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音:
在大型系列节目《慈禧》的上半部中,哈尔滨师范大学隋丽娟教授介绍了慈禧一步步由选秀走入皇宫,进而荣为贵妃,实施政变,垂帘听政,最终实现掌控大清王朝命运的人生历程。【小说文学网】通过隋丽娟教授对慈禧人生的解析,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慈禧太后生命的核心就是权力。为了权力,她可以针锋相对;为了权力,她也可以软硬兼施。只有这样,嗜权如命的工于心计,不择手段地她才可以在男权世界里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可是,就在慈禧二次垂帘之后不久,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突然降临,给处于权力巅峰的慈禧太后带来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也给她出了一道不小的难题。这究竟是一件什么样的大事呢?
隋丽娟:
光绪的七年,这一年,慈禧生病,病得非常之重。她有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能够临朝称制。所以,当时遍召天下的名医来给慈禧治病。这个时候的两宫垂帘就变成了一宫垂帘,也就是由慈安一人独理朝政。
光绪七年的三月初九日,这一天,慈安依然临朝,臣下和周围的人都没有感觉到慈安有什么不适,人们只感觉到慈安的脸颊有些微红。可是,初十日这一天的早晨,照例慈安应该召见军机。可是,这一天,慈安就没有召见军机。在翁同龢的日记当中,因为当时翁同龢是军机大臣,在翁同龢的日记当中,翁同龢就记载了这一天慈安没有召见的原因,日记当中是这样记载的:“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就是,“东太后”,指的就是慈安。说慈安偶尔感冒了,“停饮”“,这一天没吃饭、没喝水。“偶尔违和”,这属于身体当中的偶尔不适。所以,早晨未见军机。早晨的时候身体不适,偶尔感觉到有些身体不舒服,对于一个45岁的中年人来说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谁还不能够感冒呢?谁还有身体不适的时候呢?谁都有的,所以对于皇太后依然如此。可是呢就在这天晚上的戌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七点到九点钟的时候,在宫中却传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慈安死了。
早晨才感觉到身体不舒服,晚上就死了,慈安病得这么急,这么重,让所有的人都感觉到惊诧不已,任何一个听到这个消息的人都感觉到特别地惊奇。于是,朝野上下对于慈安的死因就开始不胫而走,人们开始用各种各样的、掌握的非常少的线索来编织着慈安的种种死因。
画外音:慈安皇太后死时年仅45岁,正值盛年,而她的死亡又如此突然、迅速,确实让人们倍感蹊跷。她究竟是正常死亡,还是被人谋害?一时之间,人们议论纷纷,流四起。而在流之中,大家认为,谋害慈安的凶手自然而然就是大权在握的慈禧,这会是真的吗?对于慈安死因的历史记载,到底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些记载呢?
隋丽娟:
我们大致地梳理了有关于历史时期对于慈安的死因的各种记载,大致地把它梳理成两类:
第一类呢,清朝官方的正常病死说。这个正常病死说见于《清德宗实录》,就是光绪帝的实录当中,在这个实录当中就记载了慈安的死。它是怎么记载的呢?它是这样记载的,它说,“光绪七年三月初九日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就是慈安这个病是生于初九日,“初九日偶染微疴”,偶尔地染上了一点小病。“初十日病势陡重”,初十日这一天由小病就突然之间加剧了。“延至戌时”,整个这个病延至十日的戌时,晚上的七点到九点钟的时候,“神思渐散”,神也没了,思也没了,“遂至弥留”,就到了弥留之际。那么这个实录当中所记载的这个内容是什么内容呢?是慈安的《遗诰》就是慈安死的时候应该有的一个《遗诰》,这个《遗诰》是由谁来主使大家写的呢?那一定是慈禧让大家写的。既然是慈禧让大家写的,那么我们任何人都有理由去怀疑,慈禧会不会在《遗诰》当中掩盖某些真实的东西?那么任何人都会怀疑她。所以,人们有理由怀疑,《遗诰》当中所公布的慈安的死因正常的病死说有疑点。这是我们说的第一种说法,正常病死说。
在大型系列节目《慈禧》的上半部中,哈尔滨师范大学隋丽娟教授介绍了慈禧一步步由选秀走入皇宫,进而荣为贵妃,实施政变,垂帘听政,最终实现掌控大清王朝命运的人生历程。【小说文学网】通过隋丽娟教授对慈禧人生的解析,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慈禧太后生命的核心就是权力。为了权力,她可以针锋相对;为了权力,她也可以软硬兼施。只有这样,嗜权如命的工于心计,不择手段地她才可以在男权世界里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可是,就在慈禧二次垂帘之后不久,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突然降临,给处于权力巅峰的慈禧太后带来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也给她出了一道不小的难题。这究竟是一件什么样的大事呢?
