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斯的分析并没有错,至少是在最初的时候,包括白华伟在内,大家都认为,在西边偷袭了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是第52特混舰队,第51特混舰队冲在最前面,离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更近。
这里,其实跟海军司令部提供的一份情报有关。
在第六十一特混舰队遇袭后,准确说是遭到第一波攻击之后,海军司令部就发了一份电报给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提到在防空作战当中拦截了一支纽兰舰队的攻击机群,而另外一支攻击机群浑水摸鱼,突破了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防空网,袭击了“刘向真”号,并且重创了这艘航母。
显然,关键就是攻击机群的数量。
至少从海军司令部的电报看,纽兰舰队出动了2支攻击机群,因此更加有可能是第52特混舰队。
接下来的战斗,变相证明了这个推测。
在第二轮攻击当中,充当主力的不再是舰载航空兵,变成了纽兰空军的轰炸机,使用的远程重型反舰导弹。
由此不难想到,纽兰舰队没有更多舰载机可用。
不然的话,为什么要耽搁几小时等待空军的轰炸机?
如果连续发动两轮攻击,那么在13日的凌晨,战斗就已经结束,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两艘航母都将在劫难逃。
耽搁几个小时,给了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充足的准备时间。
关键还有,帝国海军利用这几个小时发起一轮反击,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战斗机在反击行动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如果连续遭到攻击,反击自然是无从谈起。
正是如此,白华伟、刘尊岭与江文龙等人才认定留下断后的是第52特混舰队,冲在前面的是第51特混舰队。
这意味着,纽兰海军已经放弃了攻打霍瓦依群岛的作战行动。
其实,帝国海军组织发起的反击行动也变相证明了这个判断。
在13日上午,收到由海军司令部发来的战报,得知纽兰海军把登陆舰队一分为二,在12日夜间被干掉的是由民船组成的运输船队,在此后发起的反击行动中,替特混舰队挡了枪的才是登陆舰队,白华伟等人立即想到,纽兰海军在取胜无望的情况下,不得不停止进攻行动。
不然的话,也没必要让登陆舰队一分为二。
关键还有,登陆舰队跟随断后的特混舰队撤退。
换种方式来说,断后的那支特混舰队,很有可能就是受登陆舰队所累,毕竟登陆舰的航速都不快。
为了掩护登陆舰队,断后的特混舰队也就只能降低速度。
那么,就更加有可能是第52特混舰队了。
说得简单一点,如果主要任务是掩护登陆舰队撤退,留下第52特混舰队就足够了,没有必要搭上第51特混舰队。
不过,这只是对战场局势做出的推测。
不管冲在前面的是哪支特混舰队,第四十一特混舰队都得迎上去,白华伟在12日夜间就做出了决定。
此后,第四十一特混舰队一直以30节的航速向西疾驰。
按最初的设想,战斗将在13日清晨打响。
关键就是,在白华伟做出迎战决定的时候,大家都认为,与突前那支纽兰舰队的距离就在1500千米左右。
如此一来,也就只需要快速航行几个小时,就能把距离缩短到1000千米以内。
虽然重型战斗机与重型攻击机的作战半径都超过1500千米,但是考虑到作战效率,特别是派预警机参与进攻作战行动,以及让护航战斗机全程掩护攻击机作战,就得把作战半径控制在1000千米以内。
面对强大的第51特混舰队,白华伟不敢大意。
缩短交战距离,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在发起攻击之前暴露行踪,然后遭到纽兰空军的打击。
针对这个问题,江文龙提出了一办法,尽量靠近霍瓦依群岛。
不止为了获得岸基航空兵的掩护,还可以跟岸基航空兵协同作战,利用岸基航空兵来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
至于具体战术,其实非常的简单。
在找到敌舰队之后,就让岸基航空兵把增援的战斗机派过来,确保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在派出攻击机群之后,依然有足够多的战斗机来执行舰队防空任务,不至于因为没有战斗机可用而疏于防范。
关键还有,能借此机会调整舰载航空兵的兵力组成。
