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知道对方是大才,涂山就不找樊韵,直接问蒋琬了。
蒋琬的态度很敷衍,只是承认安排有人专门负责迁徙人口的事,但却拒绝详谈。
看来,这位名士认可的是樊韵,不是自己。
另一个时间,涂山找到樊韵,再次询问,樊韵透露,迁徙之事,是从牙行入手的;人口主要来自豫州和扬州,自九江、建业、庐江的方向,顺着长江过来的。
涂山就问了一下负责这方面的人是哪位,樊韵回答,是徐州琅邪莒县人,名叫徐盛。
乖乖,又一个三国名人!
徐盛这人,在原剧情中,能够独领一军,临机决断,通常能胜。
如果说,吕岱的独当一面是防守,那么徐盛的独当一面就是进攻。
涂山没去找徐盛。这是因为,涂山猜测,那徐盛此时肯定跟蒋琬一样,也是认可樊韵,没认可自己。
那没关系,自己的长期目标本来是投靠刘备,又没想当皇帝。
192年,桂阳开荒造田基本完成,但开发并没有终止,而是转向两个方向。
一是向大山深处找平地,继续开发田地。
二是直接查勘大山,开发药材种植区域和各种矿区。
涂山并没有将现代工业技术带到三国,只是指出了煤。另外,还弄了一下上个任务弄过的石灰石矿。
铁矿,从开采到冶炼,三国时期已经基本成熟。
下面,只讲煤矿和石灰石矿。
煤矿
美国最早的商业煤矿位于维吉尼亚州的dlothian,1748年开始开采。
煤炭成为18世纪工业革命中的主要能量来源,蒸汽火车、蒸汽船等开始成为工业国家中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同时炼钢业也需要大量的煤矿。
三国时期,自然远远早于18世纪。这个时期,根本就没有煤矿开采。
第一问:难道三国时期没有煤?那自然是有的。
第二问:难道三国时期没人发现煤矿。大家都知道,煤矿分为井工煤矿和露天煤矿。后者,露天,并且还成片成片的,怎么可能没人发现。
两问之后,我们就知道了,没有开采煤矿,是因为人们并不知道煤矿有用。
涂山告诉樊韵,煤矿有用,当然不是用“说”的方式。
上个任务,涂山曾经负责在崇山峻岭间规划道路,这个任务里,也做了相似的事情。因而涂山发现露天煤矿,很正常。
早在190年冬天的时候,涂山就挖了些煤炭,专门改了个小灶,把煤炭用上了。
樊韵见了,大为惊奇。涂山就讲出了相关的道理。并且还把火熄了,把灶里的炉桥展示给樊韵看。
炉桥很简单,起的作用,就是把煤炭架起来;它的要领,就是要通风。
关键还是煤炭。黑黑的石头,居然可以烧,并且远比木材耐烧,烧出的温度也可以更高。
樊韵知道之后,转天就让士兵开采露天煤炭,并且安排铁匠生产炉桥。
几个月之后,桂阳郡百姓生活领域就普及了煤炭。
到192年,荆南四郡的民众生活领域,全都普及了煤炭。
生活领域普及煤炭之后,必然会延伸到生产领域。
对,就是铁匠铺。煤炭那么好烧,当然也为改烧煤。
铁匠铺跟居民,需求是不同的。居民,有火能烧水就行了。这年代,炒菜还不流行。
铁匠铺则要把铁矿石烧熔。
熔,原本指的是,用高温使固体物质转变为液体。但现实的问题是,木材燃烧,真的到不了那个温度。
于是乎,此前的烧熔,其实只是烧软。
烧软了,再用铁锤击打,所谓千锤百炼,就是这样“不得不”产生的。
由此,我们还可以知道,那种原始落后的条件下制造出来的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质量并不咋样。
回过头来,继续讲铁匠铺烧煤。
一开始,铁匠们想的,也仅仅是木改煤,并没有多想。
因为没有多想,所以炉膛,还是烧木材时候那么大。
现在,里面都是煤了,那温度,刷刷刷的就突破了1000度。
不止烧软,而且很快就烧红了。
烧红的同时,里面的杂质也被烧掉一些。
铁匠们一看,不行,得改。
同样是两个方向,一是改小,一是改大,指的都是炉膛。
这样,就产生了中低温,和高温两类不同的铁炉。高温主要用来溶炼矿石,中低温主要用来精制铁器。
然后,铁匠们就发现,生产出来的铁器制品,品质高了许多。
这品质高了许多的铁器制品,又提供了再次加工的可能性。
在此之前,铁器制品,就是锤炼件。如今,就不一样了。
需要举例说明了。
标的物品:青龙偃月刀。
演义说: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
尺寸呢:据后世考察,刀长九尺五寸。三国时候的一尺合今24.2c接近英尺。换算之后得知长度为229.9c
这里问的是:那刀,是一次性铸造的吗?
