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字卷 斜阳草树 第五十一节 顺天府的寻常一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文
辛字卷 斜阳草树 第五十一节 顺天府的寻常一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文-数风流人物-笔趣阁
数风流人物
作者:瑞根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冯紫英从后府走出来,打量了一下府尹衙,也就是所谓的顺天府衙正堂。
这是府尹日常坐堂所用,但实际上更多的办公府尹还是在后堂的府尹公廨。
丹墀下边是一个露台,露台一路向南是一条宽阔的甬道,甬道旁就是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东边是吏户礼三房,西边是兵邢工三房,分列对峙,壁垣各立,各自背后还有几间小院厢房。
而在府尹衙东面则是府丞衙,俗称清军馆,西面是治中衙,府丞衙前是通判衙,俗称督粮馆,而治中衙前是推官衙,俗称理刑馆。
相较于寻常府郡,顺天府特殊就特殊在在府丞(同知)和通判之间多了一个治中,同时通判编制数量数倍于寻常府郡,这也是因为顺天府特殊的地位决定的。
二十多个州县,人口超过两百万,有人评价云:都会之地,五方杂沓,事体掣肘,民贫赋重,丁少差多,役烦剧,难治。
这也算是比较观公允的一个评价了,虽然不足以道尽顺天府的完整情形,但是起码对其有了一个大略的描述,简而言之就是,京畿之地,人多事杂,牵上扯下,赋役繁重,民众穷苦,治安不靖,很难管治。
而且由于朝廷中枢所在,带来的大批官僚及其眷属乃至附从而来的天下商贾士绅,加上为他们服务的人群,使得京师城中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畸形状态,富贵者豪奢飞扬,挥金如土,穷苦者三餐不继,卖儿鬻女。
在经历司和照磨所的几名官吏引导下,冯紫英先去了府丞衙,也就是清军馆,简单查看了一下所谓自己升堂办事的所在,这其实就是一个缩小简化版的府尹衙门,一些重要的需要和其他同僚商计探讨的事务都会放在这里来研究讨论,算是正式的公堂。
看了清军馆这边之后,冯紫英又去了后堂属于自己的府丞公廨,这相当于是作为办公用的书房,但仍然属于公房性质。
窗明几净,虽然简单朴素,但各式家具倒也齐全,一张半新旧的梨木书案,官帽椅看不出是什么材质的,案桌上笔墨纸砚一应俱全,正对书案和左侧,都各有两张椅子,应该是为人准备的,也就是说最多能够接待四名人。
人数较少的接见会面,工作谈话,亦或是处理日常公文事务,都在这里,所以说这里才是冯紫英长期呆的地方。
旁边有两间偏房,主要是供官员长随、小厮所用,烧水、泡茶,应道、跑腿之余,就都呆在这里。
在府丞公廨背后有一个很小的附属院落,这才是属于休息住宿用的后宅。
不过只有一进,规模很小,区区几间房,也相当简陋,虽然经过了整饬打扫,但是也看得出来,已经许久没有人住了。
“大人,这些都主要是为家不在城里而亲眷又没有过来的官员所备,如果想要节约两个银子,那就可以住在这里,除了本人,一二长随仆役,也还是能容纳得下,不过……”
带路的是经历司一名赵姓知事,冯紫英还不知道其名,这人倒也殷勤,旁边还有一名照磨所的孙姓检校。
经历司和照磨所虽然是分署办公,但是许多具体工作却是分不开,所以两家公房都是紧邻,而且其中官吏也多是积年老手,应对新来上官都是十分熟稔,应付裕如。
“不过几乎历任府丞,都没有住在这里的吧?”冯紫英笑了笑,替对方说了。
“大人明鉴。”赵姓知事也含笑点头。
的确也是,做到顺天府丞这个位置上,正四品大员了,再说清正廉洁,也不至于连京师城里弄一座宅子都弄不起,即便是初来乍到可能没选好,但是租一座宅子总不是问题吧?
谁会挤在这逼仄的小院子里,说句不气的话,放个屁对面都能听得见,这成何体统?
