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历史】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中国茶的展】
茶在我国的传播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树原产地并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现原生的自然茶树。但是世界公认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有着卓越的贡献这主要在于:最早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展形成为我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展起来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展壮大
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佐证。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南渡西晋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展。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就是集中体现。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十之七八。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展。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宋代〗: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展起来。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长江一带早春气温较低茶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展。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茶区基本稳定茶业的展主要是体现在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演变。
【茶具】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斗茶】
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斗茶」会的茶室一般为二层建筑当时称作「茶亭」。客人先在楼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请再到二楼「台阁」斗茶。「台阁」四面有窗可眺望户外景色。室内的屏风上挂著名家的画屏风前的桌上铺着识锦上面放着香炉、花瓶和烛台。西厢房内放置一对饰柜里面堆满奢华的奖品胜者即可成为奖品的主人。「斗茶」采用「四种十服」方法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抹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水品」是指冲茶所用水的水质亦即水的出处。从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记中叶)「斗茶」的方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废除改用举行歌道和连歌道的会所。「斗茶」的趣味也逐渐日本化人们不再注重豪华而更讲究风雅品味。
【团茶】
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日本流行的「团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种茶。制作「团茶」的方法并不难只要把茶叶搞干用茶臼捣成粉末放一点水揉成球状干燥后储存备用。
【抹茶】
平安中期(九世纪未)日本废除了遣唐使「团茶」也因之而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抹茶」的制作方法是把精制的茶叶用茶臼把捣成粉末状喝的时候往茶粉内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搅均后饮用既有营养也具品味。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并著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推动了「抹茶」的普及。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茶道的论述】
1.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2.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3.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4.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5.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6.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7.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8.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9.“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方法。“怡”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中华茶道精神】
