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尊攘分子,其实不光是井伊直弼烦,安藤信正也烦。不管两个人怎么吵吧,起码他们都是既得利益者,自然要设法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而那些尊攘分子,时不时的高喊什么“天诛国贼”。根本就是乱杀一通,很多人甚至为了扬名,只管杀个有名有姓的,也不论好坏,杀就完了。整个幕阁上下,包括忠右卫门等人,全都在暗杀名单上面,就是人家还没抱团开始动手。
怎么处置这类“盲流”?
最好当然是杀了了事,从物理上毁灭掉,能够永绝后患。但是社会矛盾本来就比较尖锐了,你要是天天杀杀杀,保不齐就真的掀起动乱了。
“前头桦太的安置人口有多少了?”井伊直弼当初收了英国佬的钱,答应在尼古拉耶夫斯克的正对面,修筑一座城镇的。
“已有约八九百众。”一名属吏抬头回答。
“命江户南町奉行所,详细甄别城下户口,无有作保之流,先发原籍,原籍不要,立刻拨去北桦太。”
很好,没有一个人反对。虽然这些“盲流”未必各个是坏人,但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里面大量隐藏着尊攘分子。反正井伊直弼是封建统治者,又需要不和你讲道理的。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他都已经抓了一批乞丐和流放犯去北桦太了,现在再送一批“盲流”去,好像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吧。
至于英国人给的安置费?呵呵……
说来在北桦太筑城一事,进展居然还蛮顺利的。不因为别的,只说英国人和幕府官吏赶到尼古拉耶夫斯克对海相望的地界之后,惊奇的发现这地方居然有一个人口数百的小村镇。
仔细一调查,很稀奇,这地方原来是明朝设置的囊哈尔卫中千户所,虽然没有实际的城墙,可是有围子。围子这个东西你强行去界定他为某种建筑,很不恰当,插一圈木棍也叫围子。河南地区那种五六米高,四五米后的夯土乃至于包砖的村堡墙,也叫围子。
反正就是那地方有个围子,围子里有个村镇,这地方算是桦太岛北部的贸易和生活中心。明中期以后,明朝廷对这一地区的羁縻统治基本宣告放弃。但是清朝廷对这一地区的羁縻,反倒是十分稳固。
稳固到什么地步呢?稳固到历史上这地方已经派驻了沙俄的军队,插了沙俄的旗,这地方居然还有小部落的头人夹着包裹,带着皮草去燕京献给同治皇帝。
一直到这事被沙俄发现,然后沙俄把当地杀杀杀杀杀杀杀完了,顺带那点残存的土著居民也被沙俄带来的各种疾病弄死以后,这地方才停止给清朝廷朝贡。
对于幕府派员前来,当地的土著阿伊努人,或者清朝廷称呼为苦夷人或库野人的这些百姓,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命运已经被带英帝国,联合世界上主要的列强以及国家给决定了。
他们还挺热情的接待了幕府的官吏,这个地区,女真语音译为“朗格里”,意即“大老鼠”,说白了就是这个地方有某些较大的啮齿动物,可以捕猎毛皮。作为正对阿穆尔河出海口的村镇,这里居然维持着一条相对还挺繁荣的贸易路线。
具体是外东北地方的少数民族首领,每年去向盛京将军等清朝廷派驻在此地的官吏朝贡,当然也有可能直接被引去燕京朝贡。然后清朝廷便赐予他们丝绸绢布一类的东西,他们用得着的,就自己留下,用不着的便转送到桦太岛。
桦太岛再通过陆路和水路,相次将那些外东北少数民族用不上的丝绸绢布,出售给虾夷地方的阿伊努人。后世里流传下来的阿依努人画像中,经常出现阿依努首领穿着清朝赐服的形象。
这并不是他们接受了清朝的赏赐封恩,而是他们和北方桦太,以及阿穆尔河流域的少数民族百姓,有相对频繁的贸易。
甚至有时候桦太岛上的阿伊努人还会南下收购虾夷阿伊努人的毛皮,尤其是熊皮和貂皮,再转贡给清朝廷,借此获得“薄来厚往”的赏赐。
外界对这一地区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甚至可以说几近于无。也就是幕府以前的那些探险者和地图测绘人员,进入过这一地区,甚至和这些阿伊努人有过交流和贸易。
譬如间宫林藏,也即间宫海峡命名由来的那位日本探险家,就全面的考察了桦太全岛以及南千岛群岛地区。甚至还去往了清朝廷设置在黑龙江的德楞行署,全程参与了阿伊努人向满清朝廷进贡的活动。
朗格里变成了英国租界!
