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克里格率领他的军队向东部军区撤退的时候,在桑格尔河的最浅滩,一场关系到两个民族命运的战争即将展开。(_)
这场战争的一方,是塔伦特部大头人鲁伦所率领的一万名桑格尔骑兵,而另一方,则是经过了诺曼人训练的四万埃莫森人。
对桑格尔人来说,这是一场自卫之战——乌尔果人和埃莫森人同时来自三个方向上的攻击使所有桑格尔人都意识到了危机——牧民们已经意识到,他们的敌人的目的绝非往常那样夺取土地或是获得财富,而是为了彻底将他们从大草原上灭绝。这样的意识并没有使牧民们感到畏惧,反而使他们空前的团结在一起——破天荒的,南部十二部没有任何争吵,就纷纷派出了部子里最善战的骑手,带上最好的马,最快的刀和最强的弓,聚集到了鲁伦的旗下。
而在埃莫森人这边,这场复仇之战也是意义重大。早在诸多异族还没有将目光投向这片土地的时候,为了争夺那些世代相传的好铁匠,布罗克人的控制权,埃莫森人和桑格尔人之间就因为连续不断的摩擦战争而成了世仇,而等到诺曼人向埃莫森人伸出援手,以皈依作为代价在各方面全面帮助他们的时候,桑格尔人更是霸道的夺取了他们大片土地,并禁止他们皈依——而现在,在经过了诺曼人的秘密训练和援助之后,在得到了遥远的北方的乌尔果人的支援后,是他们向桑格尔人复仇的时候了!
除此之外,在感觉敏锐的老国王的心里,这场战斗还有另外一层不能向说明的意义。尽管一直以来埃莫森人都奉行封闭的政策,极少与异族交往,这并不代表埃莫森人是一群与世隔绝的野蛮人。相反的,在顽固和迟钝的外表掩饰下,埃莫森人对周围的势力格局有着异常敏锐的感知——在和诺曼人经过了一系列的谈判之后,老国王敏锐的感觉到,世道要变了。
一直以来,诺里克帝国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中心。即便是帝国分崩离析,丢掉大片领土,被野蛮人在他们曾经的领土上建立起诸多国家,仍旧是如此。一直以来,埃莫森人尽管从来不曾明确的缔结盟约依附于诺里克人,却也一直小心翼翼的保持低调,生怕激怒诺里克人以至于招致他们南方那群不幸的邻居——保加尔人的悲惨下场。
然而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尽管在明面上诺里克人仍旧拥有大陆上最强大和最富裕的国家,但这个伟大的帝国已经千疮百孔,外强中干——而相比之下,一直不显山露水的西部教国却凭借信仰的力量轻而易举的影响到了几乎整个古诺里克帝国西部疆域内的全部蛮族国家,甚至还将这影响力向更远的西方、北方扩展,而且已经开始向东方施加它的影响力——诺曼人对埃莫森人的援助,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平时要稳定低调,以确保万无一失。但是一旦遇到动dàng就要主动出击抓住机会,否则势必会受害——这正是埃莫森人一直以来所奉行的原则。当luàn局开始的时候,迅速的找对自己的位置,之后借助luàn局为自己牟取最大的利益,这不仅仅是获利之道,也是生存之道——如果不能站对队伍,那么luàn局结束之时就是身死族灭之日;如果不能在队伍里变得足够强大,那么luàn局的结束就是被打压削弱的开始。
关于在即将到来的luàn局中站队的事情,老国王实在没什么好选择的——向他伸出手的是一个正在迅速上升的国家联合,而另外一方则是一个四面受敌,随时可能分崩离析的古老帝国——傻子也知道该站到哪一边去。
而选完队伍之后,就是如何为自己牟取利益。在这一点上,老国王则看得更清楚——尽管现在诺曼人显得无比慷慨,又是廉价走私军械,又是派遣专业军官指导训练,甚至还派出铁匠前来指导埃莫森人的铁匠技术,但归根结底如果不能够证明自己有足够大的价值,教国的翻脸也是理所当然的——据说在西方的某个国家,因为国王的无能导致教国失去了耐心,结果民众发动叛luàn屠杀了王室,将王冠戴到了该国红衣主教的头上,使该国成为一个主教区。
要避免这种情况在埃莫森发生,除了牢牢掌握军队之外,最好的办法还是让教国充分的认识到埃莫森人的力量——让教国意识到,无论是在剿灭异教信仰的桑格尔人上,还是在日后对付异端信仰的保加尔人及诺里克人上,埃莫森人都是极有用的帮手。
