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遹神情严肃,他注意到徐泽话中的重点——“现在的同舟社”。
“社首的意思,是同舟社还需要改进?”
此战之后,同舟社在大宋境内的实际控制区域扩大了数倍,斗争形势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相应的组织结构当然需要跟着改进。
但同舟社早过了草创阶段,如今盘子做大,即使小范围的微调,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
正常的程序应该先交由相关部曹反复论证,确定可行性后,还要拿出人选调配方案,才能正式宣布。
现在是同舟社扩大会议,参会的不仅有很多刚入社的官僚,还有未入社的罗仲彦、陈规等人。
人多嘴杂,每个人的利益诉求都不尽相同,贸然把这么重要的事拿出来讨论,会有什么结果?
徐泽明白赵遹的担心,向他回了一个“我懂”的表情,随即转向众人。
“诸位,虽然现在的同舟社还不能解决大宋的问题,但我相信要不了多久肯定能,因为,同舟社从成立开始就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成长壮大。”
“在座的,仅有褚曹首一人是同舟社组建至今的元老,你们可能还不清楚同舟社当初的艰难和目标了。”
“六年前,在梁山组建同舟社时,男女老幼所有人加起来,一共才一百二十九。”
徐泽的话语低沉而富有感染力,带着众人穿越时空,追寻那遥远的“传说”。
除了战死于海东的杜迁等人,以及更早时阴谋作乱被处死的杨大力、孙有德外,最初上山的大部分人都还在,并没有人根据当年的约定,五年之期期满后离开。
但真正能跟上徐泽步伐,只有寥寥几人,今天参会的,便只剩下褚青一个了。
同舟社这六年从无到有,再到似乎可以改天换地,经历了很多的事,与当初梁山的渔盗小团伙已经相差天壤了。
以至于在很多社员心中,当初梁山的故事,都成了遥远的传说。
“同舟社并不是生来就强大的,当初的同舟社没人、没钱,也没有强大的军队,更没有同舟天下的志向。”
“有的,只是一群吃不饱饭的渔盗,以及在这昏乱的世道之中抱团求活的信念,在这一点上,同李子义和康狸当初上山的想法,并没有什么不同。”
其实,上梁山之前,尚未组建同舟社时,徐泽就已经有模糊的目标,但他没有说实话,也不愿意讲实话。
同舟社要想避免人亡政息的结局,就必须有自我认知和净化的能力,而不是必须依靠他这样一个全知全能的先知一直引路。
“后来,我们卖鱼卖炭,赚到了钱,又开始遭人惦记,梁山待不住了,才不得不下山,与朝廷合作,到辽国去寻女直人的消息。”
这段经历参与的人就多了很多,且活到现在的,大多成了中高层军官,当年的故事早就通过他们的嘴,在军中传得神乎其神了。
“正是那个时候,我们意识辽国刀兵已起,乱世将临,大宋却靠不住,天下动乱的时候只能靠我们自己。于是,我们来到了之罘湾,开辟了海东郡。”
“这个时候,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个能在乱世来临后的避风港,还是为了活下去。”
这段经历参与的人就更多了,“传说”变成了亲身经历,代入感迅速提升。
虽然只有五年时间,但对比之罘湾这几年的变化,竟颇有沧海桑田之感。
而那些刚入社或还未入社之人,则对“海东郡”这个全然陌生的地名更感兴趣。
“再后来,我们奉命入蜀,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平定了泸南夷人叛乱,却遭到朝廷猜忌肢解。”
“而在万里行军中,我们看到了大宋的更多问题,意识到真等乱世来临,仅靠手中的千余人,根本无以自保。”
关胜以友军的身份亲历了此事,茫然回首,自己到现在还在纠结朝廷和所谓的忠义,而徐泽早在那之前,就已经放眼天下,关注苍生了。
“这之后,我们创立共建会,又组建远洋商队,将同舟社和登州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得到了士民的支持,才在登州彻底站稳了脚跟。”
徐泽这话说的很隐晦,但在座之人都听懂了,他讲的正是当年赶走王师中之事。
身处大宋官场之中,特别是本在京东东路任职的诸多官员,没人不知道这件事。
之前他们还以为影响极其恶劣的登州文武斗,是王师中和徐泽二人因私愤斗智斗勇,只因能力高下才分出胜负。
彼时,他们虽然对徐泽以下克上、以武凌文的跋扈行为深恶痛绝,但对落败的王师中也照样鄙夷,认为其人昏聩无能,给大宋官员丢了脸。
现在方才知道,这根本就是格局和层次上的差距,非能力可以弥补,就算换成自己,也照样斗不过徐泽。
陈规想到了自己终究守不住的安丘城,罗仲彦也不禁在心中感叹了一句“得民心者得天下”。
“再之后,辽国剧变,同舟社入局,相继打败辽人、渤海人、金人和高丽人,在血战中练就了一支铁血强军,这才有了如今所向披靡,视朝廷军队如无物。”推荐阅读../../
“徐——将军,这是真的?”
关胜的伤还没有好利落,听到徐泽这话,霍然站起,牵动了伤口,疼得差点栽倒,张雷赶紧扶住他。
由不得关胜不震惊,不仅是他,所有初次得知这个消息的人,都是震惊!震惊!!震惊!!!
徐泽短短的一句话中蕴含了太多的信息,已经超越了他们的想象极限。
辽国是什么?
辽国是大宋百余年以来的耻辱,是大宋数代军民挥之不去的噩梦!
哪怕辽国已经不行了,朝廷也只能寄希望于同金人联手,才敢夹击这个死敌。
<>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
禁止转码、禁止阅读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阅读模式!
