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我大军压境,刘备闻风丧胆,徐州各地不战而逃,何故每日只行数里。当率军直下下邳,以慑徐州各地,则徐州易得矣。”张勋说道。
自从进入徐州境内,一直没有与刘备接敌,纪灵是越来越小心,而张勋却天天来向纪灵邀战。
这天,纪灵脑中的那根筋终于断了,他觉得张勋想找死不能一直拦着他。纪灵说道:“大军出动,所耗粮草车载斗量,若轻师北上,粮草接济不及,大军岂不危矣。”
张勋见纪灵还用老一套说辞对付自己,便要转身离开,没想到纪灵再度说道:“然张将军所言不无道理,今徐州内不见人影,恐是刘备坚壁清野之计。张将军可率兵三万先行,为大军开路。”
张勋一脸惊喜,伸手就要来拿将令。纪灵收一下手,再度叮嘱道:“张将军先行不可莽撞,需每日遣哨探回报。若遇刘军,当谨慎行事。刘军多马,临阵对敌,当以堂堂之阵应敌;如败刘军,不可轻进追击,以防埋伏。”
“我善晓军机,熟读兵法,为主公南征北战多年,岂无应敌之策,请纪将军放心。”张勋拿着将令,当天就率军离开了。
“报将军,纪灵分兵三万,由敌将张勋所率,向下邳急奔而来。”
“关将军,我等还是坚守乎?”臧霸问道。
“彼分兵急进,乃为探明虚实,不可置之不理,当破之。未防纪灵诱敌之计,可暂缓出击,探明敌情。待张勋孤军深入,我等即可挫敌锐气。”
“既如此,末将便去准备。”
臧霸还没离开,又有一骑来报:“报将军,主公与三将军已至郯城,不日将至下邳。”
“大哥已至,甚善。”
沛国
吕布在豫州屯驻有一段时间了,刚开始为了避免袁术恶他,陈宫便代吕布以低姿态给袁术写了一封信,承认豫州还是袁术管辖,吕布是有意投奔袁术的,只是怕部下桀骜不驯惹事,故而在沛国屯兵,帮助袁术防守北方。
袁术对沛国这个已经被自己祸害的没多少人口的郡国没那么在意(也因为沛国临近徐州,许多百姓都迁徙到徐州去了),有吕布这头猛虎帮自己守北方,便同意了吕布投他的请求。
吕布在沛国,听从陈宫的建议,以刘备赠送的物资为本,学刘备和曹操开展屯田(曹操这两年屯田成效显著,每年都能收入三、四百万石粮草)。
同时吕布也开始招募豫州士人,当然主要还是陈宫在抓这件事,吕布自己则是主抓军事。
经过陈宫的努力,沛国民生渐渐开始好转,吕布军中也渐渐扩张到了三万人(大部分是步兵,训练时间不长),粮食也丰足。
这天,袁术的使者袁涣来到沛国,向吕布下了袁术的将令。
“刘备,假托皇叔之名,窃据徐州,术为汉室忠臣,岂能坐视不理。今起大军伐之,吕将军在沛国,起兵攻彭城,为夹击之势。令到,即刻起兵。”
吕布听袁术命令的口吻正要生气,陈宫用眼神制止了吕布,起身说道:“曜卿请回复袁公,我军中粮草不济,兵士缺甲少械,望袁公支援一二。我军兵精粮足,便即刻起兵。”
“此事涣不便做主,当回复袁公。”
“有劳曜卿。”
袁涣走后,吕布说道:“袁公路言辞间待我如家奴,欺我太甚!”
“温侯息怒,袁术冢中枯骨,尤不自知,其败亡不远矣。”
“袁术有军数十万,今欲出兵徐州,若得徐州,其势状矣,如何便得亡。”
陈宫哈哈一笑,说道:“长文似有所得,温侯何不问之?”
“哦?”吕布转头看向陈群,说道,“长文何以教我?”
