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泽的利益分析还没开始,列席会议的原密州知州罗仲彦却抢先发了言。
“徐社首,同舟社莫非就有办法避免‘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的情况?”
“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这句话,出自《春秋左传·庄公十一年》。
本朝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人合撰的《新唐书》中,也引用了这句。
宋人在史学上的成就极高,能成为华夏封建时代治史的鼎盛期,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大宋的精英分子们试图以史为鉴,
在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中,探寻治国理政的真理,解析曾经出现的深坑和“雷区”,以期既能再度开创盛世,又可避免五代历史的重演。
历史其实是在不断重新构建的过程,不容割断,空中建不起楼阁,没有传承就不会有现在和未来,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虽然在原本的历史线上,大宋最终没能成功,但无论其勇于改革,还是精于探索,却是值得赞扬的。
大宋治史上的极高成就,让之后的千年都能受用不尽。
从真正开始大一统的秦、汉算起,至今仅仅千余年的“华夏帝国”,还很年轻。
华夏人还没有经过后世万邦来踩的老大帝国悲哀,此时思想上的反思深度也远远不够。
华夏的历代精英们虽然对王朝“其兴也悖其亡也忽”的命运有着清醒的认识,
但绝大部分的人还没能明白这是“避免不了”的“历史周期律”,基本还停留在圣人出天下安,桀、纣生世间乱的高度。
以这个观念来看,很多事就无法找到准确的答案。
比如现在的大宋官家,行事确实荒唐,但赵佶比之夏桀、商纣如何?
至少现在看来,其人要远胜于二者。
赵佶不是桀、纣,大宋的富足稳定也远胜夏、商,为什么会灭亡?
即便当今天子不行,等下任天子振作了,这个王朝照样能够中兴。
既然王朝不会灭亡,就算混乱一段时间,也还有机会中兴,哪为什么要造反?
黑暗绝望的五代乱世即便已经过去百余年,也仍是宋人挥之不去的梦魇。
因为见识过真正的黑暗,宋人才会格外珍惜光明,哪怕现在不那么光明了,但昏暗也好过黑暗。
自古以来,以吊民伐罪之名,行窃国弄权之实的阴谋家多了去。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成功了,天下重又快速安定下来,才是“汤武革命”。
失败了,则是祸乱天下,开启乱世的“黄巢之乱”。
所以,即便大宋朝廷烂透了,也没人期望改朝换代。
因为,相对于大宋的腐朽堕落,时人更怕再次经历黑暗绝望的乱世。
迎着罗仲彦倔犟的眼神,徐泽很果断地答道:
“不能!”
罗仲彦并不是赵遹那种能臣干吏,也不是宗泽这等只忠于心中社稷的理想主义者。
其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忠”,但他的忠是忠于大宋。
他的这句问话,既可以理解为询问徐泽是否有安天下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劝告徐泽如果做不了“革命”的“汤武”,就别做祸乱天下的“黄巢”。
换成几年前的徐泽,根本就不会浪费时间搭理这种脑壳坏掉的人。
但随着对这个世界了解的越深入,站的角度越高,看的越透,
徐泽就越能够理解处于时代之中各类人的无力和无奈。
其人完全可以将当初说服宗泽的一套歪歪理稍加修改,再说一遍。
告诉罗仲彦,就算没有他徐泽,没有正在崛起的金人,已经乱到了根的大宋也必然会灭亡。
而他徐泽,就是“革命”的“汤武”,就是能带领大部分人,提前结束这乱世的豪杰。
但徐泽不想忽悠罗仲彦,更不想欺骗自己,才会干脆地回答“不能”。
因为,同舟社已经发展到了必须面对这个问题的一步了,这是没法回避的事情。
徐泽的记忆中,后世,黄炎培也问过伟人类似的问题。
当时,抗日战争还未结束,中国的革命尚未看到全面胜利的曙光。
已经六十八岁的黄炎培,经历了光绪、宣统、北洋政府、南京国府等年间的历史洪流,阅历极为丰富,可他从来没见过有什么长久的事情。
其人感慨:“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
“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
“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黄炎培认为,任何一个积极向上的组织,创业初期的条件都很艰苦,又有很多内外的压力,一有不甚,就是败亡的结局。
因此,组织中的成员不敢不谨慎,不敢不用心,不敢不努力。
但是创业成功之后,创始者功成名就,要享受荣华富贵了,再也没有努力奋斗干事业的雄心和忍耐精神。
而且,作为致力于夺取政权的组织,一旦坐了江山,就不再是以前那种好调头的小船,
这个时候,组织要应付的事情特别多,内外环境也特别复杂,此消彼长之下,组织的生命力也就到头了。
对于黄炎培这个问题,伟人肃然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今时不同后世,自然不能照搬伟人给出的答案。
而且,彼时的伟人虽然向黄炎培给出了自信且响亮的回答。
十四后,更是壮志满怀地写下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诗篇。
但三十年后,已经八十二岁高龄的伟人却写下了《诉衷情》:
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手机端 一秒記住笔\趣\阁→.\b\\\\.\\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业余创作,为了应对工作忙没时间码稿的情况,我是习惯屯稿子的。
非常巧合,这一章的初稿写于12月26日。
这段时间见识了好多匪夷所思的大事件,影响了心情,导致码字静不下心。
<>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
禁止转码、禁止阅读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阅读模式!
