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下台,此时神情激动无比,他呼唤侍者,此时也不做作,对周遭道:“都退去,解掉斧钺!”
“来人,给先生赐座!”
帷幕之后的人影悉数退散,项烁在程知远身后,全程旁听,几乎是把眼珠子都要瞪出来,咋舌不已!
这就是一张嘴说遍天下,但是程知远所说的可比当年张仪说楚怀王高明多了,张仪当年第一次说楚,用的其实是骗术,六百里商於之地啊,天下膏腴之土所在之一,更是西方屏障,楚国垂涎三尺,此时张仪来说,直接许诺,把楚怀王骗的是一愣一愣,连屈原的告诫都听不进去了。
贪婪使人蒙蔽见识,但程知远这番陈说利害,甚至是以“大势”,堂堂正正压人,云中君派人掳走秦王孙,正好借力打力!
“此乃驱虎吞狼,以逸待劳之计!”
项烁思考了一下,很快就眼睛锃亮,而此时楚王派遣人重新熬制的羹汤已经端上来,配合另外三条最新腌制的腊肉,加上一份雀尾鱼,足以说明楚王的诚恳。
这也是事先准备好的,所谓大鼎架起来,那就看说客能不能打动君王,打动不了自然就被烹杀了,打动的了,那么自然就有好酒好菜端上来,君王还会很高兴的和他同饮同食,以表示尊敬。
虚情假意的客套,此时不太合适,程知远这次给自己树立的人设就是一个极其“张狂”的人,故而在那些菜肴端上来的时候,便已径直入座,只与楚王交谈,其他人等,一概无视。
而那些臣子不少气的面色发情,他们站在两侧,中央大殿上,程知远单独一席,就这样大大方方的坐在这里,筷子夹起鲜嫩的鱼肉,送入嘴中咀嚼起来。
“正好上一次陈龙右偷偷入秦,那处的楚人基本上已经被抓捕起来,或许不少已经命丧三重泉下,不过剑宗调动,楚王肯定已经知道了,这都许多日......武胜关谈判,有此事在前,其实楚王便更安全了三分。”
“政治就是一场交换筹码的艺术,当一方没有筹码可以交换的时候,那就是下场的时间了,这个天下,不欢迎没有筹码的人。”
程知远心中计较,他可没有说强楚的意思,或者说,楚强不强,和他关系并不大,这一次主要是东皇太一给自己的下马威,这让程知远很不痛快。
既然你仗着地头蛇的优势,让我不痛快,那我就要割你点肉下来。
这是报复,而且是明目张胆利用王室,贵族,神明三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导致其中出现巨大裂痕,三方不齐心,神道被打压,东皇太一这次必然要出点血才能罢休了。
不过这时候,王殿外忽然又有一道声音高声传来!
“此法虽妙,但依旧稍有不足,在下有一言,可补程夫子之不足,使此事两全其美!”
那年轻人昂首阔步,迈入王殿,楚王在上,注视来者,而边上有两甲士上前把他拦住。
年轻人拜下,自我介绍道:“在下乃是屈献下大夫家中门客,庚氏如昼。”
庚桑楚在屈献门下时,用的依旧是庚氏,但是名字自称为如昼,这是把自己比作了仲尼,犹如太阳一般耀眼,而庚桑楚是一个极端的理想主义者,从他最开始聚集各家各派的人士,甚至把墨家的南方巨子都吸纳进入他的组织,就足以说明他那组织的恐怖性。
庚氏出自上古帝尧的时代,第二个来源是姬庾过,庾通为庚。
他自称是上古帝尧时代,第一支脉的庚氏,故而也没有人怀疑,没有人怀疑到“庚桑楚”这个名字上。
毕竟仙人世间只有五十二个,没有几个人会觉得自己恰好就遇到一个仙家,这种几率实在是太低,人间姓庚的那么多,怎么就偏偏怀疑他?
自然不可能。
而庚氏,其实很有意思,关于第一支脉庚氏的职业.....
楚王听闻,似乎是想起来了,对他道:“你是前五日,屈献与我说的,欲与我相见的那个门客?”
