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元帅,右路军郝玼副元帅发来书函。”
狄道城头,李愬正在凭墙远望,掌书记郑澥走到李愬身后轻声道。李愬头也不回,道:
“可是郝副元帅又催我渡河攻打河州了?”
郑澥道:
“正是。”
李愬道:
“陇右行台太书那边有没有文来?”
郑澥道:
“行台也有行文来,催促副元帅渡河经略河州,和右路军合兵鄯州,恢复河湟。”
见李愬不说话,郑澥问道:
“属下有一事不明,请副元帅示下。”
见李愬没有反对,郑澥继续道:
“副元帅,我军刚刚收复狄道时,吐蕃人毫无防备,兵力分散,正是进兵的大好时机,不知副元帅为什么按兵不动,坐等吐蕃大军云集于此?”
李愬道:
“你是不是听到了什么?”
郑澥道:
“属下不敢说。”
李愬淡淡一笑,道:
“你不说某也知道。无非就是些含沙射影之类。你是不是也这么想我?”
郑澥道:
“属下不敢。”
李愬道:
“我何尝不知兵贵神速。但是,你在我身边,可知吐蕃在河湟布置了多少兵力?自从河朔平定,朝廷增兵西边开始,吐蕃也逐步朝河湟、河西增兵,河湟善战之兵不下数万,再加上羌、戎、党项各族武士,总数比我军之多不少,若是我军一开始挥军千里,一来进展过快,地方不易肃清,这些人逃散之后随时可以啸聚山林,成为数百人乃至上千人的大小流贼,威胁我军后方,二来战线拉长,我军补给不易。”
李愬顿了一顿,继续说道:
“三来我军每占领一地,就要分兵把守一处,造成兵力分散,而敌军可以凭借其纵深,逐次收缩兵力,最后形成对我军的优势,那时我军长驱千里,师老兵疲,后方敌军以逸待劳,不战而结果可知。朝廷蓄养兵力这么多年,希图一战而定河湟,若是稍有不慎,就会使得多年之功,毁于一旦,本帅身负陛下重托,岂能贪多求快,以致失败?”
“我军集结于此,吐蕃必然不敢轻视,定会集结大军来此以防我军渡河。本帅隔三岔五就派军出去绕一圈,他就会以为我军尚未集结完毕,各地兵马就会源源不断地开来。这样原本要一城一地角逐的我军就可以坐等各地吐蕃军开来,一战荡平;原本劳师远征的我军就变成了以逸待劳;原本要分散兵力的我军就可以集中兵力。我军就可以将劣势转为优势,将被动转为主动。以大唐近卫、凤翔、神策七万养精蓄锐的百战精兵对吐蕃十万远来疲敝兵马,掌书记以为胜算大吗?”
恍然大悟的郑澥道:
“属下以为,大。”
李愬继续说道:
“而吐蕃军除了吐蕃本族兵马,还有苏毗、羌、党项、吐谷浑等所谓内四族兵马,以及随军奴隶等,人数虽多,却号令不齐,质素不齐,只能打顺风仗,一旦受挫极易分崩离析。而且本帅还有一支奇兵藏在暗处,吐蕃不来则已,来则必败。”
李愬分析的如此透彻,郑澥只有钦佩的份,道:
“凉公高见,属下钦佩,可是如果吐蕃也在对岸按兵不动也不是事情啊。”
李愬的嘴角露出诡异的笑容,道:
“我军不是已经动了吗?我军动了吐蕃就会动。而且论短立藏还不得不配合我军行动。”
郑澥一愣:
“论短立藏配合我们?”
李愬道:
“你且等着看吧。”
郑澥还想等李愬解释,不过李愬没有继续讲下去,而是转身走下了城楼。因为有一名亲兵小校急匆匆跑来道:
“启禀副元帅,刘虞侯回来了。”
郑澥知道这个刘虞侯是刘晏平,李愬的亲兵将。他本是李师道帐下虞侯,兴治元年平淮西的时候,他自告奋勇去帮李师道查探淮西战况,结果回去后李师道怪他扰乱军心,想要杀他,被他逃脱,到了李愬帐下从军。平定淄青以后李愬本要保他领军,他却无论如何不肯,只想呆在李愬身边,李愬本不想耽误他前程,但又爱他的才干,只好随他的愿。数日前忽然从军中消失,想是有了秘密公干。郑澥刚要跟随李愬下城,就听到李愬吩咐道:
“你去把李贺找到,和他一起回中军。”
郑澥在城墙上绕了一圈,才在西城找到了正在指挥民夫加固城防,修藏兵洞的李贺。到底在军中锻炼了两年,李贺也不再是当初那干瘦模样了。做事也有了沉稳气度。不过郑澥还是替他惋惜,因为李贺最近不大作诗了。问他,他就说:
“哪有时间做那些闲事。”
但是李贺的忙碌还是有成果的,权狄道县令后,李贺不但迅速稳定了地方,还花了一个多月训练他刚刚招募起来的两千临洮郡兵,整治城防。现在看来,狄道城防确实稳固多了。看着李贺劳累的模样,郑澥不禁笑道:
“长吉就是新官上任,也不用这么劳累吧?”
李贺笑道:
“郑兄误了,李贺也不是为了新官上任才这么抓紧的,实在是此地早寒,如不能早日修好,只怕再过几日天气大冷就不好办了。”
郑澥惊讶道:
“过几日天气就要大冷么?”
