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正德没有处罚梁储,且时隔多年,也没人再提及过。
至于梁储,还历年都有被正德嘉奖。
然并非证明事情就如此过去。
只要其在位一日,则早晚会免不了会被人翻旧账。
更莫谈如今这个时候。
今日朝廷已是暴风雨前夕,天空早已电闪雷鸣、风云变幻,只不过这暴风雨还未下下来而已。
暴风雨未下下来,乃是气压尚且不够。
一旦蓄势足厚,则必定倾盆大雨,凡朝堂之人,除却素来不惹不参与政事,只想明哲保身的勋贵以外。
哪怕是再清白无私的官员,只要涉及这场斗争,将没有一个无辜之辈!
即使你清白无私,也抵挡不了有心人刻意抹黑。
比如举报一个爬灰。
无论有没有罪,先伏阙待查再说。
且官场之上,有几个能是墨汁里面的清水?
而且这场斗争,主要也非是个人道德、政绩,而是站队。
这就不存在是否无辜,乃至清白之辈。
梁储素来是一个精明之人,感受到暴风雨来袭,如何还敢继续立于风波之中,给自己找一个不得安生?
是故,当朱厚熜近日表现,或者说当初正德驾崩,他已想到过此事。
盖因天子非朝臣所熟,则必然会有纷争。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如梁储这般久经宦海之辈,不会不知。
论济世安邦,以及秉持忠谏,或许他比不了杨廷和,甚至拍马难及,但若论其对事态发展所预测,则未必有输于杨廷和。
更兼之,其素来是局外人立场,故而在杨廷和死争之时,他已想好对策。
不然当初也不会急着,与杨廷和以及宫中太监争辩,为何迎立新君无他。
新君继位之事,皇太后、内阁、内廷已有定论,且安排甚为妥当,若非有何想法,何至于争着面见新君?
无非想混个眼熟,续点香火情罢了!
只是让所有人未曾料到,区区实岁十三,虚岁十五的新君,居然有神智,居然洞悉朝臣预算,且一连破局。
固然眼下手段尚有些稚嫩,但新君成长也让人叹为观止。
甫至京城之时,还只能用毛澄之言漏洞,以小道伎俩让毛澄承担不臣之名,迫于无奈将事情搁置。
后面也只是硬着头皮坚持,若非皇太后催促早立新君,不然此时尚在僵持当中。
可待到今日朝会之时,天子则展现无与伦比的神智。
先是宣布节约用度,拆除东厂、追回各地镇守、复荐辟、尊老、禁裹脚、禁溺杀、放宫人、追复正德罢黜、杖毙者、复修养济院、漏泽园、惠民药局等,先收一波民心、臣心,更是向百官彰显其非稚子儿童,已经深知治国之道。
然后又故意厚封杨廷和、轻封自己,引百官与杨廷和离心离德,使本就脆弱的联盟,一时间变得千疮百孔,互相攻讦。
最后向朝臣表示,有祖训在,后宫不得干政,乃指自己可以亲自料理政务。
所有手段,已非初至京城时,那般撒泼耍赖,以不继承皇位为借口,逼迫毛澄给袁宗皋道歉,靠着驴打滚坚持着自己心中想法。
而今明显皇帝已懂得如何运用天子权柄,行事作风皆是以堂堂正正之王道行之!
当然这也是明朝体制原因。
若换作宋朝,则皇帝必然无法像如今这般,如此顺利成势。
盖明朝向使祖宗家法,圣人章句,亦不及皇帝口含天宪,一言决之。
天子执掌赏罚大权,杨廷和可以给的果子,陛下可给予,杨廷和不可以给的果子,陛下亦可给予。
倘若连皇帝都无法给的果子,则毋庸置疑,杨廷和无法给予。
因此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这场战争,会以杨廷和失败而告终!
而且还是溃不成军!
除非皇帝不慧,不然必是以天子大胜而告终此事。
杨廷和未必不知晓,这场无硝烟的战争,自己乃是必败无疑。
但其依然需要殊死拼搏!