陈群,字长文,颍川人。本来要随父亲陈纪到徐州避难,正巧吕布入主沛国招募四方之才。陈宫是知道陈群的名声的,便让吕布聘用了陈群。陈群到徐州也是想观察天下英雄,既然吕布聘用,他便顺势加入吕布帐下(没有认主),想先观察观察吕布。
陈群说道:“袁术骄奢淫逸,不恤百姓,治下人心渐丧。今又强要出兵徐州,是自取其祸也。”
陈宫笑着问道:“袁术大军五十万,徐州刘玄德只数万兵马,长文怎知袁术必败?”
陈群也笑着说道:“公台考我乎?刘玄德治青州已近十年,青州物阜民丰,人心归附。昔诸侯讨董,刘玄德尚有兵马三万,今传青、徐二州只五万兵,智者不信也。袁术听信谣言,不明敌情,举乌合之众而敌精锐之师。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袁术不知彼,亦不知己,取死之道也。”
听完陈群的话,吕布有些脸红。吕布刚进徐州的时候,也有过侵占徐州的念头,他也相信谣传的刘备没多少兵马。只是在徐州待过一段时间,见识到了征兵处的人声鼎沸,新兵营纵横数十里,他才庆幸自己没有瞎来。
吕布说道:“我军虽复振,有三万众,可军中少马,与徐州为敌,实为不智。公台何以出兵为由,向袁术要粮?”
“扬州少兵灾,百姓多有逃难之扬州者。沛国疲敝,非大业之本,而扬州可为。袁术窃占玉玺,久有叛汉之心。是年董卓乱汉,温侯为国除奸,威名远播。待袁术谋逆,温侯可首倡义兵,再为国讨贼。届时群雄响应,温侯败袁术,据豫、扬,大业可成。
今营中少粮,正可借机向袁术求粮。袁术欲借温侯之力,必送粮至。我军得粮后,再从长计议。”
“公台之谋使我茅塞顿开。”
陈群看着陈宫,心中有些惊疑,他没想到这个被曹操赶出兖州的人也有如此大略。
袁涣回到寿春,向袁术回报了吕布的要求。袁术果然和陈宫想的一样,让人给吕布送来了二十万石粮草,还有万余铠甲(两裆铠的一半)。
吕布看着袁术送来的铠甲撇了撇嘴,有些看不上眼,不过看到二十万石粮草还是喜笑颜开。
吕布向陈宫问道:“公台,袁术粮草已至,其后该如何处之?”
自从进入徐州境内,一直没有与刘备接敌,纪灵是越来越小心,而张勋却天天来向纪灵邀战。
这天,纪灵脑中的那根筋终于断了,他觉得张勋想找死不能一直拦着他。纪灵说道:“大军出动,所耗粮草车载斗量,若轻师北上,粮草接济不及,大军岂不危矣。”
张勋见纪灵还用老一套说辞对付自己,便要转身离开,没想到纪灵再度说道:“然张将军所言不无道理,今徐州内不见人影,恐是刘备坚壁清野之计。张将军可率兵三万先行,为大军开路。”
张勋一脸惊喜,伸手就要来拿将令。纪灵收一下手,再度叮嘱道:“张将军先行不可莽撞,需每日遣哨探回报。若遇刘军,当谨慎行事。刘军多马,临阵对敌,当以堂堂之阵应敌;如败刘军,不可轻进追击,以防埋伏。”
“我善晓军机,熟读兵法,为主公南征北战多年,岂无应敌之策,请纪将军放心。”张勋拿着将令,当天就率军离开了。
“报将军,纪灵分兵三万,由敌将张勋所率,向下邳急奔而来。”
“关将军,我等还是坚守乎?”臧霸问道。
“彼分兵急进,乃为探明虚实,不可置之不理,当破之。未防纪灵诱敌之计,可暂缓出击,探明敌情。待张勋孤军深入,我等即可挫敌锐气。”
“既如此,末将便去准备。”
臧霸还没离开,又有一骑来报:“报将军,主公与三将军已至郯城,不日将至下邳。”
“大哥已至,甚善。”
沛国
吕布在豫州屯驻有一段时间了,刚开始为了避免袁术恶他,陈宫便代吕布以低姿态给袁术写了一封信,承认豫州还是袁术管辖,吕布是有意投奔袁术的,只是怕部下桀骜不驯惹事,故而在沛国屯兵,帮助袁术防守北方。