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释义如下:
“清”
“清洁”、“清廉”、“清静”及“清寂”之清。“茶艺”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须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饮水清见底之纯洁茶汤方能体味『饮茶』之奥妙。英文似purity与tranqui1ity表之为宜。
“敬”
敬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敬乃对人尊敬对己谨慎朱子说:“主一无适”即言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敬与和相辅勿论宾主一举一动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烦思杂虑由之尽涤茶味所生宾主之心归于一体英文可用respenetbsp;“怡”
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可见“怡”字含意广博。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悦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使人我之间的纷争消弭于形怡悦的精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处身于温和之中养成谦恭之行为英语可译为harny。
“真”
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与真知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在于启智能与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英文可用truth表之。
[雅士茶道
中国四大茶道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四大茶道流派。贵族茶道生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贵族茶道
由贡茶而演化为贵族茶道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一豪门乡绅于茶、水、火、器无不借权方和金钱求其极很违情肯理其用心在于炫耀权力和富有。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即贵族茶道展至今日渐大众化。
茶虽为洁品但当它的功能被人们所认识被列为贡品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员再是达官贵人。“小家碧玉”一朝选在君王侧还能保持质朴纯洁么?恐怕很难。这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茶列为贡品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常据著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联合当时居住川、陕、部一带的庸、蜀、羡、苗、微、卢、彭、消几个方国共同伐纣凯旋而归。此后巴蜀之地所产的茶叶便正式列为朝廷贡品。此事生在公元前1135年离今有3ooo年之久。
列为贡品从客观上讲是抬高了茶叶作为饮品的身价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大展刺激了茶叶的科学研究形成了一大批名茶。中国社会是皇权社会皇家的好恶最能影响全社会习俗。贡菜制度确立了茶叶的“国饮地位”也确立了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饮茶大国的地位还确立了中国茶道的地位。
但茶一旦进入宫廷也便失去了质朴的品格和济世活人的德行。反之贡茶坑苦了老百姓。
为了贡茶当此时男废耕女废织夜不得息昼不得停。茶之灵魂被扭曲6羽所创立的茶道生出一个畸形的贵族茶道。条被装金饰银脱尽了质朴;茶成了坑民之物不再济世活人。达官贵人借茶显示等级秩序夸示皇家气派。
贵族们不仅讲“条”也讲“真水”为此乾隆皇帝亲自参与“孰是天下第一泉”的争论‘称水法‘一锤定音钦定北京玉泉水为天下第一泉。为求‘真水‘又不知耗费多少民脂民膏。相传唐朝宰相李德裕爱用惠泉水煎茶便令人用坛封装从无锡到长安‘铺递‘奔波数千里劳民伤财。此后因一云游和尚点化知其弊端才“人不告劳浮位乃洱”。
贵族茶道的茶人是达官贵人、富商大贾、豪门乡绅之流的人物不必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但一要贵有地位二要富有万贯家私。于茶艺四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无不求其“高品位”用“权力”和“金钱”以达到夸示富贵之目的似乎不如此便有损“皇权至上”有负“金钱第一”。
贵族茶道有很多违情背理的地方但因为有深刻的文化背景这一茶道成为重要流派香火绵延我们不得不承认其存在价值。作为茶道应有一定仪式或程序贵族茶道走出宫门在较为广泛的上层社会流传其富贵气主要体现在程序上。其变种即源于明清至今仍在流传的闽潮功夫茶。
雅士茶道
古代的“士”有机会得到名茶有条件品茗是他们最先培养起对茶的精细感觉;茶助文思又最先体会茶之神韵。是他们雅化茶事并创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响此后相继形成茶道各流派。可以说没有中国古代的士便无中国茶道。
中国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缘可以说没有古代的士便无中国茶道。
此处所说的“士”是已久仕的士即已谋取功名捞得一官半职者或官或吏。最低也是个拿一份工资的学差而不是指范进一类中举就患神经病的腐儒严监生一类为多了一根灯草而咽不下最后一口气的庸儒?quot;那些笃实好学但又囊空如洗的寒士亦不在此之列。