不要忘了,第四十一特混舰队一直担负的攻击任务,三艘航母都只搭载了一个大队的重型战斗机。在派出了护航战斗机之后,留下来执行防空任务的战斗机肯定不会太多,未必能够顶住纽兰空军的进攻。
按照白华伟的安排,岸基航空兵向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增派3个大队的“战-9b”。
为此,完成了首轮攻击任务的重型攻击机都将飞往霍瓦依群岛东部的岛屿,并且在那边等待新的命令。至于护航战斗机,如果在战斗中消耗了太多燃油,没办法返航,就与攻击机群一同前往霍瓦依群岛,并且在霍努岛的北面进行空中加油,然后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返回第四十一特混舰队。
确实有点麻烦,只不过这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正是如此,在13日天亮前,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才派出第二批侦察机,还安排了电子攻击机提供协助。
具体战术,也就是让前出的侦察机在低空飞行,由电子攻击机在后方指引。在电子攻击机确定了敌舰的大致方向后,再让侦察机前去探查。这么做,不但能提高侦查效率,还能降低侦察机的损失率。
为了找到纽兰舰队,在上午连续派出了2批侦察机,还出动了全部电子攻击机。
可惜的是,纽兰舰队的防空网简直是密不透风。
折腾一个上午,都没有能够找到纽兰战舰。
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做这番部署的时候,没有人指望能够找到纽兰舰队,毕竟在目的不够明确的情况下,无法出动战斗机为侦察机提供掩护。让侦察机去突破敌人的外围防空网,不但要遭受很惨重的损失,也没有什么意义。关键是,舰队的防空网能向外延伸数百千米,显然无法当成发起攻击的依据。
其实,在往年的舰队演习中,该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摸索了十几年,帝国海军都没找到较好的解决办法,也就只能放弃传统的侦查战术,采用全新的战术理论。
往简单说,也就是由直接侦查转变为间接侦查。
这里,还涉及反舰手段。
以反舰导弹为主的战斗当中,不再要求作战飞机逼近敌舰队,更不需要飞到敌舰的上空投掷弹药,可以在上百千米,甚至是数百千米之外发起攻击,而且需要的也只是敌舰所在的大致方位。
如此一来,也就能够通过敌舰队外围防空网的边界,准确说是边界的变动情况,对敌舰队的活动情况做出一个大致判断。只要有足够多的数据,也就能够推测出敌舰队大致所在的海域。
就算仍然不够精确,也能够为战术侦查提供很大的帮助。
说得简单一点,只要能确定敌舰队的大致方位,缩小到一个比较小的区域之内,就能安排战斗机为侦察机护航。
为了提高侦查效率,帝国海军还开创性的使用了电子攻击机。
在标准的侦查战术当中,由4到8架“战-9b”组成的战斗机编队在前方突击,由2架“攻-5cz”组成的侦查编队跟在后面,通过截获敌方防空战舰发出的电磁信号,来获取敌舰队的位置信息。
在历年的舰队演习当中,帝国海军还总结出一套与之相关的攻击战术。
让攻击机群紧跟在侦察机的后面,确保在侦察机发现敌舰队之后,能够在第一时间发起进攻。
按照新的侦查战术,找到敌舰队的概率几乎为百分之百。
关键还有,能够省下护航战斗机,也就是让跟随侦察机活动的战斗机执行护航任务,从而提高攻击机群的突防概率。
当然,该战术并非十全十美。
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得安排预警机在前方指挥,尤其是协调各机群的行动。
如此一来,就对作战半径产生了限制。
如果是一场纯粹的舰队决战,附近没有帝国海军的军事基地,那就必须把作战半径限制在1000千米以内,不然就得让预警机的飞行员做好单程飞行的准备。如果有基地依靠,自然是另当别论。
哪怕无法飞到基地降落,也能在离基地尽可能近的地方迫降。
要说的话,这是必须承受的损失。
正是如此,在13日的中午,已经能够确定纽兰舰队的大致活动范围,并且在下午发起进攻。
至于攻击战术,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三艘航母,各出动一支攻击机群,率先出动的24架护航战斗机统一行动,掩护执行侦查任务的电子攻击机突破敌舰队的防空网。此后出动的三支攻击机群,将在后出动的护航战斗机的掩护下,攻击纽兰舰队的三艘航母。除了必须干掉的防空战舰,在击沉航母之前不得攻击其他战舰。
当然,具体战术分配由实际情况决定。
在下午1点30分左右,随着预警机升空,攻击行动开始了。