如果是,再加上当时的矿石并不能完全烧熔,哪来那么大一块矿石呢?如果真有长度为229.9c矿石,它的厚度和宽度如果小了,就无法支撑它的运输;但它的厚度和宽度如果合格,它的重量是多少?
长2.299米乘以0.5米宽乘以0.5米厚再乘以3.3(铁矿石的比重是3.3~6.5)等于2吨。
2吨重的整块矿石,铁匠炉能够均匀加热吗?铁匠能够顺利地把矿石翻转吗?
所以,打造青龙偃月刀,用的并不是一整块矿石,而是一小块一小块的矿石,经铁匠的手,打在一起的。
这样的拼凑式打造,那刀的质量,可想而知。
还有,是不是大地方的名匠制造呢?
“中山大商:一名张世平,一名苏双”;这就是二客。
“二客大喜,愿将良马五十匹相送;又赠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以资器用。”
“玄德谢别二客,便命良匠打造双股剑。云长造青龙偃月刀……”
于是可知,所谓“良匠”,就是桃园附近铁匠铺的工匠。
附近有没有大城市?“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
拼凑式打造,并且工匠还不咋的,所以,青龙偃月刀质量不行。
切换到荆南,烧煤改膛之后的铁匠铺。
铁矿石的熔炼,这边就是完全烧化了的,绝对烧成了液体,清除的杂质更多。
然后,铸造的时候,就可以做到一次成模,并且模具更精良。
模具,其实就是上几次的成品成品精良,就会促成模具改造;模具改造,又反馈于成品制造。
其它的暂且不讲,质量就已经高出许多了。
其它的,若是讲呢?
像青龙偃月刀这种大家伙,需要的人,是不怎么多的。
更多的需要,是普通大刀。刀身没有那么大,刀柄也没有那么长。
因此,从大规模制造的角度出发,适宜一分为二,刀身和刀柄分别制造。
制造之后,两者要结合在一起。怎么结合?自然是凹凸相对,榫卯结交。
凸这边好说,多生产一块就是了。凹那边,则需要弄出一个洞。
不能再加工的铁器,怎么弄那个洞?好吧,大的洞,还是弄得出来的,譬如锄头。
但小的孔洞呢?譬如铁铲。
请搜一下铁铲图片,注意有柄的那种。铲头与柄的结合,就有个洞。那个洞不大,但比较长。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难道也是铸造?
