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晔这一年来对于郡中的收支管得还是很严的,苏怀也是一个老实人,不会在账上做什么手脚,当然,他们也没必要在公中的账上做什么手脚,周氏工坊给他们带来的利益已经足够了。
周晔和苏怀对那些郡吏也管得紧,所以于纪也没在账簿中查出什么问题,相反,郡中的账簿给了他不小的惊喜。
虽然南海郡被免了五年赋税,周晔也严格按照规定,没有收农民一分钱的赋税,可是今年的两季水稻,官田的收成扣除一些成本,以及商人们垫付的三十余万石赈济粮之后,入官仓的粮食还有三十余万石,而常平仓里购进的粮食也有五十余万石,两者相加,官仓里总共有八十余万石粮食入库,经过几个月的耗用之后,还剩下七十万石左右。
这可是一个巨大的数字,阴修和于纪都去过雒阳,他们知道,今年河南之地大旱,粮食价格是一个天价,南海的米运过去的话,一石卖到五六百钱都不稀奇,这七十万石粮食就是价值几亿钱的财富啊。
南海郡收购了五十余万石粮食,按南海的粮食价格,大概花了一亿钱,可是现在南海郡的公中账上,居然还有超过亿钱的结余,要知道,南海郡今年根本就没收农民的赋税,算赋也没收,郡中的花用也不少,光是城外码头到城里的几条水泥路,还有城中的道路修整都得花不少钱,居然还能结余这么多钱,真是一个奇迹。
再看收入来源,主要是工商税和海关的关税,这些名词让于纪都觉得很陌生,商税于纪倒是知道,大汉的主要收入来源便来自盐铁税和市租,工税倒也有,不过此时大汉的工业并不是十分发达,所以此项来源很少,关税这个名词于纪就彻底没听过了。
可是南海郡的收入来源中,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周氏工坊的工税和来自海关的关税,这就新鲜了。
这让于纪觉得周晔这个人更加看不懂了,他当然知道周氏工坊就是周晔开办的,可是他有必要交这么多税吗?他在南海可是一手遮天啊,他不交税,谁也对他没办法。
如果周晔不是交税,而是拿自己的钱出来给南海郡使用,养兵,那于纪一定怀疑他的用心,怀疑他是不是想要市恩于下,包藏祸心,可是他却不是直接拿钱出来,而是依照规则,按工坊的“产值”这个词让于纪更加陌生了来交税,虽然只是多了这样一道手续,可是这钱就从周晔的变成了南海郡的钱了,用南海郡的钱养兵有什么问题吗?
于纪很疑惑,这周晔真的大公无私?
关税这个词于纪也没听过,他也没想到那些“胡人”来南海贸易,居然能交这么多税,这贸易额也太巨大了吧?
海关的关长这两个词同样让于纪感到陌生胡立以前也是一个海贸商人,现在却能为国收税,这样的身份转变也让于纪觉得有一些不可捉摸,商人在他的印象里可是非常贪婪的人,收税这样的事情也能托付给他们吗?可是从账簿上看,胡立对这件事情做得很好,账目也没有什么问题。
周氏工坊现在也让于纪感到可怕,周晔光交税就交了这么多,那周氏工坊每年能替周晔赚多少钱?中原倒是不乏良田万顷的大地主,可是那些人都是要么皇亲国戚,要么高官显贵,经过多少代人的积累,才有那亿万家财,谁能像周晔这样,短短一年的时间就挣下了这偌大家业?
不过,这无论如何也是一件好事,郡中现在是钱粮丰足,阴修本来以为南海郡是个一穷二白的地方,这也算是一件意外之喜了。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啊。
可是,于纪感觉自己有一些不知道该做什么了,他本来觉得自己的治政之才还是不错的,他跟随阴修来南海,本是雄心勃勃,想要辅佐阴修治理南海,创下一番功业的,可是现在他发现,他引以为傲的治政之才,在周晔面前简直就如同一个笑话。
周晔一年做到的事情,他于纪只怕一辈子也不可能做到吧?
现在就连山越人这个麻烦,也基本上不存在了,那些原本听说桀骜不驯的山越人,已经被南海郡兵给打残了,他们现在生存都是一个问题,更别说为害南海了,那些熟山越,更是已经下了山,成为了大汉的顺民。
这让于纪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阴修倒是怡然自得,既然他到南海来是想将南海治理好,那么现在南海已经被治理得这么好了,他的目标都已经实现了,他倒乐得清闲,他可以好好观赏一下南海的风景,也观察一下周晔此人。
南海的风景很快让阴修入迷了,他这辈子都没见过大海,这一次来了海边,让他见了之后都有一些心潮澎湃的感觉,他觉得自己的心胸都开阔了许多,这些年的党锢之祸,让他一直胸中郁郁。
而番禺城确实治理得很不错,整洁干净,特别是出门的时候,晴天没灰,雨天没泥,这一点就比中原那些名城要强得多了。首发.. ..
在这里,吃得也好,郡中专门给阴修的住处派了十几名仆役,有两名厨娘都是学过炒菜的,一手炒菜炒得很是地道,已经让阴修吃惯了,觉得再也离不开这里了。
这里还有充足的书可以看,阴修也算是学富五车的人了,可是哪怕他真看过五车书,加起来也就十几部书,因为都是竹简,现在南海郡这么多书,都是薄薄的一本,阴修来了这些天,都看了好几部书了。
对南海越熟悉,阴修就越欣赏周晔,因为他知道,南海郡的这些改变,都是周晔带来的,虽然他的很多做法并不符合儒学经典,可是真正有才能的人,又有几个是泥古不化的呢?