中国的“士”就是知识分子士在中国要有所作为就得“入仕”。荣登金榜则成龙成风名落孙山则如同草芥。当然不一定个个当进士举人给个“地师级”、“县团级”官儿做做最起码的条件是先得温饱方能吟诗作赋并参悟茶道。这便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特点。
中国文人嗜茶沓在魏晋之前不多诗文中涉及茶事的汉有司马相如晋有张载、左思、郭噗、张华、杜育南北朝有鲍令晖、刘孝绰、陶弘景等人数寥寥且懂品饮者只三、五人而已。但唐以后凡著名文人不嗜茶者几乎没有不仅品饮还咏之以诗。唐代写茶诗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还有李白、杜甫6羽、卢金、孟浩然:刘禹锡、6龟蒙等;宋代写条诗最多的是梅尧臣、苏城、6游还有欧阳修、蔡襄、苏辙、黄庭坚、秦观、杨万里、范成大等。原因是魏晋之前文人多以酒为友如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一个中山涛有八斗之量刘伶更是拼命喝酒“常乘一鹿车携酒一壶使人荷铺随之云:死便掘地以理”。唐以后知识界颇不赞同魏晋的所谓名土风度一改“狂放啸傲、栖隐山林、向道慕仙”的文人作风人人有“入世”之想希望一展所学、留名干秋。文人作风变得冷静、务实以茶代酒便蔚为时尚。这一转变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是历史的展把中国的文人推到这样的位置:担任茶道的主角。
中国文人颇能胜任这一角色:一则他们多有一官半职特别是在茶区任职的州府和县两级的官和吏员近水楼台先得月因职务之便可大品名茶。贡茶以皇帝为先事实上他们比皇帝还要“先尝为快”;二则在品茗中培养了对茶的精细感觉他们大多是品茶专家既然“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茶中自有“黄金屋”茶中自有“颜如玉”当年为功名头悬梁、锥刺股的书生们而今全身心投入茶事中所以他们比别人更通晓茶艺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茶艺著之以文传播茶艺;三则茶助文思有益于吟诗作赋。、李白可以“斗酒诗百篇”一般人做不到喝的酷叮大醉头脑胀手难握笔何以能诗?但菜却令人思勇神爽笔下生花。正如元代贤相、诗人耶律楚材在《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中所言:
啜罢江南一碗茶.枯肠历历走雷车。
黄金小碾飞琼雪碧玉深瓯点雪芹。
笔阵兵陈诗思奔睡魔卷甲梦魂赊。
精神爽逸无余事卧看残阳补断霞。
茶助文思兴起了品茶文学品水文学还有茶文、茶学、茶画、茶歌、茶戏等;又相辅相陈使饮茶升华为精神享受并进而形成中国茶道。
雅士茶道是已成大气候的中国茶道流派。茶人主要是古代的知识分子“入仕”的土为主体还包括未曾迹的土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名门因秀青楼歌妓、艺坛伶人等。对于饮茶主要不图止渴、消食、提神而在乎导引人之精神步入凡脱俗的境界于闹情雅致的品茗中悟出点什么。茶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间在乎风月之间在乎诗文之间在乎名利之间希望有所现有所寄托、有所忘怀。“雅”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品茗之趣
二是茶助诗兴
三是以茶会友
四是雅化茶事
正因为文人的参与才使茶艺成为一门艺术成为文化。文人又将这门特殊的艺能与文化、与修养、与教化紧密结合从而形成雅士茶道。受其影响又形成其它几个流派。所以说是中国“士”创造了中国茶道原因就在此。
禅宗茶道
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展、茶学的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日本茶道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源于中国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并列居士“清课”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参禅”之前这足以证明“茶佛一味”的说法是于真万确。
和尚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晋书-艺术传》记载:
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
这是较早的僧人饮茶的正式记载。单道开是东晋时代人在螂城昭德寺坐禅修行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气味的药丸饮一种将茶、姜、桂、桔、枣等合煮的名曰“茶苏”的饮料。清钦是宋代以后的事应当说单道开饮的是当时很正宗的茶汤。
壶居士《食论》中说:
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
长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卢金所说的“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与韭菜同食能使人肢体沉重是否真如此尚无人验证。作者壶居上显是化名以“居上”相称定与佛门有缘。
僧人饮茶已成传统茶神出释门便不足为怪。
6羽生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抓抓坠地便落于佛的怀抱。《天门县志-6羽传》载:
或言有借晨起闻湖畔群雁喧集以翼覆一婴儿收畜之。
6羽3岁时育于竟陵龙盖寺由主持增智积抚养9岁跟积公学佛11岁逃离寺院随杂戏班子流落江湖并学习杂艺有所成。28岁后交了个和尚朋友就是诗人皎然又称“释皎然”、“僧皎然”28岁以后长住湖州标山那一带。6羽自小就跟着积公学习煮茶技艺并迷上了这门技艺终于在建中元年.(78o)48岁时在湖州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人6羽能写成此书与他长期在茶区生活有关但主要得益于佛门经历。可以说《茶经》主要是中国僧人种茶、制茶、烹茶、饮茶生活经验的总结。中国茶道在寺庙香火中熏过一番所以自带三分佛气。
