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张永年带来的“三王并封”消息,朱常洛虽然表面上没有太大波动,但心里却绝不平静,没想到朱翊钧居然此时提出“三王并封”!
朱常洛有些不解,自己才刚刚“遇刺”,即便是碍于朱翊钧的警告不方便露面,而“凶犯”又抓住了,可对方毕竟是启祥宫里的小太监,有那么多人还听到了朱常洵要打死自己的话。那些为“争国本”而坚持了这么多年的官员了解了事情之后,会因此而善罢甘休吗?可以想象,他们绝对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朱翊钧不想着怎么样去化解那些官员即将而来的“攻势”,反而此时又下旨让礼部准备“三王并封”,难道他还嫌官员们闹腾的不够?声势还不够浩大?
“张永年,你刚才说大臣们质问王锡爵?王锡爵还朝了?他不是首辅吗?那些官员质问他干什么?”朱常洛暂时想不明白朱翊钧此举的用意,于是便先放下,打算多了解些内情,也容易猜测些。
“殿下,据说王锡爵是昨晚上到的京城。听内阁那边很多官员都说,王锡爵为了坐稳首辅,便讨好万岁爷,以内阁名义草拟圣旨,提出‘三王并封’。万岁爷御批了王锡爵以内阁名义草拟的圣旨,加盖了玉玺,让人去礼部宣读了。百官知道后,群情激愤,义愤填膺,一个个全去了内阁,声讨王锡爵去了。”张永年躬了躬身子,解释道。
“你是说‘三王并封’的主意是王锡爵提出来的?”朱常洛若有所思的摸了摸下巴,王锡爵做了多年的内阁大学士,甚至成为当今的首辅,难道会不明白这件事的轻重?事情肯定不会这么简单。
“是的,殿下。礼部尚书罗万化出面说明了礼部接到的圣旨乃是内阁草拟的,并非中旨,而内阁其余两个大学士赵志皋和张位当场表示对于此事都一无所知,很明显只有今天刚出任首辅的王锡爵才能有资格草拟圣旨,并且王锡爵也没有否认。”
朱常洛沉思起来,这王锡爵搞什么?自己难道得罪他了?难道真是想要讨好朱翊钧才这样做?可不管原因如何,难道他们不知道此时并不是提出“三王并封”的时机吗?因为自己“遇刺”的事情百官都要闹腾一阵子了,何况再加上个“三王并封”!
端起邹义刚泡好的茶水,朱常洛看着茶杯出神。
突然脑中灵光一闪,朱常洛放下手中的茶杯,开口对张永年问道:“你刚才说百官都在声讨王锡爵,全是为了‘三王并封’的事情?”
张永年点了点头:“是的,殿下,奴婢在那里看了好一阵子,百官都在声讨王锡爵,他虽然也极力为自己辩解,但群臣根本就不听,有些言辞辛辣的科道言官甚至说他是祸国奸臣。”
“那些在场的官员有没有提起本皇子‘遇刺’的事情?”朱常洛接着追问道。
张永年皱着眉头仔细回忆了一下内阁那边的事情,对呀,那些大臣好像真没有人提皇长子遇刺的事情啊!所有的大臣张口闭口全是“三王并封”!难道大皇子因为遇刺的事情被忽略而不高兴了?
猜不透朱常洛的心思,张永年只好实话实说,这是最稳妥的法子:“说来倒是奇怪,这些个大臣心思居然全放到了‘三王并封’的事情上,全然不提殿下‘遇刺’的事情。”
怕朱常洛为此而动怒,张永年又接着说道:“不过,也许他们认为在内阁提这件事也没太大作用,可能都写好了奏折,递上去让万岁爷看了吧?”
出乎张永年的意料,朱常洛并没有生气动怒,而是笑了起来。
此时,朱常洛终于明白了朱翊钧在这个时候传旨“三王并封”的意思了,这哪是嫌百官闹得不够啊,分明是想转移视线,把群臣的注意力引到这件事上来,以便让他们忽略自己被启祥宫的人“行刺”的事。
高!真是高明!朱常洛不知道朱翊钧是如何让新任首辅王锡爵在前面冲锋陷阵的,但这件“三王并封”的事情不仅能转移群臣的注意力,还能把他自己摘出去,不必承受群臣的压力,真是高明!
这件事最终能成了,对朱翊钧来说绝对是梦寐以求的,立储的事情拖得时间长了,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就算是到时候由于压力太大,王锡爵承受不住而转嫁到他的身上,以至于最终“三王并封”的事情不能成行,结果也是有利的,至少能让“行刺”的事情就这样成为过去时,他也不用直接面对群臣的压力,还能保护了郑贵妃和朱常洵!
总之,“三王并封”的事情成与不成,最终得利的都是朱翊钧!
真是好手段!朱常洛再次在心底里赞赏了一句。只是,如此热闹的事情,自己能否在暗中插上一脚,获得些好处呢?比如说出阁读书之事!
