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道上各处是人马嘶鸣,河道间各处是船游兵走,燕氏对袁氏的总攻开始了。 更新最快转瞬不几日,徐晃已从广陵最北的淮阴推进至广陵县百十里,途中所行诸多城池近乎闻风而行,在这片土地上再没有谁敢直面燕氏兵锋。
燕氏庞大的兵势令所向之敌心思极为复杂,士气低迷到了极处。如今袁氏的抵抗之兵不过堪堪万余,如若将这些军卒单个拎出来,没哪个愿意与燕氏作战的,就算丢了兵器随便跑到哪个地方他们都愿意,但军卒是沉默的,他们在决策上没有足够的话语权,何况也没有谁敢违抗自己直属的上官,因而这场仗还是要打下去。
哪怕在野战中,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直面燕氏,接着每一次交兵都以无法抵抗的行事一触即溃,可下一次他们还是要挥舞着兵器冲上去。
军卒没有选择,有选择的永远是那些贵人。
最可恶的当然是燕北,好端端的袁氏袁绍袁本初,硬是让他给逼疯了,从最早不过微小的决策失误,到如今发了疯一般地将屠刀挥向自己的部下,天知道袁绍经历了什么。
但这一切对徐晃而言是极好的,他在昨日傍晚收到消息,他的部下抓到几个从广陵城逃出来的袁氏,或者说是广陵郡国兵,甚至都不需要逼问,便轻易地得到了袁氏在广陵城发生内乱的消息。现在的广陵城里有六七千守军,其中的两千余人愿意在他们攻城时倒戈,帮助燕氏夺取广陵,甚至还交代出一条能够同向城中的地道。
苍天都在帮他们。
这对徐晃来说是最好的事了,城中有内应,意味着他们能以极快的速度破开城池,从而使战事略过最残酷的攻城转入街巷战,街巷战中,守军的优势将会被减少至最低,他们的兵力优势将会被放大到最大。
这意味着,袁氏跑不了。
除此之外,兵贵神速还意味着游曳在大江之上的孙氏将没有办法比他们更快夺取到广陵城,甚至没有办法攻取任何一座城池,还能得到足够多的震慑……这样一来,眼看袁氏是如何覆灭的孙氏,很有可能收回任何抵抗之心而接纳燕氏官印。
甄尧如今已至下邳,代燕北看望义之余也上前线走了一遭来劳军,那时候他交给徐晃一封书信,在书信中燕北认为交给孙策破虏将军这个官位是可以接受的,接着调江东之兵西走攻打汝南的曹操,再帮助他们平定荆州刘氏。既要加入燕氏,自然扬州牧另有人选,燕北根本没打算再在扬州设牧府,对于孙氏的安排,赵王认为在孙策带兵向西之后,给他的弟弟孙权吴郡太守的官职是比较合适的回报。
徐晃看得出来,随着燕氏称霸天下的脚步越来越近,赵王在官位赏赐上也越来越无所顾忌。过去不论是谁,但凡归附燕氏,哪怕仅仅是有大几千上万军卒的野将军,归附燕氏一样能位列侯爵之尊,一世衣食无忧。甚至有些拥有强大势力的诸侯,诸如马腾的归附,令赵王心甘将并州牧这样的官职交与马氏,另外还不算马超的伏波将军。
现在呢?孙氏在江东根基极深,拥兵数万以至于被称作江东带甲万众,旌旗蔽空而船锁万里大江。吴郡太守?徐晃有些想笑。
其实这也是必然结果,就好像经过劝说的降将与不经劝说的降将待遇截然不同一样,当时天下局势并不明朗,马氏归附自然要授予高官厚禄,并择选重用,这样才能收获人心。现在燕氏还需要诸侯的人心么?曹氏被打到汝南挨揍还不上手,不要说黄河以北,就连淮河以北都已平定尽在燕氏掌握之中,盘踞长江以南的孙氏此时再不投降,将来还有他投降的位置吗?
以一州对抗天下?
勇则勇矣,却显然失智。
现在的局势,水到渠成了!