“嗯,我大概率也不会住在这里,不过还是多谢赵大人和孙大人的打理,我想午间有时候休息,也还是可以一用的,我没那么娇贵。”冯紫英笑了笑,“走吧,赵大人,孙大人,顺带替我介绍一下咱们顺天府的基本情况吧。”
经历司经历和照磨所的照磨基本上就相当于办公厅主任和文秘处长,那都是每天事务繁忙的,虽然冯紫英新官上任,但是他们也只能简单陪着应个卯,然后就把后续事务交给自己的下属,如这两位知事和检校。
寻常府郡,经历司只有一名知事,照磨所也只有一名检校,但是在顺天府这个编制扩编为三名,当然无论是经历司还是照磨所还有十来名吏员。
官和吏之间的界限分明,但实际上更多具体事务都是吏员来承担,甚至子承父业,在各级衙门里都形成了一个惯例,如绍兴师爷一般前仆后继。
掌握第一手基本情况是每个新官上任之后的首要任务,冯紫英好歹前世也是一直在官场上颠簸沉浮的,自然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不过他没想到自己穿越过来最终会干到类似于后世京城的市委副书记兼常务副市长的角色上。
但这个时代的情况乃至于作为官员所需要承担的职责和后世相比自然是截然不同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前世是要大刀阔斧谋发展,这一世却是竭尽全力做好裱糊工作,不出差错篓子就是最佳表现。
理论上自己也应当入乡随俗顺应时代也如此,这也是诸位大佬师长谆谆教导的,但冯紫英却很清楚,自己不能那般。
若是自己只图在这里混三年求个历练混个资历镀镀金,自然可以按照他们的建议去做,但是未来几年大周可能面临着不可预测的动荡情况下,他就不能如此了。
他必须要确立起属于自己独特的治政理念和方式,并且在未来充满挑战和危机的情况下取得成功,甚至让朝廷意识到不可或缺,才能证明自己不愧于二十之龄入主京师。
整个一天,冯紫英所作的都是频繁的找人谈话,了解情况。
但他并没有直接找治中、通判和推官了解情况。
一来他们都属于顺天府内的“重臣”,论品轶虽然比自己低,但理论上他们和自己一样,都属于府尹佐贰官,自己对他们来说并非直接顶头上司。
二来,冯紫英不想被这些人所影响得到一个先入为主的情况,而更愿意通过与经历司、照磨所、司狱司、儒学、税课司、杂造局、六房、河泊所、、递运所、僧纲司和道纪司这些部门的官吏来交谈,听取他们的汇报来掌握了解第一手的情况。
冯紫英也很清楚,短时间内自己主要工作还是熟悉情况,熟悉岗位,搞明白自己在府丞位置上,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以及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是什么。
他有一些想法,但是这都需要建立在熟悉情况并且延揽一帮能为己所用的官吏情况下。
一个衙门数百官吏,都有着不同的想法和欲望,有些人希冀仕途更上一层楼,有些人则希望通过在任上上下其手让自己囊中丰厚,还有的人则更愿意小日子过得滋润,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用在衙门的官吏们身上,也很适用,但这个利的涵义应该更宽泛,名、利都可以归结为利。
*******
吴道南端起茶盅,有滋有味地抿了一口,这才闭目靠在椅背上,优哉游哉地吟唱起戏曲儿来了。
平时他在府尹公廨逗留时间不多,但是这段时间他恐怕要多待一些时间,冯紫英可能会随时过来。
另外他也想要好生观察一下冯紫英做派和方式,看看这个声誉鹊起同时也带来很大争议的年轻人,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让人这般侧目相看。
他和很多在朝中的江南官员看法观点不太一致,甚至和叶方等人都有分歧。
有冯铿来出任顺天府丞,未必就是坏事,这是他的观点。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会给冯紫英一个机会,但吴道南却觉得,你不让他出任顺天府丞,难道他就找不到机会了么?看看人家在永平府的表现,连皇上都要倚仗。
叶方二人也是有些无可奈何加上冷眼旁观的心态,他们和齐永泰达成了这样一个妥协,恐怕内心也是有些忐忑的,因为都不确定冯紫英到顺天府来会带来一些什么。
但只有吴道南自己清楚,这顺天府再这样拖下去是真要出乱子了,到时候板子会狠狠打到自己身上,自己在顺天府尹位置上养望几年那就会付之东流,这是绝不愿意见到的,所以当叶方二人征求他意见时,他也只是略作考虑就同意了。
这肯定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自己在治政上的一些缺点还会被放大,但那又如何?