僧人为何嗜茶?其茶道生于茶之德。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可抑制**。这三条是经验之谈。释氏学说传入中国成为独具特色的禅宗禅宗和尚、居上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禅要求静坐、敛心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其姿势要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通常坐禅一坐就是三月老和尚难以坚持小和尚年轻瞌睡多更难熬饮茶正可提神驱睡魔;饭罢就坐禅易患消化不良饮茶正可生津化食;佛门虽清净之地但不染红尘亦办不到且不说年轻和尚正值青春盛期难免想入非非就是老和尚见那拜佛的姣姣女子亦难免神不守舍饮茶既能转移注意力、抑制**自当是佛门选饮料。
僧人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种茶培植名茶。茶产于山谷而僧占名山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最早的茶园多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现民间茶园。
古代多数名茶都与佛门有关。如有名的西湖龙井茶6羽《茶经》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宋代天竺出的香杯茶、白云茶列为贡茶。乾隆皇帝下江南在狮峰胡公庙品饮龙井茶封庙前18棵茶树为御茶。宜兴阳羡茶在汉朝就有种植唐肃宗年间(757—762)一位和尚将此茶送给常州刺史(宜兴古属常州)李栖驾茶会品饮有6羽出席6羽称“阳羡紫笋茶”是“芳香冠世产”李刺史心有灵犀一点通便建茶会督制阳羡茶进贡朝廷自此阳羡茶点了“状元”身价百倍。显然阳羡茶的最早培植者是僧人。一屯溪绿茶站名松萝茶是一位佛教徒创制的。明代冯时可一《茶录》记载:“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莱最为时尚。是茶始于一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制法。其后于松萝结庵来造山茶于庵焙制远迹争市价倏翔涌人因称松萝茶。”武夷岩茶与龙井齐名属乌龙茶系有“一香二清三甘四活”之美评。其中又以“大红袍”为佳。传说崇安县令久病不愈和尚献武夷山茶这位县官饮此茶后竟出了奇事一百病全消。为感激此茶济世活人之德县官亲攀茶崖把一件大红艳披于茶树之上故此茶以“大红袍”名之。不论此说是否合情理武夷茶与佛门有线则是真实无伪的。安溪铁观音“重如铁美如观音”其名取自佛经。普陀佛茶产于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僧侣种茶用于献佛、待客直接以“佛”名其茶。庐山云雾原是野生茶经寺观庙宇的僧人之手培植成家生茶并进入名茶系可。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山《巴陵县志》记载:“君山贡茶自清始。每岁贡18斤。谷雨前知县遣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称白毛尖。”此茶仍由僧人种植。黄山毛峰是毛峰茶中极品《黄山志》载:“云雾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间养之微香冷韵.远胜匡庐。”云雾茶就是今之黄山毛峰。桂平西山茶初产于西山观音岩下。惠明莱因浙江惠明寺而得名。别说产于中国的茶就是日本的菜也是由佛门僧人由中国带回茶种在日本种植、繁衍并成世界重要产茶国之一。
见之于文字记载的产茶寺庙有扬州禅智寺、蒙山智炬寺、苏州虎丘寺、丹阳观音寺、扬州大名寺和白塔寺、杭州灵隐寺、福州鼓山寺、一天台雁宕山天台寺、泉州清源寺衡山南岳寺、西山白云寺、建安能仁院、南京栖霞寺、长兴顾清吉祥寺、绍兴白云寺、丹徒招隐寺、江西宜慧县普利寺、岳阳白鹤寺、黄山松谷庵、吊桥庵和云谷寺、东山洞庭寺、杭州龙井寺、徽州松萝庵、武夷天心观等等。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茶的现、培植、传播和名茶的研制佛门僧人立下不世之功。
世俗茶道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进入世俗社会行于官场染几分官气。行于江湖染几分江湖气;行于商场染几分铜臭;行于清汤杂几分脂粉气;行于社区染几分市侩气;行于家庭染几分小家子气。熏得几分人间烟火焉能不带烟火气。这便是生于“茶之味”以“享乐人生”为宗旨的。“世俗茶道”其中大众化的部分展前景看好。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
当它进入官场与政治结缘便演出一幕幕雄壮的、悲壮的、伟大的、渺小的、光明的、卑劣的历史活剧。
唐代朝廷将茶沿丝绸之路输往海外请国一借此打开外交局面都城长安能成为世界大都会、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茶亦有一份功劳。
唐代文成公主和亲西藏带去了香茶此后藏民饮茶成为时尚一此事在西藏传为历史美谈。
唐代文宗李昂太和九年(835)为抗议榷茶制度江南茶农打死了榷茶使王涯这就是茶农斗争史上著名的‘甘露事变‘。
明代朝廷将茶输边易马作为杀手铜欲借此“以制番人之死命”茶成了明代一个重要的政治磋码。
清代左宗棠收复新疆趁机输入湖茶并作为一项固边的经济措施。
茶是个灵物随国家政治的举措而升沉起伏辉煌过也晦气过。
史书记载1o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西夏景宗天授礼法延诈七年八家与夏议和宋封元是为夏国王并每年给以“银七万两纲十五万匹茶叶三万斤。”
宋朝国人将茶贡给朝廷朝廷又将它贡给西夏以取悦强敌。茶负载的不是友谊而是对强权的屈服。
在我国清代官场钦荣有特殊的程序和含义有别于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在隆重场合。如拜谒上司或长者仆人献上的盖碗茶照例不能取饮主客同然。若贸然取饮便视为无礼。主人若端茶一意即下了“逐客令”客人得马上告辞这叫“端茶送客”。主人令仆人“换茶”表示留客这叫“留茶”。
