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慕之将这封密信差人送来,既不说信的来源,也没有附上任何其他内容,让人不禁为靖边王府的命运多了一丝担忧。
皇帝终于把人们最关心的事问了出来:“晋王,是怎么想的?”
传信的士兵说:“回禀陛下,晋王殿下说,北狄人难以支持我国开出的割地赔款条件,便将这封信作为一部分补偿送了过来。殿下说,晋王妃战死是家事,但风将军被杀是国事。既然是国事,就不能善了。殿下说……说……”
“说什么?”
士兵狠狠心,说:“殿下说,该调查调查,该判罪判罪,该……该偿命……偿命……”
这是要……
江宏几乎要跳起来,可江寒拉住了他。
按照容慕之的说法,他是认定了江寒是指使温鹤南等人暗杀风晴色的人,只是没有白纸黑字地说明白,江宏若此时发作,吵闹起来,就坐实了靖边王府的罪名。
江宏很快镇定下来,忍着满腹的委屈,低头不语。
江寒说:“陛下,这封信不是臣所写,乃是他人伪造。臣恳请三司会审,还臣清白!”
语气铿锵有力,不卑不亢。
三司会审,意味着无论是何种结果,都会公之于众,再无回桓余地。在所有证据都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江寒还要这样恳求,在外人看来,是赌上了靖边王府一百多年的功勋与荣耀,是用最微弱的希望保存自己最后的尊严。这是最笨的办法,也是……唯一的办法了。
就好像一只飞蛾,为了烛火不灭,自愿葬身其中。
皇帝思考片刻,终于叹了口气,说:“靖边王府的忠诚,朕如何不知道?只是晴色那孩子,死的实在冤枉。既然晋王和寒郡主都要求彻查此案,那就由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司会审,务必将此案调查得明明白白,莫要让宵小之徒有机可乘。”
事关一座亲王府、一座郡王府和几十万将士,案件涉及之广、影响之大,开国以来从未有过。三司暗自叫苦,又不敢懈怠,不情不愿地接下了。
一场朝会总算结束。
强撑着目送皇帝退朝,跪在地上、头昏眼花的江寒气势消散殆尽,几乎要软趴趴地栽倒,亏了江宏眼疾手快,将她扶住。
看姐姐已经满头冷汗,脸色苍白,江宏慌张地询问:“姐姐,你怎么样?你还好吗?”
耳鸣和晕眩一阵一阵地传过来,江寒还是咬着牙点了点头。环视四周,才发现朝臣们差不多都离开了,苏淮婴也在他父王的强制之下退出了大殿,站在她面前的,除了弟弟江宏,只剩下了太子容敬之。
江寒靠着弟弟的搀扶站起来,忍了好久的咳喘一股脑爆发,咳得天昏地暗。江宏虽是焦急,但这里是皇宫,他也无能为力。好在容敬之表现的很关切,给江寒准备的肩與,这才将江寒送出了宫门。临别时,容敬之终于将自己最想听到的话从江寒口中盼了出来。
江寒说:“今天多亏太子殿下降恩维护,否则臣百口莫辩。太子殿下大恩,臣绝不敢忘。”
太子抑制住满心的欢喜,说:“寒郡主不必气。朝廷内外,无不相信郡主的清白。郡主放心,本宫会照会三司,密切关注此事。相信靖边王府的冤屈,很快就能洗刷干净。”
“那臣就承殿下大恩了。”
朝会之后,太子心情极佳。虽说因为容慕之的信,事态已经不受他的控制,但能让靖边王府承他这么大的情,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更何况,正因为这封信,靖边王府与晋王府结下大仇,势必水火不容,那么就算没有参与对北狄的作战,太子也是大大获益的。
顶不济,靖边王府在三司会审中一败涂地,坐实了阴谋刺杀晋王妃的罪名,但它积淀一百多年的功勋在那里摆着呢,再加上这次一线天的大胜,相信陛下也不会惩罚得太狠,他也不至于因为几句辩护而受了牵连。