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出动的预警机不是1架,是足足6架,其中的3架突前,另外3架则充当备份。
当然,冲在最前面的其实就只有1架,另外2架在后方负责协调。
相对而言,指挥协调要比引导战斗机作战更加复杂,毕竟参与攻击行动的作战飞机实在是太多了。
有趣的是,白华伟并没想过要借助空军的帮助。
不是说白华伟有信心能够一举消灭第51特混舰队,是不想耽搁时间,即纽兰舰队同样在对作战部署做出调整。
以当时的情况,完全有理由相信,斯塔克会让第52特混舰队派遣战斗机提供掩护。
关键就是,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已经丧失了作战能力。
在遭到两轮打击后,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2艘超级航母都遭到了重创,“刘向真”号的情况非常糟糕,很有可能在返航途中沉没,而另外一艘,也就是“唐圣贤”号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即便能返回后方基地,也需要用几个月时间进行大修,肯定没办法在短期内恢复作战能力。
当然,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威胁已经不存在了。
战斗结束之前,海军司令部就下达了命令,让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安排已经升空的舰载机飞往邻近岛屿,争取在岛屿上面着陆。如果办不到,也要尽量在有帝国海军驻守的岛屿附近迫降。
简单的说,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保护飞行员。
在威胁消除后,第52特混舰队显然没有理由保留太多的战斗机,或者说可以派战斗机去掩护第51特混舰队。
再说,原本需要第52特混舰队掩护的登陆舰队已经完蛋了。
综合这些因素,很容易想到,只有及时发起攻击才有希望歼灭第51特混舰队,而耽搁几个小时,那就什么都晚了。
当时,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空军安排的40架轰炸机已经在之前的两轮战斗中用光导弹,就算导弹很充足,也需要让空军重新安排轰炸机。
在理论上,要到13日夜间,那些轰炸机才能再次出动。
这么一来,攻击纽兰舰队的作战时间恐怕得推迟到14日的凌晨。
显然,等到14日凌晨的风险实在太大了。
正是如此,白华伟才没等待。
在拿到了江文龙的战术分析报告之后,白华伟就下达了攻击命令,还同时给通信参谋安排了一项任务。
等到攻击行动开始,就向海军司令部汇报。
不过,关键是让空军尽快派遣轰炸机参战,攻击在西边断后的第52特混舰队。
以当时的情况,白华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就算能够重创第51特混舰队,也会遭受极为惨重的损失。
不管怎样,第51特混舰队拥有3艘超级航母。
还有,第51特混舰队没参与西边的战斗,舰载航空兵较为完整,防空实力自然是不可小觑。
在与第51特混舰队交战后,未必能参与打击第52特混舰队的战斗。
那么,对付第52特混舰队,就只能依靠空军。
其实,从这个安排来看,白华伟有很强的信心。
让空军紧急出动轰炸机,其实是在防止第52特混舰队开溜。
简单的说,白华伟觉得,在第51特混舰队遭到攻击前,第52特混舰队在向东航行,也就是跟在第51特混舰队的后面。等到第51特混舰队完蛋,第52特混舰队肯定会转向,避免步第51特混舰队的后尘。
只要耽搁几个小时,就有可能放跑第52特混舰队。
白华伟考虑得非常周全,只是实际情况跟他想象的不大一样。
这里,其实跟海军司令部提供的一份情报有关。
在第六十一特混舰队遇袭后,准确说是遭到第一波攻击之后,海军司令部就发了一份电报给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提到在防空作战当中拦截了一支纽兰舰队的攻击机群,而另外一支攻击机群浑水摸鱼,突破了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防空网,袭击了“刘向真”号,并且重创了这艘航母。
显然,关键就是攻击机群的数量。
至少从海军司令部的电报看,纽兰舰队出动了2支攻击机群,因此更加有可能是第52特混舰队。
接下来的战斗,变相证明了这个推测。
在第二轮攻击当中,充当主力的不再是舰载航空兵,变成了纽兰空军的轰炸机,使用的远程重型反舰导弹。
由此不难想到,纽兰舰队没有更多舰载机可用。
不然的话,为什么要耽搁几小时等待空军的轰炸机?
