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日的陕北,荒凉冷清、大地干涸而燥烈。延安城里的景象到与外边有些不同,整个城市到处是冒着黑烟的烟囱,浓烈的烟雾仿佛给城市披了一层黑纱。
从火车站走出,看着眼前变得十分陌生的城市,李定国有些错乱。这城市,完全不是自己记忆里的模样。
在当地官员的簇拥下走进城市,道路两旁皆是好几层高的小楼,店铺林立,人流如织。
“郑知府、现在这城里有多少人?吾怎么觉得延安城,现在不亚于江南一些府州?”
“王爷、咱们延安府仅城里就有近五十万人,算是其它县里的人,过了百万,从财政收入上来说,还真那个江南的府县能比。”
“百万人口?吾记忆中的延安城可是残破不堪,今日回乡、没想到繁盛如斯,这些年变化真大!”
“我们延安府过上好日子也就这十来年,说实话这几年城里是一年一个样,不要说王爷你久未回乡了,就是一些从延安城出去一两年的人,回来之后也有认不出路的事发生哪。”
少小离家老大回,李定国离开陕北最少三十年了。自跟着张献忠走上造反的道路,从陕北流窜到全国,这些年他在各地转战去了很多地方,就是没机会回陕北。
本以为这辈子都无法回到这片土地了,不成想事情在这几年里发生了变化。山河再造,神州一统,到最后居然能以大明西宁王、枢密院常务副院长、兵部尚书的身份荣归故里,人生的命运就是这么奇妙。
前些日子陕西蹴鞠队的比赛让他久藏在心中的思乡之情,一下子泛滥成灾。那片深藏心中的黄土地,折磨的他是日夜难眠,不得不向朝廷提出申请,回陕北探亲。
李振新等人一商量,索性就让李定国代表朝廷视察陕北和绥远省,考察当地官府的施政作为,同时在绥远一带视察一下防务和边关。
说是探亲,实际上在陕北他还哪来的亲人?多少次的战乱冲击,陕北人都换了好几茬。李定国本身是孤儿出身,是从陕北乱民的累累白骨中爬出来的人,世间活着的亲人除了自己的子嗣怕是一个也没有了!
在延安城的工坊、集市、居民区转了一圈后,他很满意。很明显,目前的延安城再不是自己记忆中的穷地方了。工厂众多、产品丰富、百姓富足乐业,据知府汇报全府上下一年的税收和长安府差不多,甚至还略好。能将这么贫瘠的地方,发展的如此之好,李定国对李振新的佩服之情犹如滔滔之水、连绵不绝。
延安这地方贫瘠?目前这个时代,可没人这么认为。光煤矿和火油这两样物产,就能把别的地方给馋死。蒸汽机开始大规模利用以来延安、榆林等产煤府县资源优势明显。这里的煤要比长安城那边便宜三倍以上,再加上之前积攒的工业制造底子,这两年原本外迁的一些工坊,又纷纷回来了。要不是长安城到底是陕西的中心,人口和区位太有优势,这里都可能将原本已经发展起来的长安制造业给吸垮。
如果说延安是一座工业王冠的话,延川就是这座王冠的明珠。离开延安府城后,李定国去了延川县。在预定的行程中,延川县并不在其列,是李定国自己临时要去的。他太好奇了,李振新是靠什么点石成金,依靠着延川这座小县城,一步步带着陕北儿郎们光复神州的。
兴平军体系的崛起与目前大明的任何一个山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自扎根延川以来就没挪过窝,不像其它势力都有转战的经历。李定国认为,正是因为没有转战,兴平军最后才能做到江山一统。不像他们西营,四处流窜没有定性,始终聚不起席卷天下的大势。
延川城是大明工业化进行最早的地方,发展了差不多二十年。李定国一到这里就明显的感觉到与其它地方的不同之处,这里似乎没有穷人,感觉各个知书达理。哪怕是在延安府,只要出了城,你总能找到破旧的农村。可延川不一样,不但城市全是红砖楼房,到了农村也是清一色的红砖房,很明显的看到窑洞、土胚早就没人住了,全部空置!大街上上学的娃娃们,人手一辆自行车,他们穿的衣服有新有旧,不过全没补丁都十分干净。全城的人有一股说不出来的精神头,感觉是充满了自信。
