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口村位于长城南边一处相对宽阔的山谷中间,紧靠滦河岸边。全村共有三十余户人家,全都姓潘,是潘家祖先开枝散叶繁衍下来的后代,这些繁衍的旁支多数不是屯军户,但世代居于此处,早已扎下根基,也就在这北地边关安家落户,屯田垦荒。实行募兵制度后,为了挣取那微薄的饷银补贴家用,很多轻壮依然在明军服役。所以虽然已近年关,很多家庭依然显得清冷沉闷,没有一丝节ri的团圆喜庆。
因天气寒冷,北方人家冬天习惯猫冬,甚少外出。虽是白ri,整个村庄都显得很是寂静。在这样一个被寒冷愁苦包裹的北地边村,却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仔细寻觅,这声音乃是从村子正中心一户人家传出。此户正是潘家口村的大户潘嘉义家。
潘嘉义家坐落村子正中,共有前后两进十余间草房,前边一排供人居住,后边一排当做仓房、马厩和牛棚。潘家虽然生活很是拮据,但在村里已是数一数二大户,再加上是嫡传正宗,威望也高,在村里说一不二。
前排供人居住的草房最西边一间房子,靠窗户一面是一个通铺火炕,火炕两边各有一床随意卷起的简陋棉絮。正中间放着一个炕桌,炕桌前边是一个用泥巴丕制的火盆,火盆里燃着红红的炭火。地下正中间摆放着一个早已脱掉漆面的八仙桌和四把椅子,桌上放着一些文房四宝和几本启蒙书籍,再无其他家具。
潘兴汉坐在炕桌左边翻来覆去摆弄研究一支笨重的鸟铳;坐在炕桌右边的潘兴臣,正拿着一柄约有一尺长一寸宽的小巧jing致、雪亮锋利的多功能现代军刀玩耍,一会塞入深绿sè塑料刀鞘,一会又噌的拔出,摆出各种挥砍劈刺姿势。
这把刀具是潘兴汉的,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矿工随身工具,比如螺丝刀、钳子、游标卡尺,u型磁铁等工具,都装在一个穿在裤腰带上的工具袋里,随着穿越一同带了过来。
两个拖着长长浓鼻涕的小不点,站在地下,手肘搭在炕沿边,支着下巴,用羡慕祈求的眼神看着炕上的二哥耍把式,眼神随着刀具的挥舞四处游走,不肯离开半分。十余岁的小姑娘潘美娘,倚在里屋门框上,将手抄在袖口里,一眨不眨的用少女特有的脉脉眼神看着大哥哥。
站在炕边的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实在经受不住刀具的诱惑,用漏风的语句说道:“好二哥,给我耍耍,一下就成。”
另一个更小的孩子受到小哥乞求的鼓励,也放开胆子跟风,nǎi声nǎi气随声应和,并且扒着炕沿要上炕直接夺取,可因个子太小,大头刚刚超过炕面,无论如何努力蹬踏,也爬不到炕上。于是急的抓耳挠腮,上蹿下跳,咧开嘴巴不依不饶。
潘兴汉将手里的鸟铳挂到墙上,探过身子,一把将小不点拽到炕上,抱在怀里,从袖筒掏出一方手帕,将快要流过河的鼻涕擦拭干净,亲昵的拍了拍大头,说道:“五子还太小,耍不得刀枪,等长大一些,哥哥给你做一把比这还要漂亮的战刀。”
说完从潘兴臣手里要过刀具插入鞘里,扣好保险递给小五抚摸片刻,又随手递给已经上到炕上的小四,吩咐道:“不许抽出,否则就不给玩。”
能够亲身拿着哥哥带回来的宝贝,两个孩子无比兴奋,苦大仇深般向对面的二哥示威卖乖,然后乖巧的趴到大哥这边的炕上研究起刀鞘上面的jing致花纹。
潘兴臣正处舞枪弄棒的年龄,在加上世代军旅,对武器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听哥哥说可自制武器,信以为真,立刻来了兴致,满怀希冀的问道:“大哥真的可造出和这把短刀一样锋利的战刀?”
