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跨洋远征 第十八章 尊重对手(求票,求月票)-巨浪 5 潜射导弹
第六卷 跨洋远征 第十八章 尊重对手(求票,求月票)-巨浪 5 潜射导弹-巨浪-笔趣阁
巨浪
作者:闪烁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如果说,“果敢”号挨了“纳尔逊”号这个重量级对手一记重拳,被打得昏头转向,步履踉跄,还丢掉了一条胳膊,那么“纳尔逊”号就被六个身材矮小,行动快捷的刺客捅了八刀,而且刀刀致命。
短短一分钟内,八条鱼雷先后击中了“纳尔逊”号战列舰。
“纳尔逊”号因此获得了两个世界之最。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同一轮攻击中内被数量最多鱼雷击中的战列舰;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艘先被鱼雷击中,并且因此战沉的战列舰。
别说八条鱼雷,以“纳尔逊”级战列舰的水下防御能力,三条重型鱼雷就足够了。
可以说,水下防护性差,是所有“条约型战列舰”的通病。
要在三万五千吨的标准排水量之内,装上八门或者九门十六英寸或者四百毫米口径的主炮,并且使其航不低于以往的战列舰,还得保证其主装甲带,以及关键部位的防护装甲能够在常规交战距离内承受住自身主炮穿甲弹的轰击,所有“条约型战列舰”都得牺牲一些性能。
早期的“条约型战列舰”牺牲的几乎都是水下防护能力。
“纳尔逊”级就是典型代表,为了控制排水量,其主装甲带没有延伸到舰底。另外,还得利用独特的火炮布置方式减少防护区间,缩短主装甲带的长度。结果,有限的舰体空间不但减少了携带地燃油量。缩短了续航能力,还在设置防鱼雷隔舱方面遇到了不少的麻烦。即便在后来的改进之中,“纳尔逊”级也没有像“伊丽莎白女王”级那样,在舰体两侧增设防鱼雷隔舱。
当然,导致这一原因的不是排水量标,而是“纳尔逊”级的主机功率过低,如果加装防鱼雷隔舱,将大幅度增加排水量。增大航行阻力,从而使其原本就不算快的航降低到无法接受的程度。
当然,从根源上讲。这仍然是限制排水量导致的结果。
正是这些因素,英国海军一直不太重视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其在海军中地地位甚至不如“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因为在规避鱼雷的时候选择了右转向,所以这八条鱼雷全部击中了“纳尔逊”号左舷从舰尾到舰体中部这一段范围之内。*****
不用说,结果是灾难性的。
集中布置在舰尾地动力系统,以及推进系统最先遭殃。当然,位于舰尾左舷方向上的三座副炮炮塔也被殃及。
最严重地是,舰尾左侧舱室进水之后,即便向舰右侧舱室注水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即便能够使战舰恢复平衡,也会因为进水过多。导致战舰沉没。另外,主机停止运转之后,由主机带动的电机也就成了摆设,而没有电机提供的电力。抽水机就无法工作,也就无法将海水抽出去!
当然,在战斗之中,战舰失去动力就意味着灭亡。
只是,“纳尔逊”号的主炮并没有变成哑巴。即便在尾倾过了十度,舰几乎被抬离水面的情况下,战舰上的九门主炮还在出怒吼。
这既是海军英勇无畏的表现,同时也是“纳尔逊”号垂死地挣扎。
只是。这种挣扎多少都显得徒劳。没有主电力供应。^^^^炮塔只能依靠备用电机,而备用电机的功率相当有限。无法使炮塔全转动,甚至无法将弹药库内的炮弹及时提升上来。另外,在舰体严重尾倾的情况下,位于部地炮塔也难以瞄准目标。
“果敢”号上的四门主炮也在不断的开火,不断的将炮弹洒向“纳尔逊”号。另外,“果敢”号上所有能够指向舰方向的副炮与射炮也加入了战斗,将那些不足以击穿“纳尔逊”号的装甲,却能杀伤暴露在外的英国海军官兵的炮弹打了过去。
海面上,两头钢铁巨兽支撑着伤残地躯体,用仿佛无穷尽地炮火留下自己的印记。
英国海军官兵是值得敬佩地,即便到了最后关头,他们都没有离开战斗岗位,没有停止战斗,没有向对手低下高贵的头颅。
只是,在战场上越值得敬佩的敌人,越应该消灭!