茶作为有特色的礼品人情往来靠它挖门子搭桥铺路也靠它。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为官为燎的“一杯茶一包烟一张‘参考’看半天”。茶通用于不同场合成事也坏事温情又势利茶虽洁物亦难免落入染缸常扮演尴尬角色借茶行“邪道”罪不在茶。
茶入商场又是别样面目。在广州“请吃早茶!”是商业谈判的同义语。一盅两件双方边钦边谈。隔着两缕袅袅升腾的水气打开了“商战”看货叫板讨价还价暗中算计价格厮杀终于拍板成交将茶一饮而尽双方大快朵颐。没茶这场商战便无色彩便无诗意。只要吃得一杯早茶纵商战败北但那茶香仍难让人忘怀。
茶入江湖便添几分江湖气。江湖各帮各派有了是是非非不诉诸公堂不急着“摆场子”打个高低而多少讲点江湖义气请双方都信得过的人物出面调停仲裁地点多在茶馆名叫“吃讲茶”。这不为错茶道之宗旨就有“致清导和”一说。
茶道进入社区趋向大众化、平民化构成社区文化一大特色。如城市的茶馆就很世俗《清稗类钞》记载:
京师茶馆列长案茶叶与水之资须分计之;有提壶以注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汉人少涉足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厕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裙、就广坐作茗憩与困人走卒杂坐谈话不以为忏也。然亦绝无权要中人之踪迹。
民国年间的北京茶馆溶饮食、娱乐为一体卖茶水兼供茶点还有评书茶馆说的多是《包公案》、《雍正剑侠图》、《三侠剑》等顾客过茶病又过书痛;有京剧条社唱戏者有专业演员也有下海票友过茶瘾又过戏瘾;有艺茶社看杂耍听相声、单弦品品茶乐一乐笑一笑。
文人笔下的茶馆虽不甚雅却颇有人间烟火气在老残先生的“明湖居茶馆”可颀赏鼓书艺人王小玉的演出;在鲁迅先生的“华老栓茶馆”里可听到杀革命党的传闻并目睹华小栓吃人血馒头的镜头;在沙汀先生的“其香居茶”可见到已成历史垃圾的袍哥、保甲长、乡绅之流;在老舍先生的“茶馆”里你更可见到1889年清末社会各色人等什么闻鼻烟的、玩鸟的、斗蛐蛐的、保瞟的、吃洋教的、特务、打手……等等最后是精明一生的王掌柜解下腰带了其一生。……总之一个小茶馆就是人间社会的缩影。
茶叶进入家庭便有家居茶事。清代查为仁《莲坡诗话》中有一诗:
书画琴棋诗酒花
当年件件不离它;
而今七事都更变
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已是俗物日行之必需。客来煎茶联络感情;家人共饮同享天伦之乐。茶中有温馨。茶道进入家庭贵在随意随心茶不必精量家之有;水不必贵以法为上;器不必妙宜茶为佳。富贵之家茶事务求精妙可夸示富贵、夸示高雅不足为怪;小康之家不敢攀比法乎其中;平民家庭纵粗茶陶缶只要烹饮得法亦可得条趣。茶不孤傲怪僻是能伸能屈的木中大丈夫。
综上所述茶作为俗物由“茶之味”竟生出五花八的茶道可叫官场茶道、行帮茶道、情场茶道、社区茶道、平民茶道、家庭茶道茶中有官气、有霸气、有匪气、有江湖气、有市侩气、有脂粉气、有豪气、有小家子气这一切都端于“口腹之欲”其主旨是“享乐人生”非道非佛更多儒学的内蕴。为了学问完整些、系统些我们可概称为“世俗茶道”。
进入8o年代生活节奏加快市面出现了溶茶、袋泡茶。城市里最便民的还是小茶馆饮大碗茶花钱少省事是最经济实惠的饮料。小茶馆和卖大碗茶的增多使饮茶的富贵风雅黯然失色。中国老百姓最欢迎的还是世俗茶道(主要指大众化茶道)。中国人在茶道在但茶道不会再是明清时代的格局。
中国茶道与佛教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展到随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是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6羽自由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于唐代诗僧皎燃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6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禅茶一味
1、“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2、佛教对茶道展的贡献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佛教对茶道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1.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2.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3.佛门的茶是活动为茶道的展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都广有帮助。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人大型茶宴并把四秒钟的饮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学者认为《百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
3、“禅茶一味”的意境
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下面的四幅对联与四茶诗很有趣对理解“禅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帮助。
茶联四幅
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
——苏东坡
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
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
——招隐寺内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
——洛阳古道一茶亭所书
一卷经文苕霖溪边真慧业
