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罗观的巡抚行辕中,范景文没有穿戴官服,而是一身素服坐在首位。
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丁忧制度从汉朝开始实施,大明朝也不例外,按照规定,范景文也是要丁忧满二十七个月的。
但好在朝廷也有夺情起复的规定,朝廷根据需要,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称夺情,或有的守制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来应职者,称起复。
关于“夺情”最有名的例子是张居正。万历五年,张居正19年未相见的父亲去世了,这时正值张居正掌握权力不久,各项改革事业刚刚铺开,他当然不愿意此时离职。恰逢小皇帝这时也对他崇拜得不得了,两边一拍即合,夺情!
但是张居正一系列改革措施,清丈土地,打击隐田漏税等等,极大地侵犯了地主士绅阶层的利益,他们便联系在朝中的关系,利用舆论阻止这次夺情起复。
因为只要回乡丁忧,张居正的那些改革就会被取消,即使他丁忧期满,重新启用,也会从稍低一些的官员做起,至于首辅之位,自然不可能给他留三年,这样一来,就算张居正想要继续改革,也没有那么大的权利了,对他们的利益影响没那么大。
尽管无数官员上书,谴责张首辅的不孝行为,试图迫使他回家丁忧,但小皇帝朱翊钧不愿意看到张居正离开,直接对发对夺情起复的朝臣进行廷杖,将夺情起复之事事强行推行下去。
这么看来,是否夺情起复的关键,还是看皇帝的态度,只要皇帝愿意,基本都能成功。
作为范景文来说,此次夺情起复崇祯皇帝是很支持的,虽然也有人反对,但并没有像张居正那次一样,规模浩大,阻力重重。
毕竟他的父亲不是寿终正寝,而是被叛军害死的,他以本职兵部左侍郎,领兵平叛,于国于家都说的过去,这件事情顺利的进行下来了。
范景文入主莱州城后,并没有立即动身,随军出征,而是命令刘泽清率领本部兵马,以及提到至副将的彭友谟,两人率军合围耿仲明所部,徐元永则与保定总兵刘国柱一道,朝着招远和黄县方向进攻,邓则率军进攻平度。
而范景文本人,也在这几天,处理了莱州府的各项事务,前任巡抚徐从治战死将近一个月,留下一大堆没有处理的事情,都需要他这个新任巡抚来处理。
处理完这些杂事之后,范景文就召集在莱州府的上层人物,商议接下来的作战计划,力图以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将剩余的叛军铲除干净,收复登莱二府全境,同时为自己的父亲报仇雪恨。
一时间,厅堂内文官武将云集。
坐在下首的便是一个正三品官员,户部右侍郎刘重庆,他是在场除了范景文之外,品级最高的官员了。这是一个十足的主站派。
算起来,他和范景文的品级是一样的,范景文的山东巡抚是临时差遣,本官还是兵部左侍郎,不过两人的权利可大大的不同。
刘重庆一个户部官员,不在京城,却在这莱州城中,不知情的人可能会感觉奇怪,但在场的人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刘重庆本身就是莱州府掖县人。
耿仲明和李九成兵围莱州后,刘重庆看到家乡遭难,一直主站朝廷发兵进剿,但一直不能成行,他就不断地上书,不断地联络好友,结果还是没有多大作用。
得知范景文受命主持平叛后,他就奏请崇祯皇帝,以管理粮草的名义,随军出征,他本来就是户部的官,崇祯皇帝经不住他的聒噪,最终同意了。
要说刘重庆的名字,其实和重庆没啥关系,看他的几个弟弟名字就知道了,刘余庆,刘长庆,刘兴庆,刘典庆,刘安庆,刘积庆,刘衍庆,刘笃庆。
坐在他下面还有山东巡按御史王道纯,当初第一个要对孔有德下死手的就是他,从得知吴桥兵变开始,就积极调动各部兵马,试图将兵变的孔有德,扼杀咋摇篮之中。
然而因为余大成的拖延,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后来终于说动余大成,率领抚标营平叛,尽管在青州城爱一败涂地,但他没有放弃,就在淄川县城驻守,重新调集兵马,试图再战。
期间不断地联络孙元化,让其直接发兵剿灭孔有德,但都没有什么作用。
后来余大成移驻莱州城后,他就在济南,和两个布政使一起,负责招募青壮练兵,筹措粮饷,徐从治接替余大成后,他也到了青州城,在这里为前方提供支援,范景文率军进驻昌邑后,他也率领一部分兵马,赶赴范景文军中,随军行动。
他也是妥妥的主站派,一心一意的要将孔有德彻底剿灭,不然用他的话说就是:此贼不除,不足以正朝廷法度。
其他的还有山东都指挥使罗安宁,原本他一直在济南的,名义上是召集兵马平叛,其实是怕死,不敢上前线。
直到范景文击败李九成,解了莱州城的围,他感觉范景文应该能一口气消灭掉叛军,彻底平定叛乱,再不过来,就什么功劳都捞不着了,于是丢下大部队,带着亲兵飞速赶到莱州城,抓住最后的时机。
范景文其实不大愿意让他参与进来的,毕竟这货胆小如鼠,看到有好处了立马就过来,但想了想,还是同意了。
尽管山东的军权,名义上都在自己的掌控中,但自己毕竟初来乍到,很多东西都不太了解,罗安宁又是山东所有卫所的直属上司,各种情况应该都更为了解,而且调动起来更加的方便。
其余参与议事的,还有张沂,范复粹两人,以及知府朱万年,登莱巡抚谢琏,同知寇化等文官,王洪,杨御藩等主要的武将。
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丁忧制度从汉朝开始实施,大明朝也不例外,按照规定,范景文也是要丁忧满二十七个月的。
但好在朝廷也有夺情起复的规定,朝廷根据需要,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称夺情,或有的守制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来应职者,称起复。
关于“夺情”最有名的例子是张居正。万历五年,张居正19年未相见的父亲去世了,这时正值张居正掌握权力不久,各项改革事业刚刚铺开,他当然不愿意此时离职。恰逢小皇帝这时也对他崇拜得不得了,两边一拍即合,夺情!