“是的,哥哥别的能耐没有,就是这两年在外边学了一手锻造武器的jing湛手艺。”潘兴汉说到这里,想起一件事,赶忙问道:“你将我救回时,一同带回的那块铁疙瘩撩哪了?”要制作jing良武器,离不开好的钢材,以大明朝的冶铁技术,肯定无法炼制好jing钢,那个将自己带到明朝的炸弹壳是百炼jing钢,有三百多斤,不可错过,一定要弄到手。
“早被老爹悄悄弄回了,就放在后边仓房,还嘱咐我们不得声张。”
“姜还是老的辣,知道那铁壳是好东西,即使卖钱也能换回十几两银子,不肯糟蹋一点过手的财富。”通过这几天接触,已对便宜老爹xing格有所了解的潘兴汉,听了二弟的话,放心的同时,暗暗腹诽。
机灵的二弟听了哥哥问话,眼珠一转,就猜个仈jiu不离十,眼睛放出光彩,好似那个铁壳子已经变作无数把锋利战刀,躺在仓房,任凭自己可劲挑选使用。迫不及待的说道:“反正眼下也没事,若是哥哥身子骨已无大碍,就将它取来做刀。”
潘兴臣虽然已经十五岁,依着古代标准,过完新年就算chéng rén,可成家立业,当兵吃粮。但毕竟长期窝在山沟沟,最远就到过喜峰口镇子读过几年书,长城以北倒是没少跑,但那里荒无人烟。没有啥子见识,更没有看过如何铸造,理所当然的认为有铁有手艺就可打造战刀。
潘兴汉理解弟弟的迫切心情,不好拂了他的兴致,抬头看了一眼,说道:“等过完年,消停下来,我攒够家什,就给你打造。”
凭着他的一生所学,别说打造一把最简单的好刀,要有设备,机枪大炮都可制作出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别说打造钢刀,眼下就连破开炸弹壳的能力也没有。
一直站在门口的妹妹看出端倪。这两年被二哥吆来呵去,早已不忿,眼下有大哥撑腰,再也不肯忍让,撇了撇嘴,逮着机会抢白道:“造把镰刀斧头还须小炉匠,你以为战刀是大风刮出来的,那么轻巧。亏你在大哥不在家时候自诩老大,却任嘛不懂。”
做惯了二大王的潘兴臣听到妹妹的抢白,装出一派教训手下的模样,“反了你了,看我赶明个把你送到婆家,让婆婆好好管教管教。”潘兴臣作势就要下地教训妹妹。
潘美娘丢着手指在脸上挂了两下,做个鬼脸,带着一路银铃般的笑声跑到外屋,稍停一会又返了回来,说道:“成天舞刀弄枪有什么好,大哥还是给讲昨天的故事吧。”
潘兴臣这算找到反击妹妹的话头,“又想听‘白马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真是不知羞臊。”然后学着老爹的口气继续说道:“唉,女大不中留,早晚要嫁出去。”
妹妹听了二哥的揶揄,稍微有些脸红,但也不肯吃亏。反唇相讥:“你和我一样听的入迷,还卖腆别人,赶明个大哥再讲故事你不听好了。”
潘兴汉笑眯眯的看着兄妹二人斗嘴。待两个小家伙失去对刀具的兴趣,也掺和进来的时候,潘兴汉发了命令:“到了读书认字时辰,由二哥接着领你们读三字经。不达到要求,谁也别想听故事。”
几个孩子听了大哥的吩咐都乖巧的跳下火炕,坐到八仙桌边等待二哥教授。
——————————————————
潘兴汉回到明朝的家已经七天,经过这些天与弟弟及家人的巧妙交谈,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对眼下处境有了基本了解,再也不是一无所知的睁眼瞎。通过这几天与家人的交流,已摆正自己的位置,开始融入这个新家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并且还是那种说一不二,威信极高的顶梁。
潘家在村里是ri子最好的人家,但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没解决,一年中青黄不接的时候,要断粮一个多月,依靠树皮野菜过活。至于其他人家就更可想而知。
既然已成家庭支柱,就要为今后全家出路做些打算,改变目前的现状,起码先脱贫,解决温饱,然后再考虑将来的发展。
大明朝给每个在边地屯驻的屯军户分配五十亩农田作为屯军的报酬。依着明军不成文的成例,这些屯田户需要每年从田产中给自己的长官一份孝敬,或者白出劳力为长官耕田种地。作为总旗,潘嘉义曾是这里的最高长官,能够得到这份理所应当的额外收入。可因全村仅剩不多的两个屯军户都是本家,又兼潘嘉义本xing纯良,不忍如此,和这些亲族一样只是依靠自己家里的比别人家多出一倍的百亩农田过活。