江寒的心情自然不会好了,她没想到会被一封不知所谓的密信打乱阵脚,陷入困局之中。无论三司会审结果如何,此事已经一发而不可收,不知那些出生入死的西北野战军将士们,知道这件事之后,又会闹成什么样子。
回府之后,江寒就大病了一场。她的脑子快要不听使唤了,眼皮也重如千斤,一剂一剂的汤药吃下去,还是浑浑噩噩的没有好转。她隐约知道,江宏耐着性子和大理寺查案的人赔了好几次的小心,也知道太子拜访过几次,被管家或者江宏恭敬地打发走了。
最值得说一说的是苏淮婴。
苏淮婴虽是刑部侍郎,但因为世人皆知的原因,必须避嫌,所以三司会审,没有让苏淮婴参与。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江寒本也没想着指望他一个书生翻案。
可苏淮婴竟然违抗了命令,擅自参与了案件的调查,更不怕死的是,他竟然不顾自己的身份、不顾父亲的劝阻,偷偷出京,再次去了北疆。
有“密信”这条线索,苏淮婴不相信,自己会一无所获。
大街小巷,也因为这个案子而闹得沸沸扬扬。
“水定江寒花不语,风动天晴月色明。”当初对大荣“文武双璧”的赞誉,现在听起来,却成了一场讽刺。“风”已止,“江”已涸,两王反目,朝堂动荡。一场对北狄的抗击,表面上大获全胜,实则嘛……一言难尽。
靖边王府在这场困局中挣扎了半个月。半个月之后,三司会审依然没有头绪,远在大同郡负责接受北狄投降的晋王容慕之又传来消息:合约达成,大军即将班师回朝。
晋王要回京了,晋王交托的案子却还没有一个交代,这就说不过去了。
皇帝比江寒还要焦躁,他一面抱怨朝臣工作效率实在低下,一面责怪容慕之将这烫手的山芋扔给他。难道他就有解决的办法吗?
直到这天,他去了后宫,在皇后那里,得到了一个自以为极佳的办法……
皇帝终于把人们最关心的事问了出来:“晋王,是怎么想的?”
传信的士兵说:“回禀陛下,晋王殿下说,北狄人难以支持我国开出的割地赔款条件,便将这封信作为一部分补偿送了过来。殿下说,晋王妃战死是家事,但风将军被杀是国事。既然是国事,就不能善了。殿下说……说……”
“说什么?”
士兵狠狠心,说:“殿下说,该调查调查,该判罪判罪,该……该偿命……偿命……”
这是要……
江宏几乎要跳起来,可江寒拉住了他。
按照容慕之的说法,他是认定了江寒是指使温鹤南等人暗杀风晴色的人,只是没有白纸黑字地说明白,江宏若此时发作,吵闹起来,就坐实了靖边王府的罪名。
江宏很快镇定下来,忍着满腹的委屈,低头不语。
江寒说:“陛下,这封信不是臣所写,乃是他人伪造。臣恳请三司会审,还臣清白!”
语气铿锵有力,不卑不亢。
三司会审,意味着无论是何种结果,都会公之于众,再无回桓余地。在所有证据都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江寒还要这样恳求,在外人看来,是赌上了靖边王府一百多年的功勋与荣耀,是用最微弱的希望保存自己最后的尊严。这是最笨的办法,也是……唯一的办法了。
就好像一只飞蛾,为了烛火不灭,自愿葬身其中。
皇帝思考片刻,终于叹了口气,说:“靖边王府的忠诚,朕如何不知道?只是晴色那孩子,死的实在冤枉。既然晋王和寒郡主都要求彻查此案,那就由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司会审,务必将此案调查得明明白白,莫要让宵小之徒有机可乘。”
事关一座亲王府、一座郡王府和几十万将士,案件涉及之广、影响之大,开国以来从未有过。三司暗自叫苦,又不敢懈怠,不情不愿地接下了。
一场朝会总算结束。
强撑着目送皇帝退朝,跪在地上、头昏眼花的江寒气势消散殆尽,几乎要软趴趴地栽倒,亏了江宏眼疾手快,将她扶住。
看姐姐已经满头冷汗,脸色苍白,江宏慌张地询问:“姐姐,你怎么样?你还好吗?”