就这么简单,到来的英国人和幕府官吏告知当地百姓,这里改姓带英帝国了。当地百姓对此莫名其妙,因为几年前,同样有一伙儿俄国人,到这里来升了一面旗。还向他们索要毛皮,他们集合起来把人给打跑了。
如今来的英国人和幕府官吏,到是没有要毛皮,反而拿出大米粮食,雇佣当地的百姓,构建木屋。阿伊努人当然见过大米,西边的清朝官吏,南边的幕府武士,都吃这玩意儿。
拿吃的来雇佣他们,到是很公平。加上幕府有专门的通译,会说阿伊努语,可以和他们无障碍交流,于是早期的合作还算是愉快。
不过愉快也就到此为止了,英国人认为朗格里本身所在的小坡地,是很合适修筑城堡的地方,于是和阿伊努人商议以五百英镑的价格,直接买下整个朗格里屯。人家要他个锤子的钱,钱对阿伊努人有个屁的用处。
幸好随行的还有幕府官吏,那些久在虾夷的幕府官吏,直接拿出许多小刀,以及铁质箭头的箭矢,和当地的阿伊努人交易。这玩意儿人家喜欢,很不错,真是很不错。
本身他们就不是定居的民族,鹿皮帐篷一裹,直接南下去了。因为马上就要冬天,你们杵这儿也得冻死,留两个人住在建好的木屋里面,备上够烧四五个月的柴火和粮食,死扛吧。
土坡让给你了……
而那些尊攘分子,时不时的高喊什么“天诛国贼”。根本就是乱杀一通,很多人甚至为了扬名,只管杀个有名有姓的,也不论好坏,杀就完了。整个幕阁上下,包括忠右卫门等人,全都在暗杀名单上面,就是人家还没抱团开始动手。
怎么处置这类“盲流”?
最好当然是杀了了事,从物理上毁灭掉,能够永绝后患。但是社会矛盾本来就比较尖锐了,你要是天天杀杀杀,保不齐就真的掀起动乱了。
“前头桦太的安置人口有多少了?”井伊直弼当初收了英国佬的钱,答应在尼古拉耶夫斯克的正对面,修筑一座城镇的。
“已有约八九百众。”一名属吏抬头回答。
“命江户南町奉行所,详细甄别城下户口,无有作保之流,先发原籍,原籍不要,立刻拨去北桦太。”
很好,没有一个人反对。虽然这些“盲流”未必各个是坏人,但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里面大量隐藏着尊攘分子。反正井伊直弼是封建统治者,又需要不和你讲道理的。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他都已经抓了一批乞丐和流放犯去北桦太了,现在再送一批“盲流”去,好像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吧。
至于英国人给的安置费?呵呵……
说来在北桦太筑城一事,进展居然还蛮顺利的。不因为别的,只说英国人和幕府官吏赶到尼古拉耶夫斯克对海相望的地界之后,惊奇的发现这地方居然有一个人口数百的小村镇。
仔细一调查,很稀奇,这地方原来是明朝设置的囊哈尔卫中千户所,虽然没有实际的城墙,可是有围子。围子这个东西你强行去界定他为某种建筑,很不恰当,插一圈木棍也叫围子。河南地区那种五六米高,四五米后的夯土乃至于包砖的村堡墙,也叫围子。
反正就是那地方有个围子,围子里有个村镇,这地方算是桦太岛北部的贸易和生活中心。明中期以后,明朝廷对这一地区的羁縻统治基本宣告放弃。但是清朝廷对这一地区的羁縻,反倒是十分稳固。
稳固到什么地步呢?稳固到历史上这地方已经派驻了沙俄的军队,插了沙俄的旗,这地方居然还有小部落的头人夹着包裹,带着皮草去燕京献给同治皇帝。