要不是周晔下个月就要成婚了,阴修都想着将自己的小女儿嫁给周晔了,因为他觉得,周晔以后一定是一个有大出息的人。
周晔和苏怀对那些郡吏也管得紧,所以于纪也没在账簿中查出什么问题,相反,郡中的账簿给了他不小的惊喜。
虽然南海郡被免了五年赋税,周晔也严格按照规定,没有收农民一分钱的赋税,可是今年的两季水稻,官田的收成扣除一些成本,以及商人们垫付的三十余万石赈济粮之后,入官仓的粮食还有三十余万石,而常平仓里购进的粮食也有五十余万石,两者相加,官仓里总共有八十余万石粮食入库,经过几个月的耗用之后,还剩下七十万石左右。
这可是一个巨大的数字,阴修和于纪都去过雒阳,他们知道,今年河南之地大旱,粮食价格是一个天价,南海的米运过去的话,一石卖到五六百钱都不稀奇,这七十万石粮食就是价值几亿钱的财富啊。
南海郡收购了五十余万石粮食,按南海的粮食价格,大概花了一亿钱,可是现在南海郡的公中账上,居然还有超过亿钱的结余,要知道,南海郡今年根本就没收农民的赋税,算赋也没收,郡中的花用也不少,光是城外码头到城里的几条水泥路,还有城中的道路修整都得花不少钱,居然还能结余这么多钱,真是一个奇迹。
再看收入来源,主要是工商税和海关的关税,这些名词让于纪都觉得很陌生,商税于纪倒是知道,大汉的主要收入来源便来自盐铁税和市租,工税倒也有,不过此时大汉的工业并不是十分发达,所以此项来源很少,关税这个名词于纪就彻底没听过了。
可是南海郡的收入来源中,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周氏工坊的工税和来自海关的关税,这就新鲜了。
这让于纪觉得周晔这个人更加看不懂了,他当然知道周氏工坊就是周晔开办的,可是他有必要交这么多税吗?他在南海可是一手遮天啊,他不交税,谁也对他没办法。
如果周晔不是交税,而是拿自己的钱出来给南海郡使用,养兵,那于纪一定怀疑他的用心,怀疑他是不是想要市恩于下,包藏祸心,可是他却不是直接拿钱出来,而是依照规则,按工坊的“产值”这个词让于纪更加陌生了来交税,虽然只是多了这样一道手续,可是这钱就从周晔的变成了南海郡的钱了,用南海郡的钱养兵有什么问题吗?
于纪很疑惑,这周晔真的大公无私?
关税这个词于纪也没听过,他也没想到那些“胡人”来南海贸易,居然能交这么多税,这贸易额也太巨大了吧?
海关的关长这两个词同样让于纪感到陌生胡立以前也是一个海贸商人,现在却能为国收税,这样的身份转变也让于纪觉得有一些不可捉摸,商人在他的印象里可是非常贪婪的人,收税这样的事情也能托付给他们吗?可是从账簿上看,胡立对这件事情做得很好,账目也没有什么问题。
周氏工坊现在也让于纪感到可怕,周晔光交税就交了这么多,那周氏工坊每年能替周晔赚多少钱?中原倒是不乏良田万顷的大地主,可是那些人都是要么皇亲国戚,要么高官显贵,经过多少代人的积累,才有那亿万家财,谁能像周晔这样,短短一年的时间就挣下了这偌大家业?
不过,这无论如何也是一件好事,郡中现在是钱粮丰足,阴修本来以为南海郡是个一穷二白的地方,这也算是一件意外之喜了。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啊。
可是,于纪感觉自己有一些不知道该做什么了,他本来觉得自己的治政之才还是不错的,他跟随阴修来南海,本是雄心勃勃,想要辅佐阴修治理南海,创下一番功业的,可是现在他发现,他引以为傲的治政之才,在周晔面前简直就如同一个笑话。
周晔一年做到的事情,他于纪只怕一辈子也不可能做到吧?
现在就连山越人这个麻烦,也基本上不存在了,那些原本听说桀骜不驯的山越人,已经被南海郡兵给打残了,他们现在生存都是一个问题,更别说为害南海了,那些熟山越,更是已经下了山,成为了大汉的顺民。
这让于纪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阴修倒是怡然自得,既然他到南海来是想将南海治理好,那么现在南海已经被治理得这么好了,他的目标都已经实现了,他倒乐得清闲,他可以好好观赏一下南海的风景,也观察一下周晔此人。
南海的风景很快让阴修入迷了,他这辈子都没见过大海,这一次来了海边,让他见了之后都有一些心潮澎湃的感觉,他觉得自己的心胸都开阔了许多,这些年的党锢之祸,让他一直胸中郁郁。
而番禺城确实治理得很不错,整洁干净,特别是出门的时候,晴天没灰,雨天没泥,这一点就比中原那些名城要强得多了。首发.. ..
在这里,吃得也好,郡中专门给阴修的住处派了十几名仆役,有两名厨娘都是学过炒菜的,一手炒菜炒得很是地道,已经让阴修吃惯了,觉得再也离不开这里了。
这里还有充足的书可以看,阴修也算是学富五车的人了,可是哪怕他真看过五车书,加起来也就十几部书,因为都是竹简,现在南海郡这么多书,都是薄薄的一本,阴修来了这些天,都看了好几部书了。
对南海越熟悉,阴修就越欣赏周晔,因为他知道,南海郡的这些改变,都是周晔带来的,虽然他的很多做法并不符合儒学经典,可是真正有才能的人,又有几个是泥古不化的呢?
要不是周晔下个月就要成婚了,阴修都想着将自己的小女儿嫁给周晔了,因为他觉得,周晔以后一定是一个有大出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