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狱洞天中,余真意来到了下一个地方。

    在这里,血色圆月好像消失不见,他看到了天地的样子。

    天地间的东西,没有永远不变的。它们有生成,也有毁灭,毁灭了还可以再生成。天地也一样。对天地的根由,道书上是这样写的:

    天地有生成也有毁坏。成坏一次,称做一劫。

    一劫结束,那天地都合在一起,整个世界是一片混沌。要待下一劫开始,天地和日月列星才重新出现。劫要经历多长时间,只有神仙知道,因为像元始天尊等等大罗神仙,才能超脱劫数,永远长存不老。现今的宇宙已经不知过了多少劫。大劫有龙汉、延康、赤明等等名号巾劫号有开皇、上皇等等。

    迄今已经渺渺茫茫,上亿劫过去了。

    话说延康劫已经结束,赤明劫尚未开始,那世界是浑浑沌沌的一片,没有一毫声息,也不见一丝光亮,整个虚空中连个影子都没有,说不出哪儿是上,哪儿是下,只有混混茫茫的道气弥漫,无穷也无尽。即使是元始天尊,也只能沦在黑暗中等待着。天地劫数,都是道气自然演化的结果,演化的时机不到,谁也没法子让天地开辟。

    突然,那道气滚滚地流动起来,在虚空中结成一部神书。那神书,都是符宇构成的。每个宇方广一丈,有八个角;每个角,都有隐隐约约的光芒垂下来。

    住在大罗天上的元始天尊一见这符书出现,便知道新的赤明劫要开始了,于是赶忙将这符书取下来分成五篇,放到流火之庭的神火中去锻炼。这一炼,那符书马上焕发出赤色的光芒,一下洞照整个虚空。元始天尊把这五篇神书安置在五个方向。它们正是天地的根苗。

    神书的光芒一照,虚空中闪闪烁烁,原来是太阳、月亮和星星都生成了。三光朗照,宇宙问一片光明。神书的光芒向八方流去。

    八方的道气凝结起来,变成一重又一重的天穹海一个方向都有四重,加起来共是三十二重。这三十二重天之上,还有上清、太清、玉清三座天宇。说是天宇,实际上澄清透亮无质无形。

    元始天尊住的大罗天,还在更高一层。

    这第三十六层的大罗天中,有一座叫做郁罗萧台的台榭,上面有座白玉的宫殿,那才是元始天尊居住的地方。每一重天宇都有神仙管着,他们在三十六天中来来往往,自在得很。

    天在形成,地也在凝结。道气急剧地摩动,那旋转的速度极快,所以道气坚劲,就像金刚,形成的风,叫做刚风。刚风裹着大地劲吹,使得大地能悬浮在虚空之中。那地有九重深,号称九垒。

    地上也有神仙管理。每一垒有四个土皇,加起来一共三十六个土皇,和三十六天正好对应。有了天,有了地,才有现在的世界,人物生长的基地,也是神仙逍遥的空间。

    道教所说的“道”,既是万物的本原,又是万物的本体。

    道化生万物之后,也就作为万物的本体内在于万物之内。因此,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道乃是所有价值的创生之源。宇宙万物都是“道生之、德畜之”的,是道的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而具有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道教关于万物皆由元气生成、皆禀赋有道性的观点,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界限。

    道书《无能子》就曾指出:“人者,裸虫也,与夫鳞毛羽虫俱焉,同生天地,交气而已,无所异也。或谓有所异者,岂非乎人自谓异于鳞羽毛甲诸虫耶?岂非乎能用智虑耶,言语耶?夫自鸟兽迨乎蠢蠕,皆好生避死,营其巢穴,谋其饮啄,生育乳养其类而护之,与人之好生避死、营其宫室、谋其衣食、生育乳养其男女而私之,无所异也,何可谓之无智虑耶?夫自鸟兽迨乎蠢蠕者,号鸣噪,皆有其音,安知其族类之中非语言耶?人以不喻其音而谓其不能言,又安知乎鸟兽不喻人言,亦谓人不能语言耶?则其号鸣噪之音必语言尔,又何可谓之不能语言耶?智虑语言,人与虫一也,所以异者形质尔。”

