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蒙古骑兵的冲击,叶三没什么好紧张的,他也不是第一次面对这样大规模的战场,只是现在他的身份变了,不再参与冲锋厮杀,而是抓紧一些机会学习大规模战争的指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这里的战斗,动辄就是上万人的拼杀,人数上比他那八百铁骑多了去了。在这人数众多,战场纷乱,如何指挥,确实有学问,和几百人打群架不是一个概念。叶三回过头看看身后保护自己的玄衣卫女将,她们都显得十分慌张,她们肯定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多长长见识吧。叶三在微笑中,脸上感觉到了北面吹来的冷风,夹杂着沙粒,让他睁不开眼。
头顶阳光照射在明军灰黑的盔甲上,这种盔甲不反光,在夜战中也有好处,以免目标太明显,成了箭靶。蒙古骑兵前进到视线内停了下来,过了好一阵子,才有几十个骑兵稀稀拉拉地向明军阵营冲过来,有试探的韵味。等蒙古骑兵再靠近的时候,突然“砰”的一声闷响,一股硝烟从车阵边腾起,对面一个蒙古骑兵应声落马,车阵中传来一阵欢呼。叶三经过测距,开火的人铳法不错,在军中有一席之地。跟着又是稀稀拉拉的几声铳响,车阵中有人开始用火绳铳狙杀蒙古骑兵,只是零星的漫射,并没有大量开火,蒙古骑兵落马的也很少,可见同样的火铳,在不同人的手里,起到的作用还是不同的。
车阵中硝烟开始弥漫,冲过来的蒙古骑兵死了几个后,调转马头向后走,边走还回头放了几箭。开过火铳的士兵都看向射箭的方向,眼里充满紧张,毕竟现在是在玩命。蒙古试探的哨骑退走以后,车阵中的欢呼声停了下来,开火后的士兵开始忙碌地装填火药铁蛋,沙沙沙,喀喀喀地响个不停,偶尔也有被硝烟呛着的咳嗽声,此外没有其他多余的声音。叶三由此看出,薛青松治军非常严格,叶三以他的实战经历来对比,觉得大明的精锐边军并不是朝中文臣所说的那样孱弱,至少叶三看到的薛青松部,还是很有战斗力的。
风依旧吹着,叶三站在顺风口,感觉视力良好,可看见荒芜的大地上卷起一阵阵尘烟,远处呜呜地响起了号角声。一队蒙古骑兵开始移动,绕道向西北,也想抢占上风头。薛青松见状没做出任何反应,只静静地等待着这只骑兵来攻击。此时的叶三若按照自己的想法,早就冲出阻击了,绝对不能让这只骑兵抢占上风头,可薛青松为何不见动静呢?叶三有了疑问。
等西北面的蒙古骑兵开始向前移动,到了一千步左右的时候,叶三看出了门道,薛青松是想用五梢重炮来歼灭这股骑兵,这思路绝对比叶三强的多,这就是指挥大兵团作战将领的思维。薛青松亲自指挥大将军重炮发射实心弹。“轰轰轰”巨大声音响起的一霎那,叶三学着面前的士兵把耳朵捂起来,那炮声还像以前在神机营时那样,比打雷还要响,简直惊天动地。
对面攻击的蒙古骑兵的阵营顿时被平射的实心弹洞穿,连人带马死了一串,五梢重炮的炮弹呼啸而过的一条线上,就像稻田里被人趟过,吹到的稻子一样。远处哼哼唧唧,咿咿呀呀地怪叫起来,不知道在嚷嚷些什么,大概是日奶奶*祖宗骂娘的蒙古语。那些骑兵加快了速度向车阵冲过来,战马奔腾像洪水一般。
五梢重炮的瞄子开始调整射距,清膛手装填手也开始忙活。“齐射!点炮!”薛青松拖长了声音大吼一声。战车上的点火手将火炬点燃火索,火索嘶嘶声响燃烧起来。“轰轰轰”火光闪烁,硝烟四起,夹杂周围一片喊杀声。这时的叶三什么也看不见了,风将五梢重炮开火后的硝烟吹进了车阵中,像突然升起的大雾,一片朦胧。叶三听见身后女将的咳嗽声越来越多,和着士兵的吆喝声,呐喊声,闹哄哄的。叶三的鼻子也闻到了浓浓的刺激性硝烟味。重炮声过后,每辆炮车前的四个铳手分成两拨,对着车阵外轮射,同时藤牌手不断发射火箭,硝烟中火光到处都在闪亮燃烧,火箭发射的“嗖嗖”声和火绳铳的“砰砰”声,热闹非常。等铳手分别射完三轮,双梢炮开始轰击,藤牌手发射的火箭停止下来,在双梢炮炮声稍停,火箭又对着阵营外来了个齐射。虽然看不见车阵外面的情况,但火力一下子这样猛烈,可以预测到,蒙古骑兵肯定被打的晕头转向。
战斗打响后,铳炮声不绝于耳,声音极大,外面是什么光景,根本看不到,听不到。如此猛烈的轰击进行了一炷香功夫,薛青松下令停止射击,立时有一个传令兵把耳朵贴在地皮上,然后抬起头向薛青松喊道:“将军,蒙古骑兵退了!”薛青松急忙下令:“鸣鼓追击,杀!”
