北,宁都失却,这凤栖均未受到太大的影响。街头店铺,茶楼酒肆,依旧是买卖兴隆人来人往。
似乎天下的动荡与这里毫无干系。
百姓可以只看每日里的柴米油盐,可那县衙里的官员不得不时常关注前方战事。
风栖县令吴子道在得悉瓷都被滕军占领之后,终日里惶恐不安。城中军卒不过500人,滕军若来只有乖乖投降的份儿。他早已写好了降书顺表,只待滕军一到,拱手奉上。
那滕军并未到凤栖来,令吴子道白白担惊一场。后来闻听畅军占领了滨河,又在西进,面对畅军,他那500军卒也不堪抵抗,遂又写了一封降书,准备献与畅军。
这一日,有衙役来报,畅军自东方而来,大概有1万人马,距离凤栖不足十里。吴子道赶忙带了提前写好的降书和大印,率领几位差役,打算奔往东城门,前去迎接畅军。
可又有衙役来报,南城门外又见一支军队,直奔凤栖,那旗上打的就是一个“成“子。
对于成军占领城池一事,吴子道是听说过的,这里距离成国尚远,却未料也被惦记上了。
若是畅军、成军同时进城,他是投降哪边?心下倒是纠结起来。可形势紧迫,不容他过多思考,是去东门还是去南门投降。
正在犹豫间,西门守卫惶惶而至,说是裘军正在向凤栖赶来,那大军也有一万之多,行军速度很快,先头部队差不多快到城门了。
吴子道苦笑一声,三国的军队同时到了凤栖,降哪一方都难下决断。可时下他必须迅速作出决定,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
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即刻取了纸笔,“刷刷刷”,马上又写了两封内容一样的降书,只是抬头不同。一封是给成军备的,另一封是给裘军备的,再加上之前写给畅军的那一封,三封书信他全部揣进了怀里。
城门他也不去了,就在这县衙的大院等待着,哪家先到他就投降哪家。至于最后的结果,听天由命吧,此时已不是他能做主的了。
听到门外一阵混乱,夹杂着马蹄声呼喝声,吴子道知道大军进城了,可他不晓得是哪一国的军队,慌慌张张带了几个人跑出县衙前去迎接。
从街东来了一队人马,大旗上写着一个黑色的“畅“字。果不其然,还真是畅军先赶到了。吴子道急忙从怀里取出那封降书,跪在阶前,高高举起托盘。那意思很明了,没得可说的,直接投降。
可那畅军尚未到跟前,从南街又来了一队人马。吴子道抬头看去,那大纛旗上赫然写了一个“成”字,不用说成军来了。
正当他不知向哪一方投降之际,大街西侧一阵马蹄声,裘国的骑兵也快速赶到。
吴子道刚才还有些害怕,现在反而心下坦然,这种情况下降哪一家都是问题,干脆他也不表态了,到底归顺哪一家,让他们三家争去吧。这条小命就交出去了,愿杀就杀,愿留就留,反正也不是他能左右的,只管默默地跪在县衙门口。他反倒要瞧一瞧这三支军队如何处置于他。把那降书顺便揣进怀里,托盘上只留了县衙大印。
怎么就那么巧呢?不早不晚,三支大军几乎同时赶到。按道理说从滨河赶来的畅军离这里最近,应该最先赶到,可事实上他们比那成军裘军来的并不快。
率领畅军前来的将领名叫庄旭,奉畅王之命,逐渐向西推进。说起来还是因为畅王太过小心了,每占领一座城池,庄旭总要等一等看一看裘军一方是否有所行动。如此一来延缓了向西推进的速度。
但他觉得宁国东部这一带距离畅国比较近,总比那大成国的军队管辖起来要方便的多,对于凤栖这座小县城早已认定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一路走来,他也没有催促诸军,就如平常行军一样,过山谷,跨小桥,路上倒是很顺利,便进入了凤栖东城门。
临近县衙,他已然看到了县令吴子道带了几个人跪在阶前,知道那是准备投降了。心里正自高兴,骑着高头大马得意洋洋。一点也不着急不着慌,只需上前办个仪式,这凤栖城就属于大畅国了。
眼见着就要到衙门口了,成军从南门赶过来了。这庄旭立刻就是一愣,也怪自己疏忽,未曾提前派人前来打探,现在两军相遇多么尴尬。
这凤栖本就是宁国之地,现在宁国亡了,既不属于畅国的地盘儿,也不属于成国的县城,对于双方任何一方来说都是来捡便宜的,哪一方也没有充足的理由,必须占领这个城市。本就是先到先得,现在几乎同时进城,这凤栖归属哪一方?