如果连续发动两轮攻击,那么在13日的凌晨,战斗就已经结束,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两艘航母都将在劫难逃。
耽搁几个小时,给了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充足的准备时间。
关键还有,帝国海军利用这几个小时发起一轮反击,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战斗机在反击行动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如果连续遭到攻击,反击自然是无从谈起。
正是如此,白华伟、刘尊岭与江文龙等人才认定留下断后的是第52特混舰队,冲在前面的是第51特混舰队。
这意味着,纽兰海军已经放弃了攻打霍瓦依群岛的作战行动。
其实,帝国海军组织发起的反击行动也变相证明了这个判断。
在13日上午,收到由海军司令部发来的战报,得知纽兰海军把登陆舰队一分为二,在12日夜间被干掉的是由民船组成的运输船队,在此后发起的反击行动中,替特混舰队挡了枪的才是登陆舰队,白华伟等人立即想到,纽兰海军在取胜无望的情况下,不得不停止进攻行动。
不然的话,也没必要让登陆舰队一分为二。
关键还有,登陆舰队跟随断后的特混舰队撤退。
换种方式来说,断后的那支特混舰队,很有可能就是受登陆舰队所累,毕竟登陆舰的航速都不快。
为了掩护登陆舰队,断后的特混舰队也就只能降低速度。
那么,就更加有可能是第52特混舰队了。
说得简单一点,如果主要任务是掩护登陆舰队撤退,留下第52特混舰队就足够了,没有必要搭上第51特混舰队。
不过,这只是对战场局势做出的推测。
不管冲在前面的是哪支特混舰队,第四十一特混舰队都得迎上去,白华伟在12日夜间就做出了决定。
此后,第四十一特混舰队一直以30节的航速向西疾驰。
按最初的设想,战斗将在13日清晨打响。
关键就是,在白华伟做出迎战决定的时候,大家都认为,与突前那支纽兰舰队的距离就在1500千米左右。
如此一来,也就只需要快速航行几个小时,就能把距离缩短到1000千米以内。
虽然重型战斗机与重型攻击机的作战半径都超过1500千米,但是考虑到作战效率,特别是派预警机参与进攻作战行动,以及让护航战斗机全程掩护攻击机作战,就得把作战半径控制在1000千米以内。
面对强大的第51特混舰队,白华伟不敢大意。
缩短交战距离,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在发起攻击之前暴露行踪,然后遭到纽兰空军的打击。
针对这个问题,江文龙提出了一办法,尽量靠近霍瓦依群岛。
不止为了获得岸基航空兵的掩护,还可以跟岸基航空兵协同作战,利用岸基航空兵来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
至于具体战术,其实非常的简单。
在找到敌舰队之后,就让岸基航空兵把增援的战斗机派过来,确保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在派出攻击机群之后,依然有足够多的战斗机来执行舰队防空任务,不至于因为没有战斗机可用而疏于防范。
关键还有,能借此机会调整舰载航空兵的兵力组成。
不要忘了,第四十一特混舰队一直担负的攻击任务,三艘航母都只搭载了一个大队的重型战斗机。在派出了护航战斗机之后,留下来执行防空任务的战斗机肯定不会太多,未必能够顶住纽兰空军的进攻。
按照白华伟的安排,岸基航空兵向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增派3个大队的“战-9b”。
为此,完成了首轮攻击任务的重型攻击机都将飞往霍瓦依群岛东部的岛屿,并且在那边等待新的命令。至于护航战斗机,如果在战斗中消耗了太多燃油,没办法返航,就与攻击机群一同前往霍瓦依群岛,并且在霍努岛的北面进行空中加油,然后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返回第四十一特混舰队。