他说到这里,眼神闪烁起来,忽然眉头深深皱了起来。
当时屈献旁敲侧击,说自己有个门客,欲拯楚王于水火危急之中,欲见楚王言明神道之祸患,献以计策,当时楚王还不知道什么事情,便很不在意,因为从他继位至如今,已经很多人都献了抑神的政策,然而都是收效甚微。
一个门客,有什么大本事,就敢夸下海口,说要拯救自己于水火危难之中?
敢情这东皇太一是泥巴捏的,谁都能扑上来扇他两耳光子?
那这天帝当的可真是憋屈,自己咋不知道他怎么弱呢?
可把你牛逼坏了,要不要叉腰走两步?
楚王心中胡思乱想,便很不以为然,但见还是要见的,叽歪两句说不定就能得到什么灵感启发,于是随便约定了一个时间,却没想到没过两天就发生了掳掠秦王孙的事件。
诶呀,楚王现在想起来了,不由得心想,屈献这个门客怕不是铁嘴乌鸦,好事不讲尽讲坏的,还一语成谶,要不要拉出去杀了祭天?
楚王神色阴晴不定,然而此时,程知远忽然转头,他盯着这个年轻人,从他的身上,清晰的感觉到了“仙气”!
别家仙人登朝堂!
庚氏的仙人?
“庚桑楚!”
程知远一瞬间就想到了这个名字,当然,当初大获,方竖等剑客去阻拦程知远的车驾,并没有提及他们的“主人”是谁,庚桑楚这个人物也就不为程知远所知。
但是这不代表程知远不懂这个名字。
《庄子》虽然只剩下三十三篇,但很巧,庚桑楚篇并没有遗失,所以内容都是齐全的,上古仙人庚桑楚,这家伙是根正苗红的,和广成子一类的古仙。
虽然在书中,他自称并不是仙家。
想到这里,程知远忽然心中一动。
广成子.....遗失的篇章中,应该也有这位上古大仙?
“书里的传说和现实的人物不能对应,毕竟仙人已经换了一代又一代。”
“来人,给先生赐座!”
帷幕之后的人影悉数退散,项烁在程知远身后,全程旁听,几乎是把眼珠子都要瞪出来,咋舌不已!
这就是一张嘴说遍天下,但是程知远所说的可比当年张仪说楚怀王高明多了,张仪当年第一次说楚,用的其实是骗术,六百里商於之地啊,天下膏腴之土所在之一,更是西方屏障,楚国垂涎三尺,此时张仪来说,直接许诺,把楚怀王骗的是一愣一愣,连屈原的告诫都听不进去了。
贪婪使人蒙蔽见识,但程知远这番陈说利害,甚至是以“大势”,堂堂正正压人,云中君派人掳走秦王孙,正好借力打力!
“此乃驱虎吞狼,以逸待劳之计!”
项烁思考了一下,很快就眼睛锃亮,而此时楚王派遣人重新熬制的羹汤已经端上来,配合另外三条最新腌制的腊肉,加上一份雀尾鱼,足以说明楚王的诚恳。
这也是事先准备好的,所谓大鼎架起来,那就看说客能不能打动君王,打动不了自然就被烹杀了,打动的了,那么自然就有好酒好菜端上来,君王还会很高兴的和他同饮同食,以表示尊敬。
虚情假意的客套,此时不太合适,程知远这次给自己树立的人设就是一个极其“张狂”的人,故而在那些菜肴端上来的时候,便已径直入座,只与楚王交谈,其他人等,一概无视。
而那些臣子不少气的面色发情,他们站在两侧,中央大殿上,程知远单独一席,就这样大大方方的坐在这里,筷子夹起鲜嫩的鱼肉,送入嘴中咀嚼起来。
“正好上一次陈龙右偷偷入秦,那处的楚人基本上已经被抓捕起来,或许不少已经命丧三重泉下,不过剑宗调动,楚王肯定已经知道了,这都许多日......武胜关谈判,有此事在前,其实楚王便更安全了三分。”
“政治就是一场交换筹码的艺术,当一方没有筹码可以交换的时候,那就是下场的时间了,这个天下,不欢迎没有筹码的人。”
程知远心中计较,他可没有说强楚的意思,或者说,楚强不强,和他关系并不大,这一次主要是东皇太一给自己的下马威,这让程知远很不痛快。
既然你仗着地头蛇的优势,让我不痛快,那我就要割你点肉下来。
这是报复,而且是明目张胆利用王室,贵族,神明三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导致其中出现巨大裂痕,三方不齐心,神道被打压,东皇太一这次必然要出点血才能罢休了。
不过这时候,王殿外忽然又有一道声音高声传来!
