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什么事呢?这个事,就是慈禧骨子里越来越清楚地有一种感觉,这个感觉就是光绪帝已经在远远地从心灵上疏离她。***从哪儿能看出来这个时候光绪帝开始疏离她,开始逐渐地摆脱她的控制呢?
第一件事,光绪帝这个时候依赖老师翁同龢远比依赖慈禧还要强得多得多。依赖老师翁同龢,这是光绪帝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同老师之间培养出来的一种如同父子之间一样的感。我们在《君臣母子》当中给大家讲过,这份感的建立,一个是出自于老师翁同龢对于皇帝全身心的一种关爱,另外也出自于光绪帝在宫中的孤独、无靠,在老师那里可以得到安慰,所以两个人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到光绪帝亲政以后,就愈演愈烈,达到什么程度呢?达到了光绪帝是事事必须得找老师商量,而且呢,天天都要和老师见面。
在《清史稿》当中,就曾经有这样的一段记载,说“同龢善伺上意,得遇事进。”就是说翁同龢常常能看出皇帝有什么意思,有什么想法,有了这个想法和看法之后,他马上就遇到事就为皇帝出主意。“上亲政久,剖决精当。”皇帝亲政一段时间之后,在处理大政过程当中,处理的分寸把握得非常之好,“每事必问同龢”,遇到任何一件事,一定先问一下老师翁同龢。“眷倚尤重”,对老师的依赖很重。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能感觉到,确确实实光绪帝和翁同龢之间的关系,就如同鱼水一样的关系,非常地亲密。
那么在亲政的过程当中,他究竟怎么表现事事和老师之间的一种依赖呢?这个光绪帝,我们可以说,他在处理朝政上和做事的过程当中还保持着一个孩子一样的一种性格和率真,他往往很多事没有保护好老师,反倒把老师给出卖了。
比如说他每天在召见大臣之前,他一定让太监们拎着宫灯,先到老师跟前,把老师叫走,叫到他的跟前,然后问一些问题,有的时候是问事,但绝大多数就是问一些琐碎的事,和宫中的事没关系。可是当翁同龢一出来之后,和他一同召见的大臣们那个眼神就不一样了,皇帝怎么天天让你召见之前去见一下呢?所以大臣们心里那种翁同龢受皇帝的宠爱,或者宠信的那样的一种嫉妒心理那就会油然而生。所以翁同龢在自己的日记当中就记载非常地无奈,他几次跟皇帝说,他说,皇帝“昔闻和珅曾如此,皇上岂欲置臣于死地耶?终不能回,亦奇事也。”他几次跪在那儿和光绪帝请求,说皇上啊,你没有听说过和珅就像我这样吗?乾隆帝每天就这么偏爱他吗?说如果你要这样的话,你不等于把他致于死地吗?然后他多次说,可是皇帝就是不改,他自己也感叹,“亦奇事也”。真的是很奇怪的事。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就是光绪帝对于翁同龢的依赖。20年来,老师、他像父子一样,所以形成了一种感上的依赖,这种依赖一天不见,都感觉到有一些空空荡荡的,心里很空荡的,很失落的。所以事事找老师,必定找老师。但是这样的一种找,就给慈禧和周围的同僚们带来了一种心理上的失衡。慈禧最担心的是什么呢?慈禧最担心的就是有人代替她,有人替代她在皇帝当中,心目不可替代的那种神圣的地位,而翁同龢渐渐地代替她,这是第一件事。
画外音:
针对光绪帝对翁同龢产生如此的依赖,隋丽娟教授认为,光绪帝四岁入宫,过早地失去了父母的呵护,而慈禧对他的要求又过分严厉,使得十几年来光绪帝一直过着呆板、压抑、程式化的生活。老师翁同龢对光绪帝的爱护,使光绪帝感觉到,翁同龢既是严师,又是慈父,所以两人之间的感非常深厚。那么,仅此一件事还未必让慈禧如此地担忧,还有一件事却让慈禧感觉到对自己的权力带来了极大地威胁。那么,这件事是什么呢?