一直到这事被沙俄发现,然后沙俄把当地杀杀杀杀杀杀杀完了,顺带那点残存的土著居民也被沙俄带来的各种疾病弄死以后,这地方才停止给清朝廷朝贡。
对于幕府派员前来,当地的土著阿伊努人,或者清朝廷称呼为苦夷人或库野人的这些百姓,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命运已经被带英帝国,联合世界上主要的列强以及国家给决定了。
他们还挺热情的接待了幕府的官吏,这个地区,女真语音译为“朗格里”,意即“大老鼠”,说白了就是这个地方有某些较大的啮齿动物,可以捕猎毛皮。作为正对阿穆尔河出海口的村镇,这里居然维持着一条相对还挺繁荣的贸易路线。
具体是外东北地方的少数民族首领,每年去向盛京将军等清朝廷派驻在此地的官吏朝贡,当然也有可能直接被引去燕京朝贡。然后清朝廷便赐予他们丝绸绢布一类的东西,他们用得着的,就自己留下,用不着的便转送到桦太岛。
桦太岛再通过陆路和水路,相次将那些外东北少数民族用不上的丝绸绢布,出售给虾夷地方的阿伊努人。后世里流传下来的阿依努人画像中,经常出现阿依努首领穿着清朝赐服的形象。
这并不是他们接受了清朝的赏赐封恩,而是他们和北方桦太,以及阿穆尔河流域的少数民族百姓,有相对频繁的贸易。
甚至有时候桦太岛上的阿伊努人还会南下收购虾夷阿伊努人的毛皮,尤其是熊皮和貂皮,再转贡给清朝廷,借此获得“薄来厚往”的赏赐。
外界对这一地区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甚至可以说几近于无。也就是幕府以前的那些探险者和地图测绘人员,进入过这一地区,甚至和这些阿伊努人有过交流和贸易。
譬如间宫林藏,也即间宫海峡命名由来的那位日本探险家,就全面的考察了桦太全岛以及南千岛群岛地区。甚至还去往了清朝廷设置在黑龙江的德楞行署,全程参与了阿伊努人向满清朝廷进贡的活动。
朗格里变成了英国租界!
就这么简单,到来的英国人和幕府官吏告知当地百姓,这里改姓带英帝国了。当地百姓对此莫名其妙,因为几年前,同样有一伙儿俄国人,到这里来升了一面旗。还向他们索要毛皮,他们集合起来把人给打跑了。
如今来的英国人和幕府官吏,到是没有要毛皮,反而拿出大米粮食,雇佣当地的百姓,构建木屋。阿伊努人当然见过大米,西边的清朝官吏,南边的幕府武士,都吃这玩意儿。
拿吃的来雇佣他们,到是很公平。加上幕府有专门的通译,会说阿伊努语,可以和他们无障碍交流,于是早期的合作还算是愉快。
不过愉快也就到此为止了,英国人认为朗格里本身所在的小坡地,是很合适修筑城堡的地方,于是和阿伊努人商议以五百英镑的价格,直接买下整个朗格里屯。人家要他个锤子的钱,钱对阿伊努人有个屁的用处。
幸好随行的还有幕府官吏,那些久在虾夷的幕府官吏,直接拿出许多小刀,以及铁质箭头的箭矢,和当地的阿伊努人交易。这玩意儿人家喜欢,很不错,真是很不错。
本身他们就不是定居的民族,鹿皮帐篷一裹,直接南下去了。因为马上就要冬天,你们杵这儿也得冻死,留两个人住在建好的木屋里面,备上够烧四五个月的柴火和粮食,死扛吧。
土坡让给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