四点过五分,也就在“纳尔逊”号中雷之后大概七分钟,从“果敢”号甲炮塔一号炮射出的一枚穿甲弹撕开了“纳尔逊”号b炮塔左侧的主装甲带,一路闯过了数道装甲隔舱,最后进入了“纳尔逊”号的主弹药舱。^^^^
剧烈的爆炸中,“纳尔逊”号高高抬起的舰从主弹药舱处整体断裂。
一万多吨重的舰砸落在海面上之后,仿佛仍然不愿意就此被永远掩埋在万顷碧波之下,又在海面上坚持了数分钟,然后才翘了起来,如同一副巨大的铁棺材,也如同一个致死都在傲视敌人的勇士一般,沉到了海面之下,沉入了数千米深的海底!
被“斩”之后,“纳尔逊”号的后半截舰体也没有立即沉没。
直到四点二十分左右,这截长达一百二十多米的舰体才翘起了**,露出了满目疮痍的舯部,带着数百具英国海军官兵的遗体,以及数百名来不及逃生的英国海军官兵,跟随先行一步的舰,沉入了数千米深的海底。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沉没之前,“纳尔逊”右舷尾部f2炮塔里的副炮还在开火!
这一幕,也让“果敢”号上的官兵肃然起敬。
数百年来,除了新近崛起的美国与日本海军之外,真正赢得了帝国海军尊重的就只有英国海军。****实际上,帝国海军从来不认为日本海军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对手,在更多的时候,帝国海军将日本海军视为跳梁小丑。另外,帝国海军也只是敬佩美国海军,或者是以一种看待暴户的眼光看待美国海军,而不是打心底尊重美国海军。
可以说,数百年来,英国海军既是帝国海军的“学生”,又是唯一能够与帝国海军抗衡的对手。如果没有英国海军,欧洲就不可能摆脱帝国的控制。如果没有英国海军,欧洲老牌列强就不可能与帝国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如果没有英国海军,欧洲就不可能有今日的强大。
能够赢得帝国海军的尊重,算得上是英国海军最大的“荣誉”吧。
就在“纳尔逊”号遭到“摧残”的时候,“罗德尼”号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四点不到,“南海”号就将交战距离缩短到了一万米之内,而且还在继续逼近。此时,“罗德尼”号上的三座主炮炮塔都被打掉了,就连其左舷上的三座副炮炮塔也被“南海”号的主炮一一点名。
没有了动力,没有了主要还击手段,“罗德尼”号变成了一艘“靶舰”。
四点二十四分,在连续挨了至少五十枚四百毫米穿甲弹之后,“罗德尼”号的主炮弹药舱被击中。与“纳尔逊”号一样,大爆炸中,“罗德尼”号从距离舰大概五分之二个舰长处断裂。
万幸的是,十分钟前,“罗德尼”号的代理舰长下达了弃舰的命令。
这至少让三百多名英国海军官兵避免了与“罗德尼”号一同葬身大海的结局。当然,这些英国海军官兵必须在战俘营里呆上好几年,直到战争结束,才被6续遣返。
四点半之前,“罗德尼”号就从海面上消失了。
可以说,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最终沉没的方式,暴露出了其最为严重,也是最有“创意”,最受争议的设计缺陷。
三座主炮全都置于舰,必然使三座主炮的弹舱集中在一起,结果就是一枚穿甲弹就有可能同时摧毁三座主炮,而集中设置的主炮弹舱不但难以增加防御隔舱,还导致主炮弹舱被击中之后,难以迅注水灭火,以免弹舱爆炸。
说白了,如果集中布置主炮能够提高战斗力,为什么帝国与美国海军的战列舰从来不采用这一设计,反而是法国海军,这支二流(一般只算得上是三流)海军热衷于这种设计,而英国海军也是因为受到条约的限制,而仅仅只在“纳尔逊”级战列舰上采用了这种设计方式呢?
当然,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便没有这个致命的设计缺陷,两艘“纳尔逊”级的命运也不会有多大的改变,区别只是沉没的度而已。如果站在海军官兵,特别是英国海军官兵的角度来看,早沉与晚沉却决定着成百上千名官兵的最终命运。
两艘战列舰上总共二千六百七十五名英国海军官兵,最终只有不到四百人获救!
