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乐天一手说你们不要再夸我了,我要你们批评我,我要进步。一手解释清楚,要把一千多个被告的官吏全部集中到总理御史衙门来审问的原因和目的以及影响。
所以被说服的御史大人们最后都点头了,张御史说:“大人,你下令吧,会议结束后我们就下去安排。”
陈乐天点点头:“下发到各地的公文措辞不要太严厉,要尽量温和,不要用审问这类的词,要用配合调查,问问情况这样的说法。目的是让他们放松警惕,要是说的太严厉,他们可能会立刻跑路。”
“他们跑路的成本是很高的,拖家带口的话不现实,容易被百姓们围追堵截。而但凡是有一线希望,哪怕只是丢官,只要不是杀头,他们都能接受。跟抛弃老婆孩子亲人相比较,他们宁愿不要这官吏的位子。”陈乐天如此说。
当天上午,总理御史衙门由总理御史大人签发了一张面向蜀地三十座城的政令。
政令的内容是,限期十天,所有点到名字的官吏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成都。
一座城一道文书,三十座城三十道文书。
文书上列出了官吏的名字。
大到县令,小到狱卒,只要在名单上的就要来。
---
这天,巴中城的县令,也就是新任的韦县令收到了总理御史衙门发下来的政令。
韦县令把政令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不禁连连点头。心想,陈乐天真是太厉害了,如此雷厉风行之手段,简直是我等官吏学习的榜样啊。真是太奇怪了,他自小在京城商贾之家,家里也没有人做官,后来稍微大了些之后又去了北军军营中,根本就从来没有接触过吏治当官做吏的经历,但是为什么在被陛下委任为总理御史后,出-台的这些政策都是非常切合实际并且又非常有用的呢?真是太奇怪了?难道是那十位御史大人指点的?我不信,陈乐天绝不是那种要依靠别人来做决定的人啊.....
韦县令当然不会想到,从小在未知来信中早已看过了很多官场纷繁争斗的陈乐天,其真实的对于官场的理解,早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甚至连陈乐天自己也并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很厉害了。
毕竟他一直奉行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他从来不会以为光看看书就能懂得一个东西一件事了。所以他只把自己当做一个正在学习中的学习者。正如他接收到陛下的政令,封他为总理御史衙门的总理御史后,他第一反应就是质疑自己,就自己这水平能做巡抚这样的第一责任长官?这是开玩笑的吧。
直到他知道同时有十位御史台御史辅助他,他才心里稍安一些。
连陈乐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这些政令,在所有有心的官吏眼里看来,都不得不赞叹他这个年轻人的深察官场的风向啊。
所以韦县令想不明白想不通也就是太正常不过的事了。
巴中城作为这场蜀地风浪的起始之地,韦县令在总理御史衙门下的公文之上看到了二十六位官吏的姓名。他不知道其他城的情况,至少暂时是不知道的。在无从对比的情况下,他只能下意识的觉得二十六个人已经算不少了。
韦县令把这二十六人仔细的揣摩了片刻。他在坐上县令的位置之后,对于人事进行了非常大的调动。
毕竟县令大人在巴中城经营了这么多年,除了指挥使司里没有他的人,其他任何衙门,几乎都有县尊大人的人。
要知道曹琳曹县令之所以能掌握巴中城这么多年,要有多少人在帮他做事他才能做到如此的掌控力。
不过自从曹县令一倒,他往日里的那些明面上关系不错的人,十有**都来找韦县令投降了。
跟韦县令诉说他们在过去那些年来,是有多么的无奈。在曹琳的淫威之下他们不敢拒绝,只要一不听话就有性命之虞,更别说丢官那就更是不在话下了。
这些人充分的跟韦
县令表达出了自己绝对不是有意要做曹琳的狗腿子,而是无奈之举。只是为了保证自己一家老小的性命才不得不暂时性的听话。
至于韦县令在面对这些人的投降时,对不同的人则采取了不同的应对之策。
对于那些跟曹县令交情很深的,整个县衙都知道跟曹县令关系好的,整个巴中城很多人都知道他跟曹琳关系好的,这类曾经是曹琳的第一狗腿子们,韦县令是绝对不原谅。这些人他选择的是直接拒绝这些人的投降,不管他们在自己面前怎么哭诉,在县丞家门外怎么跪着不走,韦县令都是无动于衷,并且明确表态,你们这些人赶快辞官向乡亲们谢罪,或者主动来向本官投案自首,或许我还有可能原谅你们,如果不这样的话,想要通过送礼给我,就想要获得我的原谅,那我我与那前任曹县令又有什么区别!
如此一来的话,这些人基本上就断绝了从前任曹县令再跳到韦县令麾下的可能了。认罪当然是不可能的,无论这些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做过多少坏事,他们都绝对不可能主动来投案自首。难道他们还能过来跟韦县令主动说,我曾经干过什么什么人神共愤的事,韦县令你快把我抓起来杀头吧?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就算是抓到他们的把柄,他们也还要抵赖一下,当然不会忽然良心发现主动投案。
在韦县令的这种态度下,这一类人则多数都选择了辞官,辞官的上书文件上,这些人说的都是含糊不清的,说什么自己年纪大了不能胜任了,现在巴中城出了这么些事,自己已心灰意冷云云...
辞官后的他们至今仍然是心惊胆战小心翼翼的过着日子,有时候又担心县丞大人跟他们清算,有时候又后悔不该辞官,有官身在身上,自己就是不辞官韦县令又能把他们怎样呢,大不了韦县令说什么就做什么,难道韦县令还真的会把他们都告上朝廷吗?但是有时候又反过来想,还是辞了官好,我已经是平民了,你们也不能再追究我什么了...