朱常洛明白,机会是自己创造的,出阁读书的事情与其寄希望于朱翊钧那句不靠谱的“知道了”,不如自己创造机会努力争取,这样反而还有希望早点实现。
这件事该如何运作才行呢?朱常洛有些头大,关键是手中能用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有关系的也只有几个太监和几个锦衣卫里的人而已,外廷的大臣是一个不认识。可这些人中,张永年、高胜怀和常宁还不能完全相信,那个看起来还算可靠的锦衣卫千户劳鹰又被派去了朝鲜战场,只有邹义还能勉强算得上是心腹……
摇了摇头,朱常洛出阁读书的心情更迫切了,只要是能出阁读书,就有了接触大臣的机会,并且,那些安排来的讲官,基本上都会坚定的站在自己这一边的,做什么事情也就方便了很多。
朱常洛端起茶杯,皱着眉头考虑起来。由于种种限制,如今能用的上的手段实在是不多,最好的无非还是制造流言。只是,这招显然此时并不适合,“遇刺”的事情并不能再拿出来说事,免得触及朱翊钧的底线,唯一能做的便是在“三王并封”上做文章。
苦苦思索了盏茶功夫,朱常洛倒是想到了几个不错的主意,但不是可操作性太低就是做起来太冒险,没有一个非常合适的。
此时,房中的气氛倒是有些压抑,朱常洛就这样端着茶杯,也不喝茶,就在那考虑着不同的方案的利弊;邹义站在朱常洛身后,他了解朱常洛的脾气,知道朱常洛在思考问题时不喜欢被打扰,所以也就站着不说话;张永年站在下首,看朱常洛像是在思考问题,也不好打扰。
不过,时间一久,朱常洛和邹义倒是没什么,张永年慢慢的忍受不住了,考虑再三还是忍不住出口道:“殿下,是否遇到了什么难题?奴婢虽然人微言轻,也无甚本事,但只要殿下需要,豁出命去奴婢也不会眨一下眼。”
张永年知道,也许过不了几年,朱常洛就会出阁读书,到那时他身边就会有不少的外臣,自己的作用也就不能突显出来,想要获得信任就更难了。为了尽快获得朱常洛的信任,现在是最好的机会,只要能帮助他完成几件难题,经得住考验,那么信任就会逐渐建立。
朱常洛心里一阵不爽,他最不喜欢思考问题的时候被人打搅。没好气的看了张永年一眼,不由得心中一动,这不是一个非常好的考验他的机会吗?既能考验他的办事能力,又能考验他的忠心,可谓是一举两得。
“张永年,本皇子有个难题,却实在是拿不定主意!”
朱常洛有些不解,自己才刚刚“遇刺”,即便是碍于朱翊钧的警告不方便露面,而“凶犯”又抓住了,可对方毕竟是启祥宫里的小太监,有那么多人还听到了朱常洵要打死自己的话。那些为“争国本”而坚持了这么多年的官员了解了事情之后,会因此而善罢甘休吗?可以想象,他们绝对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朱翊钧不想着怎么样去化解那些官员即将而来的“攻势”,反而此时又下旨让礼部准备“三王并封”,难道他还嫌官员们闹腾的不够?声势还不够浩大?
“张永年,你刚才说大臣们质问王锡爵?王锡爵还朝了?他不是首辅吗?那些官员质问他干什么?”朱常洛暂时想不明白朱翊钧此举的用意,于是便先放下,打算多了解些内情,也容易猜测些。
“殿下,据说王锡爵是昨晚上到的京城。听内阁那边很多官员都说,王锡爵为了坐稳首辅,便讨好万岁爷,以内阁名义草拟圣旨,提出‘三王并封’。万岁爷御批了王锡爵以内阁名义草拟的圣旨,加盖了玉玺,让人去礼部宣读了。百官知道后,群情激愤,义愤填膺,一个个全去了内阁,声讨王锡爵去了。”张永年躬了躬身子,解释道。
“你是说‘三王并封’的主意是王锡爵提出来的?”朱常洛若有所思的摸了摸下巴,王锡爵做了多年的内阁大学士,甚至成为当今的首辅,难道会不明白这件事的轻重?事情肯定不会这么简单。
“是的,殿下。礼部尚书罗万化出面说明了礼部接到的圣旨乃是内阁草拟的,并非中旨,而内阁其余两个大学士赵志皋和张位当场表示对于此事都一无所知,很明显只有今天刚出任首辅的王锡爵才能有资格草拟圣旨,并且王锡爵也没有否认。”
朱常洛沉思起来,这王锡爵搞什么?自己难道得罪他了?难道真是想要讨好朱翊钧才这样做?可不管原因如何,难道他们不知道此时并不是提出“三王并封”的时机吗?因为自己“遇刺”的事情百官都要闹腾一阵子了,何况再加上个“三王并封”!
端起邹义刚泡好的茶水,朱常洛看着茶杯出神。
突然脑中灵光一闪,朱常洛放下手中的茶杯,开口对张永年问道:“你刚才说百官都在声讨王锡爵,全是为了‘三王并封’的事情?”