因为孝宗与大行皇帝,予其太多恩典,其在国家也花废无数心血,绝不会眼睁睁看着皇帝恣意妄为。
若是皇帝晚慧尚且罢了。
哪怕皇帝是晋惠帝那种痴儿,在明朝也无所谓,明代成熟体系足以支撑国家转。
若是皇帝无智,则由六部、内阁以及司礼监、太后共同秉政,勋贵则在一旁保驾扈从。
太后死后,则皇后继续代理国家朝政,替天子处理事物,只待太子生出,悉心教导便足以渡过这些艰难时刻。
至于说哪个想要侵权,则未有一人可以办到,明代体系则从根本扼杀这种可能。
当初朱元璋设置一整套明朝官制,早把历代弊政全部考虑进去,除了有时候个人想法太强,导致一些弊政,但是官制、以及政治体系而言,则当世一流,哪怕清朝在某些地方依旧在沿用。
故而想要形成权臣、乃至武曌与明代而言,不啻于难于登天。
但也不是一定不可能,只是几率太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明代体系太过复杂,想要一蹴而成,无异于痴人说梦罢了。
故而哪怕皇帝真是晋惠帝一般,也根本不用怕。
但怕就怕在,皇帝太过聪慧。
一旦皇帝聪慧,则必然想法多,且天马行空,行为处事,完全凭自己一念。
何人敢言大行皇帝不聪慧?
仅凭几个番僧,就能学会诸多胡语,且深居深宫之处,从未经历一场战役,能在应州一战打的小王子连夜跳墙逃窜,亲自手刃一敌,打出自成化犁廷以后数十年未有的战损比。
可结果如何?
国祚几近中断,皇帝也因此英年早逝。
但凡当初刘宸、刘宠等人有陈友谅、方国珍、徐寿辉、李思齐、张士诚等人实力,大明就算不就此亡国,也是成为北明。
这还不需要明太祖、扩廓帖木儿、常遇春、徐达、李文忠、察罕帖木儿等人这般实力,就能打的明朝最好结局就是半壁江山。
要是有着朱元璋这等实力,估计连五年都不需要,直接开国建业,宗明亡国。
是故对明朝而言,皇帝聪不聪慧不要紧,只要守规矩便可以。
如明穆宗朱载坖,估计聪慧在明代所有皇帝之中只能排在吊车尾位置,但其知道如何用人,知道信何人。
自己能力不足,那就信任有能力之人。
这样仅仅六多年时间,即给父亲收了烂摊子,又给儿子留下一帮能臣,以及可以支撑变法基础。
当然也非是明穆宗就强于其他人,若论其不守规矩,明穆宗同样也是鼎鼎有名,但终归能知道如何用人,折腾也少一点,故而才能一步步前进。
如崇祯,一日一个想法,可又能怎样?
他连自己想要什么都搞不清楚。
只知道凭着脑袋发热,来做任何事情。
还是借用之前那句话,也就是碰到明末菜鸡互啄罢了。
不然若是李自成等人,只有五代时期丘八老油条战力值,按照崇祯那种操作,也挺不住十年。
至于梁储,还历年都有被正德嘉奖。
然并非证明事情就如此过去。
只要其在位一日,则早晚会免不了会被人翻旧账。
更莫谈如今这个时候。
今日朝廷已是暴风雨前夕,天空早已电闪雷鸣、风云变幻,只不过这暴风雨还未下下来而已。
暴风雨未下下来,乃是气压尚且不够。
一旦蓄势足厚,则必定倾盆大雨,凡朝堂之人,除却素来不惹不参与政事,只想明哲保身的勋贵以外。
哪怕是再清白无私的官员,只要涉及这场斗争,将没有一个无辜之辈!
即使你清白无私,也抵挡不了有心人刻意抹黑。
比如举报一个爬灰。
无论有没有罪,先伏阙待查再说。
且官场之上,有几个能是墨汁里面的清水?
而且这场斗争,主要也非是个人道德、政绩,而是站队。
这就不存在是否无辜,乃至清白之辈。
梁储素来是一个精明之人,感受到暴风雨来袭,如何还敢继续立于风波之中,给自己找一个不得安生?
是故,当朱厚熜近日表现,或者说当初正德驾崩,他已想到过此事。
盖因天子非朝臣所熟,则必然会有纷争。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如梁储这般久经宦海之辈,不会不知。
论济世安邦,以及秉持忠谏,或许他比不了杨廷和,甚至拍马难及,但若论其对事态发展所预测,则未必有输于杨廷和。
更兼之,其素来是局外人立场,故而在杨廷和死争之时,他已想好对策。
不然当初也不会急着,与杨廷和以及宫中太监争辩,为何迎立新君无他。
新君继位之事,皇太后、内阁、内廷已有定论,且安排甚为妥当,若非有何想法,何至于争着面见新君?
无非想混个眼熟,续点香火情罢了!