话说成军这边。
大将孟郊奉成王之命,率军东进。宁国西部地广人稀,他的大军行军速度比较快,一路走来甚是顺利,连续占领了七八个县城,每个县城里留下5000军卒进行镇守。赶赴凤栖之前,手下尚有一万军卒。
他倒是晓得这凤栖离畅国比较近,唯恐被畅军先占了,便快马加鞭,急急赶路。
未成想大军却走错了路,待到城前一看,前方的城池并非凤栖,而是瓷都,城头上悬挂的是滕国的大旗。
成王有交代,目前不可与滕国直接发生军事冲突,孟郊也知道这瓷都早已被滕国占领了的,于是他没有在瓷都附近停留,拨马向北,奔凤栖而来。
这一次他学乖了,又怕走错道路,便派人前面探察,他率队在后面急赶。探路的军卒见前面有一座小山,骑马奔上山头,远远的看到了凤栖县城,总觉得这一次不会走错了。可突然发现,在凤栖城的西侧,有一支军队正在行军,急忙拨马返回,报告孟郊。
这孟郊心下一惊,从西侧赶来的军队,肯定不是畅军,极大可能是裘军。他已然得到报告,赢王又派了20万大军,来到了宁国境地,是来收复各县郡了,不过也未曾闻报裘军与成军为占城池一事而起过争端。
他自以为那裘军跟他一样,谁先占领了这地盘就是谁的。于是便命令军卒加快行军速度,必须赶在裘军之前进入凤栖城。
也许是由于高低起伏的山头遮挡住了视线,前面的探马并未发现自东方赶来的畅军。孟郊率队从凤栖南门进入,只见他先是长出一口气,终于在裘军到来之前先进了城,他自然以为这凤栖现在已经属于成国了,只待到县衙取了降书顺表,安排军卒镇守就是。
从南城门而来的这条大街正冲着衙门口,他看到了县令吴子道在那里跪着,自以为是在迎接他的成军。临到近前他才看清,那吴子道并非朝南而跪,而是面朝东方,此时他才发现东边大街上那畅军也进入了县城。
孟郊的心里也是咯噔一下,紧赶慢赶总以为赶到了裘军的前面,未曾料想东边还杀来了一支畅国的军队。
按照成王的旨意,此次出兵以抢占地盘为主,不得轻易与其他王国开战,除了千叮咛万嘱咐不要与滕军发生正面冲突之外,至于其他王国可并没有说不可以。
既然军队已经进了城了,是不可能轻易退出的。时下吴子道就跪在阶前,手里高高举着一个托盘儿,托盘里放着大印。只要这大印拿到手,这凤栖城就算是成国的了。
可他正要催马向前去取那大印,那庄旭也催马过来,看样子与他一样的想法,要与他争抢大印。
然而就在这时,忽听得一声断喝,“且慢!二位将军不要争执。这凤栖城已属裘国管辖,还是各自带兵退却吧,免得兵戈相见!”
二人同时一愣,只见西方一队快马奔来,领头的一员大将,银盔银甲,手擎一杆长枪,说话间,就来到了跟前。
此人正是裘国的将领,名唤姚远,是赢王第二次派兵而来的统帅。嬴王的王妃姚氏是姚远的姐姐,也就是说他是裘开天的小舅子,封他为二路元帅,前来收复宁国的县郡。
姚元帅20万大军,踏进宁国境内,所过之处全部换上裘国的大旗,不管是乡镇县郡一个不落。由于他行走的地方比较多,涉及的地域比较广,所以他的行军速度也比较慢。
但他还是比较有心计的,并非20万军队走一趟线儿,而是分成了四支队伍,每支队伍5万军卒,顺四条线路,由北而南,再折向东,跑马圈地,置于裘军麾下。
而他亲自率领的这一路军,在最南线,向东进发几乎与孟郊所率领的那支成军平行挺进。他知道目前是在与他们进行赛跑,谁跑得快,谁占了先,城池就归了谁。
可他的这支队伍长途跋涉,军卒都比较疲了,再怎么也快不起来。他知道东方还有一座城池叫凤栖,是最后一座无主的城池了。他还打算进驻城里,让军卒们好生休整休整,以解连日来的疲劳。
在临近凤栖尚有10余里的地方,他看到了从南面奔腾而来的成军队伍,于是便快马加鞭,率先带领200名骑兵,直奔凤栖西城门而来。
纵使马鞭打飞,终究还是晚了一小步。令他没想到的是,除了滕军之外,那大街的东头畅国的军队也在。见那双方将军正要抢吴子道的大印,只得远远大喝一声,先阻止再说,莫待他们取了印去。
:..>..
