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就是宋朝一路的战略失误才出现的东西,而且如果不是南宋时期的那些皇帝一个比一个菜,宰相一个比一个怂,蒙元还真不一定能打掉宋朝的。
再说了南宋败的原因又不是正面战场不行了,而是碰到了一个能在古代分兵三路,还能玩起千里机动大迂回的伯颜,这种级别的将领怎么说呢,要是他是汉人的话,早就有资格去蹲庙了,而且位置还会是前几位的,这就是个战场上的bug。
北宋的那些人在听到蒙元的时候也是触头的,史书上都说南宋出将,北宋出相,可实际上南宋才是出相的时代,而且那一位位都是有实权的宰相。
而将,北宋要是没有那些个将门一起帮着文官的话,北宋的将领也是不缺的,所谓的南宋出将,那只不过是武人没有了将门压制而已,实际上诸夏真正的以文统武出现实在明朝的,土木堡之变以后,武勋子弟在撤退的时候全数的被人截杀了,这才造成了武将的彻底衰败。
赵元佐看着朱元璋,就把这事全都给挑开了,让朱元璋好不乐意,然后朱元璋就直接的叫骂要不是你们北宋的韩琦骂出那句“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诸夏又怎会落到这种地步,要知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这话一说,所有人都看向了朱元璋,看着朱元璋都有些不适了。
“看咱干嘛,咱说错了么,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话,有甚不对?”
朱元璋看了看自己,好像没有什么不对的。
“不是,这话是孟子说的,你当初可是把孟子搬出了文庙的。”
赵元佐也是读了史书的,他看着朱元璋觉得有些不认识他了。
“那个,咱当初其实不是想把孟子搬出去的,而是想把孔子搬出去的,就是怕大家不同意,所以就先把孟子搬出去,试试!”
朱元璋嘿嘿的笑了笑说道,他只对自己的皇位看的太重了,所以在看到孟子说的民本思想后觉得有些不爽了,再加上想要试探一下儒家,就做了这一手,但是结局是他怂了,他有把孟子请了回去,只是删减了孟子那本书大半的内容而已。
去除孔子,这个东西其他几个世界都是做到了,可是在古代除了朱元璋明确的在儒学入主天下以后提出要全国罢祀孔子之外,就没有一个人该提出这句话了。
所有人不得不承认朱元璋确实是真牛逼。
不过现在大家看着朱由检一步步的把那些客军全都收服了,而且又由那些大汉将军们开始给那些人按照军户名录发放着赏银,就知道要出事了,因为另一边聚集的那近万顶盔掼甲的家丁们可都不是军户呀。
他们这些人都是骄横惯了的,只认自家的主人,不认皇帝的。
而且从来赏银下发的时候,都是将军拿大头,他们那小头,军户们也就给上几把子铜钱、铁钱的,就算是奖赏了。
可是这次皇帝小儿放赏银的时候,是一点都没有他们的份呀,再给所有人百两白银,一套完整的装备后,剩下的几箱子金银也没给他们,而是又被朱由检给了那些老人,孩子和女人。
这就让他们一个个的都鼓噪起来了。
大喊大闹的嚷嚷着皇帝处事不公,明明他们也是在这京城一战里出了大力的,凭什么给奖赏的时候没有他们的份。
他们一个个的都蠢蠢欲动了,他们现在都想要闹上一闹,就像是之前那些军户闹饷一样闹上一闹,这样皇帝小儿应该就会给他们赏钱了,至于自己闹了之后会怎么样,他们可不会去想,他们只知道每次闹了饷就会有银钱发下来的。
所以他们也想闹一闹,但是他们不明白的事之前每一次的闹饷都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朝廷没有把该给的饷银发下来,或者事饷银被人吞吃了。
所以之前的每一次闹饷都是在朝廷失去信誉的时候闹得饷,可是现在不一样,崇祯天子是亲自过来给他们每人发了百两纹银,又一人一套装备,这可没有一点亏待了军户,再说了崇祯大皇帝还把自己的卫队都换成这些个军户,银子面子全都给的足足的,谁还想着闹饷,这时候谁要闹饷,那就不是人生父母养的。
那些家丁在哪里看着没人听他们的话,就又开始说什么不患寡而患不均,说崇祯给赏银不是每人一样的,而是有多有少的,这就不公。
他们也算是有脑子了,还知道个不患寡而患不均,可是大家都是眼见的大汉将军们发银子的,什么人拿得多,他们也都是看见了。
每个人在分钱的时候,那些大汉将军都是要询问年龄性别家庭状况的,问完之后,才给赏银的,这不是不公,而是大公,那些老人、孩子、女人都是要加一百两的,这人家大汉将军也说了十六以下五十以上出来当兵,本来就是不该,所以皇帝下令多给百两白银,这是歉意,而女人当兵世间少有,也是不该,所以也要给个百两。
这事说破天了那也不是不公,所以大家都没有说话。
而最后剩下的那几箱也分给了他们这些人,那也没有什么,大家都是知道的,家里不是困难到了极点这些人是不会出来参军的,所以大皇帝是真仁慈。
再说了皇帝都说了,这是奖励给军户的,那些家丁又都不是什么军户,凭什么拿这金银呢?