当然不是,就是跟铲头一起,成片状,生产出来的。然后,像纸一样,弯曲成圆,最终就形成了长洞。
然后,还没完。
木柄插进去,再怎么插得好,今后都有脱出或转动的可能。
为了防止出现脱出或转动的情况,就需要再打至少一个小孔,加入一颗螺丝钉、或者铁钉、或者铆钉,进行固定。
最后打的那个小孔,现代,通常用电钻。三国时期,直接用刚性铁钉(相当于水泥钉)硬打,也是可以的。
这样,成品的使用过程中,木柄不会脱落,也不会在铲头那个孔洞里面转动。
稍稍总结一下就是:煤的使用,煤矿的开采,使得冶铁温度升高,铁器成品更精良。
铁器精良,好处很多。军事上,可以批量生产刀剑,并且那些刀剑都不包括“柄”。“柄”可以由协作的另一个工厂去生产。
如果还不清楚效果的话,再说直观点荆南的一把刀,相比外界,用铁更少,但刀身质量却更高。
石灰石矿
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caco3),是生产水泥的最主要成分。但三国时期,用得上的,只有石灰。
石灰(cao)是石灰石矿,在高温下煅烧而得。caco3→cao+co2↑
有煤,这一步才得以实现。
石灰,也叫生石灰,加水,生成熟石灰。cao+h2o→ca(oh)2
这一步,会释放大量的热,并且体积增大一到两倍(体积乘以2到3)。
熟石灰,也叫石灰膏、石灰浆。
它的干燥收缩比、较大,因此在现代,除粉刷以外,一般不会单独使用。
收缩比、较大,还不算严重;严重的是,局部还会产生较大的体积膨胀,致使硬化后的石灰制品表面产生鼓包、崩裂等现象,极大的影响制品强度。
那种局面体积膨胀,工程上称为“爆灰”、“鼓胞”、“玉米花”等。
水泥生产过程中,这种现象,叫安定性不好。对其抑制,主要是控制游离钙。
游离钙,实际是游离氧化钙,指没有以化合物状态存在、而是以游离状态存在的氧化钙,又称游离石灰(f-cao)。
有很多方法,控制游离钙。
三国时期能够用到的,只能是添加混合材料。
加砂,变石灰浆为石灰砂浆,然后可以用于抹灰和砌筑。
加粘土、再加砂,变为三合土。其中,砂,也可以用石屑、铁矿渣、煤矿渣等代替。
三合土,品质比石灰砂浆更低,但土不值钱,所以价值更便宜。可用于建筑物的基础地面和道路施工。
有人误把“三合土”当作“山河土”,只是小问题。
现代混凝土,一个字表示是砼(tong),人工石、人造石的意思。科学的解释,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实际指用水泥、砂、石作集料;与水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
混凝土中的石,以破碎之后的鹅卵石块(不存在经脉走向)较优。
看了混凝土,再看三合土,混凝土是水泥、砂、石,加水;三合土是石灰、土、砂,加水。内容都是差不多的。
三合土之所以是加土,而不是加石,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石灰不如水泥。
荆南开采石灰石矿,就是用来搞建筑。修房子、修路、修水渠。
当然,还可以消化铁矿渣、煤矿渣。
上个任务,公冶方仪搞了砖窑。这个任务,涂山自然也要搞。
砖,分为烧结砖(主要指粘土砖)和非烧结砖(灰砂砖、粉煤灰砖等)两类。
非烧结砖,在电视上经常出现。就是把调好的灰浆注入模具,完全干燥之后,脱模就是砖。
烧结砖,指在非烧结砖的基础上,再烧一下,使之产生内部性、根本性的变化。
很明显,煤砖不能烧,灰砂砖不能烧。
煤不能烧,好理解。灰砂砖的主要成分是熟石灰ca(oh)2,一烧,还原成石灰石caco3还是小事,因体积收缩而使得砖块报废,就是大事了。
三国时期的条件,是得不到胶体碳酸钙成品的。
三国类的小说,涂山看得不多,也没什么可以照抄的办法。
涂山只是知道,搞钱不行,得搞物资。
这个观念的确立,靠的不是小说,而是政治课里面的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告诉涂山:突然挖出一笔财宝,对于个人来说,是财富;对全天下,并不是。
复杂的道理,就不讲了。
这儿只问,在一个封闭的荒岛,饥饿的人,挖到一堆金子,有什么用。
如果涂山弄出少量的玻璃香皂,百姓能用吗?
只能把玻璃香皂拿到京城去卖,然后买来各种物资,之后,荆南的百姓才能用。
但是,一往一返,关山万里,不够安全;并且京城还在西凉军阀的控制之下,卖的时候,很容易被西凉军阀控制。
之后,卖成了钱,又到哪里买物资?就关中那块地方(长安、弘农、洛阳等地),大量购买粮食,粮食绝对会被炒成天价。
到哪里买了粮食,哪里的百姓就大量饿死。那绝不是任务者应该干的事。
所以涂山不搞钱,只搞具体的东西。
东西也不多,除了开荒造田之外,绝对新的,就只有煤矿和石灰石矿。
只不过,间接推动的,则是荆南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蒋琬的态度很敷衍,只是承认安排有人专门负责迁徙人口的事,但却拒绝详谈。
看来,这位名士认可的是樊韵,不是自己。
另一个时间,涂山找到樊韵,再次询问,樊韵透露,迁徙之事,是从牙行入手的;人口主要来自豫州和扬州,自九江、建业、庐江的方向,顺着长江过来的。
涂山就问了一下负责这方面的人是哪位,樊韵回答,是徐州琅邪莒县人,名叫徐盛。
乖乖,又一个三国名人!