隋丽娟:
第二件事就是慈禧越来越感觉到,在光绪帝身边逐渐云集了一批排慈禧的力量,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慈禧的异己力量。这个异己力量是什么呢?除了老师翁同龢以外,慈禧还有两个人真的容不下。
第一件事,光绪帝这个时候依赖老师翁同龢远比依赖慈禧还要强得多得多。依赖老师翁同龢,这是光绪帝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同老师之间培养出来的一种如同父子之间一样的感。我们在《君臣母子》当中给大家讲过,这份感的建立,一个是出自于老师翁同龢对于皇帝全身心的一种关爱,另外也出自于光绪帝在宫中的孤独、无靠,在老师那里可以得到安慰,所以两个人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到光绪帝亲政以后,就愈演愈烈,达到什么程度呢?达到了光绪帝是事事必须得找老师商量,而且呢,天天都要和老师见面。
在《清史稿》当中,就曾经有这样的一段记载,说“同龢善伺上意,得遇事进。”就是说翁同龢常常能看出皇帝有什么意思,有什么想法,有了这个想法和看法之后,他马上就遇到事就为皇帝出主意。“上亲政久,剖决精当。”皇帝亲政一段时间之后,在处理大政过程当中,处理的分寸把握得非常之好,“每事必问同龢”,遇到任何一件事,一定先问一下老师翁同龢。“眷倚尤重”,对老师的依赖很重。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能感觉到,确确实实光绪帝和翁同龢之间的关系,就如同鱼水一样的关系,非常地亲密。
那么在亲政的过程当中,他究竟怎么表现事事和老师之间的一种依赖呢?这个光绪帝,我们可以说,他在处理朝政上和做事的过程当中还保持着一个孩子一样的一种性格和率真,他往往很多事没有保护好老师,反倒把老师给出卖了。
比如说他每天在召见大臣之前,他一定让太监们拎着宫灯,先到老师跟前,把老师叫走,叫到他的跟前,然后问一些问题,有的时候是问事,但绝大多数就是问一些琐碎的事,和宫中的事没关系。可是当翁同龢一出来之后,和他一同召见的大臣们那个眼神就不一样了,皇帝怎么天天让你召见之前去见一下呢?所以大臣们心里那种翁同龢受皇帝的宠爱,或者宠信的那样的一种嫉妒心理那就会油然而生。所以翁同龢在自己的日记当中就记载非常地无奈,他几次跟皇帝说,他说,皇帝“昔闻和珅曾如此,皇上岂欲置臣于死地耶?终不能回,亦奇事也。”他几次跪在那儿和光绪帝请求,说皇上啊,你没有听说过和珅就像我这样吗?乾隆帝每天就这么偏爱他吗?说如果你要这样的话,你不等于把他致于死地吗?然后他多次说,可是皇帝就是不改,他自己也感叹,“亦奇事也”。真的是很奇怪的事。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就是光绪帝对于翁同龢的依赖。20年来,老师、他像父子一样,所以形成了一种感上的依赖,这种依赖一天不见,都感觉到有一些空空荡荡的,心里很空荡的,很失落的。所以事事找老师,必定找老师。但是这样的一种找,就给慈禧和周围的同僚们带来了一种心理上的失衡。慈禧最担心的是什么呢?慈禧最担心的就是有人代替她,有人替代她在皇帝当中,心目不可替代的那种神圣的地位,而翁同龢渐渐地代替她,这是第一件事。
画外音:
针对光绪帝对翁同龢产生如此的依赖,隋丽娟教授认为,光绪帝四岁入宫,过早地失去了父母的呵护,而慈禧对他的要求又过分严厉,使得十几年来光绪帝一直过着呆板、压抑、程式化的生活。老师翁同龢对光绪帝的爱护,使光绪帝感觉到,翁同龢既是严师,又是慈父,所以两人之间的感非常深厚。那么,仅此一件事还未必让慈禧如此地担忧,还有一件事却让慈禧感觉到对自己的权力带来了极大地威胁。那么,这件事是什么呢?
隋丽娟:
第二件事就是慈禧越来越感觉到,在光绪帝身边逐渐云集了一批排慈禧的力量,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慈禧的异己力量。这个异己力量是什么呢?除了老师翁同龢以外,慈禧还有两个人真的容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