叶三在不明敌情的状态下,确实在犹豫,等传令兵贴地听探敌情,这才暗赞这就是打过仗士兵的经验,在如此硝烟弥漫,混乱不堪的战场上,能用如此简单的方法探明敌情,确实不容易,今天可是收获多多啊!
等叶三在犹豫中醒转过来后,薛青松已经跳上战马,带着骑兵从车阵中冲了出去,鼓声的节奏变快,“咚咚咚”急促传出,鼓声催促着骑兵快速冲上。
从薛青松组织车阵和蒙古骑兵接敌,到重炮声起,火器响成一片,硝烟被北风吹进车阵,叶三压根看不清楚炮兵轰击的效果,只能看见眼前的士兵在*作火器,凭想象评估明军车阵所起的作用。当骑兵追出车阵,步兵也跟着冲出,拿火绳铳的士兵干脆把铳扔了,拔出腰刀就冲,将领大声喝斥都没起作用,喊不住冲出的步兵。这是怎么了这是?叶三不明白步兵为什么把火铳扔了,仗还没打完,就把吃饭的家伙丢了,不要命了?叶三开始以为薛青松的步军真是太猛了,太强了。过了一会儿,由于没再发射火器,硝烟被吹散,叶三这才看清楚那些步兵冲到空地上,抢着割死去的蒙古骑兵的脑袋。
叶三笑了,指着那些步兵对杨秋迟说:“看看我大明帝国的军士多么喜欢银子,老子说的一点没错,只要有银子,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头顶阳光照射在明军灰黑的盔甲上,这种盔甲不反光,在夜战中也有好处,以免目标太明显,成了箭靶。蒙古骑兵前进到视线内停了下来,过了好一阵子,才有几十个骑兵稀稀拉拉地向明军阵营冲过来,有试探的韵味。等蒙古骑兵再靠近的时候,突然“砰”的一声闷响,一股硝烟从车阵边腾起,对面一个蒙古骑兵应声落马,车阵中传来一阵欢呼。叶三经过测距,开火的人铳法不错,在军中有一席之地。跟着又是稀稀拉拉的几声铳响,车阵中有人开始用火绳铳狙杀蒙古骑兵,只是零星的漫射,并没有大量开火,蒙古骑兵落马的也很少,可见同样的火铳,在不同人的手里,起到的作用还是不同的。
车阵中硝烟开始弥漫,冲过来的蒙古骑兵死了几个后,调转马头向后走,边走还回头放了几箭。开过火铳的士兵都看向射箭的方向,眼里充满紧张,毕竟现在是在玩命。蒙古试探的哨骑退走以后,车阵中的欢呼声停了下来,开火后的士兵开始忙碌地装填火药铁蛋,沙沙沙,喀喀喀地响个不停,偶尔也有被硝烟呛着的咳嗽声,此外没有其他多余的声音。叶三由此看出,薛青松治军非常严格,叶三以他的实战经历来对比,觉得大明的精锐边军并不是朝中文臣所说的那样孱弱,至少叶三看到的薛青松部,还是很有战斗力的。
风依旧吹着,叶三站在顺风口,感觉视力良好,可看见荒芜的大地上卷起一阵阵尘烟,远处呜呜地响起了号角声。一队蒙古骑兵开始移动,绕道向西北,也想抢占上风头。薛青松见状没做出任何反应,只静静地等待着这只骑兵来攻击。此时的叶三若按照自己的想法,早就冲出阻击了,绝对不能让这只骑兵抢占上风头,可薛青松为何不见动静呢?叶三有了疑问。