这里不是像瓷都莫煌一类的经济大镇,却因亭台水榭别具一格,极具观赏,引来无数游人,划船钓鱼,游街赏景,平日里热闹非凡。
因此许多商贾到此经营,繁华了都市。这里远离战火,宁军败北,宁都失却,这凤栖均未受到太大的影响。街头店铺,茶楼酒肆,依旧是买卖兴隆人来人往。
似乎天下的动荡与这里毫无干系。
百姓可以只看每日里的柴米油盐,可那县衙里的官员不得不时常关注前方战事。
风栖县令吴子道在得悉瓷都被滕军占领之后,终日里惶恐不安。城中军卒不过500人,滕军若来只有乖乖投降的份儿。他早已写好了降书顺表,只待滕军一到,拱手奉上。
那滕军并未到凤栖来,令吴子道白白担惊一场。后来闻听畅军占领了滨河,又在西进,面对畅军,他那500军卒也不堪抵抗,遂又写了一封降书,准备献与畅军。
这一日,有衙役来报,畅军自东方而来,大概有1万人马,距离凤栖不足十里。吴子道赶忙带了提前写好的降书和大印,率领几位差役,打算奔往东城门,前去迎接畅军。
可又有衙役来报,南城门外又见一支军队,直奔凤栖,那旗上打的就是一个“成“子。
对于成军占领城池一事,吴子道是听说过的,这里距离成国尚远,却未料也被惦记上了。
若是畅军、成军同时进城,他是投降哪边?心下倒是纠结起来。可形势紧迫,不容他过多思考,是去东门还是去南门投降。
正在犹豫间,西门守卫惶惶而至,说是裘军正在向凤栖赶来,那大军也有一万之多,行军速度很快,先头部队差不多快到城门了。
吴子道苦笑一声,三国的军队同时到了凤栖,降哪一方都难下决断。可时下他必须迅速作出决定,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
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即刻取了纸笔,“刷刷刷”,马上又写了两封内容一样的降书,只是抬头不同。一封是给成军备的,另一封是给裘军备的,再加上之前写给畅军的那一封,三封书信他全部揣进了怀里。
城门他也不去了,就在这县衙的大院等待着,哪家先到他就投降哪家。至于最后的结果,听天由命吧,此时已不是他能做主的了。
听到门外一阵混乱,夹杂着马蹄声呼喝声,吴子道知道大军进城了,可他不晓得是哪一国的军队,慌慌张张带了几个人跑出县衙前去迎接。
从街东来了一队人马,大旗上写着一个黑色的“畅“字。果不其然,还真是畅军先赶到了。吴子道急忙从怀里取出那封降书,跪在阶前,高高举起托盘。那意思很明了,没得可说的,直接投降。
可那畅军尚未到跟前,从南街又来了一队人马。吴子道抬头看去,那大纛旗上赫然写了一个“成”字,不用说成军来了。
正当他不知向哪一方投降之际,大街西侧一阵马蹄声,裘国的骑兵也快速赶到。
吴子道刚才还有些害怕,现在反而心下坦然,这种情况下降哪一家都是问题,干脆他也不表态了,到底归顺哪一家,让他们三家争去吧。这条小命就交出去了,愿杀就杀,愿留就留,反正也不是他能左右的,只管默默地跪在县衙门口。他反倒要瞧一瞧这三支军队如何处置于他。把那降书顺便揣进怀里,托盘上只留了县衙大印。
怎么就那么巧呢?不早不晚,三支大军几乎同时赶到。按道理说从滨河赶来的畅军离这里最近,应该最先赶到,可事实上他们比那成军裘军来的并不快。
率领畅军前来的将领名叫庄旭,奉畅王之命,逐渐向西推进。说起来还是因为畅王太过小心了,每占领一座城池,庄旭总要等一等看一看裘军一方是否有所行动。如此一来延缓了向西推进的速度。
但他觉得宁国东部这一带距离畅国比较近,总比那大成国的军队管辖起来要方便的多,对于凤栖这座小县城早已认定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一路走来,他也没有催促诸军,就如平常行军一样,过山谷,跨小桥,路上倒是很顺利,便进入了凤栖东城门。
临近县衙,他已然看到了县令吴子道带了几个人跪在阶前,知道那是准备投降了。心里正自高兴,骑着高头大马得意洋洋。一点也不着急不着慌,只需上前办个仪式,这凤栖城就属于大畅国了。
眼见着就要到衙门口了,成军从南门赶过来了。这庄旭立刻就是一愣,也怪自己疏忽,未曾提前派人前来打探,现在两军相遇多么尴尬。
这凤栖本就是宁国之地,现在宁国亡了,既不属于畅国的地盘儿,也不属于成国的县城,对于双方任何一方来说都是来捡便宜的,哪一方也没有充足的理由,必须占领这个城市。本就是先到先得,现在几乎同时进城,这凤栖归属哪一方?