要是依着现代标准,百亩农田数目不小,可说算是大地主了。但在明朝时期,并没有如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只是种一些高粱谷子等低产杂粮,北方农田产量极低,每亩也就收获几斗粮食,好年景也达不到一石,要是遇到天灾,连种子都收不回来。再加这么多农田,农忙时候需要雇人打理,一年剩不下多少粮食。
想要摆脱目前这种境况,单单依靠官家分配的屯耕田地无法脱贫致富,还要另想他法。
以潘兴汉的了解,可说这里遍地是宝。家乡附近的长城内外,大面积地域蕴含钒钛铬等混合原矿脉的高品质特种铁矿,这种铁矿是生产军工特种钢材的主原料,是限制级开采,不容许出口的铁矿产品。此地还有几处高品位金矿,素有慈禧太后胭脂金矿的峪耳崖就在据此只有几十里地远的长城北部。并且这些矿脉具体分布哪里,他都门清路熟。要是依靠这些矿产让自家脱贫致富,过上富足生活轻而易举。
但是,以大明朝的严苛律例,早已经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人刚一呱呱坠地,就已决定了今后的命运。比如老潘家是官府挂号的屯军户,就只能代代戍边屯军。同时,金属矿在明朝可是由官府直接控制,想要挖矿采金,不等你付诸实施,就会被锦衣卫以藏铁造器试图谋反的罪名给咔嚓了,连毛都不会剩。
要想改变这种境况,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做漂泊不定的流民,四处流浪讨食,还要躲避官府的缉捕;再就是建功立业,提高自家军户的官职地位,别无他途。至于考取功名,身处边地,没有好的学习条件,想也别想。就以潘兴汉满脑子的现代知识,想要考取一个秀才功名,也是天方夜谭。考取武秀才、武举人等武职倒是有可能,但穷文富武,仅凭现在潘家境况还真请不起武师教授孩子学习十八般武艺。
潘兴汉思来想去,最后得出一个无奈的结论,眼下只有走继续从军,做戍边兵丁这条路,等到有机会再改善家庭生活状况,培养弟弟妹妹。
为了与自己身份和牙,不致露出马脚,潘兴汉身体彻底恢复后,就让弟弟潘兴臣做临时教官,教授自己从军必须掌握的几项本领,比如骑马shè箭、军队条例禁忌,还有原来所在军队的基本情况等等。
潘兴臣很多本领除了老爹传授就是哥哥教导,如今换了个,自己成为无比崇敬的哥哥的教官,心气立刻提升一大截,在大哥面前不再觉得畏惧。哥俩的关系因此反倒更加随意和密切。虽对哥哥将过去本领一下子全部忘记有些疑惑,可经潘兴汉一阵甜言蜜语,被受到撞击失去记忆的谎话给遮盖过去,不再怀疑。
时间在学习适应的过程中,悄然流逝,转眼过完大年。老爹潘嘉义带着儿子潘兴汉踏上了去往喜峰口‘军卫所’报到的路途。潘兴汉不验明正身,就无法继续在大明军队干事,连面都不能露。
因天气寒冷,北方人家冬天习惯猫冬,甚少外出。虽是白ri,整个村庄都显得很是寂静。在这样一个被寒冷愁苦包裹的北地边村,却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仔细寻觅,这声音乃是从村子正中心一户人家传出。此户正是潘家口村的大户潘嘉义家。
潘嘉义家坐落村子正中,共有前后两进十余间草房,前边一排供人居住,后边一排当做仓房、马厩和牛棚。潘家虽然生活很是拮据,但在村里已是数一数二大户,再加上是嫡传正宗,威望也高,在村里说一不二。
前排供人居住的草房最西边一间房子,靠窗户一面是一个通铺火炕,火炕两边各有一床随意卷起的简陋棉絮。正中间放着一个炕桌,炕桌前边是一个用泥巴丕制的火盆,火盆里燃着红红的炭火。地下正中间摆放着一个早已脱掉漆面的八仙桌和四把椅子,桌上放着一些文房四宝和几本启蒙书籍,再无其他家具。
潘兴汉坐在炕桌左边翻来覆去摆弄研究一支笨重的鸟铳;坐在炕桌右边的潘兴臣,正拿着一柄约有一尺长一寸宽的小巧jing致、雪亮锋利的多功能现代军刀玩耍,一会塞入深绿sè塑料刀鞘,一会又噌的拔出,摆出各种挥砍劈刺姿势。
这把刀具是潘兴汉的,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矿工随身工具,比如螺丝刀、钳子、游标卡尺,u型磁铁等工具,都装在一个穿在裤腰带上的工具袋里,随着穿越一同带了过来。
两个拖着长长浓鼻涕的小不点,站在地下,手肘搭在炕沿边,支着下巴,用羡慕祈求的眼神看着炕上的二哥耍把式,眼神随着刀具的挥舞四处游走,不肯离开半分。十余岁的小姑娘潘美娘,倚在里屋门框上,将手抄在袖口里,一眨不眨的用少女特有的脉脉眼神看着大哥哥。