确实有点麻烦,只不过这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正是如此,在13日天亮前,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才派出第二批侦察机,还安排了电子攻击机提供协助。
具体战术,也就是让前出的侦察机在低空飞行,由电子攻击机在后方指引。在电子攻击机确定了敌舰的大致方向后,再让侦察机前去探查。这么做,不但能提高侦查效率,还能降低侦察机的损失率。
为了找到纽兰舰队,在上午连续派出了2批侦察机,还出动了全部电子攻击机。
可惜的是,纽兰舰队的防空网简直是密不透风。
折腾一个上午,都没有能够找到纽兰战舰。
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做这番部署的时候,没有人指望能够找到纽兰舰队,毕竟在目的不够明确的情况下,无法出动战斗机为侦察机提供掩护。让侦察机去突破敌人的外围防空网,不但要遭受很惨重的损失,也没有什么意义。关键是,舰队的防空网能向外延伸数百千米,显然无法当成发起攻击的依据。
其实,在往年的舰队演习中,该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摸索了十几年,帝国海军都没找到较好的解决办法,也就只能放弃传统的侦查战术,采用全新的战术理论。
往简单说,也就是由直接侦查转变为间接侦查。
这里,还涉及反舰手段。
以反舰导弹为主的战斗当中,不再要求作战飞机逼近敌舰队,更不需要飞到敌舰的上空投掷弹药,可以在上百千米,甚至是数百千米之外发起攻击,而且需要的也只是敌舰所在的大致方位。
如此一来,也就能够通过敌舰队外围防空网的边界,准确说是边界的变动情况,对敌舰队的活动情况做出一个大致判断。只要有足够多的数据,也就能够推测出敌舰队大致所在的海域。
就算仍然不够精确,也能够为战术侦查提供很大的帮助。
说得简单一点,只要能确定敌舰队的大致方位,缩小到一个比较小的区域之内,就能安排战斗机为侦察机护航。
为了提高侦查效率,帝国海军还开创性的使用了电子攻击机。
在标准的侦查战术当中,由4到8架“战-9b”组成的战斗机编队在前方突击,由2架“攻-5cz”组成的侦查编队跟在后面,通过截获敌方防空战舰发出的电磁信号,来获取敌舰队的位置信息。
在历年的舰队演习当中,帝国海军还总结出一套与之相关的攻击战术。
让攻击机群紧跟在侦察机的后面,确保在侦察机发现敌舰队之后,能够在第一时间发起进攻。
按照新的侦查战术,找到敌舰队的概率几乎为百分之百。
关键还有,能够省下护航战斗机,也就是让跟随侦察机活动的战斗机执行护航任务,从而提高攻击机群的突防概率。
当然,该战术并非十全十美。
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得安排预警机在前方指挥,尤其是协调各机群的行动。
如此一来,就对作战半径产生了限制。
如果是一场纯粹的舰队决战,附近没有帝国海军的军事基地,那就必须把作战半径限制在1000千米以内,不然就得让预警机的飞行员做好单程飞行的准备。如果有基地依靠,自然是另当别论。
哪怕无法飞到基地降落,也能在离基地尽可能近的地方迫降。
要说的话,这是必须承受的损失。
正是如此,在13日的中午,已经能够确定纽兰舰队的大致活动范围,并且在下午发起进攻。
至于攻击战术,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三艘航母,各出动一支攻击机群,率先出动的24架护航战斗机统一行动,掩护执行侦查任务的电子攻击机突破敌舰队的防空网。此后出动的三支攻击机群,将在后出动的护航战斗机的掩护下,攻击纽兰舰队的三艘航母。除了必须干掉的防空战舰,在击沉航母之前不得攻击其他战舰。