待到傍晚,徐晃已将先锋兵马推进至广陵城北五十里,甚至在地势稍高的地方都能远远地瞧见南面细微的人烟,这些来自北方的将士铁鞋踏在水田中,斗志昂扬。
这场打了十年的仗,终于能分出胜负。
主力大军则在广陵城北七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越是到这个时候,徐晃的心反而没那么焦急。既然胜负已分,便不可莽撞。他们来得快,但再快也比不上袁氏就驻扎在这片土地上,到底还有万余兵马战力不弱,若太过莽撞落入敌军包围埋伏,徒增伤亡并非明智之举。
夜里,来自东面的探马带来田豫的口信,他的水卒也在收到城中薛州的求援后绕过射阳向广陵集结,在赶路过程中击溃了两支袁氏的小股人马,兵力不过几百,都是一触即溃没什么斗志。河道上的袁氏的战船更是远远地望见燕氏船队便闻风而逃,就算燕氏楼船进不得白马湖,一样能够以成群结队的艨艟斗舰开进湖中,将沿途来不及逃窜的袁氏战船统统碾碎!
袁氏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去长久地制作战船,尽管当今天下制造战船的工艺大多相同,不过是斗舰、艨艟、楼船这区区几种,但其中需要匠人、需要木料、需要时间都不是从北到南一路逃窜的袁氏所能投入的,自然,袁氏水军对田豫麾下的海上虎狼而言不堪一击。
过去在渤海时袁氏也是有不少艨艟的,尤其在东莱一战还有几艘大斗舰参战,以至于曾击溃田豫在东莱港的守军。但随着步步南迁的路,袁氏所拥有的近海力量被田豫逐步蚕食……海上、大江大河里的战事与陆地不同,没有那么多排兵布阵的机会,强就是强、弱就是弱,没有那么多意外,大多时候胜败看的都是战船好坏。
在接二连三的冲突中,袁氏所拥有的战船一旦被打沉或是俘虏,他们便没有战船了。而田豫却因依靠北方,水军的势力越来越强,此消彼长之下,袁氏在水上还能剩下多少力量呢?
不知不觉,天亮了。
醒来的徐晃第一句话便是招来传令骑卒,道:“传信田将军,今日傍晚,攻进广陵!”
燕氏庞大的兵势令所向之敌心思极为复杂,士气低迷到了极处。如今袁氏的抵抗之兵不过堪堪万余,如若将这些军卒单个拎出来,没哪个愿意与燕氏作战的,就算丢了兵器随便跑到哪个地方他们都愿意,但军卒是沉默的,他们在决策上没有足够的话语权,何况也没有谁敢违抗自己直属的上官,因而这场仗还是要打下去。
哪怕在野战中,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直面燕氏,接着每一次交兵都以无法抵抗的行事一触即溃,可下一次他们还是要挥舞着兵器冲上去。
军卒没有选择,有选择的永远是那些贵人。
最可恶的当然是燕北,好端端的袁氏袁绍袁本初,硬是让他给逼疯了,从最早不过微小的决策失误,到如今发了疯一般地将屠刀挥向自己的部下,天知道袁绍经历了什么。
但这一切对徐晃而言是极好的,他在昨日傍晚收到消息,他的部下抓到几个从广陵城逃出来的袁氏,或者说是广陵郡国兵,甚至都不需要逼问,便轻易地得到了袁氏在广陵城发生内乱的消息。现在的广陵城里有六七千守军,其中的两千余人愿意在他们攻城时倒戈,帮助燕氏夺取广陵,甚至还交代出一条能够同向城中的地道。
苍天都在帮他们。
这对徐晃来说是最好的事了,城中有内应,意味着他们能以极快的速度破开城池,从而使战事略过最残酷的攻城转入街巷战,街巷战中,守军的优势将会被减少至最低,他们的兵力优势将会被放大到最大。
这意味着,袁氏跑不了。
除此之外,兵贵神速还意味着游曳在大江之上的孙氏将没有办法比他们更快夺取到广陵城,甚至没有办法攻取任何一座城池,还能得到足够多的震慑……这样一来,眼看袁氏是如何覆灭的孙氏,很有可能收回任何抵抗之心而接纳燕氏官印。
