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说,‘人生八苦’,生、老、病、死,可以归之于肉身层面,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可以归之于精神层面。
不管佛家的解脱还是神仙的长生都是为了破除这些苦痛。
肉身的生死老病不仅人类如此,三界万类没有能逃得过的。神仙勤于修炼,也只能延长一些寿命罢了。
归根到底,就是因为宇宙是一个盛衰变化的物事,世间万类都在宇宙的覆蔽之中,又怎能逃脱生老病死呢?
仙道修行有炼体、炼气两大法门,仙药叫金丹大药,至高境界叫金刚不坏。仙家认为世间只有黄金能长久不坏,所以不但仙药要用黄金来炼,神像也要金粉来塑。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水和食物,这些东西都要从宇宙中摄取,而它们同样有生长衰息。被污染的空气和水,食物放不了多久就会霉变,其中包含着许多肉眼难见的病菌,让人生病甚至死亡。
仙道有辟谷之法,谷指的是五谷杂粮,道家认为五谷中包含的病菌比较多,而辟谷则可以养生。至于金刚不坏,就是强固肉身,无限减轻病菌的侵害。
这两种方法可以延长寿元,但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食物虽是重要的养份,空气和水同样的是必不可少的。辟谷只能禁绝五谷,空气和水仍然无可替代,即便餐风饮露,服食草木,这些东西并不见得比五谷干净多少。
医家说‘病从口入’。事实上也不尽然。人身有八万四千毛孔,时刻都和外界联系,夏天如果穿棉毛之类的衣服,便会闷热发病,就是因为堵塞毛孔的缘故。
长生久视、金刚不坏虽然是仙道修行的极高境界,终究离不开空气和水这两种重要的能量补给,而空气和水又不可能绝对干净,是以神仙也逃不开天人五衰,躲不过宇宙中生衰消长的命数。
昔年太元圣母传下两位弟子,掌管生死两道,元始天尊创立阐教,‘阐’有生生不息的意思,通天教主创立截教,‘截’即断裂寂灭的意思。
像辟谷和金刚不坏都是对病菌、死气采取严防死守的态度,还有一种法门则是反其道而行之,这就是世人谈之色变的尸修之法。
尸气也就是死气,就是世间的衰朽病变之气。三界之中阴阳两气相互依存,死气属于阴的范畴,生气属于阳的范畴。
辟谷和金刚不坏为了延缓衰老病变,极力阻止死气的扩散,但是没有死气,生气也会失去活力,只能得佛家那样求清静寂灭。
易经说,‘盛极而衰,周而复始’。佛家将生、老、病、死看作人生的苦难,只看到一个衰亡的过程,却忽略了人生同样有一个壮盛的过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整个宇宙都难以避免这种循环往复的变化。
佛家憧憬中的清净乐土,只有生息壮盛,没有老病死亡,似乎并不可信。阴阳生息是地星的法则这是世人所熟知的,宇宙中的星曜都在生衰变化之中,连太阳、地星在若干年后都将不复存在,宇宙中是否有永恒不灭的事物,至今没有证据。五方佛国虽然在九曜星系之外,也超不出宇宙的范围。佛菩萨也不过和神仙一样,寿元绵长一些罢了。
后世将老庄和神仙方术都归于道教,其实两者对人生的态度大不相同,老、庄深知天道,讲究顺其自然,并不将死亡当作一种痛苦,当然也不必违反天道,妄想延长寿命。只有神仙方士才做长生不老的努力。
儒家讲三不朽,有‘立德、立功、立言’。易经早就揭示出盛衰往复的自然规律,自尔不会为长生不老作无谓的努力,将注意放到精神的修养和人群的福祉。
但儒者也有一个基本态度,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尽管明白天道的盛衰大势是不可挽回的,大圣大贤却不因气运的衰微而随世浮沉,反而要鞠躬尽瘁,弥补气运。这就是人道圣人万古不朽的可贵之处。