军户们平时就对这些个家丁不满,现在任他们如何鼓噪,都是冷眼相瞧,一声不吭。
就是一个态度,你们闹你们的,我们是绝不参与的,崇祯大皇帝给你那是仁慈,不给你们那也是应该。
他们都是没有二话的。
那些军户里还有不少人都摸了摸自己新发的装备丈长的长矛,锋利的腰刀,都在一边摸着一边舔着嘴唇,他们都想杀个人让天子看看,自己的实力,让天子知道自己不是白拿钱的。
那些埋在军户里的永乐朝的锦衣卫,这时候也在蒋瓛的带领下,混进了那些家丁的阵营中,在那里鼓噪着他们。
再说了南宋败的原因又不是正面战场不行了,而是碰到了一个能在古代分兵三路,还能玩起千里机动大迂回的伯颜,这种级别的将领怎么说呢,要是他是汉人的话,早就有资格去蹲庙了,而且位置还会是前几位的,这就是个战场上的bug。
北宋的那些人在听到蒙元的时候也是触头的,史书上都说南宋出将,北宋出相,可实际上南宋才是出相的时代,而且那一位位都是有实权的宰相。
而将,北宋要是没有那些个将门一起帮着文官的话,北宋的将领也是不缺的,所谓的南宋出将,那只不过是武人没有了将门压制而已,实际上诸夏真正的以文统武出现实在明朝的,土木堡之变以后,武勋子弟在撤退的时候全数的被人截杀了,这才造成了武将的彻底衰败。
赵元佐看着朱元璋,就把这事全都给挑开了,让朱元璋好不乐意,然后朱元璋就直接的叫骂要不是你们北宋的韩琦骂出那句“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诸夏又怎会落到这种地步,要知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这话一说,所有人都看向了朱元璋,看着朱元璋都有些不适了。
“看咱干嘛,咱说错了么,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话,有甚不对?”
朱元璋看了看自己,好像没有什么不对的。
“不是,这话是孟子说的,你当初可是把孟子搬出了文庙的。”
赵元佐也是读了史书的,他看着朱元璋觉得有些不认识他了。
“那个,咱当初其实不是想把孟子搬出去的,而是想把孔子搬出去的,就是怕大家不同意,所以就先把孟子搬出去,试试!”
朱元璋嘿嘿的笑了笑说道,他只对自己的皇位看的太重了,所以在看到孟子说的民本思想后觉得有些不爽了,再加上想要试探一下儒家,就做了这一手,但是结局是他怂了,他有把孟子请了回去,只是删减了孟子那本书大半的内容而已。
去除孔子,这个东西其他几个世界都是做到了,可是在古代除了朱元璋明确的在儒学入主天下以后提出要全国罢祀孔子之外,就没有一个人该提出这句话了。
所有人不得不承认朱元璋确实是真牛逼。
不过现在大家看着朱由检一步步的把那些客军全都收服了,而且又由那些大汉将军们开始给那些人按照军户名录发放着赏银,就知道要出事了,因为另一边聚集的那近万顶盔掼甲的家丁们可都不是军户呀。
他们这些人都是骄横惯了的,只认自家的主人,不认皇帝的。
而且从来赏银下发的时候,都是将军拿大头,他们那小头,军户们也就给上几把子铜钱、铁钱的,就算是奖赏了。
可是这次皇帝小儿放赏银的时候,是一点都没有他们的份呀,再给所有人百两白银,一套完整的装备后,剩下的几箱子金银也没给他们,而是又被朱由检给了那些老人,孩子和女人。
这就让他们一个个的都鼓噪起来了。
大喊大闹的嚷嚷着皇帝处事不公,明明他们也是在这京城一战里出了大力的,凭什么给奖赏的时候没有他们的份。
他们一个个的都蠢蠢欲动了,他们现在都想要闹上一闹,就像是之前那些军户闹饷一样闹上一闹,这样皇帝小儿应该就会给他们赏钱了,至于自己闹了之后会怎么样,他们可不会去想,他们只知道每次闹了饷就会有银钱发下来的。
所以他们也想闹一闹,但是他们不明白的事之前每一次的闹饷都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朝廷没有把该给的饷银发下来,或者事饷银被人吞吃了。
所以之前的每一次闹饷都是在朝廷失去信誉的时候闹得饷,可是现在不一样,崇祯天子是亲自过来给他们每人发了百两纹银,又一人一套装备,这可没有一点亏待了军户,再说了崇祯大皇帝还把自己的卫队都换成这些个军户,银子面子全都给的足足的,谁还想着闹饷,这时候谁要闹饷,那就不是人生父母养的。
那些家丁在哪里看着没人听他们的话,就又开始说什么不患寡而患不均,说崇祯给赏银不是每人一样的,而是有多有少的,这就不公。
他们也算是有脑子了,还知道个不患寡而患不均,可是大家都是眼见的大汉将军们发银子的,什么人拿得多,他们也都是看见了。
每个人在分钱的时候,那些大汉将军都是要询问年龄性别家庭状况的,问完之后,才给赏银的,这不是不公,而是大公,那些老人、孩子、女人都是要加一百两的,这人家大汉将军也说了十六以下五十以上出来当兵,本来就是不该,所以皇帝下令多给百两白银,这是歉意,而女人当兵世间少有,也是不该,所以也要给个百两。
这事说破天了那也不是不公,所以大家都没有说话。
而最后剩下的那几箱也分给了他们这些人,那也没有什么,大家都是知道的,家里不是困难到了极点这些人是不会出来参军的,所以大皇帝是真仁慈。
再说了皇帝都说了,这是奖励给军户的,那些家丁又都不是什么军户,凭什么拿这金银呢?
军户们平时就对这些个家丁不满,现在任他们如何鼓噪,都是冷眼相瞧,一声不吭。
就是一个态度,你们闹你们的,我们是绝不参与的,崇祯大皇帝给你那是仁慈,不给你们那也是应该。
他们都是没有二话的。
那些军户里还有不少人都摸了摸自己新发的装备丈长的长矛,锋利的腰刀,都在一边摸着一边舔着嘴唇,他们都想杀个人让天子看看,自己的实力,让天子知道自己不是白拿钱的。
那些埋在军户里的永乐朝的锦衣卫,这时候也在蒋瓛的带领下,混进了那些家丁的阵营中,在那里鼓噪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