</></>
“徐社首,同舟社莫非就有办法避免‘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的情况?”
“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这句话,出自《春秋左传·庄公十一年》。
本朝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人合撰的《新唐书》中,也引用了这句。
宋人在史学上的成就极高,能成为华夏封建时代治史的鼎盛期,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大宋的精英分子们试图以史为鉴,
在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中,探寻治国理政的真理,解析曾经出现的深坑和“雷区”,以期既能再度开创盛世,又可避免五代历史的重演。
历史其实是在不断重新构建的过程,不容割断,空中建不起楼阁,没有传承就不会有现在和未来,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虽然在原本的历史线上,大宋最终没能成功,但无论其勇于改革,还是精于探索,却是值得赞扬的。
大宋治史上的极高成就,让之后的千年都能受用不尽。
从真正开始大一统的秦、汉算起,至今仅仅千余年的“华夏帝国”,还很年轻。
华夏人还没有经过后世万邦来踩的老大帝国悲哀,此时思想上的反思深度也远远不够。
华夏的历代精英们虽然对王朝“其兴也悖其亡也忽”的命运有着清醒的认识,
但绝大部分的人还没能明白这是“避免不了”的“历史周期律”,基本还停留在圣人出天下安,桀、纣生世间乱的高度。
以这个观念来看,很多事就无法找到准确的答案。
比如现在的大宋官家,行事确实荒唐,但赵佶比之夏桀、商纣如何?
至少现在看来,其人要远胜于二者。
赵佶不是桀、纣,大宋的富足稳定也远胜夏、商,为什么会灭亡?
即便当今天子不行,等下任天子振作了,这个王朝照样能够中兴。
既然王朝不会灭亡,就算混乱一段时间,也还有机会中兴,哪为什么要造反?
黑暗绝望的五代乱世即便已经过去百余年,也仍是宋人挥之不去的梦魇。
因为见识过真正的黑暗,宋人才会格外珍惜光明,哪怕现在不那么光明了,但昏暗也好过黑暗。
自古以来,以吊民伐罪之名,行窃国弄权之实的阴谋家多了去。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成功了,天下重又快速安定下来,才是“汤武革命”。
失败了,则是祸乱天下,开启乱世的“黄巢之乱”。
所以,即便大宋朝廷烂透了,也没人期望改朝换代。
因为,相对于大宋的腐朽堕落,时人更怕再次经历黑暗绝望的乱世。
迎着罗仲彦倔犟的眼神,徐泽很果断地答道:
“不能!”
罗仲彦并不是赵遹那种能臣干吏,也不是宗泽这等只忠于心中社稷的理想主义者。
其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忠”,但他的忠是忠于大宋。
他的这句问话,既可以理解为询问徐泽是否有安天下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劝告徐泽如果做不了“革命”的“汤武”,就别做祸乱天下的“黄巢”。
换成几年前的徐泽,根本就不会浪费时间搭理这种脑壳坏掉的人。
但随着对这个世界了解的越深入,站的角度越高,看的越透,
徐泽就越能够理解处于时代之中各类人的无力和无奈。
其人完全可以将当初说服宗泽的一套歪歪理稍加修改,再说一遍。
告诉罗仲彦,就算没有他徐泽,没有正在崛起的金人,已经乱到了根的大宋也必然会灭亡。
而他徐泽,就是“革命”的“汤武”,就是能带领大部分人,提前结束这乱世的豪杰。
但徐泽不想忽悠罗仲彦,更不想欺骗自己,才会干脆地回答“不能”。
因为,同舟社已经发展到了必须面对这个问题的一步了,这是没法回避的事情。
徐泽的记忆中,后世,黄炎培也问过伟人类似的问题。
当时,抗日战争还未结束,中国的革命尚未看到全面胜利的曙光。
已经六十八岁的黄炎培,经历了光绪、宣统、北洋政府、南京国府等年间的历史洪流,阅历极为丰富,可他从来没见过有什么长久的事情。
其人感慨:“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
“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
“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黄炎培认为,任何一个积极向上的组织,创业初期的条件都很艰苦,又有很多内外的压力,一有不甚,就是败亡的结局。
因此,组织中的成员不敢不谨慎,不敢不用心,不敢不努力。
但是创业成功之后,创始者功成名就,要享受荣华富贵了,再也没有努力奋斗干事业的雄心和忍耐精神。
而且,作为致力于夺取政权的组织,一旦坐了江山,就不再是以前那种好调头的小船,
这个时候,组织要应付的事情特别多,内外环境也特别复杂,此消彼长之下,组织的生命力也就到头了。
对于黄炎培这个问题,伟人肃然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今时不同后世,自然不能照搬伟人给出的答案。
而且,彼时的伟人虽然向黄炎培给出了自信且响亮的回答。
十四后,更是壮志满怀地写下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诗篇。
但三十年后,已经八十二岁高龄的伟人却写下了《诉衷情》:
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手机端 一秒記住笔\趣\阁→.\b\\\\.\\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业余创作,为了应对工作忙没时间码稿的情况,我是习惯屯稿子的。
非常巧合,这一章的初稿写于12月26日。
这段时间见识了好多匪夷所思的大事件,影响了心情,导致码字静不下心。
<>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
禁止转码、禁止阅读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阅读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