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用、高迎祥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主力在晋北边军的压力下,被迫于八月初向东进军,企图甩开大同诸镇的官军精锐后南下。
主力的动向实际上正符合张献忠所部的需要。
在今后的展方向上,起义军主力和西营是一致的,都是想南下取得更大的展空间,在中原地区壮大起义军的实力。不过,张献忠此时尚不愿意与规模大、实力强但是目标也大的主力会合。从他这个出身于边军的起义军领来看,起义军主力的战力其实比较低下,还处于半民半军的阶段。跟随如此庞大而战力不济的主力行动,还不如西营自己凭借着3ooo多有实战经验、装备、训练都比主力出色的部队,掩护着老小趁主力和官军战略移动的时机钻到河南去呢!
此时,马元利已经和张会成取得了联系,而张会成正和直隶义军的头领袁升高带着千余部众转入太行山区,把尾随的官军注意力引向了正在东进的王自用起义军。
同时,南线的官军在三边总督洪承畴的高压下也纷纷向北推进,按照官军推进的度,再有几天时间,西营从和顺出山后,就将位于汾运官军主力六千余人的侧后方,可以从容的南下。
有意的,无意的战局变化把张献忠的西营从官军的视线中排除开来,给这五千余人留出了生路。当然,主要原因是在洪承畴的眼里,被曹文诏叔侄打得大败的张献忠所部已经成不了气候。区区千余残部与王自用的2o万之众相比自然是入不得总督法眼。
不过,张献忠所部人马现在也在等待时机,一方面是要迎接北上部众和直隶义军,另一方面是等着官军与起义军主力正式交战。这样,西营才能直泻南下攻掠虚弱的晋南州县,在壮大实力的同时配合起义军主力的南下。
崇祯六年八月底,官军与起义军连续在文水、清徐、隰县进行了几次战斗。在高迎祥的实际指挥下,起义军以少量兵力牵制北边和西边的官军精锐,而大部则主要攻击南线的汾运官军。
八月二十九日,张献忠所部以一千精锐攻袭襄垣未下,又绕道连夜进攻屯留,三十日凌晨,屯留县城落入起义军之手。
南线官军被高迎祥派遣的李自成、罗汝才等部紧紧咬住,无法回援晋东南。使得张献忠所部又连下长子、安泽,有截断南线官军粮道的趋势。
南边是西营势如破竹、迅猛展,北边是王自用所部节节抵抗、在官军的高压中缓慢南下。这样一来,洪承畴的阵脚被完全打乱,他企图在晋中围歼起义军的战略无法达成,只好转而执行其两年前提出的迫敌于黄河北岸一举歼灭的战略。幸好他在文水、清徐、隰县的战斗中指挥边军四总兵麾下1o万之众,通过连续的战斗先后消灭了起义军断后部队7万余人,取得了也算是显赫的战绩。
战略失败,战役胜利,是洪承畴在山西中、北部围剿起义军的真实写照。
九月十二日,太原总兵麾下游击廖文光率军3ooo余追击王自用部,结果在漳河边的河神庙遭遇李自成部的伏击,官军3ooo人全面溃散,游击廖文光被击毙。自此,官军的急追战术开始转变为稳步南压,步步进逼的全线整体推进战术。
月底,王自用、高迎祥起义军主力2o余营(其他被打散,有的投降)在高平与张献忠的西营会师。此时,起义军主力在北边经历了连番恶战后实力锐减,而张献忠的西营则在南边频频攻下县城、开仓放粮扩大队伍,短短一个月内又拥有了三万人马的声势,成为起义军合营以后的绝对主力。
三十日,诸路义军领在高平州府衙会议。
高平,是西营攻下来的最大城池,有四千户人家和坚固的城垣。此时正由西营与王自用盟主所部共驻,而高迎祥、李自成、罗汝才、马守应等部则驻防在周边,连营四十余里。
李定国和孙可望一大早就持矛执刀带领属下亲兵队在州衙门口担任仪仗警卫,着实引起了不少起义军领的观望。当然,李定国也是在这一天才认清楚了高迎祥、李自成。也是在会议的时候才认清楚所谓的三十六营起义军的实质。