自己本来就没有打算在地方官上一直干下去,自己瞄准的是六部,这种繁杂琐碎的事务把他缠绕得头昏脑涨,若不是没有合适去处,他何尝愿意在这个位置上一直滞留不去?
瑞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是府尹日常坐堂所用,但实际上更多的办公府尹还是在后堂的府尹公廨。
丹墀下边是一个露台,露台一路向南是一条宽阔的甬道,甬道旁就是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东边是吏户礼三房,西边是兵邢工三房,分列对峙,壁垣各立,各自背后还有几间小院厢房。
而在府尹衙东面则是府丞衙,俗称清军馆,西面是治中衙,府丞衙前是通判衙,俗称督粮馆,而治中衙前是推官衙,俗称理刑馆。
相较于寻常府郡,顺天府特殊就特殊在在府丞(同知)和通判之间多了一个治中,同时通判编制数量数倍于寻常府郡,这也是因为顺天府特殊的地位决定的。
二十多个州县,人口超过两百万,有人评价云:都会之地,五方杂沓,事体掣肘,民贫赋重,丁少差多,役烦剧,难治。
这也算是比较观公允的一个评价了,虽然不足以道尽顺天府的完整情形,但是起码对其有了一个大略的描述,简而言之就是,京畿之地,人多事杂,牵上扯下,赋役繁重,民众穷苦,治安不靖,很难管治。
而且由于朝廷中枢所在,带来的大批官僚及其眷属乃至附从而来的天下商贾士绅,加上为他们服务的人群,使得京师城中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畸形状态,富贵者豪奢飞扬,挥金如土,穷苦者三餐不继,卖儿鬻女。
在经历司和照磨所的几名官吏引导下,冯紫英先去了府丞衙,也就是清军馆,简单查看了一下所谓自己升堂办事的所在,这其实就是一个缩小简化版的府尹衙门,一些重要的需要和其他同僚商计探讨的事务都会放在这里来研究讨论,算是正式的公堂。
看了清军馆这边之后,冯紫英又去了后堂属于自己的府丞公廨,这相当于是作为办公用的书房,但仍然属于公房性质。
窗明几净,虽然简单朴素,但各式家具倒也齐全,一张半新旧的梨木书案,官帽椅看不出是什么材质的,案桌上笔墨纸砚一应俱全,正对书案和左侧,都各有两张椅子,应该是为人准备的,也就是说最多能够接待四名人。
人数较少的接见会面,工作谈话,亦或是处理日常公文事务,都在这里,所以说这里才是冯紫英长期呆的地方。
旁边有两间偏房,主要是供官员长随、小厮所用,烧水、泡茶,应道、跑腿之余,就都呆在这里。
在府丞公廨背后有一个很小的附属院落,这才是属于休息住宿用的后宅。
不过只有一进,规模很小,区区几间房,也相当简陋,虽然经过了整饬打扫,但是也看得出来,已经许久没有人住了。
“大人,这些都主要是为家不在城里而亲眷又没有过来的官员所备,如果想要节约两个银子,那就可以住在这里,除了本人,一二长随仆役,也还是能容纳得下,不过……”
带路的是经历司一名赵姓知事,冯紫英还不知道其名,这人倒也殷勤,旁边还有一名照磨所的孙姓检校。
经历司和照磨所虽然是分署办公,但是许多具体工作却是分不开,所以两家公房都是紧邻,而且其中官吏也多是积年老手,应对新来上官都是十分熟稔,应付裕如。
“不过几乎历任府丞,都没有住在这里的吧?”冯紫英笑了笑,替对方说了。
“大人明鉴。”赵姓知事也含笑点头。
的确也是,做到顺天府丞这个位置上,正四品大员了,再说清正廉洁,也不至于连京师城里弄一座宅子都弄不起,即便是初来乍到可能没选好,但是租一座宅子总不是问题吧?
谁会挤在这逼仄的小院子里,说句不气的话,放个屁对面都能听得见,这成何体统?