站在炕边的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实在经受不住刀具的诱惑,用漏风的语句说道:“好二哥,给我耍耍,一下就成。”
另一个更小的孩子受到小哥乞求的鼓励,也放开胆子跟风,nǎi声nǎi气随声应和,并且扒着炕沿要上炕直接夺取,可因个子太小,大头刚刚超过炕面,无论如何努力蹬踏,也爬不到炕上。于是急的抓耳挠腮,上蹿下跳,咧开嘴巴不依不饶。
潘兴汉将手里的鸟铳挂到墙上,探过身子,一把将小不点拽到炕上,抱在怀里,从袖筒掏出一方手帕,将快要流过河的鼻涕擦拭干净,亲昵的拍了拍大头,说道:“五子还太小,耍不得刀枪,等长大一些,哥哥给你做一把比这还要漂亮的战刀。”
说完从潘兴臣手里要过刀具插入鞘里,扣好保险递给小五抚摸片刻,又随手递给已经上到炕上的小四,吩咐道:“不许抽出,否则就不给玩。”
能够亲身拿着哥哥带回来的宝贝,两个孩子无比兴奋,苦大仇深般向对面的二哥示威卖乖,然后乖巧的趴到大哥这边的炕上研究起刀鞘上面的jing致花纹。
潘兴臣正处舞枪弄棒的年龄,在加上世代军旅,对武器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听哥哥说可自制武器,信以为真,立刻来了兴致,满怀希冀的问道:“大哥真的可造出和这把短刀一样锋利的战刀?”
“是的,哥哥别的能耐没有,就是这两年在外边学了一手锻造武器的jing湛手艺。”潘兴汉说到这里,想起一件事,赶忙问道:“你将我救回时,一同带回的那块铁疙瘩撩哪了?”要制作jing良武器,离不开好的钢材,以大明朝的冶铁技术,肯定无法炼制好jing钢,那个将自己带到明朝的炸弹壳是百炼jing钢,有三百多斤,不可错过,一定要弄到手。
“早被老爹悄悄弄回了,就放在后边仓房,还嘱咐我们不得声张。”
“姜还是老的辣,知道那铁壳是好东西,即使卖钱也能换回十几两银子,不肯糟蹋一点过手的财富。”通过这几天接触,已对便宜老爹xing格有所了解的潘兴汉,听了二弟的话,放心的同时,暗暗腹诽。
机灵的二弟听了哥哥问话,眼珠一转,就猜个仈jiu不离十,眼睛放出光彩,好似那个铁壳子已经变作无数把锋利战刀,躺在仓房,任凭自己可劲挑选使用。迫不及待的说道:“反正眼下也没事,若是哥哥身子骨已无大碍,就将它取来做刀。”
潘兴臣虽然已经十五岁,依着古代标准,过完新年就算chéng rén,可成家立业,当兵吃粮。但毕竟长期窝在山沟沟,最远就到过喜峰口镇子读过几年书,长城以北倒是没少跑,但那里荒无人烟。没有啥子见识,更没有看过如何铸造,理所当然的认为有铁有手艺就可打造战刀。
潘兴汉理解弟弟的迫切心情,不好拂了他的兴致,抬头看了一眼,说道:“等过完年,消停下来,我攒够家什,就给你打造。”
凭着他的一生所学,别说打造一把最简单的好刀,要有设备,机枪大炮都可制作出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别说打造钢刀,眼下就连破开炸弹壳的能力也没有。
一直站在门口的妹妹看出端倪。这两年被二哥吆来呵去,早已不忿,眼下有大哥撑腰,再也不肯忍让,撇了撇嘴,逮着机会抢白道:“造把镰刀斧头还须小炉匠,你以为战刀是大风刮出来的,那么轻巧。亏你在大哥不在家时候自诩老大,却任嘛不懂。”
做惯了二大王的潘兴臣听到妹妹的抢白,装出一派教训手下的模样,“反了你了,看我赶明个把你送到婆家,让婆婆好好管教管教。”潘兴臣作势就要下地教训妹妹。
潘美娘丢着手指在脸上挂了两下,做个鬼脸,带着一路银铃般的笑声跑到外屋,稍停一会又返了回来,说道:“成天舞刀弄枪有什么好,大哥还是给讲昨天的故事吧。”
潘兴臣这算找到反击妹妹的话头,“又想听‘白马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真是不知羞臊。”然后学着老爹的口气继续说道:“唉,女大不中留,早晚要嫁出去。”
妹妹听了二哥的揶揄,稍微有些脸红,但也不肯吃亏。反唇相讥:“你和我一样听的入迷,还卖腆别人,赶明个大哥再讲故事你不听好了。”
潘兴汉笑眯眯的看着兄妹二人斗嘴。待两个小家伙失去对刀具的兴趣,也掺和进来的时候,潘兴汉发了命令:“到了读书认字时辰,由二哥接着领你们读三字经。不达到要求,谁也别想听故事。”