徐盛这人,在原剧情中,能够独领一军,临机决断,通常能胜。
如果说,吕岱的独当一面是防守,那么徐盛的独当一面就是进攻。
涂山没去找徐盛。这是因为,涂山猜测,那徐盛此时肯定跟蒋琬一样,也是认可樊韵,没认可自己。
那没关系,自己的长期目标本来是投靠刘备,又没想当皇帝。
192年,桂阳开荒造田基本完成,但开发并没有终止,而是转向两个方向。
一是向大山深处找平地,继续开发田地。
二是直接查勘大山,开发药材种植区域和各种矿区。
涂山并没有将现代工业技术带到三国,只是指出了煤。另外,还弄了一下上个任务弄过的石灰石矿。
铁矿,从开采到冶炼,三国时期已经基本成熟。
下面,只讲煤矿和石灰石矿。
煤矿
美国最早的商业煤矿位于维吉尼亚州的dlothian,1748年开始开采。
煤炭成为18世纪工业革命中的主要能量来源,蒸汽火车、蒸汽船等开始成为工业国家中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同时炼钢业也需要大量的煤矿。
三国时期,自然远远早于18世纪。这个时期,根本就没有煤矿开采。
第一问:难道三国时期没有煤?那自然是有的。
第二问:难道三国时期没人发现煤矿。大家都知道,煤矿分为井工煤矿和露天煤矿。后者,露天,并且还成片成片的,怎么可能没人发现。
两问之后,我们就知道了,没有开采煤矿,是因为人们并不知道煤矿有用。
涂山告诉樊韵,煤矿有用,当然不是用“说”的方式。
上个任务,涂山曾经负责在崇山峻岭间规划道路,这个任务里,也做了相似的事情。因而涂山发现露天煤矿,很正常。
早在190年冬天的时候,涂山就挖了些煤炭,专门改了个小灶,把煤炭用上了。
樊韵见了,大为惊奇。涂山就讲出了相关的道理。并且还把火熄了,把灶里的炉桥展示给樊韵看。
炉桥很简单,起的作用,就是把煤炭架起来;它的要领,就是要通风。
关键还是煤炭。黑黑的石头,居然可以烧,并且远比木材耐烧,烧出的温度也可以更高。
樊韵知道之后,转天就让士兵开采露天煤炭,并且安排铁匠生产炉桥。
几个月之后,桂阳郡百姓生活领域就普及了煤炭。
到192年,荆南四郡的民众生活领域,全都普及了煤炭。
生活领域普及煤炭之后,必然会延伸到生产领域。
对,就是铁匠铺。煤炭那么好烧,当然也为改烧煤。
铁匠铺跟居民,需求是不同的。居民,有火能烧水就行了。这年代,炒菜还不流行。
铁匠铺则要把铁矿石烧熔。
熔,原本指的是,用高温使固体物质转变为液体。但现实的问题是,木材燃烧,真的到不了那个温度。
于是乎,此前的烧熔,其实只是烧软。
烧软了,再用铁锤击打,所谓千锤百炼,就是这样“不得不”产生的。
由此,我们还可以知道,那种原始落后的条件下制造出来的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质量并不咋样。
回过头来,继续讲铁匠铺烧煤。
一开始,铁匠们想的,也仅仅是木改煤,并没有多想。
因为没有多想,所以炉膛,还是烧木材时候那么大。
现在,里面都是煤了,那温度,刷刷刷的就突破了1000度。
不止烧软,而且很快就烧红了。
烧红的同时,里面的杂质也被烧掉一些。
铁匠们一看,不行,得改。
同样是两个方向,一是改小,一是改大,指的都是炉膛。
这样,就产生了中低温,和高温两类不同的铁炉。高温主要用来溶炼矿石,中低温主要用来精制铁器。
然后,铁匠们就发现,生产出来的铁器制品,品质高了许多。
这品质高了许多的铁器制品,又提供了再次加工的可能性。
在此之前,铁器制品,就是锤炼件。如今,就不一样了。
需要举例说明了。
标的物品:青龙偃月刀。
演义说: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
尺寸呢:据后世考察,刀长九尺五寸。三国时候的一尺合今24.2c接近英尺。换算之后得知长度为229.9c
这里问的是:那刀,是一次性铸造的吗?