“此法虽妙,但依旧稍有不足,在下有一言,可补程夫子之不足,使此事两全其美!”
那年轻人昂首阔步,迈入王殿,楚王在上,注视来者,而边上有两甲士上前把他拦住。
年轻人拜下,自我介绍道:“在下乃是屈献下大夫家中门客,庚氏如昼。”
庚桑楚在屈献门下时,用的依旧是庚氏,但是名字自称为如昼,这是把自己比作了仲尼,犹如太阳一般耀眼,而庚桑楚是一个极端的理想主义者,从他最开始聚集各家各派的人士,甚至把墨家的南方巨子都吸纳进入他的组织,就足以说明他那组织的恐怖性。
庚氏出自上古帝尧的时代,第二个来源是姬庾过,庾通为庚。
他自称是上古帝尧时代,第一支脉的庚氏,故而也没有人怀疑,没有人怀疑到“庚桑楚”这个名字上。
毕竟仙人世间只有五十二个,没有几个人会觉得自己恰好就遇到一个仙家,这种几率实在是太低,人间姓庚的那么多,怎么就偏偏怀疑他?
自然不可能。
而庚氏,其实很有意思,关于第一支脉庚氏的职业.....
楚王听闻,似乎是想起来了,对他道:“你是前五日,屈献与我说的,欲与我相见的那个门客?”
他说到这里,眼神闪烁起来,忽然眉头深深皱了起来。
当时屈献旁敲侧击,说自己有个门客,欲拯楚王于水火危急之中,欲见楚王言明神道之祸患,献以计策,当时楚王还不知道什么事情,便很不在意,因为从他继位至如今,已经很多人都献了抑神的政策,然而都是收效甚微。
一个门客,有什么大本事,就敢夸下海口,说要拯救自己于水火危难之中?
敢情这东皇太一是泥巴捏的,谁都能扑上来扇他两耳光子?
那这天帝当的可真是憋屈,自己咋不知道他怎么弱呢?
可把你牛逼坏了,要不要叉腰走两步?
楚王心中胡思乱想,便很不以为然,但见还是要见的,叽歪两句说不定就能得到什么灵感启发,于是随便约定了一个时间,却没想到没过两天就发生了掳掠秦王孙的事件。
诶呀,楚王现在想起来了,不由得心想,屈献这个门客怕不是铁嘴乌鸦,好事不讲尽讲坏的,还一语成谶,要不要拉出去杀了祭天?
楚王神色阴晴不定,然而此时,程知远忽然转头,他盯着这个年轻人,从他的身上,清晰的感觉到了“仙气”!
别家仙人登朝堂!
庚氏的仙人?
“庚桑楚!”
程知远一瞬间就想到了这个名字,当然,当初大获,方竖等剑客去阻拦程知远的车驾,并没有提及他们的“主人”是谁,庚桑楚这个人物也就不为程知远所知。
但是这不代表程知远不懂这个名字。
《庄子》虽然只剩下三十三篇,但很巧,庚桑楚篇并没有遗失,所以内容都是齐全的,上古仙人庚桑楚,这家伙是根正苗红的,和广成子一类的古仙。
虽然在书中,他自称并不是仙家。
想到这里,程知远忽然心中一动。
广成子.....遗失的篇章中,应该也有这位上古大仙?
“书里的传说和现实的人物不能对应,毕竟仙人已经换了一代又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