“嗯,我大概率也不会住在这里,不过还是多谢赵大人和孙大人的打理,我想午间有时候休息,也还是可以一用的,我没那么娇贵。”冯紫英笑了笑,“走吧,赵大人,孙大人,顺带替我介绍一下咱们顺天府的基本情况吧。”
经历司经历和照磨所的照磨基本上就相当于办公厅主任和文秘处长,那都是每天事务繁忙的,虽然冯紫英新官上任,但是他们也只能简单陪着应个卯,然后就把后续事务交给自己的下属,如这两位知事和检校。
寻常府郡,经历司只有一名知事,照磨所也只有一名检校,但是在顺天府这个编制扩编为三名,当然无论是经历司还是照磨所还有十来名吏员。
官和吏之间的界限分明,但实际上更多具体事务都是吏员来承担,甚至子承父业,在各级衙门里都形成了一个惯例,如绍兴师爷一般前仆后继。
掌握第一手基本情况是每个新官上任之后的首要任务,冯紫英好歹前世也是一直在官场上颠簸沉浮的,自然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不过他没想到自己穿越过来最终会干到类似于后世京城的市委副书记兼常务副市长的角色上。
但这个时代的情况乃至于作为官员所需要承担的职责和后世相比自然是截然不同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前世是要大刀阔斧谋发展,这一世却是竭尽全力做好裱糊工作,不出差错篓子就是最佳表现。
理论上自己也应当入乡随俗顺应时代也如此,这也是诸位大佬师长谆谆教导的,但冯紫英却很清楚,自己不能那般。
若是自己只图在这里混三年求个历练混个资历镀镀金,自然可以按照他们的建议去做,但是未来几年大周可能面临着不可预测的动荡情况下,他就不能如此了。
他必须要确立起属于自己独特的治政理念和方式,并且在未来充满挑战和危机的情况下取得成功,甚至让朝廷意识到不可或缺,才能证明自己不愧于二十之龄入主京师。
整个一天,冯紫英所作的都是频繁的找人谈话,了解情况。
但他并没有直接找治中、通判和推官了解情况。
一来他们都属于顺天府内的“重臣”,论品轶虽然比自己低,但理论上他们和自己一样,都属于府尹佐贰官,自己对他们来说并非直接顶头上司。
二来,冯紫英不想被这些人所影响得到一个先入为主的情况,而更愿意通过与经历司、照磨所、司狱司、儒学、税课司、杂造局、六房、河泊所、、递运所、僧纲司和道纪司这些部门的官吏来交谈,听取他们的汇报来掌握了解第一手的情况。
冯紫英也很清楚,短时间内自己主要工作还是熟悉情况,熟悉岗位,搞明白自己在府丞位置上,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以及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是什么。
他有一些想法,但是这都需要建立在熟悉情况并且延揽一帮能为己所用的官吏情况下。
一个衙门数百官吏,都有着不同的想法和欲望,有些人希冀仕途更上一层楼,有些人则希望通过在任上上下其手让自己囊中丰厚,还有的人则更愿意小日子过得滋润,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用在衙门的官吏们身上,也很适用,但这个利的涵义应该更宽泛,名、利都可以归结为利。
*******
吴道南端起茶盅,有滋有味地抿了一口,这才闭目靠在椅背上,优哉游哉地吟唱起戏曲儿来了。
平时他在府尹公廨逗留时间不多,但是这段时间他恐怕要多待一些时间,冯紫英可能会随时过来。
另外他也想要好生观察一下冯紫英做派和方式,看看这个声誉鹊起同时也带来很大争议的年轻人,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让人这般侧目相看。
他和很多在朝中的江南官员看法观点不太一致,甚至和叶方等人都有分歧。
有冯铿来出任顺天府丞,未必就是坏事,这是他的观点。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会给冯紫英一个机会,但吴道南却觉得,你不让他出任顺天府丞,难道他就找不到机会了么?看看人家在永平府的表现,连皇上都要倚仗。
叶方二人也是有些无可奈何加上冷眼旁观的心态,他们和齐永泰达成了这样一个妥协,恐怕内心也是有些忐忑的,因为都不确定冯紫英到顺天府来会带来一些什么。
但只有吴道南自己清楚,这顺天府再这样拖下去是真要出乱子了,到时候板子会狠狠打到自己身上,自己在顺天府尹位置上养望几年那就会付之东流,这是绝不愿意见到的,所以当叶方二人征求他意见时,他也只是略作考虑就同意了。
这肯定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自己在治政上的一些缺点还会被放大,但那又如何?
自己本来就没有打算在地方官上一直干下去,自己瞄准的是六部,这种繁杂琐碎的事务把他缠绕得头昏脑涨,若不是没有合适去处,他何尝愿意在这个位置上一直滞留不去?
瑞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