三十六营,以紫金梁(王自用)为其,余八大王(张献忠)、扫地王、邢红狼,黑煞神、曹操(罗汝才)、乱世王、闯将(李自成)、撞塌天(当即闯塌天刘国能)、满天星、老回回(马守应)、李晋王、党家、破甲锥、八金刚、混天王、蝎子块、闯王(高迎祥)、点灯子(赵胜)、不沾泥(张存孟)、张妙手、白九儿、一阵风、七郎、大天王、九条龙、四天王、上天猴(刘九思)、丫头子,齐天王、映山红、催山虎、冲天柱、油里滑、屹烈眼。都是陕西农民起义的领,彼此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从属的关系,只是以势力最大的王自用为名义上的领而已,却往往自行其事,互不相干。这一次是被官军逼到了绝路上,才齐齐地东渡黄河进山西,又南下到了晋东南和河南、河北(北直隶)交界的地区。
论这些起义军的战斗力,张献忠是绝对看不起的,李定国就更看不上眼了。还是一句话:一半是流民,一半是贼寇。只不过这些贼寇一般不与老百姓为难,而专事掠夺富户和官府(老百姓在这个年代里也没有油水),甚至有的队伍还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如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部,这里要说明一点,高迎祥和李自成之间也没有从属的关系,都是三十六营的领,其中李自成的部队叫八队或者老八队,是纪律严明,颇有战斗力的队伍)。
起义军没有统一的号令,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更没有真正的革命纲领,却因为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造成的声势,引来了官军更大规模的合围。可以说,西营率先进行的南下已经造成全国震动,牵引了明王朝更为关注的目光。
临洮总兵曹文诏(曹前职前锋总兵是个临时的官衔,地位仅仅是军镇副将)统辖陕甘镇兵率军三万在西;大名兵备道卢象升的七千余“天雄军”会同保定总兵一万六千余在东;三边总督洪承畴会同宣大总督,连陕西、山西、延绥、太原、诸边总兵近八万大军从北向南;河南巡抚所属左良玉、邓屺两镇同13卫则沿黄河布防。这样,就形成了以黄河天险为底,三面合围的态势。欲将起义军各营彻底地消灭在黄河以北地区。
所以,在高平州府大堂里面会议的领们争吵了整整一天,还没有拿出一个真正有效的办法来。而局势则在不可避免的一天比一天更恶劣起来……
主力的动向实际上正符合张献忠所部的需要。
在今后的展方向上,起义军主力和西营是一致的,都是想南下取得更大的展空间,在中原地区壮大起义军的实力。不过,张献忠此时尚不愿意与规模大、实力强但是目标也大的主力会合。从他这个出身于边军的起义军领来看,起义军主力的战力其实比较低下,还处于半民半军的阶段。跟随如此庞大而战力不济的主力行动,还不如西营自己凭借着3ooo多有实战经验、装备、训练都比主力出色的部队,掩护着老小趁主力和官军战略移动的时机钻到河南去呢!
此时,马元利已经和张会成取得了联系,而张会成正和直隶义军的头领袁升高带着千余部众转入太行山区,把尾随的官军注意力引向了正在东进的王自用起义军。
同时,南线的官军在三边总督洪承畴的高压下也纷纷向北推进,按照官军推进的度,再有几天时间,西营从和顺出山后,就将位于汾运官军主力六千余人的侧后方,可以从容的南下。
有意的,无意的战局变化把张献忠的西营从官军的视线中排除开来,给这五千余人留出了生路。当然,主要原因是在洪承畴的眼里,被曹文诏叔侄打得大败的张献忠所部已经成不了气候。区区千余残部与王自用的2o万之众相比自然是入不得总督法眼。
不过,张献忠所部人马现在也在等待时机,一方面是要迎接北上部众和直隶义军,另一方面是等着官军与起义军主力正式交战。这样,西营才能直泻南下攻掠虚弱的晋南州县,在壮大实力的同时配合起义军主力的南下。
崇祯六年八月底,官军与起义军连续在文水、清徐、隰县进行了几次战斗。在高迎祥的实际指挥下,起义军以少量兵力牵制北边和西边的官军精锐,而大部则主要攻击南线的汾运官军。
八月二十九日,张献忠所部以一千精锐攻袭襄垣未下,又绕道连夜进攻屯留,三十日凌晨,屯留县城落入起义军之手。
南线官军被高迎祥派遣的李自成、罗汝才等部紧紧咬住,无法回援晋东南。使得张献忠所部又连下长子、安泽,有截断南线官军粮道的趋势。