张永年点了点头:“是的,殿下,奴婢在那里看了好一阵子,百官都在声讨王锡爵,他虽然也极力为自己辩解,但群臣根本就不听,有些言辞辛辣的科道言官甚至说他是祸国奸臣。”
“那些在场的官员有没有提起本皇子‘遇刺’的事情?”朱常洛接着追问道。
张永年皱着眉头仔细回忆了一下内阁那边的事情,对呀,那些大臣好像真没有人提皇长子遇刺的事情啊!所有的大臣张口闭口全是“三王并封”!难道大皇子因为遇刺的事情被忽略而不高兴了?
猜不透朱常洛的心思,张永年只好实话实说,这是最稳妥的法子:“说来倒是奇怪,这些个大臣心思居然全放到了‘三王并封’的事情上,全然不提殿下‘遇刺’的事情。”
怕朱常洛为此而动怒,张永年又接着说道:“不过,也许他们认为在内阁提这件事也没太大作用,可能都写好了奏折,递上去让万岁爷看了吧?”
出乎张永年的意料,朱常洛并没有生气动怒,而是笑了起来。
此时,朱常洛终于明白了朱翊钧在这个时候传旨“三王并封”的意思了,这哪是嫌百官闹得不够啊,分明是想转移视线,把群臣的注意力引到这件事上来,以便让他们忽略自己被启祥宫的人“行刺”的事。
高!真是高明!朱常洛不知道朱翊钧是如何让新任首辅王锡爵在前面冲锋陷阵的,但这件“三王并封”的事情不仅能转移群臣的注意力,还能把他自己摘出去,不必承受群臣的压力,真是高明!
这件事最终能成了,对朱翊钧来说绝对是梦寐以求的,立储的事情拖得时间长了,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就算是到时候由于压力太大,王锡爵承受不住而转嫁到他的身上,以至于最终“三王并封”的事情不能成行,结果也是有利的,至少能让“行刺”的事情就这样成为过去时,他也不用直接面对群臣的压力,还能保护了郑贵妃和朱常洵!
总之,“三王并封”的事情成与不成,最终得利的都是朱翊钧!
真是好手段!朱常洛再次在心底里赞赏了一句。只是,如此热闹的事情,自己能否在暗中插上一脚,获得些好处呢?比如说出阁读书之事!
朱常洛明白,机会是自己创造的,出阁读书的事情与其寄希望于朱翊钧那句不靠谱的“知道了”,不如自己创造机会努力争取,这样反而还有希望早点实现。
这件事该如何运作才行呢?朱常洛有些头大,关键是手中能用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有关系的也只有几个太监和几个锦衣卫里的人而已,外廷的大臣是一个不认识。可这些人中,张永年、高胜怀和常宁还不能完全相信,那个看起来还算可靠的锦衣卫千户劳鹰又被派去了朝鲜战场,只有邹义还能勉强算得上是心腹……
摇了摇头,朱常洛出阁读书的心情更迫切了,只要是能出阁读书,就有了接触大臣的机会,并且,那些安排来的讲官,基本上都会坚定的站在自己这一边的,做什么事情也就方便了很多。
朱常洛端起茶杯,皱着眉头考虑起来。由于种种限制,如今能用的上的手段实在是不多,最好的无非还是制造流言。只是,这招显然此时并不适合,“遇刺”的事情并不能再拿出来说事,免得触及朱翊钧的底线,唯一能做的便是在“三王并封”上做文章。
苦苦思索了盏茶功夫,朱常洛倒是想到了几个不错的主意,但不是可操作性太低就是做起来太冒险,没有一个非常合适的。
此时,房中的气氛倒是有些压抑,朱常洛就这样端着茶杯,也不喝茶,就在那考虑着不同的方案的利弊;邹义站在朱常洛身后,他了解朱常洛的脾气,知道朱常洛在思考问题时不喜欢被打扰,所以也就站着不说话;张永年站在下首,看朱常洛像是在思考问题,也不好打扰。
不过,时间一久,朱常洛和邹义倒是没什么,张永年慢慢的忍受不住了,考虑再三还是忍不住出口道:“殿下,是否遇到了什么难题?奴婢虽然人微言轻,也无甚本事,但只要殿下需要,豁出命去奴婢也不会眨一下眼。”
张永年知道,也许过不了几年,朱常洛就会出阁读书,到那时他身边就会有不少的外臣,自己的作用也就不能突显出来,想要获得信任就更难了。为了尽快获得朱常洛的信任,现在是最好的机会,只要能帮助他完成几件难题,经得住考验,那么信任就会逐渐建立。
朱常洛心里一阵不爽,他最不喜欢思考问题的时候被人打搅。没好气的看了张永年一眼,不由得心中一动,这不是一个非常好的考验他的机会吗?既能考验他的办事能力,又能考验他的忠心,可谓是一举两得。
“张永年,本皇子有个难题,却实在是拿不定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