等西北面的蒙古骑兵开始向前移动,到了一千步左右的时候,叶三看出了门道,薛青松是想用五梢重炮来歼灭这股骑兵,这思路绝对比叶三强的多,这就是指挥大兵团作战将领的思维。薛青松亲自指挥大将军重炮发射实心弹。“轰轰轰”巨大声音响起的一霎那,叶三学着面前的士兵把耳朵捂起来,那炮声还像以前在神机营时那样,比打雷还要响,简直惊天动地。
对面攻击的蒙古骑兵的阵营顿时被平射的实心弹洞穿,连人带马死了一串,五梢重炮的炮弹呼啸而过的一条线上,就像稻田里被人趟过,吹到的稻子一样。远处哼哼唧唧,咿咿呀呀地怪叫起来,不知道在嚷嚷些什么,大概是日奶奶*祖宗骂娘的蒙古语。那些骑兵加快了速度向车阵冲过来,战马奔腾像洪水一般。
五梢重炮的瞄子开始调整射距,清膛手装填手也开始忙活。“齐射!点炮!”薛青松拖长了声音大吼一声。战车上的点火手将火炬点燃火索,火索嘶嘶声响燃烧起来。“轰轰轰”火光闪烁,硝烟四起,夹杂周围一片喊杀声。这时的叶三什么也看不见了,风将五梢重炮开火后的硝烟吹进了车阵中,像突然升起的大雾,一片朦胧。叶三听见身后女将的咳嗽声越来越多,和着士兵的吆喝声,呐喊声,闹哄哄的。叶三的鼻子也闻到了浓浓的刺激性硝烟味。重炮声过后,每辆炮车前的四个铳手分成两拨,对着车阵外轮射,同时藤牌手不断发射火箭,硝烟中火光到处都在闪亮燃烧,火箭发射的“嗖嗖”声和火绳铳的“砰砰”声,热闹非常。等铳手分别射完三轮,双梢炮开始轰击,藤牌手发射的火箭停止下来,在双梢炮炮声稍停,火箭又对着阵营外来了个齐射。虽然看不见车阵外面的情况,但火力一下子这样猛烈,可以预测到,蒙古骑兵肯定被打的晕头转向。
战斗打响后,铳炮声不绝于耳,声音极大,外面是什么光景,根本看不到,听不到。如此猛烈的轰击进行了一炷香功夫,薛青松下令停止射击,立时有一个传令兵把耳朵贴在地皮上,然后抬起头向薛青松喊道:“将军,蒙古骑兵退了!”薛青松急忙下令:“鸣鼓追击,杀!”
叶三在不明敌情的状态下,确实在犹豫,等传令兵贴地听探敌情,这才暗赞这就是打过仗士兵的经验,在如此硝烟弥漫,混乱不堪的战场上,能用如此简单的方法探明敌情,确实不容易,今天可是收获多多啊!
等叶三在犹豫中醒转过来后,薛青松已经跳上战马,带着骑兵从车阵中冲了出去,鼓声的节奏变快,“咚咚咚”急促传出,鼓声催促着骑兵快速冲上。
从薛青松组织车阵和蒙古骑兵接敌,到重炮声起,火器响成一片,硝烟被北风吹进车阵,叶三压根看不清楚炮兵轰击的效果,只能看见眼前的士兵在*作火器,凭想象评估明军车阵所起的作用。当骑兵追出车阵,步兵也跟着冲出,拿火绳铳的士兵干脆把铳扔了,拔出腰刀就冲,将领大声喝斥都没起作用,喊不住冲出的步兵。这是怎么了这是?叶三不明白步兵为什么把火铳扔了,仗还没打完,就把吃饭的家伙丢了,不要命了?叶三开始以为薛青松的步军真是太猛了,太强了。过了一会儿,由于没再发射火器,硝烟被吹散,叶三这才看清楚那些步兵冲到空地上,抢着割死去的蒙古骑兵的脑袋。
叶三笑了,指着那些步兵对杨秋迟说:“看看我大明帝国的军士多么喜欢银子,老子说的一点没错,只要有银子,重赏之下必有勇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