只是让所有人未曾料到,区区实岁十三,虚岁十五的新君,居然有神智,居然洞悉朝臣预算,且一连破局。
固然眼下手段尚有些稚嫩,但新君成长也让人叹为观止。
甫至京城之时,还只能用毛澄之言漏洞,以小道伎俩让毛澄承担不臣之名,迫于无奈将事情搁置。
后面也只是硬着头皮坚持,若非皇太后催促早立新君,不然此时尚在僵持当中。
可待到今日朝会之时,天子则展现无与伦比的神智。
先是宣布节约用度,拆除东厂、追回各地镇守、复荐辟、尊老、禁裹脚、禁溺杀、放宫人、追复正德罢黜、杖毙者、复修养济院、漏泽园、惠民药局等,先收一波民心、臣心,更是向百官彰显其非稚子儿童,已经深知治国之道。
然后又故意厚封杨廷和、轻封自己,引百官与杨廷和离心离德,使本就脆弱的联盟,一时间变得千疮百孔,互相攻讦。
最后向朝臣表示,有祖训在,后宫不得干政,乃指自己可以亲自料理政务。
所有手段,已非初至京城时,那般撒泼耍赖,以不继承皇位为借口,逼迫毛澄给袁宗皋道歉,靠着驴打滚坚持着自己心中想法。
而今明显皇帝已懂得如何运用天子权柄,行事作风皆是以堂堂正正之王道行之!
当然这也是明朝体制原因。
若换作宋朝,则皇帝必然无法像如今这般,如此顺利成势。
盖明朝向使祖宗家法,圣人章句,亦不及皇帝口含天宪,一言决之。
天子执掌赏罚大权,杨廷和可以给的果子,陛下可给予,杨廷和不可以给的果子,陛下亦可给予。
倘若连皇帝都无法给的果子,则毋庸置疑,杨廷和无法给予。
因此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这场战争,会以杨廷和失败而告终!
而且还是溃不成军!
除非皇帝不慧,不然必是以天子大胜而告终此事。
杨廷和未必不知晓,这场无硝烟的战争,自己乃是必败无疑。
但其依然需要殊死拼搏!
因为孝宗与大行皇帝,予其太多恩典,其在国家也花废无数心血,绝不会眼睁睁看着皇帝恣意妄为。
若是皇帝晚慧尚且罢了。
哪怕皇帝是晋惠帝那种痴儿,在明朝也无所谓,明代成熟体系足以支撑国家转。
若是皇帝无智,则由六部、内阁以及司礼监、太后共同秉政,勋贵则在一旁保驾扈从。
太后死后,则皇后继续代理国家朝政,替天子处理事物,只待太子生出,悉心教导便足以渡过这些艰难时刻。
至于说哪个想要侵权,则未有一人可以办到,明代体系则从根本扼杀这种可能。
当初朱元璋设置一整套明朝官制,早把历代弊政全部考虑进去,除了有时候个人想法太强,导致一些弊政,但是官制、以及政治体系而言,则当世一流,哪怕清朝在某些地方依旧在沿用。
故而想要形成权臣、乃至武曌与明代而言,不啻于难于登天。
但也不是一定不可能,只是几率太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明代体系太过复杂,想要一蹴而成,无异于痴人说梦罢了。
故而哪怕皇帝真是晋惠帝一般,也根本不用怕。
但怕就怕在,皇帝太过聪慧。
一旦皇帝聪慧,则必然想法多,且天马行空,行为处事,完全凭自己一念。
何人敢言大行皇帝不聪慧?
仅凭几个番僧,就能学会诸多胡语,且深居深宫之处,从未经历一场战役,能在应州一战打的小王子连夜跳墙逃窜,亲自手刃一敌,打出自成化犁廷以后数十年未有的战损比。
可结果如何?
国祚几近中断,皇帝也因此英年早逝。
但凡当初刘宸、刘宠等人有陈友谅、方国珍、徐寿辉、李思齐、张士诚等人实力,大明就算不就此亡国,也是成为北明。
这还不需要明太祖、扩廓帖木儿、常遇春、徐达、李文忠、察罕帖木儿等人这般实力,就能打的明朝最好结局就是半壁江山。
要是有着朱元璋这等实力,估计连五年都不需要,直接开国建业,宗明亡国。
是故对明朝而言,皇帝聪不聪慧不要紧,只要守规矩便可以。
如明穆宗朱载坖,估计聪慧在明代所有皇帝之中只能排在吊车尾位置,但其知道如何用人,知道信何人。
自己能力不足,那就信任有能力之人。
这样仅仅六多年时间,即给父亲收了烂摊子,又给儿子留下一帮能臣,以及可以支撑变法基础。
当然也非是明穆宗就强于其他人,若论其不守规矩,明穆宗同样也是鼎鼎有名,但终归能知道如何用人,折腾也少一点,故而才能一步步前进。
如崇祯,一日一个想法,可又能怎样?
他连自己想要什么都搞不清楚。
只知道凭着脑袋发热,来做任何事情。
还是借用之前那句话,也就是碰到明末菜鸡互啄罢了。
不然若是李自成等人,只有五代时期丘八老油条战力值,按照崇祯那种操作,也挺不住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