耳鸣和晕眩一阵一阵地传过来,江寒还是咬着牙点了点头。环视四周,才发现朝臣们差不多都离开了,苏淮婴也在他父王的强制之下退出了大殿,站在她面前的,除了弟弟江宏,只剩下了太子容敬之。
江寒靠着弟弟的搀扶站起来,忍了好久的咳喘一股脑爆发,咳得天昏地暗。江宏虽是焦急,但这里是皇宫,他也无能为力。好在容敬之表现的很关切,给江寒准备的肩與,这才将江寒送出了宫门。临别时,容敬之终于将自己最想听到的话从江寒口中盼了出来。
江寒说:“今天多亏太子殿下降恩维护,否则臣百口莫辩。太子殿下大恩,臣绝不敢忘。”
太子抑制住满心的欢喜,说:“寒郡主不必气。朝廷内外,无不相信郡主的清白。郡主放心,本宫会照会三司,密切关注此事。相信靖边王府的冤屈,很快就能洗刷干净。”
“那臣就承殿下大恩了。”
朝会之后,太子心情极佳。虽说因为容慕之的信,事态已经不受他的控制,但能让靖边王府承他这么大的情,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更何况,正因为这封信,靖边王府与晋王府结下大仇,势必水火不容,那么就算没有参与对北狄的作战,太子也是大大获益的。
顶不济,靖边王府在三司会审中一败涂地,坐实了阴谋刺杀晋王妃的罪名,但它积淀一百多年的功勋在那里摆着呢,再加上这次一线天的大胜,相信陛下也不会惩罚得太狠,他也不至于因为几句辩护而受了牵连。
江寒的心情自然不会好了,她没想到会被一封不知所谓的密信打乱阵脚,陷入困局之中。无论三司会审结果如何,此事已经一发而不可收,不知那些出生入死的西北野战军将士们,知道这件事之后,又会闹成什么样子。
回府之后,江寒就大病了一场。她的脑子快要不听使唤了,眼皮也重如千斤,一剂一剂的汤药吃下去,还是浑浑噩噩的没有好转。她隐约知道,江宏耐着性子和大理寺查案的人赔了好几次的小心,也知道太子拜访过几次,被管家或者江宏恭敬地打发走了。
最值得说一说的是苏淮婴。
苏淮婴虽是刑部侍郎,但因为世人皆知的原因,必须避嫌,所以三司会审,没有让苏淮婴参与。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江寒本也没想着指望他一个书生翻案。
可苏淮婴竟然违抗了命令,擅自参与了案件的调查,更不怕死的是,他竟然不顾自己的身份、不顾父亲的劝阻,偷偷出京,再次去了北疆。
有“密信”这条线索,苏淮婴不相信,自己会一无所获。
大街小巷,也因为这个案子而闹得沸沸扬扬。
“水定江寒花不语,风动天晴月色明。”当初对大荣“文武双璧”的赞誉,现在听起来,却成了一场讽刺。“风”已止,“江”已涸,两王反目,朝堂动荡。一场对北狄的抗击,表面上大获全胜,实则嘛……一言难尽。
靖边王府在这场困局中挣扎了半个月。半个月之后,三司会审依然没有头绪,远在大同郡负责接受北狄投降的晋王容慕之又传来消息:合约达成,大军即将班师回朝。
晋王要回京了,晋王交托的案子却还没有一个交代,这就说不过去了。
皇帝比江寒还要焦躁,他一面抱怨朝臣工作效率实在低下,一面责怪容慕之将这烫手的山芋扔给他。难道他就有解决的办法吗?
直到这天,他去了后宫,在皇后那里,得到了一个自以为极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