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
——上饶6羽泉联
茶诗四
题德玄上人院
杜荀鹤(唐)
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
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
罢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虽未似师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
与茶亢居士青山潭饮茶
灵一和尚(唐)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北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失题
陈继儒(明)
山中日日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石枕月侵蕉叶梦竹炉风软落花烟。
点来直是窥三味心后能翻赋百篇。
欲笑当年醉乡子一生虚掷杖头钱。
茶与中国文化展
赵朴初
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b]【茶叶国外的传播】
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据推测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6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
公元8o5、8o6年日本最澄、海空禅师来我国留学归国时携回茶籽试种;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我国传入茶籽种植。日本茶业继承我国古代蒸青原理制作的碧绿溢翠的茶别具风味。
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以远。
十五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茶叶对西方的贸易开始出现。
而荷兰人约在公元161o年左右将茶叶带至了西欧165o年后传至东欧再传至俄、法等国。十七世纪时传至美洲。
印度尼西亚于1684年开始传入我国茶籽试种以后又引入中国、日本茶种及阿萨姆种试种。历经坎坷直至19世纪后叶开始有明显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了茶的恢复与展并在国际市场居一席之地。
十八世纪初品饮红茶逐渐在英国流行甚至成为一种表示高雅的行为茶叶成了英国上层社会人士用于相互馈赠的一种高级礼品。
178o年印度于由英属东印度公司传入我国茶籽种植。至19世纪后叶已是“印度茶之名充噪于世”。今日的印度是世界上茶的生产、出口、消费大国。
17世纪开始斯里兰卡于从我国传入茶籽试种复于178o年试种1824年以后又多次引入中国、印度茶种扩种和聘请技术人员。所产红茶质量优异为世界茶创汇大国。
188o年我国出口至英国的茶叶多达145万担占中国茶叶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
1833年在帝俄时代从我国传入茶籽试种1848年又从我国输入茶籽种植于黑海岸。1893年聘请中国茶师刘峻周并带领一批技术工人赴格鲁吉亚传授种茶、制茶技术。
1888年土耳其从日本传入茶籽试种1937年又从格鲁吉亚引入茶籽种植。土耳其的茶农在为茶树剪枝。
19o3年肯尼亚次从印度传入茶种192o年进入商业性开种茶规模经营则是1963年独立以后。
1924年南美的阿根延由我国传入茶籽种植于北部地区并相继扩种。以后旅居的日本与苏联侨民也辟建茶园。5o年代以后茶园面积与产量不断提高成为南美主要的茶生产、出口国。
2o世纪2o年代几内亚共和国开始茶的试种。1962年我国派遣专家赴几内亚考察与种茶并帮助设计与建设规模为1oo公顷茶园的玛桑达茶场及相应的机械化制茶厂。
1958年巴基斯坦开始试种茶但未形成生产规模。1982年我国派遣专家赴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进行合作。
2o世纪5o年代阿富汗共和国试种茶。1968年应阿富汗政府邀请我国派遣专家引入中国群体品种成活率9o%以上。
1962年我国派遣茶专家赴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马里共和国通过艰辛的引种实验取得了成功。1965年应该国总统的请求我国政府分批派遣了茶农场专家帮助考察设计与建设附有的自流灌溉设施的锡加索茶农场和经过热源改革具有国际水平的年产1oo吨的绿茶厂。此项目农业部认定为我国援助亚非拉及南太平洋地区一百多个农业工程项目中最成功的三个项目之一。
2o世纪6o年代玻利维亚共和国最初从秘鲁引进茶种试种。7o年代台湾农业技术团赴玻考察设计与投资开始规模种植茶园。1987年应玻政府请求我国派遣茶专家赴玻帮助建设2oo公顷的茶场及相应的机械化制茶厂。
1983年我国向朝鲜民主共和国提供茶种试种并在黄海南道临近的西海岸的登岩里成功种植。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种茶起源可以追溯到9世纪2o年代经过千年沧桑至今茶叶生产初具规模。
目前我国茶叶已行销世界五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5o多个国家引种了中国的茶籽、茶树茶园面积247万多公顷有16o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饮茶人口2o多亿……中国近年来的茶叶年产量达286多万吨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用于出口。
茶叶诞生于中国。而今日世界各地都在饮用的茶叶是通过怎样的图径传播的呢?想了解“茶叶之路”一般人们是通过查阅各国的文献按年代和区域绘制出一幅茶叶传播之图来解明它的传播之径的。
茶叶的祥地位于中国的云南省但茶叶之路却是通过广东和福建这两个城市传播于世界的。当时广东一带的人把茶念为“cha”;而福建一带的人又把茶念为“te”。广东的“cha”经6地传到东欧;而福建的“te”是经海路传到西欧的.