但是张居正一系列改革措施,清丈土地,打击隐田漏税等等,极大地侵犯了地主士绅阶层的利益,他们便联系在朝中的关系,利用舆论阻止这次夺情起复。
因为只要回乡丁忧,张居正的那些改革就会被取消,即使他丁忧期满,重新启用,也会从稍低一些的官员做起,至于首辅之位,自然不可能给他留三年,这样一来,就算张居正想要继续改革,也没有那么大的权利了,对他们的利益影响没那么大。
尽管无数官员上书,谴责张首辅的不孝行为,试图迫使他回家丁忧,但小皇帝朱翊钧不愿意看到张居正离开,直接对发对夺情起复的朝臣进行廷杖,将夺情起复之事事强行推行下去。
这么看来,是否夺情起复的关键,还是看皇帝的态度,只要皇帝愿意,基本都能成功。
作为范景文来说,此次夺情起复崇祯皇帝是很支持的,虽然也有人反对,但并没有像张居正那次一样,规模浩大,阻力重重。
毕竟他的父亲不是寿终正寝,而是被叛军害死的,他以本职兵部左侍郎,领兵平叛,于国于家都说的过去,这件事情顺利的进行下来了。
范景文入主莱州城后,并没有立即动身,随军出征,而是命令刘泽清率领本部兵马,以及提到至副将的彭友谟,两人率军合围耿仲明所部,徐元永则与保定总兵刘国柱一道,朝着招远和黄县方向进攻,邓则率军进攻平度。
而范景文本人,也在这几天,处理了莱州府的各项事务,前任巡抚徐从治战死将近一个月,留下一大堆没有处理的事情,都需要他这个新任巡抚来处理。
处理完这些杂事之后,范景文就召集在莱州府的上层人物,商议接下来的作战计划,力图以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将剩余的叛军铲除干净,收复登莱二府全境,同时为自己的父亲报仇雪恨。
一时间,厅堂内文官武将云集。
坐在下首的便是一个正三品官员,户部右侍郎刘重庆,他是在场除了范景文之外,品级最高的官员了。这是一个十足的主站派。
算起来,他和范景文的品级是一样的,范景文的山东巡抚是临时差遣,本官还是兵部左侍郎,不过两人的权利可大大的不同。
刘重庆一个户部官员,不在京城,却在这莱州城中,不知情的人可能会感觉奇怪,但在场的人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刘重庆本身就是莱州府掖县人。
耿仲明和李九成兵围莱州后,刘重庆看到家乡遭难,一直主站朝廷发兵进剿,但一直不能成行,他就不断地上书,不断地联络好友,结果还是没有多大作用。
得知范景文受命主持平叛后,他就奏请崇祯皇帝,以管理粮草的名义,随军出征,他本来就是户部的官,崇祯皇帝经不住他的聒噪,最终同意了。
要说刘重庆的名字,其实和重庆没啥关系,看他的几个弟弟名字就知道了,刘余庆,刘长庆,刘兴庆,刘典庆,刘安庆,刘积庆,刘衍庆,刘笃庆。
坐在他下面还有山东巡按御史王道纯,当初第一个要对孔有德下死手的就是他,从得知吴桥兵变开始,就积极调动各部兵马,试图将兵变的孔有德,扼杀咋摇篮之中。
然而因为余大成的拖延,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后来终于说动余大成,率领抚标营平叛,尽管在青州城爱一败涂地,但他没有放弃,就在淄川县城驻守,重新调集兵马,试图再战。
期间不断地联络孙元化,让其直接发兵剿灭孔有德,但都没有什么作用。
后来余大成移驻莱州城后,他就在济南,和两个布政使一起,负责招募青壮练兵,筹措粮饷,徐从治接替余大成后,他也到了青州城,在这里为前方提供支援,范景文率军进驻昌邑后,他也率领一部分兵马,赶赴范景文军中,随军行动。
他也是妥妥的主站派,一心一意的要将孔有德彻底剿灭,不然用他的话说就是:此贼不除,不足以正朝廷法度。
其他的还有山东都指挥使罗安宁,原本他一直在济南的,名义上是召集兵马平叛,其实是怕死,不敢上前线。
直到范景文击败李九成,解了莱州城的围,他感觉范景文应该能一口气消灭掉叛军,彻底平定叛乱,再不过来,就什么功劳都捞不着了,于是丢下大部队,带着亲兵飞速赶到莱州城,抓住最后的时机。
范景文其实不大愿意让他参与进来的,毕竟这货胆小如鼠,看到有好处了立马就过来,但想了想,还是同意了。
尽管山东的军权,名义上都在自己的掌控中,但自己毕竟初来乍到,很多东西都不太了解,罗安宁又是山东所有卫所的直属上司,各种情况应该都更为了解,而且调动起来更加的方便。
其余参与议事的,还有张沂,范复粹两人,以及知府朱万年,登莱巡抚谢琏,同知寇化等文官,王洪,杨御藩等主要的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