如果是,再加上当时的矿石并不能完全烧熔,哪来那么大一块矿石呢?如果真有长度为229.9c矿石,它的厚度和宽度如果小了,就无法支撑它的运输;但它的厚度和宽度如果合格,它的重量是多少?
长2.299米乘以0.5米宽乘以0.5米厚再乘以3.3(铁矿石的比重是3.3~6.5)等于2吨。
2吨重的整块矿石,铁匠炉能够均匀加热吗?铁匠能够顺利地把矿石翻转吗?
所以,打造青龙偃月刀,用的并不是一整块矿石,而是一小块一小块的矿石,经铁匠的手,打在一起的。
这样的拼凑式打造,那刀的质量,可想而知。
还有,是不是大地方的名匠制造呢?
“中山大商:一名张世平,一名苏双”;这就是二客。
“二客大喜,愿将良马五十匹相送;又赠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以资器用。”
“玄德谢别二客,便命良匠打造双股剑。云长造青龙偃月刀……”
于是可知,所谓“良匠”,就是桃园附近铁匠铺的工匠。
附近有没有大城市?“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
拼凑式打造,并且工匠还不咋的,所以,青龙偃月刀质量不行。
切换到荆南,烧煤改膛之后的铁匠铺。
铁矿石的熔炼,这边就是完全烧化了的,绝对烧成了液体,清除的杂质更多。
然后,铸造的时候,就可以做到一次成模,并且模具更精良。
模具,其实就是上几次的成品成品精良,就会促成模具改造;模具改造,又反馈于成品制造。
其它的暂且不讲,质量就已经高出许多了。
其它的,若是讲呢?
像青龙偃月刀这种大家伙,需要的人,是不怎么多的。
更多的需要,是普通大刀。刀身没有那么大,刀柄也没有那么长。
因此,从大规模制造的角度出发,适宜一分为二,刀身和刀柄分别制造。
制造之后,两者要结合在一起。怎么结合?自然是凹凸相对,榫卯结交。
凸这边好说,多生产一块就是了。凹那边,则需要弄出一个洞。
不能再加工的铁器,怎么弄那个洞?好吧,大的洞,还是弄得出来的,譬如锄头。
但小的孔洞呢?譬如铁铲。
请搜一下铁铲图片,注意有柄的那种。铲头与柄的结合,就有个洞。那个洞不大,但比较长。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难道也是铸造?