这其中,有三百八十二人是“罗德尼”号的官兵,“纳尔逊”号上的英国海军官兵只有七人幸免于难。而且,这七人中有五人是了望员,另外二人是右舷射炮的炮手,他们都是在“纳尔逊”号被鱼雷击中的时候被震入海中,从而得以生还。
只是,战斗并没有就此结束。
就在白佑彬命令第62-5驱逐舰编队去打捞落水人员的时候,北面传来了炮声,而且是主力舰的主炮出的沉闷炮声。
短短一分钟内,八条鱼雷先后击中了“纳尔逊”号战列舰。
“纳尔逊”号因此获得了两个世界之最。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同一轮攻击中内被数量最多鱼雷击中的战列舰;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艘先被鱼雷击中,并且因此战沉的战列舰。
别说八条鱼雷,以“纳尔逊”级战列舰的水下防御能力,三条重型鱼雷就足够了。
可以说,水下防护性差,是所有“条约型战列舰”的通病。
要在三万五千吨的标准排水量之内,装上八门或者九门十六英寸或者四百毫米口径的主炮,并且使其航不低于以往的战列舰,还得保证其主装甲带,以及关键部位的防护装甲能够在常规交战距离内承受住自身主炮穿甲弹的轰击,所有“条约型战列舰”都得牺牲一些性能。
早期的“条约型战列舰”牺牲的几乎都是水下防护能力。
“纳尔逊”级就是典型代表,为了控制排水量,其主装甲带没有延伸到舰底。另外,还得利用独特的火炮布置方式减少防护区间,缩短主装甲带的长度。结果,有限的舰体空间不但减少了携带地燃油量。缩短了续航能力,还在设置防鱼雷隔舱方面遇到了不少的麻烦。即便在后来的改进之中,“纳尔逊”级也没有像“伊丽莎白女王”级那样,在舰体两侧增设防鱼雷隔舱。
当然,导致这一原因的不是排水量标,而是“纳尔逊”级的主机功率过低,如果加装防鱼雷隔舱,将大幅度增加排水量。增大航行阻力,从而使其原本就不算快的航降低到无法接受的程度。
当然,从根源上讲。这仍然是限制排水量导致的结果。
正是这些因素,英国海军一直不太重视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其在海军中地地位甚至不如“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因为在规避鱼雷的时候选择了右转向,所以这八条鱼雷全部击中了“纳尔逊”号左舷从舰尾到舰体中部这一段范围之内。*****
不用说,结果是灾难性的。
集中布置在舰尾地动力系统,以及推进系统最先遭殃。当然,位于舰尾左舷方向上的三座副炮炮塔也被殃及。
最严重地是,舰尾左侧舱室进水之后,即便向舰右侧舱室注水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即便能够使战舰恢复平衡,也会因为进水过多。导致战舰沉没。另外,主机停止运转之后,由主机带动的电机也就成了摆设,而没有电机提供的电力。抽水机就无法工作,也就无法将海水抽出去!
当然,在战斗之中,战舰失去动力就意味着灭亡。
只是,“纳尔逊”号的主炮并没有变成哑巴。即便在尾倾过了十度,舰几乎被抬离水面的情况下,战舰上的九门主炮还在出怒吼。
这既是海军英勇无畏的表现,同时也是“纳尔逊”号垂死地挣扎。
只是。这种挣扎多少都显得徒劳。没有主电力供应。^^^^炮塔只能依靠备用电机,而备用电机的功率相当有限。无法使炮塔全转动,甚至无法将弹药库内的炮弹及时提升上来。另外,在舰体严重尾倾的情况下,位于部地炮塔也难以瞄准目标。
“果敢”号上的四门主炮也在不断的开火,不断的将炮弹洒向“纳尔逊”号。另外,“果敢”号上所有能够指向舰方向的副炮与射炮也加入了战斗,将那些不足以击穿“纳尔逊”号的装甲,却能杀伤暴露在外的英国海军官兵的炮弹打了过去。
海面上,两头钢铁巨兽支撑着伤残地躯体,用仿佛无穷尽地炮火留下自己的印记。
英国海军官兵是值得敬佩地,即便到了最后关头,他们都没有离开战斗岗位,没有停止战斗,没有向对手低下高贵的头颅。
只是,在战场上越值得敬佩的敌人,越应该消灭!