南边是西营势如破竹、迅猛展,北边是王自用所部节节抵抗、在官军的高压中缓慢南下。这样一来,洪承畴的阵脚被完全打乱,他企图在晋中围歼起义军的战略无法达成,只好转而执行其两年前提出的迫敌于黄河北岸一举歼灭的战略。幸好他在文水、清徐、隰县的战斗中指挥边军四总兵麾下1o万之众,通过连续的战斗先后消灭了起义军断后部队7万余人,取得了也算是显赫的战绩。
战略失败,战役胜利,是洪承畴在山西中、北部围剿起义军的真实写照。
九月十二日,太原总兵麾下游击廖文光率军3ooo余追击王自用部,结果在漳河边的河神庙遭遇李自成部的伏击,官军3ooo人全面溃散,游击廖文光被击毙。自此,官军的急追战术开始转变为稳步南压,步步进逼的全线整体推进战术。
月底,王自用、高迎祥起义军主力2o余营(其他被打散,有的投降)在高平与张献忠的西营会师。此时,起义军主力在北边经历了连番恶战后实力锐减,而张献忠的西营则在南边频频攻下县城、开仓放粮扩大队伍,短短一个月内又拥有了三万人马的声势,成为起义军合营以后的绝对主力。
三十日,诸路义军领在高平州府衙会议。
高平,是西营攻下来的最大城池,有四千户人家和坚固的城垣。此时正由西营与王自用盟主所部共驻,而高迎祥、李自成、罗汝才、马守应等部则驻防在周边,连营四十余里。
李定国和孙可望一大早就持矛执刀带领属下亲兵队在州衙门口担任仪仗警卫,着实引起了不少起义军领的观望。当然,李定国也是在这一天才认清楚了高迎祥、李自成。也是在会议的时候才认清楚所谓的三十六营起义军的实质。
三十六营,以紫金梁(王自用)为其,余八大王(张献忠)、扫地王、邢红狼,黑煞神、曹操(罗汝才)、乱世王、闯将(李自成)、撞塌天(当即闯塌天刘国能)、满天星、老回回(马守应)、李晋王、党家、破甲锥、八金刚、混天王、蝎子块、闯王(高迎祥)、点灯子(赵胜)、不沾泥(张存孟)、张妙手、白九儿、一阵风、七郎、大天王、九条龙、四天王、上天猴(刘九思)、丫头子,齐天王、映山红、催山虎、冲天柱、油里滑、屹烈眼。都是陕西农民起义的领,彼此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从属的关系,只是以势力最大的王自用为名义上的领而已,却往往自行其事,互不相干。这一次是被官军逼到了绝路上,才齐齐地东渡黄河进山西,又南下到了晋东南和河南、河北(北直隶)交界的地区。
论这些起义军的战斗力,张献忠是绝对看不起的,李定国就更看不上眼了。还是一句话:一半是流民,一半是贼寇。只不过这些贼寇一般不与老百姓为难,而专事掠夺富户和官府(老百姓在这个年代里也没有油水),甚至有的队伍还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如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部,这里要说明一点,高迎祥和李自成之间也没有从属的关系,都是三十六营的领,其中李自成的部队叫八队或者老八队,是纪律严明,颇有战斗力的队伍)。
起义军没有统一的号令,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更没有真正的革命纲领,却因为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造成的声势,引来了官军更大规模的合围。可以说,西营率先进行的南下已经造成全国震动,牵引了明王朝更为关注的目光。
临洮总兵曹文诏(曹前职前锋总兵是个临时的官衔,地位仅仅是军镇副将)统辖陕甘镇兵率军三万在西;大名兵备道卢象升的七千余“天雄军”会同保定总兵一万六千余在东;三边总督洪承畴会同宣大总督,连陕西、山西、延绥、太原、诸边总兵近八万大军从北向南;河南巡抚所属左良玉、邓屺两镇同13卫则沿黄河布防。这样,就形成了以黄河天险为底,三面合围的态势。欲将起义军各营彻底地消灭在黄河以北地区。
所以,在高平州府大堂里面会议的领们争吵了整整一天,还没有拿出一个真正有效的办法来。而局势则在不可避免的一天比一天更恶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