李贺道:
“是啊,我问了此地老者的,每年这个时候总要刮几场大风,而后一日冷似一日,刀兵都动不了了。”
郑澥道:
“难怪副元帅如此笃定呢。”
本书首发。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狄道城头,李愬正在凭墙远望,掌书记郑澥走到李愬身后轻声道。李愬头也不回,道:
“可是郝副元帅又催我渡河攻打河州了?”
郑澥道:
“正是。”
李愬道:
“陇右行台太书那边有没有文来?”
郑澥道:
“行台也有行文来,催促副元帅渡河经略河州,和右路军合兵鄯州,恢复河湟。”
见李愬不说话,郑澥问道:
“属下有一事不明,请副元帅示下。”
见李愬没有反对,郑澥继续道:
“副元帅,我军刚刚收复狄道时,吐蕃人毫无防备,兵力分散,正是进兵的大好时机,不知副元帅为什么按兵不动,坐等吐蕃大军云集于此?”
李愬道:
“你是不是听到了什么?”
郑澥道:
“属下不敢说。”
李愬淡淡一笑,道:
“你不说某也知道。无非就是些含沙射影之类。你是不是也这么想我?”
郑澥道:
“属下不敢。”
李愬道:
“我何尝不知兵贵神速。但是,你在我身边,可知吐蕃在河湟布置了多少兵力?自从河朔平定,朝廷增兵西边开始,吐蕃也逐步朝河湟、河西增兵,河湟善战之兵不下数万,再加上羌、戎、党项各族武士,总数比我军之多不少,若是我军一开始挥军千里,一来进展过快,地方不易肃清,这些人逃散之后随时可以啸聚山林,成为数百人乃至上千人的大小流贼,威胁我军后方,二来战线拉长,我军补给不易。”
李愬顿了一顿,继续说道:
“三来我军每占领一地,就要分兵把守一处,造成兵力分散,而敌军可以凭借其纵深,逐次收缩兵力,最后形成对我军的优势,那时我军长驱千里,师老兵疲,后方敌军以逸待劳,不战而结果可知。朝廷蓄养兵力这么多年,希图一战而定河湟,若是稍有不慎,就会使得多年之功,毁于一旦,本帅身负陛下重托,岂能贪多求快,以致失败?”
“我军集结于此,吐蕃必然不敢轻视,定会集结大军来此以防我军渡河。本帅隔三岔五就派军出去绕一圈,他就会以为我军尚未集结完毕,各地兵马就会源源不断地开来。这样原本要一城一地角逐的我军就可以坐等各地吐蕃军开来,一战荡平;原本劳师远征的我军就变成了以逸待劳;原本要分散兵力的我军就可以集中兵力。我军就可以将劣势转为优势,将被动转为主动。以大唐近卫、凤翔、神策七万养精蓄锐的百战精兵对吐蕃十万远来疲敝兵马,掌书记以为胜算大吗?”
恍然大悟的郑澥道:
“属下以为,大。”
李愬继续说道:
“而吐蕃军除了吐蕃本族兵马,还有苏毗、羌、党项、吐谷浑等所谓内四族兵马,以及随军奴隶等,人数虽多,却号令不齐,质素不齐,只能打顺风仗,一旦受挫极易分崩离析。而且本帅还有一支奇兵藏在暗处,吐蕃不来则已,来则必败。”
李愬分析的如此透彻,郑澥只有钦佩的份,道:
“凉公高见,属下钦佩,可是如果吐蕃也在对岸按兵不动也不是事情啊。”
李愬的嘴角露出诡异的笑容,道:
“我军不是已经动了吗?我军动了吐蕃就会动。而且论短立藏还不得不配合我军行动。”
郑澥一愣:
“论短立藏配合我们?”
李愬道:
“你且等着看吧。”
郑澥还想等李愬解释,不过李愬没有继续讲下去,而是转身走下了城楼。因为有一名亲兵小校急匆匆跑来道:
“启禀副元帅,刘虞侯回来了。”
郑澥知道这个刘虞侯是刘晏平,李愬的亲兵将。他本是李师道帐下虞侯,兴治元年平淮西的时候,他自告奋勇去帮李师道查探淮西战况,结果回去后李师道怪他扰乱军心,想要杀他,被他逃脱,到了李愬帐下从军。平定淄青以后李愬本要保他领军,他却无论如何不肯,只想呆在李愬身边,李愬本不想耽误他前程,但又爱他的才干,只好随他的愿。数日前忽然从军中消失,想是有了秘密公干。郑澥刚要跟随李愬下城,就听到李愬吩咐道:
“你去把李贺找到,和他一起回中军。”
郑澥在城墙上绕了一圈,才在西城找到了正在指挥民夫加固城防,修藏兵洞的李贺。到底在军中锻炼了两年,李贺也不再是当初那干瘦模样了。做事也有了沉稳气度。不过郑澥还是替他惋惜,因为李贺最近不大作诗了。问他,他就说:
“哪有时间做那些闲事。”
但是李贺的忙碌还是有成果的,权狄道县令后,李贺不但迅速稳定了地方,还花了一个多月训练他刚刚招募起来的两千临洮郡兵,整治城防。现在看来,狄道城防确实稳固多了。看着李贺劳累的模样,郑澥不禁笑道:
“长吉就是新官上任,也不用这么劳累吧?”
李贺笑道:
“郑兄误了,李贺也不是为了新官上任才这么抓紧的,实在是此地早寒,如不能早日修好,只怕再过几日天气大冷就不好办了。”
郑澥惊讶道:
“过几日天气就要大冷么?”
李贺道:
“是啊,我问了此地老者的,每年这个时候总要刮几场大风,而后一日冷似一日,刀兵都动不了了。”
郑澥道:
“难怪副元帅如此笃定呢。”
本书首发。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