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抟忍不住问道:“皇子,这些学说老道都不太清楚,你又从何得知?”

    赵德昭笑着摇了摇头。“道长,我想请你跟我去一趟襄阳,当初整理了一些道教的资料,刚运到襄阳去。届时等你看完,我们再来探讨。”

    “自然要去观摩一番。”陈抟点了点头,又问:“道教该如何改变?”

    陈抟可以说是这个时代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名气仅次于已经被仙化的吕洞宾,所以自然很清楚赵德昭为什么跟他说这些。

    赵德昭就是想要借他的手来重新梳理道教,让道教变的更具有凝聚力。

    陈抟会拒绝吗?当然不会。这可是名垂千古的幸事。

    赵德昭沉吟了一下说道:“思想的归心学,学术的归显学。将道家学术思想分门别类,祖师归于一人,教化天下。”

    陈抟沉吟了一会儿,问道:“儒家也是如此对待?”

    赵德昭扭头看了一眼赵匡胤,他这个时候也凝神倾听,十分郑重。

    儒释道三家,在元明时期三教归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是元代之前,除了儒家自成一派,儒教和道教打的脑浆都出来了,可以说势不两立。

    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儒学作为显学,就成为了治理国家的学术。

    一开始的儒学实际上也不完善,不过他们的拿来主义玩的花。

    不管是道家的学术,法家的学术,只要对他们有利,他们就拿过来,说这是儒家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周礼。

    周礼原本是周朝时期制定出来的国家礼仪,规范了不同等级的人之间的礼仪方式。

    但是汉朝儒家就写了一本《周礼》,将这变成了儒家的功劳。

    整个儒家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强取豪夺,丰富自己的历史。

    除了死对头墨家。

    但是这个世界的本质实际上还是要回归物质,墨家的工具利用,实际上才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

    垄断了学术的儒家其实有很多可取之处,比如华夏大一统论,凝聚了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还让所有人具有同一种情感与认同。

    但是他们的固步自封,愚民政策,不求改变,让他们在后世得到了众多的唾骂。

    赵德昭沉吟了一下说道:“儒家作为显学,需要更细致的分类。我们要把思想与学术分开,但是这还不够,更要把学术与应用分开,还有更主要的要把文学与儒学分开。”

    这一次,赵匡胤和陈抟都有些听不懂了。

    赵德昭继续解释道:“儒家思想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要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大一统论这样的思想精华需要保留,可是奇技淫巧之类的思想就不能保留。

    儒学在个人修养,思想净化方面的作用要保留,但是他们通过与统治者勾结,排除异己的应用要去除。

    礼部需要儒家,户部却需要的算学,刑部需要的是法家,都用儒家的方式来管理,只会一团糟。

    朝廷取士更要慎重,只会一些四书五经就能当官,这岂不是笑话?

    儒家学子知道如何耕种吗?他们知道如何修水渠吗?他们知道如何断案吗?知道如何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吗?不能!

    所以,学术的归学术,应用的方面,必须要细致。朝廷用人,必须要取其能用!”

    赵匡胤忍不住又问:“何以取士?文学与儒学分开是何意?”

    都说赵匡胤重文轻武,其实真实的赵匡胤既不重文,也不重武。

    重文轻武的发展,一方面跟五代十国的社会环境有关系,另一方面是赵光义真正发扬光大的。

    东华门唱名方为好男儿,这一句话可以说是道尽了南北两宋三百多年的武将委屈。

    赵德昭道:“仓颉造字,仓颉是儒家吗?学识字的,就一定是儒家吗?儒家之所以成势,主要是因为他们让学子只能学儒家经义。

    但,即便是这样,读书识字之人,也不一定是儒家。可是儒家霸道地认为,所有读书人,都必须是儒家,否则就要打倒,遭受排挤。

    所以,朝廷要把读书识字与儒家分开,这就断了他们的根基。而且朝廷取士,要在有基础之后,做到专业化,这是必须的一步。

    只会四书五经,不懂农科,就不能为主官,地方官,不懂算学,就不能为户部官员,不懂律法,就不能为刑部,大理寺官员。不懂奇技淫巧,就不能为工部官员。

    让那些只会唱曲吟诗,只会四书五经的儒家学士为官,就是最大的错误。

    当然,如今识字的人太少,不识字,连朝廷公文都看不懂,这是实际困难。

    不过,可以增大进士科选士任官标准,降低恩科选士标准,这样一来,人人就不会去挤进士科这个独木桥了。”

