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氏八龙今日到场的只有三人,分别是荀绲、荀肃和荀旉,其余数人,有几个已经逝世,有的重病于家中不能来见,而名声最大的荀爽也被董卓强征而去了。
周晔和荀氏这三龙聊起了学术问题,因为他平时比较推崇的儒家代表人物就是荀子和孟子,当然,像孔子的一些学说,周晔也是赞同的,但是他不会全盘接收,只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今天来了荀家,他当然要跟他们讨论一下荀子的学说。
因为荀家便是荀子的后人。
荀子可以说是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他认为天道自然,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这跟汉代推崇的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学说是完全相悖的,他还认为天道有常,也就是自然的运行是有它的规律性的,他同时还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
荀子觉得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
这些观点在那个时候,无疑是超前的,也是科学的,可是并不符合皇权统治,因此,在汉代,出于为皇权服务的目的,汉天子采纳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学说,并且独尊儒术,罢黩百家,又打压了荀子和孟子这样的儒家领袖,让他们那些危险的思想不能成为主流。
有趣的是,荀子主张性本恶,而孟子却主张性本善,如果要让周晔来评判,他反而更支持荀子一些,因为人生来就是自私的,这是为了自己的生存。
周晔并不想完全废弃儒家,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且要百家争鸣,而荀子的这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无疑便是儒家中的精华,而那些对人性的束缚,对自然科学的打压,对女性的压迫,便是糟粕了。
于是,周晔便引经据典,跟荀氏三龙谈起了荀子的这些学说,并且给予了高度评价。
荀氏三龙眼前都是一亮,荀子是他们的祖先,他们当然更认同荀子的学说,可是荀子的学说在汉代并不是主流,很少会有人会认同他的学说,这让他们也不敢公开支持荀子的学说。
可是周晔这样一个天下闻名的名士,却如此高度评价荀子的学说,这不得不让他们引为知己了。
他们并不是没有怀疑周晔是否在投其所好,可是周晔对荀子的一些话都是非常熟悉,信口道来,再加上南海官学的语文教材里便收录了荀子的劝学篇,这证明周晔确实是真心认可荀子的学说。
这一下,他们对周晔的态度更加亲热了,刚开始他们对周晔还有一些套,可是现在已经很自然了。
荀氏三龙年纪都比较大了,因此精力有一些不济,跟周晔谈了一会儿学术,便有一些疲累,于是,荀衍、荀彧、荀谌、荀悦、荀棐等荀家小辈的出色人物便跟周晔谈论起来。
遗憾的是,荀攸此时不在家,他本来在雒阳为官,也被强行迁到长安去了。
他们几人轮流跟周晔辩经,周晔倒也不惧,他记忆力惊人,博闻强记,又不知道看过多少论坛上的文章,对不少经书的理解都很深刻,所以以一敌多,也不落下风。
周晔心中也在感慨,荀家的出色人物真的是太多了,且不说荀氏八龙,就是这些小字辈的人物也都个个是人中之龙。
荀氏三龙和蔡邕等人都被周晔惊得目瞪口呆,周晔平时并不喜欢辩经,他更加热衷自然科学,这是蔡邕非常清楚的,他以为周晔对经书并不熟悉,所以才扬长避短,谁知道周晔的经书功底这么好?蔡邕也不得不在心中对周晔写下一个大大的“服”字。
周晔的表现也折服了那些荀家小字辈的人物,他们一个个都竭力在周晔面前表现自己的才华,周晔也知道他们的意图,他们肯定是看中了周晔的实力,想要出仕交州,在这个乱世,谁不想择一强者从之呢?
只有荀彧仍然很淡定,不紧不慢,很少发言,却言必中的。
不知不觉间,他们又谈起了天下大势,周晔谈起了此次讨董之战,不过他并没有吹嘘自己的战绩,他的战绩也不需要吹嘘,他只是痛惜这些关东诸侯个个逡巡不前,勾心斗角,结果导致他们只能黯然回军,他又谈起了被烧成一片白地的雒阳,他言语中的那种沉痛溢于言表。手机端 一秒記住笔\趣\阁→.\b\\\\.\\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这让座中一片唏嘘之声,有几人甚至痛哭了起来,他们一边痛哭,一边痛骂董卓奸贼,祸国殃民。
荀彧并没有哭,他突然对周晔道:“彧冒昧,敢问右将军之志若何?”