隋丽娟:
光绪的七年,这一年,慈禧生病,病得非常之重。她有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能够临朝称制。所以,当时遍召天下的名医来给慈禧治病。这个时候的两宫垂帘就变成了一宫垂帘,也就是由慈安一人独理朝政。
光绪七年的三月初九日,这一天,慈安依然临朝,臣下和周围的人都没有感觉到慈安有什么不适,人们只感觉到慈安的脸颊有些微红。可是,初十日这一天的早晨,照例慈安应该召见军机。可是,这一天,慈安就没有召见军机。在翁同龢的日记当中,因为当时翁同龢是军机大臣,在翁同龢的日记当中,翁同龢就记载了这一天慈安没有召见的原因,日记当中是这样记载的:“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就是,“东太后”,指的就是慈安。说慈安偶尔感冒了,“停饮”“,这一天没吃饭、没喝水。“偶尔违和”,这属于身体当中的偶尔不适。所以,早晨未见军机。早晨的时候身体不适,偶尔感觉到有些身体不舒服,对于一个45岁的中年人来说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谁还不能够感冒呢?谁还有身体不适的时候呢?谁都有的,所以对于皇太后依然如此。可是呢就在这天晚上的戌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七点到九点钟的时候,在宫中却传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慈安死了。
早晨才感觉到身体不舒服,晚上就死了,慈安病得这么急,这么重,让所有的人都感觉到惊诧不已,任何一个听到这个消息的人都感觉到特别地惊奇。于是,朝野上下对于慈安的死因就开始不胫而走,人们开始用各种各样的、掌握的非常少的线索来编织着慈安的种种死因。
画外音:慈安皇太后死时年仅45岁,正值盛年,而她的死亡又如此突然、迅速,确实让人们倍感蹊跷。她究竟是正常死亡,还是被人谋害?一时之间,人们议论纷纷,流四起。而在流之中,大家认为,谋害慈安的凶手自然而然就是大权在握的慈禧,这会是真的吗?对于慈安死因的历史记载,到底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些记载呢?
隋丽娟:
我们大致地梳理了有关于历史时期对于慈安的死因的各种记载,大致地把它梳理成两类:
第一类呢,清朝官方的正常病死说。这个正常病死说见于《清德宗实录》,就是光绪帝的实录当中,在这个实录当中就记载了慈安的死。它是怎么记载的呢?它是这样记载的,它说,“光绪七年三月初九日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就是慈安这个病是生于初九日,“初九日偶染微疴”,偶尔地染上了一点小病。“初十日病势陡重”,初十日这一天由小病就突然之间加剧了。“延至戌时”,整个这个病延至十日的戌时,晚上的七点到九点钟的时候,“神思渐散”,神也没了,思也没了,“遂至弥留”,就到了弥留之际。那么这个实录当中所记载的这个内容是什么内容呢?是慈安的《遗诰》就是慈安死的时候应该有的一个《遗诰》,这个《遗诰》是由谁来主使大家写的呢?那一定是慈禧让大家写的。既然是慈禧让大家写的,那么我们任何人都有理由去怀疑,慈禧会不会在《遗诰》当中掩盖某些真实的东西?那么任何人都会怀疑她。所以,人们有理由怀疑,《遗诰》当中所公布的慈安的死因正常的病死说有疑点。这是我们说的第一种说法,正常病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