袁术对沛国这个已经被自己祸害的没多少人口的郡国没那么在意(也因为沛国临近徐州,许多百姓都迁徙到徐州去了),有吕布这头猛虎帮自己守北方,便同意了吕布投他的请求。
吕布在沛国,听从陈宫的建议,以刘备赠送的物资为本,学刘备和曹操开展屯田(曹操这两年屯田成效显著,每年都能收入三、四百万石粮草)。
同时吕布也开始招募豫州士人,当然主要还是陈宫在抓这件事,吕布自己则是主抓军事。
经过陈宫的努力,沛国民生渐渐开始好转,吕布军中也渐渐扩张到了三万人(大部分是步兵,训练时间不长),粮食也丰足。
这天,袁术的使者袁涣来到沛国,向吕布下了袁术的将令。
“刘备,假托皇叔之名,窃据徐州,术为汉室忠臣,岂能坐视不理。今起大军伐之,吕将军在沛国,起兵攻彭城,为夹击之势。令到,即刻起兵。”
吕布听袁术命令的口吻正要生气,陈宫用眼神制止了吕布,起身说道:“曜卿请回复袁公,我军中粮草不济,兵士缺甲少械,望袁公支援一二。我军兵精粮足,便即刻起兵。”
“此事涣不便做主,当回复袁公。”
“有劳曜卿。”
袁涣走后,吕布说道:“袁公路言辞间待我如家奴,欺我太甚!”
“温侯息怒,袁术冢中枯骨,尤不自知,其败亡不远矣。”
“袁术有军数十万,今欲出兵徐州,若得徐州,其势状矣,如何便得亡。”
陈宫哈哈一笑,说道:“长文似有所得,温侯何不问之?”
“哦?”吕布转头看向陈群,说道,“长文何以教我?”
陈群,字长文,颍川人。本来要随父亲陈纪到徐州避难,正巧吕布入主沛国招募四方之才。陈宫是知道陈群的名声的,便让吕布聘用了陈群。陈群到徐州也是想观察天下英雄,既然吕布聘用,他便顺势加入吕布帐下(没有认主),想先观察观察吕布。
陈群说道:“袁术骄奢淫逸,不恤百姓,治下人心渐丧。今又强要出兵徐州,是自取其祸也。”
陈宫笑着问道:“袁术大军五十万,徐州刘玄德只数万兵马,长文怎知袁术必败?”
陈群也笑着说道:“公台考我乎?刘玄德治青州已近十年,青州物阜民丰,人心归附。昔诸侯讨董,刘玄德尚有兵马三万,今传青、徐二州只五万兵,智者不信也。袁术听信谣言,不明敌情,举乌合之众而敌精锐之师。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袁术不知彼,亦不知己,取死之道也。”
听完陈群的话,吕布有些脸红。吕布刚进徐州的时候,也有过侵占徐州的念头,他也相信谣传的刘备没多少兵马。只是在徐州待过一段时间,见识到了征兵处的人声鼎沸,新兵营纵横数十里,他才庆幸自己没有瞎来。
吕布说道:“我军虽复振,有三万众,可军中少马,与徐州为敌,实为不智。公台何以出兵为由,向袁术要粮?”
“扬州少兵灾,百姓多有逃难之扬州者。沛国疲敝,非大业之本,而扬州可为。袁术窃占玉玺,久有叛汉之心。是年董卓乱汉,温侯为国除奸,威名远播。待袁术谋逆,温侯可首倡义兵,再为国讨贼。届时群雄响应,温侯败袁术,据豫、扬,大业可成。
今营中少粮,正可借机向袁术求粮。袁术欲借温侯之力,必送粮至。我军得粮后,再从长计议。”
“公台之谋使我茅塞顿开。”
陈群看着陈宫,心中有些惊疑,他没想到这个被曹操赶出兖州的人也有如此大略。
袁涣回到寿春,向袁术回报了吕布的要求。袁术果然和陈宫想的一样,让人给吕布送来了二十万石粮草,还有万余铠甲(两裆铠的一半)。
吕布看着袁术送来的铠甲撇了撇嘴,有些看不上眼,不过看到二十万石粮草还是喜笑颜开。
吕布向陈宫问道:“公台,袁术粮草已至,其后该如何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