外国人都称中国茶叶为netatee人类的始祖为女娲中国女娲故里的女娲茶叶也被誉为‘国茶‘.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中国茶的展】
茶在我国的传播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树原产地并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现原生的自然茶树。但是世界公认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有着卓越的贡献这主要在于:最早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展形成为我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展起来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展壮大
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佐证。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南渡西晋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展。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就是集中体现。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十之七八。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展。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宋代〗: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展起来。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长江一带早春气温较低茶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展。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茶区基本稳定茶业的展主要是体现在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演变。
【茶具】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斗茶】
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斗茶」会的茶室一般为二层建筑当时称作「茶亭」。客人先在楼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请再到二楼「台阁」斗茶。「台阁」四面有窗可眺望户外景色。室内的屏风上挂著名家的画屏风前的桌上铺着识锦上面放着香炉、花瓶和烛台。西厢房内放置一对饰柜里面堆满奢华的奖品胜者即可成为奖品的主人。「斗茶」采用「四种十服」方法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抹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水品」是指冲茶所用水的水质亦即水的出处。从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记中叶)「斗茶」的方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废除改用举行歌道和连歌道的会所。「斗茶」的趣味也逐渐日本化人们不再注重豪华而更讲究风雅品味。
【团茶】
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日本流行的「团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种茶。制作「团茶」的方法并不难只要把茶叶搞干用茶臼捣成粉末放一点水揉成球状干燥后储存备用。
【抹茶】
平安中期(九世纪未)日本废除了遣唐使「团茶」也因之而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抹茶」的制作方法是把精制的茶叶用茶臼把捣成粉末状喝的时候往茶粉内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搅均后饮用既有营养也具品味。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并著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推动了「抹茶」的普及。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茶道的论述】
1.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2.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3.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4.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5.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6.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7.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8.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9.“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方法。“怡”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中华茶道精神】
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释义如下:
“清”
“清洁”、“清廉”、“清静”及“清寂”之清。“茶艺”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须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饮水清见底之纯洁茶汤方能体味『饮茶』之奥妙。英文似purity与tranqui1ity表之为宜。
“敬”
敬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敬乃对人尊敬对己谨慎朱子说:“主一无适”即言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敬与和相辅勿论宾主一举一动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烦思杂虑由之尽涤茶味所生宾主之心归于一体英文可用respenetbsp;“怡”