当然,具体战术分配由实际情况决定。
在下午1点30分左右,随着预警机升空,攻击行动开始了。
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出动的预警机不是1架,是足足6架,其中的3架突前,另外3架则充当备份。
当然,冲在最前面的其实就只有1架,另外2架在后方负责协调。
相对而言,指挥协调要比引导战斗机作战更加复杂,毕竟参与攻击行动的作战飞机实在是太多了。
有趣的是,白华伟并没想过要借助空军的帮助。
不是说白华伟有信心能够一举消灭第51特混舰队,是不想耽搁时间,即纽兰舰队同样在对作战部署做出调整。
以当时的情况,完全有理由相信,斯塔克会让第52特混舰队派遣战斗机提供掩护。
关键就是,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已经丧失了作战能力。
在遭到两轮打击后,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2艘超级航母都遭到了重创,“刘向真”号的情况非常糟糕,很有可能在返航途中沉没,而另外一艘,也就是“唐圣贤”号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即便能返回后方基地,也需要用几个月时间进行大修,肯定没办法在短期内恢复作战能力。
当然,第六十一特混舰队的威胁已经不存在了。
战斗结束之前,海军司令部就下达了命令,让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安排已经升空的舰载机飞往邻近岛屿,争取在岛屿上面着陆。如果办不到,也要尽量在有帝国海军驻守的岛屿附近迫降。
简单的说,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保护飞行员。
在威胁消除后,第52特混舰队显然没有理由保留太多的战斗机,或者说可以派战斗机去掩护第51特混舰队。
再说,原本需要第52特混舰队掩护的登陆舰队已经完蛋了。
综合这些因素,很容易想到,只有及时发起攻击才有希望歼灭第51特混舰队,而耽搁几个小时,那就什么都晚了。
当时,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空军安排的40架轰炸机已经在之前的两轮战斗中用光导弹,就算导弹很充足,也需要让空军重新安排轰炸机。
在理论上,要到13日夜间,那些轰炸机才能再次出动。
这么一来,攻击纽兰舰队的作战时间恐怕得推迟到14日的凌晨。
显然,等到14日凌晨的风险实在太大了。
正是如此,白华伟才没等待。
在拿到了江文龙的战术分析报告之后,白华伟就下达了攻击命令,还同时给通信参谋安排了一项任务。
等到攻击行动开始,就向海军司令部汇报。
不过,关键是让空军尽快派遣轰炸机参战,攻击在西边断后的第52特混舰队。
以当时的情况,白华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就算能够重创第51特混舰队,也会遭受极为惨重的损失。
不管怎样,第51特混舰队拥有3艘超级航母。
还有,第51特混舰队没参与西边的战斗,舰载航空兵较为完整,防空实力自然是不可小觑。
在与第51特混舰队交战后,未必能参与打击第52特混舰队的战斗。
那么,对付第52特混舰队,就只能依靠空军。
其实,从这个安排来看,白华伟有很强的信心。
让空军紧急出动轰炸机,其实是在防止第52特混舰队开溜。
简单的说,白华伟觉得,在第51特混舰队遭到攻击前,第52特混舰队在向东航行,也就是跟在第51特混舰队的后面。等到第51特混舰队完蛋,第52特混舰队肯定会转向,避免步第51特混舰队的后尘。
只要耽搁几个小时,就有可能放跑第52特混舰队。
白华伟考虑得非常周全,只是实际情况跟他想象的不大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