“王爷、这条路是最早来这里的陕甘总督雷兴大人负责主持修建的,通车差不多十五年了,路况保持的还算不错,那边就是雷兴大人的墓。”
“带我去拜祭一下,在十五年前就能修这么好的路,雷大人算是为我陕北子民用了心。”
震撼,人家在十五年前就修了这么好的路,自己那时候好像占的地盘并不小,怎么就没想到把当地的道路整治一下哪?在枢密院工作一段时间后,李定国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件事,道路和后勤对军事力量的影响太大了。
以前纵横北方的鞑子骑兵,这两年怎么安稳的不像话?还不是有了铁路。他们的四条马腿,跑不过大明的火车轮子,自然只能乖乖爬着。油路的作用虽然没有火车明显,但同样不容忽视,配合新式马车最少能提高一倍左右的行军效率。有了这条油路,李邦德和清鞑子打仗的时候,应该是省了不少力!
“邦德不容易啊!你看这里的沟堑布局,很明显是和清虏鏖战留下的。那时候,他才有多少兵马?这城墙上留下的弹孔,皆是清虏所留,想来那段时间战事应该很激烈。”一边参观着振川城战场遗迹,一边感慨。李定国是百战名将,很容易通过遗迹的情况推断出当时的战争有多惊险。冲着这份惊险,就得佩服李总裁。
自他成军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上打多。别的人,以多打少还不是清虏的对手,人家李总裁次次以少打多,并能战而胜之,这就是本事和能耐。
这趟延川之行收获良多,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侥幸,大明能有今天实属不易。
:。:
冬日的陕北,荒凉冷清、大地干涸而燥烈。延安城里的景象到与外边有些不同,整个城市到处是冒着黑烟的烟囱,浓烈的烟雾仿佛给城市披了一层黑纱。
从火车站走出,看着眼前变得十分陌生的城市,李定国有些错乱。这城市,完全不是自己记忆里的模样。
在当地官员的簇拥下走进城市,道路两旁皆是好几层高的小楼,店铺林立,人流如织。
“郑知府、现在这城里有多少人?吾怎么觉得延安城,现在不亚于江南一些府州?”
“王爷、咱们延安府仅城里就有近五十万人,算是其它县里的人,过了百万,从财政收入上来说,还真那个江南的府县能比。”
“百万人口?吾记忆中的延安城可是残破不堪,今日回乡、没想到繁盛如斯,这些年变化真大!”
“我们延安府过上好日子也就这十来年,说实话这几年城里是一年一个样,不要说王爷你久未回乡了,就是一些从延安城出去一两年的人,回来之后也有认不出路的事发生哪。”
少小离家老大回,李定国离开陕北最少三十年了。自跟着张献忠走上造反的道路,从陕北流窜到全国,这些年他在各地转战去了很多地方,就是没机会回陕北。
本以为这辈子都无法回到这片土地了,不成想事情在这几年里发生了变化。山河再造,神州一统,到最后居然能以大明西宁王、枢密院常务副院长、兵部尚书的身份荣归故里,人生的命运就是这么奇妙。
前些日子陕西蹴鞠队的比赛让他久藏在心中的思乡之情,一下子泛滥成灾。那片深藏心中的黄土地,折磨的他是日夜难眠,不得不向朝廷提出申请,回陕北探亲。
李振新等人一商量,索性就让李定国代表朝廷视察陕北和绥远省,考察当地官府的施政作为,同时在绥远一带视察一下防务和边关。
说是探亲,实际上在陕北他还哪来的亲人?多少次的战乱冲击,陕北人都换了好几茬。李定国本身是孤儿出身,是从陕北乱民的累累白骨中爬出来的人,世间活着的亲人除了自己的子嗣怕是一个也没有了!