    陈抟和赵匡胤都听的目瞪口呆,不知道该接什么话。

    唐朝科举,进士只是又了当官的资格,还要经过吏部的铨选,也就是专业考试才能当官。

    而且,哪怕是状元,经过专业考试之后,也只是九品官。

    而且唐朝三百年,进士科选士只有七千多人,平均一年三十六人。

    可是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之后,读书人锐减,到处官员差缺。

    从赵匡胤时期开始,只要进士五甲以上便可直接封官。

    但是赵匡胤认为官员宁缺毋滥,第一次科举,只选了十九人。

    此后每年的进士科,也只有十人左右。

    他当了十七年皇帝,总共选了两百官员。975年,他统计了十五年科举没有选上的读书人,一共106人,赐同进士出身。

    根据统计,赵匡胤时期,进士出身的官员,总共不到三百五十人,平均每年二十个。

    可是到了赵光义时期之后,为了拉拢人心,不断扩招,每年招收五百人以上,让进士烂大街了。

    有些人不符合标准,也都被他赐同进士出身。而且升官速度之快,职位之高,都令人咂舌。

    反正就看他的心意,提拔官员完全靠喜好,而不是制度考核。

    所以一旦金榜题名,那么登官上任,迎娶白富美,在短时间内便可走向人生巅峰。

    凡是读书人经过十年寒窗苦读,考取功名后,财富、地位双丰收,回报可谓极高。

    与之相比的是,武人地位越来越低,抵到跟囚犯几乎处于同一等级……

    当然,这个时空,他以后不可能再当皇帝了。

    陈抟这个时候忍不住拍了一下手,笑道:“皇子一言惊醒梦中人。学文不等于学儒,一句话道尽了利害。皇子,可否将道家与道教之间的干系,再与老道细说一番。”

    “道长不用急,过几日去了襄阳,再议不迟。”

    在陈抟没有看到真理教教义的的时候,赵德昭不会跟他讨论太多,因为他根本没有那方面的认知。

    就像跟一个瞎子说什么是红色,什么是黄色,根本解释不清。

    只有让他亲眼看了,知道了在宗教和思想之外,还有科学,还有各种不同的研究方向能够研究这个世界,才能扭转他的思想。

    赵匡胤说道:“二哥儿,不如不去襄阳了,留在开封府。”

    赵德昭知道这是赵匡胤看出来了他的重要性,虽然父子俩在一起会有矛盾,但是他想留赵德昭在身边,能时刻听他分析大局。

    可是,赵德昭不愿意当一个谋士,军师,他更喜欢快意恩仇。

    “爹爹,最多三年,我能让大宋拥有天底下最厉害的武器,能够让我大宋的步兵,轻易对付一队骑兵,整个天下将尽归我大宋。那个时候,孩儿再回来也不晚……”

    陈抟忍不住问道:“一个步兵能对付一队骑兵?天下岂有如此利器?”

    这就是知见障了,因为根本不知道,没见过,所以根本想不到有什么武器这么厉害。

    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一直是华夏农耕民族的克星。

    只有在华夏强盛,整体国力远远超过游牧民族的时候,才能依托庞大的人口,财力压制游牧民族。

    但是除了汉唐,其他朝代都做不到这一点。

    一直到进入热兵器时代之后,热兵器是游牧民族的天然克星。

    面临热武器,他们凶悍,快速转移的自身的优势就失去了,人口少,没有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劣势扩大,全世界所有的游牧民族全部衰落。

    听了陈抟的问话,赵德昭看了一眼赵匡胤,他笑着点了点头。

    他们不会怀疑陈抟会当汉奸,一个九十五岁的得道高人,连生死都不畏惧,怎么可能当奸细!

    不过赵德昭还是说道:“道长,下面的话我希望你不会传出去。”

    陈抟点了点头。赵德昭说道:“一种武器,可以将铅弹射出五百步,还能入木三分。如果人人装备了这种武器,还怕敌人骑马进攻吗?”

    陈抟愕然,看了看赵德昭,又扭头看了看赵匡胤。“陛下,皇子去襄阳,就是为了造出这种利器?”

    赵匡胤点了点头道:“襄阳有汉水,借助水力才能生产这种利器。”

    陈抟立即大有兴趣地说道:“老道也想见识一番,若大宋有了这种利器,平定天下易如反掌。百姓也能安居乐业了……”

    赵德昭继续下饵道:“道长,其实有许多技术,都是源自于道家之学啊!”

章节目录

我的大宋新帝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摇摇-欲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七十三章 学术与应用-帝国4大宋咽喉,我的大宋新帝国,笔趣阁并收藏我的大宋新帝国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