所以被说服的御史大人们最后都点头了,张御史说:“大人,你下令吧,会议结束后我们就下去安排。”
陈乐天点点头:“下发到各地的公文措辞不要太严厉,要尽量温和,不要用审问这类的词,要用配合调查,问问情况这样的说法。目的是让他们放松警惕,要是说的太严厉,他们可能会立刻跑路。”
“他们跑路的成本是很高的,拖家带口的话不现实,容易被百姓们围追堵截。而但凡是有一线希望,哪怕只是丢官,只要不是杀头,他们都能接受。跟抛弃老婆孩子亲人相比较,他们宁愿不要这官吏的位子。”陈乐天如此说。
当天上午,总理御史衙门由总理御史大人签发了一张面向蜀地三十座城的政令。
政令的内容是,限期十天,所有点到名字的官吏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成都。
一座城一道文书,三十座城三十道文书。
文书上列出了官吏的名字。
大到县令,小到狱卒,只要在名单上的就要来。
---
这天,巴中城的县令,也就是新任的韦县令收到了总理御史衙门发下来的政令。
韦县令把政令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不禁连连点头。心想,陈乐天真是太厉害了,如此雷厉风行之手段,简直是我等官吏学习的榜样啊。真是太奇怪了,他自小在京城商贾之家,家里也没有人做官,后来稍微大了些之后又去了北军军营中,根本就从来没有接触过吏治当官做吏的经历,但是为什么在被陛下委任为总理御史后,出-台的这些政策都是非常切合实际并且又非常有用的呢?真是太奇怪了?难道是那十位御史大人指点的?我不信,陈乐天绝不是那种要依靠别人来做决定的人啊.....
韦县令当然不会想到,从小在未知来信中早已看过了很多官场纷繁争斗的陈乐天,其真实的对于官场的理解,早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甚至连陈乐天自己也并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很厉害了。
毕竟他一直奉行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他从来不会以为光看看书就能懂得一个东西一件事了。所以他只把自己当做一个正在学习中的学习者。正如他接收到陛下的政令,封他为总理御史衙门的总理御史后,他第一反应就是质疑自己,就自己这水平能做巡抚这样的第一责任长官?这是开玩笑的吧。
直到他知道同时有十位御史台御史辅助他,他才心里稍安一些。
连陈乐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这些政令,在所有有心的官吏眼里看来,都不得不赞叹他这个年轻人的深察官场的风向啊。
所以韦县令想不明白想不通也就是太正常不过的事了。
巴中城作为这场蜀地风浪的起始之地,韦县令在总理御史衙门下的公文之上看到了二十六位官吏的姓名。他不知道其他城的情况,至少暂时是不知道的。在无从对比的情况下,他只能下意识的觉得二十六个人已经算不少了。
韦县令把这二十六人仔细的揣摩了片刻。他在坐上县令的位置之后,对于人事进行了非常大的调动。
毕竟县令大人在巴中城经营了这么多年,除了指挥使司里没有他的人,其他任何衙门,几乎都有县尊大人的人。
要知道曹琳曹县令之所以能掌握巴中城这么多年,要有多少人在帮他做事他才能做到如此的掌控力。
不过自从曹县令一倒,他往日里的那些明面上关系不错的人,十有**都来找韦县令投降了。
跟韦县令诉说他们在过去那些年来,是有多么的无奈。在曹琳的淫威之下他们不敢拒绝,只要一不听话就有性命之虞,更别说丢官那就更是不在话下了。
这些人充分的跟韦
县令表达出了自己绝对不是有意要做曹琳的狗腿子,而是无奈之举。只是为了保证自己一家老小的性命才不得不暂时性的听话。
至于韦县令在面对这些人的投降时,对不同的人则采取了不同的应对之策。
对于那些跟曹县令交情很深的,整个县衙都知道跟曹县令关系好的,整个巴中城很多人都知道他跟曹琳关系好的,这类曾经是曹琳的第一狗腿子们,韦县令是绝对不原谅。这些人他选择的是直接拒绝这些人的投降,不管他们在自己面前怎么哭诉,在县丞家门外怎么跪着不走,韦县令都是无动于衷,并且明确表态,你们这些人赶快辞官向乡亲们谢罪,或者主动来向本官投案自首,或许我还有可能原谅你们,如果不这样的话,想要通过送礼给我,就想要获得我的原谅,那我我与那前任曹县令又有什么区别!
如此一来的话,这些人基本上就断绝了从前任曹县令再跳到韦县令麾下的可能了。认罪当然是不可能的,无论这些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做过多少坏事,他们都绝对不可能主动来投案自首。难道他们还能过来跟韦县令主动说,我曾经干过什么什么人神共愤的事,韦县令你快把我抓起来杀头吧?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就算是抓到他们的把柄,他们也还要抵赖一下,当然不会忽然良心发现主动投案。
在韦县令的这种态度下,这一类人则多数都选择了辞官,辞官的上书文件上,这些人说的都是含糊不清的,说什么自己年纪大了不能胜任了,现在巴中城出了这么些事,自己已心灰意冷云云...
辞官后的他们至今仍然是心惊胆战小心翼翼的过着日子,有时候又担心县丞大人跟他们清算,有时候又后悔不该辞官,有官身在身上,自己就是不辞官韦县令又能把他们怎样呢,大不了韦县令说什么就做什么,难道韦县令还真的会把他们都告上朝廷吗?但是有时候又反过来想,还是辞了官好,我已经是平民了,你们也不能再追究我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