虽然说盛衰有序,但盛和衰的程度却在世人的努力,汉、唐、明皆禀一朝之盛运,开创的局面却迥然不同,汉朝能延续四百年,明朝则沦丧于蛮夷之手,这也并不都是运数使然,而是措置不善所导致的。
道家用辟谷和金刚不坏的法门对死气避若虎狼,但死气和生气相互依存,死气绝,生气也跟着消薄。仙家所说的劫数往往如此,未必在外敌强盛的时候没顶,却在潜移默化中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但这类道法向来被视作正道,与之相异的则有尸修之法。
尸修分为活尸和死尸。死尸就是肉身死亡之后,借助宝物保证肉身不腐,修炼肉身中的死气。死尸修炼大同小异,要而言之,就是把死气当作真气来修炼。
活尸又有所不同,活尸修炼是将尸毒有节制的导入体内,激发自身的生气,和砒霜美容的道理有些相似。尸气对人类虽然害处很大,如果修行者能够加以控制的话,却可以激发体内的生机,有道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尸毒留存在体内就好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丢了性命,能修炼这种功法的往往都是坚忍异常的人。
修炼活尸功通常都要保留两三成功力来压制尸毒,对敌的时候只能发挥六七成功力,但修炼的时候事半功倍,六七成功力相当于正常修行的十二三成功力,相形之下,还是很划算的。这样一来,活尸功还有一个撒手锏,就是所谓的散尸香,到了生死关头,放弃对尸毒的压制,全力对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这么说后患也很大,一旦尸毒扩散开来,很可能化作尸妖,成为灵智低下的行尸走肉。
许多修炼活尸功的高手不是败死于敌人之手,而是被尸毒反噬,下场凄惨。
上次莲香使用聚灵旗操控九大尸妖阻击三神统,结果真气耗尽,无力控制体内的尸毒,明钦使用比目玉化合两仪生力帮她渡过险境,朝云仙子看在眼里,也大感惊奇。(未完待续。)
不管佛家的解脱还是神仙的长生都是为了破除这些苦痛。
肉身的生死老病不仅人类如此,三界万类没有能逃得过的。神仙勤于修炼,也只能延长一些寿命罢了。
归根到底,就是因为宇宙是一个盛衰变化的物事,世间万类都在宇宙的覆蔽之中,又怎能逃脱生老病死呢?
仙道修行有炼体、炼气两大法门,仙药叫金丹大药,至高境界叫金刚不坏。仙家认为世间只有黄金能长久不坏,所以不但仙药要用黄金来炼,神像也要金粉来塑。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水和食物,这些东西都要从宇宙中摄取,而它们同样有生长衰息。被污染的空气和水,食物放不了多久就会霉变,其中包含着许多肉眼难见的病菌,让人生病甚至死亡。
仙道有辟谷之法,谷指的是五谷杂粮,道家认为五谷中包含的病菌比较多,而辟谷则可以养生。至于金刚不坏,就是强固肉身,无限减轻病菌的侵害。
这两种方法可以延长寿元,但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食物虽是重要的养份,空气和水同样的是必不可少的。辟谷只能禁绝五谷,空气和水仍然无可替代,即便餐风饮露,服食草木,这些东西并不见得比五谷干净多少。
医家说‘病从口入’。事实上也不尽然。人身有八万四千毛孔,时刻都和外界联系,夏天如果穿棉毛之类的衣服,便会闷热发病,就是因为堵塞毛孔的缘故。
长生久视、金刚不坏虽然是仙道修行的极高境界,终究离不开空气和水这两种重要的能量补给,而空气和水又不可能绝对干净,是以神仙也逃不开天人五衰,躲不过宇宙中生衰消长的命数。
昔年太元圣母传下两位弟子,掌管生死两道,元始天尊创立阐教,‘阐’有生生不息的意思,通天教主创立截教,‘截’即断裂寂灭的意思。
