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地区的纵向切割地形

    接下来要叙述的是西半部,阿姆河及锡尔河两大河川从帕米尔高原向西流,两河之间形成一片大绿洲。(小说文学网)***这片绿洲是欧亚中部各势力兴起、灭亡时为之一决胜负的兵家之地,除了土地丰饶之外,还兼具东西南北、四通八达之枢纽,自古以来商业即相当达,也是人来人往、物资报、文化等传播集散处。

    在古代,说希腊语的人曾称它为“超越奥克萨斯河(oxus,阿姆河)之地”,拉丁字源是“transoxiana(阿姆河对岸流域)”。疆域东起阿姆河的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empire,波斯语hakhamanish),以它“文明之地”的角度来看,阿姆河对岸就是“化外之地”。

    当回教东传之后,它的阿拉伯语名唤“māwarā‘an-nahr(中文古称河中,今称河中地区)”,意思是“河对岸的地”。这里的“河”指的是阿姆河,因此可说还是从西方看东方的角度,并没有改变把阿姆河当做界线的意义。

    粟特族(sogdians)曾住在此区,在这里从商的人以此为据点向四方展,并在各地建立腹地。他们是强势的民族,曾让打算并吞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thegreat)大军东进时,花了三年仍一无所获。

    6世纪时,短时间内成功建立横跨东西欧亚大陆版图的土耳其帝国,即所谓的突厥,于政经、外交及谍报交换等都与粟特人合作,这是草原军力与绿洲的商业、资合作的典范。回教人来了之后,伊朗系穆斯林商人也依循这样的传统,而且以此活跃商场。十三四世纪的蒙古时代,他们与蒙古结盟,足迹遍布欧亚大陆且不断扩张幅员。

    若从历史地理两方面交叉比对,从河中地区为中心,范围广及帕米尔高原西侧的中亚和周边,可归纳有趣的事实:有别于联结东西的“横向”挪动,多重堆积而成、纵贯南北的大规模区域,是由大幅“纵向切割地形”所形成的。

    从南到北,共有五段连贯结构:第一是锡尔河以北的草原,且延伸至天山北侧的绿色牧野。第二是河中地区,为撒马尔罕(samarkand)、布拉哈(buxoro)下方城市及聚落的肥沃绿洲,位于卡什卡达里州(qashqadaryo)河附近的优良牧草地带。第三是阿姆河以南到兴都库什山脉的阿富汗·土耳其(afghanturkestan)地区,在干燥的砂砾地上有绿洲点点。东侧昆都士(qunduz)附近往上攀升的地方,利于游牧民以地形高低差异依季节迁徙。第四是从兴都库什山脉南边山麓经开伯尔山口(khyberpass)到犍陀罗(gandhara)印度西北部。西亚与印度在此交错,看似分隔却又像是整体。接下来第五是北印度的中央平原,虽说已从干燥进入湿润地带,但从历史、政治角度来看,许多在此生的关键事件是由中亚扩展而来的。

    这五个地段在景观、环境、居民及生活形态等,都各有其特征,地理形势也有差异。在历史滚轮中,第二、三段及四、五段各连成一气并相互影响,虽然各段都有自己的角色,但又被某些政治权力系统牵连而休戚与共。

    大月氏贵霜王朝(kushan)及嚈哒(ephthal,又称白匈奴),都是以兴都库什山脉北侧为根据地的游牧民型的军事政权,曾以军权降服印度西北部。10世纪时,中亚的突厥系回教政治势力突起,伽色尼王朝(ghaznavid)可是这一波的开端。接续的古尔王朝(ghurid)以现在的阿富汗(afghanistan)为根据地,疆域似乎曾扩及印度中央平原。紧接着在蒙古世界帝国崛起的13世纪初,众德里苏丹国(delhisultanate,以德里为都的苏丹政权)成为北印度的主人。在其中虽然时期短暂,14世纪的图格鲁克王朝(tughluq)曾建立史上第一个疆域扩及印度次大陆的统合政权。

章节目录

游牧民的世界史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日]杉山正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5.欧亚的西半部(1),游牧民的世界史,笔趣阁并收藏游牧民的世界史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