荀彧的这句话,让在座荀家的人都是一愣,他们都看向了荀彧,荀绲的眼神里更是带上了责备,他是怕荀彧得罪了周晔,引得周晔勃然大怒,会迁怒于荀家。
荀绲是一个性格比较软弱的人,他曾经因为害怕得罪宦官,就让荀彧娶了宦官唐衡的女儿,成为士族中的笑柄,若不是荀彧自己争气,只怕他早就抬不起头来了。
可是荀彧却像没有看到这些目光一般,他的目光温和的看着周晔,等待着他的回答。
其实,荀彧和周晔是同龄人,论生日的话,荀彧还要大两个月,可是今天在这里,由于父辈在场,还有周晔的身份,荀彧倒是只能以子侄自居了,他问这句话确实有一些冒昧。
不过,周晔并没有生气,他沉吟了起来。
他当然知道,荀彧这句话不是随便问的,他是在寻找明主。
如果周晔回答他说自己的志向是匡扶汉室,造福百姓的话,荀彧肯定会纳头便拜,那自己就能够收下这位能够媲美萧何的大才了,可是,周晔却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内心说话,那样的话,以后只会与荀彧反目,就像后来的曹操一样。
周晔和荀氏这三龙聊起了学术问题,因为他平时比较推崇的儒家代表人物就是荀子和孟子,当然,像孔子的一些学说,周晔也是赞同的,但是他不会全盘接收,只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今天来了荀家,他当然要跟他们讨论一下荀子的学说。
因为荀家便是荀子的后人。
荀子可以说是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他认为天道自然,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这跟汉代推崇的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学说是完全相悖的,他还认为天道有常,也就是自然的运行是有它的规律性的,他同时还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
荀子觉得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
这些观点在那个时候,无疑是超前的,也是科学的,可是并不符合皇权统治,因此,在汉代,出于为皇权服务的目的,汉天子采纳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学说,并且独尊儒术,罢黩百家,又打压了荀子和孟子这样的儒家领袖,让他们那些危险的思想不能成为主流。
有趣的是,荀子主张性本恶,而孟子却主张性本善,如果要让周晔来评判,他反而更支持荀子一些,因为人生来就是自私的,这是为了自己的生存。
周晔并不想完全废弃儒家,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且要百家争鸣,而荀子的这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无疑便是儒家中的精华,而那些对人性的束缚,对自然科学的打压,对女性的压迫,便是糟粕了。
于是,周晔便引经据典,跟荀氏三龙谈起了荀子的这些学说,并且给予了高度评价。
荀氏三龙眼前都是一亮,荀子是他们的祖先,他们当然更认同荀子的学说,可是荀子的学说在汉代并不是主流,很少会有人会认同他的学说,这让他们也不敢公开支持荀子的学说。
可是周晔这样一个天下闻名的名士,却如此高度评价荀子的学说,这不得不让他们引为知己了。
他们并不是没有怀疑周晔是否在投其所好,可是周晔对荀子的一些话都是非常熟悉,信口道来,再加上南海官学的语文教材里便收录了荀子的劝学篇,这证明周晔确实是真心认可荀子的学说。
这一下,他们对周晔的态度更加亲热了,刚开始他们对周晔还有一些套,可是现在已经很自然了。
荀氏三龙年纪都比较大了,因此精力有一些不济,跟周晔谈了一会儿学术,便有一些疲累,于是,荀衍、荀彧、荀谌、荀悦、荀棐等荀家小辈的出色人物便跟周晔谈论起来。
遗憾的是,荀攸此时不在家,他本来在雒阳为官,也被强行迁到长安去了。
他们几人轮流跟周晔辩经,周晔倒也不惧,他记忆力惊人,博闻强记,又不知道看过多少论坛上的文章,对不少经书的理解都很深刻,所以以一敌多,也不落下风。
周晔心中也在感慨,荀家的出色人物真的是太多了,且不说荀氏八龙,就是这些小字辈的人物也都个个是人中之龙。
荀氏三龙和蔡邕等人都被周晔惊得目瞪口呆,周晔平时并不喜欢辩经,他更加热衷自然科学,这是蔡邕非常清楚的,他以为周晔对经书并不熟悉,所以才扬长避短,谁知道周晔的经书功底这么好?蔡邕也不得不在心中对周晔写下一个大大的“服”字。
周晔的表现也折服了那些荀家小字辈的人物,他们一个个都竭力在周晔面前表现自己的才华,周晔也知道他们的意图,他们肯定是看中了周晔的实力,想要出仕交州,在这个乱世,谁不想择一强者从之呢?
只有荀彧仍然很淡定,不紧不慢,很少发言,却言必中的。
不知不觉间,他们又谈起了天下大势,周晔谈起了此次讨董之战,不过他并没有吹嘘自己的战绩,他的战绩也不需要吹嘘,他只是痛惜这些关东诸侯个个逡巡不前,勾心斗角,结果导致他们只能黯然回军,他又谈起了被烧成一片白地的雒阳,他言语中的那种沉痛溢于言表。手机端 一秒記住笔\趣\阁→.\b\\\\.\\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这让座中一片唏嘘之声,有几人甚至痛哭了起来,他们一边痛哭,一边痛骂董卓奸贼,祸国殃民。
荀彧并没有哭,他突然对周晔道:“彧冒昧,敢问右将军之志若何?”
荀彧的这句话,让在座荀家的人都是一愣,他们都看向了荀彧,荀绲的眼神里更是带上了责备,他是怕荀彧得罪了周晔,引得周晔勃然大怒,会迁怒于荀家。
荀绲是一个性格比较软弱的人,他曾经因为害怕得罪宦官,就让荀彧娶了宦官唐衡的女儿,成为士族中的笑柄,若不是荀彧自己争气,只怕他早就抬不起头来了。
可是荀彧却像没有看到这些目光一般,他的目光温和的看着周晔,等待着他的回答。
其实,荀彧和周晔是同龄人,论生日的话,荀彧还要大两个月,可是今天在这里,由于父辈在场,还有周晔的身份,荀彧倒是只能以子侄自居了,他问这句话确实有一些冒昧。
不过,周晔并没有生气,他沉吟了起来。
他当然知道,荀彧这句话不是随便问的,他是在寻找明主。
如果周晔回答他说自己的志向是匡扶汉室,造福百姓的话,荀彧肯定会纳头便拜,那自己就能够收下这位能够媲美萧何的大才了,可是,周晔却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内心说话,那样的话,以后只会与荀彧反目,就像后来的曹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