甄尧如今已至下邳,代燕北看望义之余也上前线走了一遭来劳军,那时候他交给徐晃一封书信,在书信中燕北认为交给孙策破虏将军这个官位是可以接受的,接着调江东之兵西走攻打汝南的曹操,再帮助他们平定荆州刘氏。既要加入燕氏,自然扬州牧另有人选,燕北根本没打算再在扬州设牧府,对于孙氏的安排,赵王认为在孙策带兵向西之后,给他的弟弟孙权吴郡太守的官职是比较合适的回报。
徐晃看得出来,随着燕氏称霸天下的脚步越来越近,赵王在官位赏赐上也越来越无所顾忌。过去不论是谁,但凡归附燕氏,哪怕仅仅是有大几千上万军卒的野将军,归附燕氏一样能位列侯爵之尊,一世衣食无忧。甚至有些拥有强大势力的诸侯,诸如马腾的归附,令赵王心甘将并州牧这样的官职交与马氏,另外还不算马超的伏波将军。
现在呢?孙氏在江东根基极深,拥兵数万以至于被称作江东带甲万众,旌旗蔽空而船锁万里大江。吴郡太守?徐晃有些想笑。
其实这也是必然结果,就好像经过劝说的降将与不经劝说的降将待遇截然不同一样,当时天下局势并不明朗,马氏归附自然要授予高官厚禄,并择选重用,这样才能收获人心。现在燕氏还需要诸侯的人心么?曹氏被打到汝南挨揍还不上手,不要说黄河以北,就连淮河以北都已平定尽在燕氏掌握之中,盘踞长江以南的孙氏此时再不投降,将来还有他投降的位置吗?
以一州对抗天下?
勇则勇矣,却显然失智。
现在的局势,水到渠成了!
待到傍晚,徐晃已将先锋兵马推进至广陵城北五十里,甚至在地势稍高的地方都能远远地瞧见南面细微的人烟,这些来自北方的将士铁鞋踏在水田中,斗志昂扬。
这场打了十年的仗,终于能分出胜负。
主力大军则在广陵城北七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越是到这个时候,徐晃的心反而没那么焦急。既然胜负已分,便不可莽撞。他们来得快,但再快也比不上袁氏就驻扎在这片土地上,到底还有万余兵马战力不弱,若太过莽撞落入敌军包围埋伏,徒增伤亡并非明智之举。
夜里,来自东面的探马带来田豫的口信,他的水卒也在收到城中薛州的求援后绕过射阳向广陵集结,在赶路过程中击溃了两支袁氏的小股人马,兵力不过几百,都是一触即溃没什么斗志。河道上的袁氏的战船更是远远地望见燕氏船队便闻风而逃,就算燕氏楼船进不得白马湖,一样能够以成群结队的艨艟斗舰开进湖中,将沿途来不及逃窜的袁氏战船统统碾碎!
袁氏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去长久地制作战船,尽管当今天下制造战船的工艺大多相同,不过是斗舰、艨艟、楼船这区区几种,但其中需要匠人、需要木料、需要时间都不是从北到南一路逃窜的袁氏所能投入的,自然,袁氏水军对田豫麾下的海上虎狼而言不堪一击。
过去在渤海时袁氏也是有不少艨艟的,尤其在东莱一战还有几艘大斗舰参战,以至于曾击溃田豫在东莱港的守军。但随着步步南迁的路,袁氏所拥有的近海力量被田豫逐步蚕食……海上、大江大河里的战事与陆地不同,没有那么多排兵布阵的机会,强就是强、弱就是弱,没有那么多意外,大多时候胜败看的都是战船好坏。
在接二连三的冲突中,袁氏所拥有的战船一旦被打沉或是俘虏,他们便没有战船了。而田豫却因依靠北方,水军的势力越来越强,此消彼长之下,袁氏在水上还能剩下多少力量呢?
不知不觉,天亮了。
醒来的徐晃第一句话便是招来传令骑卒,道:“传信田将军,今日傍晚,攻进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