</></>
“社首的意思,是同舟社还需要改进?”
此战之后,同舟社在大宋境内的实际控制区域扩大了数倍,斗争形势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相应的组织结构当然需要跟着改进。
但同舟社早过了草创阶段,如今盘子做大,即使小范围的微调,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
正常的程序应该先交由相关部曹反复论证,确定可行性后,还要拿出人选调配方案,才能正式宣布。
现在是同舟社扩大会议,参会的不仅有很多刚入社的官僚,还有未入社的罗仲彦、陈规等人。
人多嘴杂,每个人的利益诉求都不尽相同,贸然把这么重要的事拿出来讨论,会有什么结果?
徐泽明白赵遹的担心,向他回了一个“我懂”的表情,随即转向众人。
“诸位,虽然现在的同舟社还不能解决大宋的问题,但我相信要不了多久肯定能,因为,同舟社从成立开始就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成长壮大。”
“在座的,仅有褚曹首一人是同舟社组建至今的元老,你们可能还不清楚同舟社当初的艰难和目标了。”
“六年前,在梁山组建同舟社时,男女老幼所有人加起来,一共才一百二十九。”
徐泽的话语低沉而富有感染力,带着众人穿越时空,追寻那遥远的“传说”。
除了战死于海东的杜迁等人,以及更早时阴谋作乱被处死的杨大力、孙有德外,最初上山的大部分人都还在,并没有人根据当年的约定,五年之期期满后离开。
但真正能跟上徐泽步伐,只有寥寥几人,今天参会的,便只剩下褚青一个了。
同舟社这六年从无到有,再到似乎可以改天换地,经历了很多的事,与当初梁山的渔盗小团伙已经相差天壤了。
以至于在很多社员心中,当初梁山的故事,都成了遥远的传说。
“同舟社并不是生来就强大的,当初的同舟社没人、没钱,也没有强大的军队,更没有同舟天下的志向。”
“有的,只是一群吃不饱饭的渔盗,以及在这昏乱的世道之中抱团求活的信念,在这一点上,同李子义和康狸当初上山的想法,并没有什么不同。”
其实,上梁山之前,尚未组建同舟社时,徐泽就已经有模糊的目标,但他没有说实话,也不愿意讲实话。
同舟社要想避免人亡政息的结局,就必须有自我认知和净化的能力,而不是必须依靠他这样一个全知全能的先知一直引路。
“后来,我们卖鱼卖炭,赚到了钱,又开始遭人惦记,梁山待不住了,才不得不下山,与朝廷合作,到辽国去寻女直人的消息。”
这段经历参与的人就多了很多,且活到现在的,大多成了中高层军官,当年的故事早就通过他们的嘴,在军中传得神乎其神了。
“正是那个时候,我们意识辽国刀兵已起,乱世将临,大宋却靠不住,天下动乱的时候只能靠我们自己。于是,我们来到了之罘湾,开辟了海东郡。”
“这个时候,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个能在乱世来临后的避风港,还是为了活下去。”
这段经历参与的人就更多了,“传说”变成了亲身经历,代入感迅速提升。
虽然只有五年时间,但对比之罘湾这几年的变化,竟颇有沧海桑田之感。
而那些刚入社或还未入社之人,则对“海东郡”这个全然陌生的地名更感兴趣。
“再后来,我们奉命入蜀,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平定了泸南夷人叛乱,却遭到朝廷猜忌肢解。”
“而在万里行军中,我们看到了大宋的更多问题,意识到真等乱世来临,仅靠手中的千余人,根本无以自保。”
关胜以友军的身份亲历了此事,茫然回首,自己到现在还在纠结朝廷和所谓的忠义,而徐泽早在那之前,就已经放眼天下,关注苍生了。
“这之后,我们创立共建会,又组建远洋商队,将同舟社和登州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得到了士民的支持,才在登州彻底站稳了脚跟。”
徐泽这话说的很隐晦,但在座之人都听懂了,他讲的正是当年赶走王师中之事。
身处大宋官场之中,特别是本在京东东路任职的诸多官员,没人不知道这件事。
之前他们还以为影响极其恶劣的登州文武斗,是王师中和徐泽二人因私愤斗智斗勇,只因能力高下才分出胜负。
彼时,他们虽然对徐泽以下克上、以武凌文的跋扈行为深恶痛绝,但对落败的王师中也照样鄙夷,认为其人昏聩无能,给大宋官员丢了脸。
现在方才知道,这根本就是格局和层次上的差距,非能力可以弥补,就算换成自己,也照样斗不过徐泽。
陈规想到了自己终究守不住的安丘城,罗仲彦也不禁在心中感叹了一句“得民心者得天下”。
“再之后,辽国剧变,同舟社入局,相继打败辽人、渤海人、金人和高丽人,在血战中练就了一支铁血强军,这才有了如今所向披靡,视朝廷军队如无物。”推荐阅读../../
“徐——将军,这是真的?”
关胜的伤还没有好利落,听到徐泽这话,霍然站起,牵动了伤口,疼得差点栽倒,张雷赶紧扶住他。
由不得关胜不震惊,不仅是他,所有初次得知这个消息的人,都是震惊!震惊!!震惊!!!
徐泽短短的一句话中蕴含了太多的信息,已经超越了他们的想象极限。
辽国是什么?
辽国是大宋百余年以来的耻辱,是大宋数代军民挥之不去的噩梦!
哪怕辽国已经不行了,朝廷也只能寄希望于同金人联手,才敢夹击这个死敌。
<>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
禁止转码、禁止阅读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阅读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