几个孩子听了大哥的吩咐都乖巧的跳下火炕,坐到八仙桌边等待二哥教授。
——————————————————
潘兴汉回到明朝的家已经七天,经过这些天与弟弟及家人的巧妙交谈,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对眼下处境有了基本了解,再也不是一无所知的睁眼瞎。通过这几天与家人的交流,已摆正自己的位置,开始融入这个新家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并且还是那种说一不二,威信极高的顶梁。
潘家在村里是ri子最好的人家,但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没解决,一年中青黄不接的时候,要断粮一个多月,依靠树皮野菜过活。至于其他人家就更可想而知。
既然已成家庭支柱,就要为今后全家出路做些打算,改变目前的现状,起码先脱贫,解决温饱,然后再考虑将来的发展。
大明朝给每个在边地屯驻的屯军户分配五十亩农田作为屯军的报酬。依着明军不成文的成例,这些屯田户需要每年从田产中给自己的长官一份孝敬,或者白出劳力为长官耕田种地。作为总旗,潘嘉义曾是这里的最高长官,能够得到这份理所应当的额外收入。可因全村仅剩不多的两个屯军户都是本家,又兼潘嘉义本xing纯良,不忍如此,和这些亲族一样只是依靠自己家里的比别人家多出一倍的百亩农田过活。
要是依着现代标准,百亩农田数目不小,可说算是大地主了。但在明朝时期,并没有如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只是种一些高粱谷子等低产杂粮,北方农田产量极低,每亩也就收获几斗粮食,好年景也达不到一石,要是遇到天灾,连种子都收不回来。再加这么多农田,农忙时候需要雇人打理,一年剩不下多少粮食。
想要摆脱目前这种境况,单单依靠官家分配的屯耕田地无法脱贫致富,还要另想他法。
以潘兴汉的了解,可说这里遍地是宝。家乡附近的长城内外,大面积地域蕴含钒钛铬等混合原矿脉的高品质特种铁矿,这种铁矿是生产军工特种钢材的主原料,是限制级开采,不容许出口的铁矿产品。此地还有几处高品位金矿,素有慈禧太后胭脂金矿的峪耳崖就在据此只有几十里地远的长城北部。并且这些矿脉具体分布哪里,他都门清路熟。要是依靠这些矿产让自家脱贫致富,过上富足生活轻而易举。
但是,以大明朝的严苛律例,早已经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人刚一呱呱坠地,就已决定了今后的命运。比如老潘家是官府挂号的屯军户,就只能代代戍边屯军。同时,金属矿在明朝可是由官府直接控制,想要挖矿采金,不等你付诸实施,就会被锦衣卫以藏铁造器试图谋反的罪名给咔嚓了,连毛都不会剩。
要想改变这种境况,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做漂泊不定的流民,四处流浪讨食,还要躲避官府的缉捕;再就是建功立业,提高自家军户的官职地位,别无他途。至于考取功名,身处边地,没有好的学习条件,想也别想。就以潘兴汉满脑子的现代知识,想要考取一个秀才功名,也是天方夜谭。考取武秀才、武举人等武职倒是有可能,但穷文富武,仅凭现在潘家境况还真请不起武师教授孩子学习十八般武艺。
潘兴汉思来想去,最后得出一个无奈的结论,眼下只有走继续从军,做戍边兵丁这条路,等到有机会再改善家庭生活状况,培养弟弟妹妹。
为了与自己身份和牙,不致露出马脚,潘兴汉身体彻底恢复后,就让弟弟潘兴臣做临时教官,教授自己从军必须掌握的几项本领,比如骑马shè箭、军队条例禁忌,还有原来所在军队的基本情况等等。
潘兴臣很多本领除了老爹传授就是哥哥教导,如今换了个,自己成为无比崇敬的哥哥的教官,心气立刻提升一大截,在大哥面前不再觉得畏惧。哥俩的关系因此反倒更加随意和密切。虽对哥哥将过去本领一下子全部忘记有些疑惑,可经潘兴汉一阵甜言蜜语,被受到撞击失去记忆的谎话给遮盖过去,不再怀疑。
时间在学习适应的过程中,悄然流逝,转眼过完大年。老爹潘嘉义带着儿子潘兴汉踏上了去往喜峰口‘军卫所’报到的路途。潘兴汉不验明正身,就无法继续在大明军队干事,连面都不能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