话说成军这边。
大将孟郊奉成王之命,率军东进。宁国西部地广人稀,他的大军行军速度比较快,一路走来甚是顺利,连续占领了七八个县城,每个县城里留下5000军卒进行镇守。赶赴凤栖之前,手下尚有一万军卒。
他倒是晓得这凤栖离畅国比较近,唯恐被畅军先占了,便快马加鞭,急急赶路。
未成想大军却走错了路,待到城前一看,前方的城池并非凤栖,而是瓷都,城头上悬挂的是滕国的大旗。
成王有交代,目前不可与滕国直接发生军事冲突,孟郊也知道这瓷都早已被滕国占领了的,于是他没有在瓷都附近停留,拨马向北,奔凤栖而来。
这一次他学乖了,又怕走错道路,便派人前面探察,他率队在后面急赶。探路的军卒见前面有一座小山,骑马奔上山头,远远的看到了凤栖县城,总觉得这一次不会走错了。可突然发现,在凤栖城的西侧,有一支军队正在行军,急忙拨马返回,报告孟郊。
这孟郊心下一惊,从西侧赶来的军队,肯定不是畅军,极大可能是裘军。他已然得到报告,赢王又派了20万大军,来到了宁国境地,是来收复各县郡了,不过也未曾闻报裘军与成军为占城池一事而起过争端。
他自以为那裘军跟他一样,谁先占领了这地盘就是谁的。于是便命令军卒加快行军速度,必须赶在裘军之前进入凤栖城。
也许是由于高低起伏的山头遮挡住了视线,前面的探马并未发现自东方赶来的畅军。孟郊率队从凤栖南门进入,只见他先是长出一口气,终于在裘军到来之前先进了城,他自然以为这凤栖现在已经属于成国了,只待到县衙取了降书顺表,安排军卒镇守就是。
从南城门而来的这条大街正冲着衙门口,他看到了县令吴子道在那里跪着,自以为是在迎接他的成军。临到近前他才看清,那吴子道并非朝南而跪,而是面朝东方,此时他才发现东边大街上那畅军也进入了县城。
孟郊的心里也是咯噔一下,紧赶慢赶总以为赶到了裘军的前面,未曾料想东边还杀来了一支畅国的军队。
按照成王的旨意,此次出兵以抢占地盘为主,不得轻易与其他王国开战,除了千叮咛万嘱咐不要与滕军发生正面冲突之外,至于其他王国可并没有说不可以。
既然军队已经进了城了,是不可能轻易退出的。时下吴子道就跪在阶前,手里高高举着一个托盘儿,托盘里放着大印。只要这大印拿到手,这凤栖城就算是成国的了。
可他正要催马向前去取那大印,那庄旭也催马过来,看样子与他一样的想法,要与他争抢大印。
然而就在这时,忽听得一声断喝,“且慢!二位将军不要争执。这凤栖城已属裘国管辖,还是各自带兵退却吧,免得兵戈相见!”
二人同时一愣,只见西方一队快马奔来,领头的一员大将,银盔银甲,手擎一杆长枪,说话间,就来到了跟前。
此人正是裘国的将领,名唤姚远,是赢王第二次派兵而来的统帅。嬴王的王妃姚氏是姚远的姐姐,也就是说他是裘开天的小舅子,封他为二路元帅,前来收复宁国的县郡。
姚元帅20万大军,踏进宁国境内,所过之处全部换上裘国的大旗,不管是乡镇县郡一个不落。由于他行走的地方比较多,涉及的地域比较广,所以他的行军速度也比较慢。
但他还是比较有心计的,并非20万军队走一趟线儿,而是分成了四支队伍,每支队伍5万军卒,顺四条线路,由北而南,再折向东,跑马圈地,置于裘军麾下。
而他亲自率领的这一路军,在最南线,向东进发几乎与孟郊所率领的那支成军平行挺进。他知道目前是在与他们进行赛跑,谁跑得快,谁占了先,城池就归了谁。
可他的这支队伍长途跋涉,军卒都比较疲了,再怎么也快不起来。他知道东方还有一座城池叫凤栖,是最后一座无主的城池了。他还打算进驻城里,让军卒们好生休整休整,以解连日来的疲劳。
在临近凤栖尚有10余里的地方,他看到了从南面奔腾而来的成军队伍,于是便快马加鞭,率先带领200名骑兵,直奔凤栖西城门而来。
纵使马鞭打飞,终究还是晚了一小步。令他没想到的是,除了滕军之外,那大街的东头畅国的军队也在。见那双方将军正要抢吴子道的大印,只得远远大喝一声,先阻止再说,莫待他们取了印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