    余真意在这里,看见了天地的演化,还看到了万物复苏的场景。

    按照道教的生命观,动物、植物都能够修炼变成人,变成仙。这就进一步打破了人与自然的界限。因此,道教关于“一切有形,皆含道性”的论断的意义就在于,它肯定了所有物类都包含着“道”的种子,都有向上发展的希望,可以一层一层地向上提升生命存在的形式,直至达到与道合一的最高境界。

    妖魔鬼怪,人,都是一样的。

    “天地之大德曰生”, 人应该“与天地合其德”, 对万物利而不害,辅助万物成长,以尽自己参赞天地化育的责任。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

    在灰蒙蒙的深处,余真意看到了一首诗。

    盘古开天地,阴阳两分开,华夏天地基,豫南基石在。混沌清浊分,人类始到来,万物从此生,家国由此来。宇宙初开生华夏,万国之宗东方龙。

    太上开天设规矩,道德清静立感应,宇宙万物谨遵行,自然安泰共相生。襟怀坦白不藏奸,心虚腹实法自然,利益众生多奉献,利人利己诸事安。

    逍遥快乐无执着,寿命俱在万万千。人为世间万灵尊,

    维护自然是本分。万物和谐护自然,天道久长万物安!大道至简法自然,万物平等无私偏。

    损余补亏调公道,平衡世间中当圆。西域祖先华之子,聪明违道法不容,吾祖不忍伤其身,惩罚离国炼身心,

    除去私欲召回国,心不归善永不还。

    西化之辈小聪明,不知循环果报应。自私为己少公道。损人利己违道宗。祖宗大慈悲,不忍杀其身。被贬离家园,流放荒芜中,改造其心性,为善召国中。

    自此有蛮夷,外国由此生。鸡犬声相闻,老死不往来,非召不得进天庭。人生**长,弃法俞来多,流放少归途,外国日来多,荒芜多发掘,世界多元国。

    修行这两个字听起来有些玄乎。要说修行,其实行住坐卧皆修行。

    现今大多之人不明白何为修行?只是盲目的跟随。不知信仰与修行为何物,只知空念几句经文,行几件善事,便以为能得福报,更有那等痴迷之人,终日静坐家中以为日日叩拜烧香便可得了正果!

    岂不知善事不行,岂有功德?若无功德,岂可成道矣?

    真人天口篇有云:“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所谓修行第一步变要明自身之根骨,如何去修行,只有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修道方法,也才方入了正道,道有三千,总可以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去修行,若只知盲目跟风,恐一生不可得正道!

    修行也非必须有宗教信仰才称为修行,千百年来,儒家“修齐治平”是一种修行,道家“独善其身”是一种修行,释家“普度众生”也是一种修行。其实,人人都在修行,即使不落佛、道之列,也逃不过儒家的谆谆教导。

    其实无论有没有宗教信仰,修行都是必须的,宗教中的很多理念来源于人间的纲常伦理,并将其扩大发挥,即成为人之行为准则,比如孝道,《孝经》本为儒家经典,但其理念依然被道家与佛家拿来劝善,对人间伦理道德规范等无疑起了重要作用。因此,诸如此类的修行,在于日常生活当中,因此,未必非得将其归类并以不同的名称区别待之,则大可不必。因此,此话题不在本文论述之列。

    修行分几类。

    第一类修行专以方术、方技等道术为主,因此修此道者,亦称方士。其研究领域包括天文、医学、神仙、占卜、相术、堪舆等技艺,古时此道亦宣传辟谷、服食、祭祀可以长生成仙的人。会阴阳之学,明鬼神之事。

    这种方仙道和今天的道教有所不同,因其本身并没有一个组织。

    方仙道的名称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在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较为兴盛。因此,此类方仙道的修炼世间少见,一般隐居山林,与世隔绝,还有得法脉传承而隐遁潜修之人,不过,很难得见。