当然不是,就是跟铲头一起,成片状,生产出来的。然后,像纸一样,弯曲成圆,最终就形成了长洞。
然后,还没完。
木柄插进去,再怎么插得好,今后都有脱出或转动的可能。
为了防止出现脱出或转动的情况,就需要再打至少一个小孔,加入一颗螺丝钉、或者铁钉、或者铆钉,进行固定。
最后打的那个小孔,现代,通常用电钻。三国时期,直接用刚性铁钉(相当于水泥钉)硬打,也是可以的。
这样,成品的使用过程中,木柄不会脱落,也不会在铲头那个孔洞里面转动。
稍稍总结一下就是:煤的使用,煤矿的开采,使得冶铁温度升高,铁器成品更精良。
铁器精良,好处很多。军事上,可以批量生产刀剑,并且那些刀剑都不包括“柄”。“柄”可以由协作的另一个工厂去生产。
如果还不清楚效果的话,再说直观点荆南的一把刀,相比外界,用铁更少,但刀身质量却更高。
石灰石矿
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caco3),是生产水泥的最主要成分。但三国时期,用得上的,只有石灰。
石灰(cao)是石灰石矿,在高温下煅烧而得。caco3→cao+co2↑
有煤,这一步才得以实现。
石灰,也叫生石灰,加水,生成熟石灰。cao+h2o→ca(oh)2
这一步,会释放大量的热,并且体积增大一到两倍(体积乘以2到3)。
熟石灰,也叫石灰膏、石灰浆。
它的干燥收缩比、较大,因此在现代,除粉刷以外,一般不会单独使用。
收缩比、较大,还不算严重;严重的是,局部还会产生较大的体积膨胀,致使硬化后的石灰制品表面产生鼓包、崩裂等现象,极大的影响制品强度。
那种局面体积膨胀,工程上称为“爆灰”、“鼓胞”、“玉米花”等。
水泥生产过程中,这种现象,叫安定性不好。对其抑制,主要是控制游离钙。
游离钙,实际是游离氧化钙,指没有以化合物状态存在、而是以游离状态存在的氧化钙,又称游离石灰(f-cao)。
有很多方法,控制游离钙。
三国时期能够用到的,只能是添加混合材料。
加砂,变石灰浆为石灰砂浆,然后可以用于抹灰和砌筑。
加粘土、再加砂,变为三合土。其中,砂,也可以用石屑、铁矿渣、煤矿渣等代替。
三合土,品质比石灰砂浆更低,但土不值钱,所以价值更便宜。可用于建筑物的基础地面和道路施工。
有人误把“三合土”当作“山河土”,只是小问题。
现代混凝土,一个字表示是砼(tong),人工石、人造石的意思。科学的解释,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实际指用水泥、砂、石作集料;与水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
混凝土中的石,以破碎之后的鹅卵石块(不存在经脉走向)较优。
看了混凝土,再看三合土,混凝土是水泥、砂、石,加水;三合土是石灰、土、砂,加水。内容都是差不多的。
三合土之所以是加土,而不是加石,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石灰不如水泥。
荆南开采石灰石矿,就是用来搞建筑。修房子、修路、修水渠。
当然,还可以消化铁矿渣、煤矿渣。
上个任务,公冶方仪搞了砖窑。这个任务,涂山自然也要搞。
砖,分为烧结砖(主要指粘土砖)和非烧结砖(灰砂砖、粉煤灰砖等)两类。
非烧结砖,在电视上经常出现。就是把调好的灰浆注入模具,完全干燥之后,脱模就是砖。
烧结砖,指在非烧结砖的基础上,再烧一下,使之产生内部性、根本性的变化。
很明显,煤砖不能烧,灰砂砖不能烧。
煤不能烧,好理解。灰砂砖的主要成分是熟石灰ca(oh)2,一烧,还原成石灰石caco3还是小事,因体积收缩而使得砖块报废,就是大事了。
三国时期的条件,是得不到胶体碳酸钙成品的。
三国类的小说,涂山看得不多,也没什么可以照抄的办法。
涂山只是知道,搞钱不行,得搞物资。
这个观念的确立,靠的不是小说,而是政治课里面的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告诉涂山:突然挖出一笔财宝,对于个人来说,是财富;对全天下,并不是。
复杂的道理,就不讲了。
这儿只问,在一个封闭的荒岛,饥饿的人,挖到一堆金子,有什么用。
如果涂山弄出少量的玻璃香皂,百姓能用吗?
只能把玻璃香皂拿到京城去卖,然后买来各种物资,之后,荆南的百姓才能用。
但是,一往一返,关山万里,不够安全;并且京城还在西凉军阀的控制之下,卖的时候,很容易被西凉军阀控制。
之后,卖成了钱,又到哪里买物资?就关中那块地方(长安、弘农、洛阳等地),大量购买粮食,粮食绝对会被炒成天价。
到哪里买了粮食,哪里的百姓就大量饿死。那绝不是任务者应该干的事。
所以涂山不搞钱,只搞具体的东西。
东西也不多,除了开荒造田之外,绝对新的,就只有煤矿和石灰石矿。
只不过,间接推动的,则是荆南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