而这次对桑格尔人的战斗,正是做出这个证明的最好机会。
尽管埃莫森人也拥有数千名骑士,而且每一名都或远或近和王室有着亲缘关系;尽管这些自恃武勇的年轻人都嗷嗷叫着要求参加对桑格尔人的战争,老国王还是毫不留情的压下了他们请战的要求,命令他们在王城里接受训练,而派遣他的第三子率领四万步兵前去攻击桑格尔人。
毫无疑问的,这一行动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老国王的目的,是bi退而不是消灭桑格尔人。
埃莫森人北边是早已皈依的北陆人,南边则是有诺里克帝国撑腰的保加尔人,西边则是同样有诺里克帝国撑腰,且相互保持了数百年同盟关系的阿莱卡、克里曼和萨德斯三国——短时间内,唯一有可能加以攻击的就是桑格尔人。
如果教国全力支持埃莫森人消灭桑格尔人,老国王就会毫不犹豫的亲自带领全部的八到十万大军一口气压上去,让桑格尔人彻底的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féi沃广阔的桑格尔大草原经过开垦将永远成为埃莫森人的家园。
然而攻击桑格尔人的,除了埃莫森人,还有早了几年皈依的乌尔果人。这样,乌尔果人对埃莫森人来说,就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者。更加使老国王在意的是,即便面临北海人的威胁,乌尔果人仍旧出动了两路总计七万大军——从这一点上来看,乌尔果人的力量是比埃莫森人要强大得多的——无论是出于保存实力的目的,还是出于削弱竞争者的目的,老国王都宁愿把桑格尔人bi退,而不是消灭掉。
尽管东方那一路乌尔果人有五万人,但是西边这一路却只有两万人——四万埃莫森步兵缓步推进,足以bi迫桑格尔人退却——到时候,桑格尔人就会选择先集中力量解决较弱的乌尔果人。而等到桑格尔人和乌尔果人血战过后,埃莫森人将在草原上修起营垒,以图永久的占领草原的一部分。
一次性的占领整个桑格尔草原,或者彻底消灭桑格尔人,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对于埃莫森人而言,既没有好处,又没有必要。
在耐心细致的对自己的继承人讲解了全部的关节之后,老国王亲自选拔了一批年轻的将领,让这些人在自己的继承人的带领下率领着四万经过诺曼人训练的装备精良的新军前去驱赶桑格尔人,自己则将所有诺曼教官都留了下来并将所有的出身王室的贵族子弟都召集了起来——按照老国王的说法,他要训练出一支精锐和虔敬的骑士部队。
自然的,为了训练出这样一支部队,钱是不能少花的。虽然埃莫森的王家金库里存着大量的金银,但也总要教廷帮点小忙的……
另外一方面,带着教国派来的传教士,埃莫森国王的第三子,恩维尔,正率领着一支前所未有的庞大军队向着桑格尔河进发。
尽管一路上传教士都在不停的讲述着天主的威力和恩荣,讲述着超度异教徒所带来的功绩,恩维尔本人却是不紧不慢的带着队伍慢慢前进。
按照这位王子自己的说法,原本埃莫森人在桑格尔河西岸有几个镇子可以为大军提供补给,并保护粮道,但因为后来桑格尔人夺取了那片土地并摧毁了镇子,现在大军的补给已经只能靠国内供应。而桑格尔人的军队全部是骑兵,调动速度极快,派遣军队前来攻击粮道是必然的。
为了保证四万大军的粮食供应,恩维尔一进入桑格尔人的势力范围,便开始小心谨慎,步步为营,每行进两天的路程,必然要按照诺曼人教给他们的办法结结实实的扎下一座大大的营盘,并留下一千士兵和一名副将驻守,以此保卫粮道。
在这样明目张胆且理直气壮的龟速行军的帮助下,本来只要十天就能走完的路程,硬是被恩维尔走了二十天,而一路上也留下了十座大大的营盘——若是战斗结束后,这些营盘到是正好给埃莫森人居住生活。
对于这种情形,随行的传教士们虽然心有不满,却也不好说什么。毕竟,就象恩维尔所说的那样,大军作战,首重粮草补给,若是掉以轻心,万一被桑格尔人断了粮道,大军军心涣散,士气低落,这仗,也就不用打了。
一路谨慎,一路拖延,在桑格尔人在桑格尔河东岸等了足足八天之后,埃莫森人的军队才终于出现在河的对岸。