在延安城的工坊、集市、居民区转了一圈后,他很满意。很明显,目前的延安城再不是自己记忆中的穷地方了。工厂众多、产品丰富、百姓富足乐业,据知府汇报全府上下一年的税收和长安府差不多,甚至还略好。能将这么贫瘠的地方,发展的如此之好,李定国对李振新的佩服之情犹如滔滔之水、连绵不绝。
延安这地方贫瘠?目前这个时代,可没人这么认为。光煤矿和火油这两样物产,就能把别的地方给馋死。蒸汽机开始大规模利用以来延安、榆林等产煤府县资源优势明显。这里的煤要比长安城那边便宜三倍以上,再加上之前积攒的工业制造底子,这两年原本外迁的一些工坊,又纷纷回来了。要不是长安城到底是陕西的中心,人口和区位太有优势,这里都可能将原本已经发展起来的长安制造业给吸垮。
如果说延安是一座工业王冠的话,延川就是这座王冠的明珠。离开延安府城后,李定国去了延川县。在预定的行程中,延川县并不在其列,是李定国自己临时要去的。他太好奇了,李振新是靠什么点石成金,依靠着延川这座小县城,一步步带着陕北儿郎们光复神州的。
兴平军体系的崛起与目前大明的任何一个山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自扎根延川以来就没挪过窝,不像其它势力都有转战的经历。李定国认为,正是因为没有转战,兴平军最后才能做到江山一统。不像他们西营,四处流窜没有定性,始终聚不起席卷天下的大势。
延川城是大明工业化进行最早的地方,发展了差不多二十年。李定国一到这里就明显的感觉到与其它地方的不同之处,这里似乎没有穷人,感觉各个知书达理。哪怕是在延安府,只要出了城,你总能找到破旧的农村。可延川不一样,不但城市全是红砖楼房,到了农村也是清一色的红砖房,很明显的看到窑洞、土胚早就没人住了,全部空置!大街上上学的娃娃们,人手一辆自行车,他们穿的衣服有新有旧,不过全没补丁都十分干净。全城的人有一股说不出来的精神头,感觉是充满了自信。
“王爷、这条路是最早来这里的陕甘总督雷兴大人负责主持修建的,通车差不多十五年了,路况保持的还算不错,那边就是雷兴大人的墓。”
“带我去拜祭一下,在十五年前就能修这么好的路,雷大人算是为我陕北子民用了心。”
震撼,人家在十五年前就修了这么好的路,自己那时候好像占的地盘并不小,怎么就没想到把当地的道路整治一下哪?在枢密院工作一段时间后,李定国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件事,道路和后勤对军事力量的影响太大了。
以前纵横北方的鞑子骑兵,这两年怎么安稳的不像话?还不是有了铁路。他们的四条马腿,跑不过大明的火车轮子,自然只能乖乖爬着。油路的作用虽然没有火车明显,但同样不容忽视,配合新式马车最少能提高一倍左右的行军效率。有了这条油路,李邦德和清鞑子打仗的时候,应该是省了不少力!
“邦德不容易啊!你看这里的沟堑布局,很明显是和清虏鏖战留下的。那时候,他才有多少兵马?这城墙上留下的弹孔,皆是清虏所留,想来那段时间战事应该很激烈。”一边参观着振川城战场遗迹,一边感慨。李定国是百战名将,很容易通过遗迹的情况推断出当时的战争有多惊险。冲着这份惊险,就得佩服李总裁。
自他成军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上打多。别的人,以多打少还不是清虏的对手,人家李总裁次次以少打多,并能战而胜之,这就是本事和能耐。
这趟延川之行收获良多,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侥幸,大明能有今天实属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