    第二类为丹道养生,丹道即修炼内、外丹,外丹多见于古代,历史上的丹道家较多,如东晋的葛洪等。

    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我们对人体的认识,古代服食铅汞之类的外丹术已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进而演变成服食药材等以其保健养生、延年益寿。

    此外,道教人士亦修炼内丹,即通过存思、打坐、站桩等方式以打通大小周天,达到天人合一之功效。如今很多道派均有功法传承,尤其是以修炼内丹为主的全真派,均有不少修炼内丹的著作存世。

    第三类为符篆法术,其实此类应归入第一类之中,不过较为特殊,故分别取出论述。符法术等源于道教创始早期的天师道。当时的道教人士以符水治病、驱赶瘟疫、行祭祀之礼,得到广大贫苦百姓的支持,因而符、法术便成了天师道最大的特色,用以降妖除魔、替天行道。

    正一天师道又分成不同的宗派,均有诸多玄幻莫测的符法术传承,如茅山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当然,全真道亦有符法术传承,在此不赘言。

    第四类修行,则为红尘修行,所谓红尘修行,即在俗世之中修行。平日需要工作以解决生计问题,然后以修心、修行、行善、布施等为主要修行方式。不过,因有俗务缠身,因此,修行中磨难较大、坎坷较多。但因在红尘中修行需要面对芸芸众生,因此,若修行得法,亦功德无量。

    但修行之初,最好皈依道教师父,以得到师门传承,如法脉传承,如此一来,即能在世间弘扬大道、积功累德,又能有玄门法科修持,是修成正果的模式。因为自古以来得道成真者不仅需要修习功法,还要到人间度人,方能圆满。

    第六类为散修,所谓散修,多无玄门正宗法脉传承,而以民间常见的以玄术为人祈福消灾之类。这些修行者多文化不高,因大病初愈后突然得到某种能力,宣称得神仙指引或请神灵附体为人查病解灾等为主。这些散修之人大多也有法脉传承,但其应归属于隐派。

    其实,无论选择何派修行,都需道心坚定,勇于担当,并不遗余力,勤加修习,方能成就道业。泱泱中华,必有真心修行者的容身之处,只要足够虔诚,必能感通天地,应于神灵,不愁不成正果。

    修即是改变,有修正、修理和修除等意义。行是言行。那么修行,就是修正、改变我们的言行。也

    就是说,不该说的不要说,不该作的不要作,不该想的不要想,就叫做修行。

    修行的先决条件是:信奉大道、不犯禁戒、依法而修、勤苦不懈。只有具备以上四点,才能够算得上是修行人。但修行并不是指整天诵经打坐,那些只是修行的形式罢了。

    所谓修行,即是学道,悟道,行道,证道的一个过程。修正自己的行为,使身心趋于正道,最终达到“与道合真”的境界。

    道贯万法,而演为三乘。初法以戒检心,以律检行,以存修静其内,以齐洁严其外。然渐进中道,习于无为,隳体黜聪,忘形绝念。而次登大乘之行,次来次灭,随念随忘,不滞有无,玄契中道。证此道者,炼凡以登仙,超俗而度世,凌倒景之上,享无穷之龄。天地有倾沦,而真道无渝坏,法音周普,拯度众生。

    修道的阶次有小乘、中乘、大乘三乘之分。因为人虽同禀于气,但所禀之气却有利钝与清浊的不同。

    有欲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地。禀中和滋液则贤圣而无为,禀浊乱之气则昏愚而多欲。苟能洗心易虑,澄欲含虚,则摄迹归本之人也。”因此,道虽贯万法,却因人而异,因时而宜,而有所不同。修道需要经历的阶段,可能达到的境界亦有不同,从而演为道教的小乘、中乘和大乘修炼之法。

    首先,修道之士要发起向道信善之心;其次,要有普渡之心,善待众生,引导别人与自己一同修道;第三,要寻访明师,无仙师的教导,修道之士不容易得道,所谓非师不度,非师不仙。