见到敌人到来,所有的桑格尔骑手顿时忙碌起来……
这场战争的一方,是塔伦特部大头人鲁伦所率领的一万名桑格尔骑兵,而另一方,则是经过了诺曼人训练的四万埃莫森人。
对桑格尔人来说,这是一场自卫之战——乌尔果人和埃莫森人同时来自三个方向上的攻击使所有桑格尔人都意识到了危机——牧民们已经意识到,他们的敌人的目的绝非往常那样夺取土地或是获得财富,而是为了彻底将他们从大草原上灭绝。这样的意识并没有使牧民们感到畏惧,反而使他们空前的团结在一起——破天荒的,南部十二部没有任何争吵,就纷纷派出了部子里最善战的骑手,带上最好的马,最快的刀和最强的弓,聚集到了鲁伦的旗下。
而在埃莫森人这边,这场复仇之战也是意义重大。早在诸多异族还没有将目光投向这片土地的时候,为了争夺那些世代相传的好铁匠,布罗克人的控制权,埃莫森人和桑格尔人之间就因为连续不断的摩擦战争而成了世仇,而等到诺曼人向埃莫森人伸出援手,以皈依作为代价在各方面全面帮助他们的时候,桑格尔人更是霸道的夺取了他们大片土地,并禁止他们皈依——而现在,在经过了诺曼人的秘密训练和援助之后,在得到了遥远的北方的乌尔果人的支援后,是他们向桑格尔人复仇的时候了!
除此之外,在感觉敏锐的老国王的心里,这场战斗还有另外一层不能向说明的意义。尽管一直以来埃莫森人都奉行封闭的政策,极少与异族交往,这并不代表埃莫森人是一群与世隔绝的野蛮人。相反的,在顽固和迟钝的外表掩饰下,埃莫森人对周围的势力格局有着异常敏锐的感知——在和诺曼人经过了一系列的谈判之后,老国王敏锐的感觉到,世道要变了。
一直以来,诺里克帝国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中心。即便是帝国分崩离析,丢掉大片领土,被野蛮人在他们曾经的领土上建立起诸多国家,仍旧是如此。一直以来,埃莫森人尽管从来不曾明确的缔结盟约依附于诺里克人,却也一直小心翼翼的保持低调,生怕激怒诺里克人以至于招致他们南方那群不幸的邻居——保加尔人的悲惨下场。
然而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尽管在明面上诺里克人仍旧拥有大陆上最强大和最富裕的国家,但这个伟大的帝国已经千疮百孔,外强中干——而相比之下,一直不显山露水的西部教国却凭借信仰的力量轻而易举的影响到了几乎整个古诺里克帝国西部疆域内的全部蛮族国家,甚至还将这影响力向更远的西方、北方扩展,而且已经开始向东方施加它的影响力——诺曼人对埃莫森人的援助,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平时要稳定低调,以确保万无一失。但是一旦遇到动dàng就要主动出击抓住机会,否则势必会受害——这正是埃莫森人一直以来所奉行的原则。当luàn局开始的时候,迅速的找对自己的位置,之后借助luàn局为自己牟取最大的利益,这不仅仅是获利之道,也是生存之道——如果不能站对队伍,那么luàn局结束之时就是身死族灭之日;如果不能在队伍里变得足够强大,那么luàn局的结束就是被打压削弱的开始。
关于在即将到来的luàn局中站队的事情,老国王实在没什么好选择的——向他伸出手的是一个正在迅速上升的国家联合,而另外一方则是一个四面受敌,随时可能分崩离析的古老帝国——傻子也知道该站到哪一边去。
而选完队伍之后,就是如何为自己牟取利益。在这一点上,老国王则看得更清楚——尽管现在诺曼人显得无比慷慨,又是廉价走私军械,又是派遣专业军官指导训练,甚至还派出铁匠前来指导埃莫森人的铁匠技术,但归根结底如果不能够证明自己有足够大的价值,教国的翻脸也是理所当然的——据说在西方的某个国家,因为国王的无能导致教国失去了耐心,结果民众发动叛luàn屠杀了王室,将王冠戴到了该国红衣主教的头上,使该国成为一个主教区。
要避免这种情况在埃莫森发生,除了牢牢掌握军队之外,最好的办法还是让教国充分的认识到埃莫森人的力量——让教国意识到,无论是在剿灭异教信仰的桑格尔人上,还是在日后对付异端信仰的保加尔人及诺里克人上,埃莫森人都是极有用的帮手。
而这次对桑格尔人的战斗,正是做出这个证明的最好机会。