四点过五分,也就在“纳尔逊”号中雷之后大概七分钟,从“果敢”号甲炮塔一号炮射出的一枚穿甲弹撕开了“纳尔逊”号b炮塔左侧的主装甲带,一路闯过了数道装甲隔舱,最后进入了“纳尔逊”号的主弹药舱。^^^^
剧烈的爆炸中,“纳尔逊”号高高抬起的舰从主弹药舱处整体断裂。
一万多吨重的舰砸落在海面上之后,仿佛仍然不愿意就此被永远掩埋在万顷碧波之下,又在海面上坚持了数分钟,然后才翘了起来,如同一副巨大的铁棺材,也如同一个致死都在傲视敌人的勇士一般,沉到了海面之下,沉入了数千米深的海底!
被“斩”之后,“纳尔逊”号的后半截舰体也没有立即沉没。
直到四点二十分左右,这截长达一百二十多米的舰体才翘起了**,露出了满目疮痍的舯部,带着数百具英国海军官兵的遗体,以及数百名来不及逃生的英国海军官兵,跟随先行一步的舰,沉入了数千米深的海底。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沉没之前,“纳尔逊”右舷尾部f2炮塔里的副炮还在开火!
这一幕,也让“果敢”号上的官兵肃然起敬。
数百年来,除了新近崛起的美国与日本海军之外,真正赢得了帝国海军尊重的就只有英国海军。****实际上,帝国海军从来不认为日本海军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对手,在更多的时候,帝国海军将日本海军视为跳梁小丑。另外,帝国海军也只是敬佩美国海军,或者是以一种看待暴户的眼光看待美国海军,而不是打心底尊重美国海军。
可以说,数百年来,英国海军既是帝国海军的“学生”,又是唯一能够与帝国海军抗衡的对手。如果没有英国海军,欧洲就不可能摆脱帝国的控制。如果没有英国海军,欧洲老牌列强就不可能与帝国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如果没有英国海军,欧洲就不可能有今日的强大。
能够赢得帝国海军的尊重,算得上是英国海军最大的“荣誉”吧。
就在“纳尔逊”号遭到“摧残”的时候,“罗德尼”号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四点不到,“南海”号就将交战距离缩短到了一万米之内,而且还在继续逼近。此时,“罗德尼”号上的三座主炮炮塔都被打掉了,就连其左舷上的三座副炮炮塔也被“南海”号的主炮一一点名。
没有了动力,没有了主要还击手段,“罗德尼”号变成了一艘“靶舰”。
四点二十四分,在连续挨了至少五十枚四百毫米穿甲弹之后,“罗德尼”号的主炮弹药舱被击中。与“纳尔逊”号一样,大爆炸中,“罗德尼”号从距离舰大概五分之二个舰长处断裂。
万幸的是,十分钟前,“罗德尼”号的代理舰长下达了弃舰的命令。
这至少让三百多名英国海军官兵避免了与“罗德尼”号一同葬身大海的结局。当然,这些英国海军官兵必须在战俘营里呆上好几年,直到战争结束,才被6续遣返。
四点半之前,“罗德尼”号就从海面上消失了。
可以说,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最终沉没的方式,暴露出了其最为严重,也是最有“创意”,最受争议的设计缺陷。
三座主炮全都置于舰,必然使三座主炮的弹舱集中在一起,结果就是一枚穿甲弹就有可能同时摧毁三座主炮,而集中设置的主炮弹舱不但难以增加防御隔舱,还导致主炮弹舱被击中之后,难以迅注水灭火,以免弹舱爆炸。
说白了,如果集中布置主炮能够提高战斗力,为什么帝国与美国海军的战列舰从来不采用这一设计,反而是法国海军,这支二流(一般只算得上是三流)海军热衷于这种设计,而英国海军也是因为受到条约的限制,而仅仅只在“纳尔逊”级战列舰上采用了这种设计方式呢?
当然,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便没有这个致命的设计缺陷,两艘“纳尔逊”级的命运也不会有多大的改变,区别只是沉没的度而已。如果站在海军官兵,特别是英国海军官兵的角度来看,早沉与晚沉却决定着成百上千名官兵的最终命运。
两艘战列舰上总共二千六百七十五名英国海军官兵,最终只有不到四百人获救!
这其中,有三百八十二人是“罗德尼”号的官兵,“纳尔逊”号上的英国海军官兵只有七人幸免于难。而且,这七人中有五人是了望员,另外二人是右舷射炮的炮手,他们都是在“纳尔逊”号被鱼雷击中的时候被震入海中,从而得以生还。
只是,战斗并没有就此结束。
就在白佑彬命令第62-5驱逐舰编队去打捞落水人员的时候,北面传来了炮声,而且是主力舰的主炮出的沉闷炮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