    第四,要在明师的指导下诵读道经,道经是修道之门径;第五,要出离凡尘入于道门,柔弱无争;第六,正式受戒成为道徒,谨防身口意三业造作恶业;第七,隐居山林,独处修心;第八,立志苦修,深信大道是“真法王”,能度众生,得道则能无生无死;第九,念经度人,以积善缘;第十,当以师父为真父母,唯师才能助我修法身致慧命。

    小乘法是修道之基础,在小乘法修习有得的情况下,修道之士才能“进中乘进修之法,后入大乘观行之法”。小乘之法为入门之法,

    小乘有为之法,以教初门。既得其门,渐以中乘之法,以熟其行”。认为小乘是修道方法中的有为法,也是入门的修习方法,目的在于教初门。所谓“初门”,即是指刚入道门的初地修行者。

    通过小乘法的修习,习道者才能奠定从凡觉悟,回向正道的基础。至于修炼小乘之法过程中应注意的方面,杜光庭亦有所研究,认为小乘修炼时要以戒律约束其心灵、以存神的方法安静其内心,以斋戒的方法庄重其外表。

    修道之人在修习小乘之法有所得的基础上,尚需以中乘之法修炼,以坚其志、熟其行,定其求道之心。 中乘之法有权实之分。杜光庭说:“夫教有权实两门,上士达识,以实教示之,自然冥合,中于道智。下士则以权教悟之,亦犹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之义耳。”

    因世人根性各不相同,圣人在中乘之法中的设教也有所不同,有为上士所说的实教,也有为下士所说的权教。世人根性有上下之分,圣人设教则有权实之别。上士利根,了通实教;中下之士,须示权门。

    所谓权教,主要指修道要因事制宜,随欲立教。钝根之人,因其禀气浊而杂,生性顽钝,智识不通,莫辨是非,不知善恶;贪性狠戾之人,则徇欲恣情,动陷罪缠,永乖人域。

    钝根之人因拘于智识,而不能辨别是非、善恶;贪性狠戾之人则因贪而起诸多**,以致迷失本性,争斗不息,与道日远。圣人怀救世之心,而设权教。先极其欲、张其强、肆其心、深其贪。

    “反者道之动”,心侈则养生太过,性强则祸起,多欲则神浊,极贪则殃生。世人因祸起殃生,导致种种痛苦。圣人在世人强烈要求出离种种痛苦的基础上,引导其修道,出离痛苦,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而言,权教分为摄心、摄性、摄欲、摄贪四门修道方法。圣人常善救物,俯念含灵,示以权门,令其自悟。故开四门权道,以摄化之。第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者,摄其心也。

    第二将欲弱之,必固强之者,摄其性也。第三将欲废之,必固兴之者,摄其欲也。第四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者,摄其贪也。夫心廉则道契,心侈则过生,因侈获过,自思获其廉矣,此歙其心之权矣。性弱则德全,性强则祸起,因强起祸,自思复其弱也,此伏性挫强之权也。

    寡欲则行清,多欲则神浊,欲深浊极,自思复其清矣,此废欲清神之权也。不贪则俭约,极贪则殃身,因贪获殃,自思复其俭矣,此修俭夺贪之权也。皆先极其侈心,使自困于贪欲,然后反性修道也”。

    世人容易犯心侈、性强、多欲、极贪的毛病,对于修道来说,这些都是障碍。要消除这些障碍,不能强令之断,而要顺其性而张之,由此产生种种痛苦与不便,世人不堪忍受痛苦,产生出离痛苦之心,于是,圣人诱之使修道。

    权教主要侧重于摄心、摄性、摄欲、摄贪,由此可见,圣人之设权教,实是让世人去奢从俭,去伪从真,去有欲有为,行无欲无为,使世人反性修道,入于教门。

章节目录

他有一剑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剑仙魏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一百三十五章 真正的修行-剑仙诀下载,他有一剑,笔趣阁并收藏他有一剑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