尽管埃莫森人也拥有数千名骑士,而且每一名都或远或近和王室有着亲缘关系;尽管这些自恃武勇的年轻人都嗷嗷叫着要求参加对桑格尔人的战争,老国王还是毫不留情的压下了他们请战的要求,命令他们在王城里接受训练,而派遣他的第三子率领四万步兵前去攻击桑格尔人。
毫无疑问的,这一行动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老国王的目的,是bi退而不是消灭桑格尔人。
埃莫森人北边是早已皈依的北陆人,南边则是有诺里克帝国撑腰的保加尔人,西边则是同样有诺里克帝国撑腰,且相互保持了数百年同盟关系的阿莱卡、克里曼和萨德斯三国——短时间内,唯一有可能加以攻击的就是桑格尔人。
如果教国全力支持埃莫森人消灭桑格尔人,老国王就会毫不犹豫的亲自带领全部的八到十万大军一口气压上去,让桑格尔人彻底的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féi沃广阔的桑格尔大草原经过开垦将永远成为埃莫森人的家园。
然而攻击桑格尔人的,除了埃莫森人,还有早了几年皈依的乌尔果人。这样,乌尔果人对埃莫森人来说,就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者。更加使老国王在意的是,即便面临北海人的威胁,乌尔果人仍旧出动了两路总计七万大军——从这一点上来看,乌尔果人的力量是比埃莫森人要强大得多的——无论是出于保存实力的目的,还是出于削弱竞争者的目的,老国王都宁愿把桑格尔人bi退,而不是消灭掉。
尽管东方那一路乌尔果人有五万人,但是西边这一路却只有两万人——四万埃莫森步兵缓步推进,足以bi迫桑格尔人退却——到时候,桑格尔人就会选择先集中力量解决较弱的乌尔果人。而等到桑格尔人和乌尔果人血战过后,埃莫森人将在草原上修起营垒,以图永久的占领草原的一部分。
一次性的占领整个桑格尔草原,或者彻底消灭桑格尔人,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对于埃莫森人而言,既没有好处,又没有必要。
在耐心细致的对自己的继承人讲解了全部的关节之后,老国王亲自选拔了一批年轻的将领,让这些人在自己的继承人的带领下率领着四万经过诺曼人训练的装备精良的新军前去驱赶桑格尔人,自己则将所有诺曼教官都留了下来并将所有的出身王室的贵族子弟都召集了起来——按照老国王的说法,他要训练出一支精锐和虔敬的骑士部队。
自然的,为了训练出这样一支部队,钱是不能少花的。虽然埃莫森的王家金库里存着大量的金银,但也总要教廷帮点小忙的……
另外一方面,带着教国派来的传教士,埃莫森国王的第三子,恩维尔,正率领着一支前所未有的庞大军队向着桑格尔河进发。
尽管一路上传教士都在不停的讲述着天主的威力和恩荣,讲述着超度异教徒所带来的功绩,恩维尔本人却是不紧不慢的带着队伍慢慢前进。
按照这位王子自己的说法,原本埃莫森人在桑格尔河西岸有几个镇子可以为大军提供补给,并保护粮道,但因为后来桑格尔人夺取了那片土地并摧毁了镇子,现在大军的补给已经只能靠国内供应。而桑格尔人的军队全部是骑兵,调动速度极快,派遣军队前来攻击粮道是必然的。
为了保证四万大军的粮食供应,恩维尔一进入桑格尔人的势力范围,便开始小心谨慎,步步为营,每行进两天的路程,必然要按照诺曼人教给他们的办法结结实实的扎下一座大大的营盘,并留下一千士兵和一名副将驻守,以此保卫粮道。
在这样明目张胆且理直气壮的龟速行军的帮助下,本来只要十天就能走完的路程,硬是被恩维尔走了二十天,而一路上也留下了十座大大的营盘——若是战斗结束后,这些营盘到是正好给埃莫森人居住生活。
对于这种情形,随行的传教士们虽然心有不满,却也不好说什么。毕竟,就象恩维尔所说的那样,大军作战,首重粮草补给,若是掉以轻心,万一被桑格尔人断了粮道,大军军心涣散,士气低落,这仗,也就不用打了。
一路谨慎,一路拖延,在桑格尔人在桑格尔河东岸等了足足八天之后,埃莫森人的军队才终于出现在河的对岸。
见到敌人到来,所有的桑格尔骑手顿时忙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