像辟谷和金刚不坏都是对病菌、死气采取严防死守的态度,还有一种法门则是反其道而行之,这就是世人谈之色变的尸修之法。
尸气也就是死气,就是世间的衰朽病变之气。三界之中阴阳两气相互依存,死气属于阴的范畴,生气属于阳的范畴。
辟谷和金刚不坏为了延缓衰老病变,极力阻止死气的扩散,但是没有死气,生气也会失去活力,只能得佛家那样求清静寂灭。
易经说,‘盛极而衰,周而复始’。佛家将生、老、病、死看作人生的苦难,只看到一个衰亡的过程,却忽略了人生同样有一个壮盛的过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整个宇宙都难以避免这种循环往复的变化。
佛家憧憬中的清净乐土,只有生息壮盛,没有老病死亡,似乎并不可信。阴阳生息是地星的法则这是世人所熟知的,宇宙中的星曜都在生衰变化之中,连太阳、地星在若干年后都将不复存在,宇宙中是否有永恒不灭的事物,至今没有证据。五方佛国虽然在九曜星系之外,也超不出宇宙的范围。佛菩萨也不过和神仙一样,寿元绵长一些罢了。
后世将老庄和神仙方术都归于道教,其实两者对人生的态度大不相同,老、庄深知天道,讲究顺其自然,并不将死亡当作一种痛苦,当然也不必违反天道,妄想延长寿命。只有神仙方士才做长生不老的努力。
儒家讲三不朽,有‘立德、立功、立言’。易经早就揭示出盛衰往复的自然规律,自尔不会为长生不老作无谓的努力,将注意放到精神的修养和人群的福祉。
但儒者也有一个基本态度,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尽管明白天道的盛衰大势是不可挽回的,大圣大贤却不因气运的衰微而随世浮沉,反而要鞠躬尽瘁,弥补气运。这就是人道圣人万古不朽的可贵之处。
虽然说盛衰有序,但盛和衰的程度却在世人的努力,汉、唐、明皆禀一朝之盛运,开创的局面却迥然不同,汉朝能延续四百年,明朝则沦丧于蛮夷之手,这也并不都是运数使然,而是措置不善所导致的。
道家用辟谷和金刚不坏的法门对死气避若虎狼,但死气和生气相互依存,死气绝,生气也跟着消薄。仙家所说的劫数往往如此,未必在外敌强盛的时候没顶,却在潜移默化中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但这类道法向来被视作正道,与之相异的则有尸修之法。
尸修分为活尸和死尸。死尸就是肉身死亡之后,借助宝物保证肉身不腐,修炼肉身中的死气。死尸修炼大同小异,要而言之,就是把死气当作真气来修炼。
活尸又有所不同,活尸修炼是将尸毒有节制的导入体内,激发自身的生气,和砒霜美容的道理有些相似。尸气对人类虽然害处很大,如果修行者能够加以控制的话,却可以激发体内的生机,有道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尸毒留存在体内就好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丢了性命,能修炼这种功法的往往都是坚忍异常的人。
修炼活尸功通常都要保留两三成功力来压制尸毒,对敌的时候只能发挥六七成功力,但修炼的时候事半功倍,六七成功力相当于正常修行的十二三成功力,相形之下,还是很划算的。这样一来,活尸功还有一个撒手锏,就是所谓的散尸香,到了生死关头,放弃对尸毒的压制,全力对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这么说后患也很大,一旦尸毒扩散开来,很可能化作尸妖,成为灵智低下的行尸走肉。
许多修炼活尸功的高手不是败死于敌人之手,而是被尸毒反噬,下场凄惨。
上次莲香使用聚灵旗操控九大尸妖阻击三神统,结果真气耗尽,无力控制体内的尸毒,明钦使用比目玉化合两仪生力帮她渡过险境,朝云仙子看在眼里,也大感惊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