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可见“怡”字含意广博。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悦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使人我之间的纷争消弭于形怡悦的精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处身于温和之中养成谦恭之行为英语可译为harny。
“真”
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与真知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在于启智能与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英文可用truth表之。
[雅士茶道
中国四大茶道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四大茶道流派。贵族茶道生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贵族茶道
由贡茶而演化为贵族茶道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一豪门乡绅于茶、水、火、器无不借权方和金钱求其极很违情肯理其用心在于炫耀权力和富有。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即贵族茶道展至今日渐大众化。
茶虽为洁品但当它的功能被人们所认识被列为贡品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员再是达官贵人。“小家碧玉”一朝选在君王侧还能保持质朴纯洁么?恐怕很难。这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茶列为贡品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常据著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联合当时居住川、陕、部一带的庸、蜀、羡、苗、微、卢、彭、消几个方国共同伐纣凯旋而归。此后巴蜀之地所产的茶叶便正式列为朝廷贡品。此事生在公元前1135年离今有3ooo年之久。
列为贡品从客观上讲是抬高了茶叶作为饮品的身价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大展刺激了茶叶的科学研究形成了一大批名茶。中国社会是皇权社会皇家的好恶最能影响全社会习俗。贡菜制度确立了茶叶的“国饮地位”也确立了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饮茶大国的地位还确立了中国茶道的地位。
但茶一旦进入宫廷也便失去了质朴的品格和济世活人的德行。反之贡茶坑苦了老百姓。
为了贡茶当此时男废耕女废织夜不得息昼不得停。茶之灵魂被扭曲6羽所创立的茶道生出一个畸形的贵族茶道。条被装金饰银脱尽了质朴;茶成了坑民之物不再济世活人。达官贵人借茶显示等级秩序夸示皇家气派。
贵族们不仅讲“条”也讲“真水”为此乾隆皇帝亲自参与“孰是天下第一泉”的争论‘称水法‘一锤定音钦定北京玉泉水为天下第一泉。为求‘真水‘又不知耗费多少民脂民膏。相传唐朝宰相李德裕爱用惠泉水煎茶便令人用坛封装从无锡到长安‘铺递‘奔波数千里劳民伤财。此后因一云游和尚点化知其弊端才“人不告劳浮位乃洱”。
贵族茶道的茶人是达官贵人、富商大贾、豪门乡绅之流的人物不必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但一要贵有地位二要富有万贯家私。于茶艺四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无不求其“高品位”用“权力”和“金钱”以达到夸示富贵之目的似乎不如此便有损“皇权至上”有负“金钱第一”。
贵族茶道有很多违情背理的地方但因为有深刻的文化背景这一茶道成为重要流派香火绵延我们不得不承认其存在价值。作为茶道应有一定仪式或程序贵族茶道走出宫门在较为广泛的上层社会流传其富贵气主要体现在程序上。其变种即源于明清至今仍在流传的闽潮功夫茶。
雅士茶道
古代的“士”有机会得到名茶有条件品茗是他们最先培养起对茶的精细感觉;茶助文思又最先体会茶之神韵。是他们雅化茶事并创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响此后相继形成茶道各流派。可以说没有中国古代的士便无中国茶道。
中国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缘可以说没有古代的士便无中国茶道。
此处所说的“士”是已久仕的士即已谋取功名捞得一官半职者或官或吏。最低也是个拿一份工资的学差而不是指范进一类中举就患神经病的腐儒严监生一类为多了一根灯草而咽不下最后一口气的庸儒?quot;那些笃实好学但又囊空如洗的寒士亦不在此之列。
中国的“士”就是知识分子士在中国要有所作为就得“入仕”。荣登金榜则成龙成风名落孙山则如同草芥。当然不一定个个当进士举人给个“地师级”、“县团级”官儿做做最起码的条件是先得温饱方能吟诗作赋并参悟茶道。这便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特点。
中国文人嗜茶沓在魏晋之前不多诗文中涉及茶事的汉有司马相如晋有张载、左思、郭噗、张华、杜育南北朝有鲍令晖、刘孝绰、陶弘景等人数寥寥且懂品饮者只三、五人而已。但唐以后凡著名文人不嗜茶者几乎没有不仅品饮还咏之以诗。唐代写茶诗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还有李白、杜甫6羽、卢金、孟浩然:刘禹锡、6龟蒙等;宋代写条诗最多的是梅尧臣、苏城、6游还有欧阳修、蔡襄、苏辙、黄庭坚、秦观、杨万里、范成大等。原因是魏晋之前文人多以酒为友如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一个中山涛有八斗之量刘伶更是拼命喝酒“常乘一鹿车携酒一壶使人荷铺随之云:死便掘地以理”。唐以后知识界颇不赞同魏晋的所谓名土风度一改“狂放啸傲、栖隐山林、向道慕仙”的文人作风人人有“入世”之想希望一展所学、留名干秋。文人作风变得冷静、务实以茶代酒便蔚为时尚。这一转变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是历史的展把中国的文人推到这样的位置:担任茶道的主角。
中国文人颇能胜任这一角色:一则他们多有一官半职特别是在茶区任职的州府和县两级的官和吏员近水楼台先得月因职务之便可大品名茶。贡茶以皇帝为先事实上他们比皇帝还要“先尝为快”;二则在品茗中培养了对茶的精细感觉他们大多是品茶专家既然“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茶中自有“黄金屋”茶中自有“颜如玉”当年为功名头悬梁、锥刺股的书生们而今全身心投入茶事中所以他们比别人更通晓茶艺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茶艺著之以文传播茶艺;三则茶助文思有益于吟诗作赋。、李白可以“斗酒诗百篇”一般人做不到喝的酷叮大醉头脑胀手难握笔何以能诗?但菜却令人思勇神爽笔下生花。正如元代贤相、诗人耶律楚材在《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中所言:
啜罢江南一碗茶.枯肠历历走雷车。
黄金小碾飞琼雪碧玉深瓯点雪芹。
笔阵兵陈诗思奔睡魔卷甲梦魂赊。
精神爽逸无余事卧看残阳补断霞。
茶助文思兴起了品茶文学品水文学还有茶文、茶学、茶画、茶歌、茶戏等;又相辅相陈使饮茶升华为精神享受并进而形成中国茶道。
雅士茶道是已成大气候的中国茶道流派。茶人主要是古代的知识分子“入仕”的土为主体还包括未曾迹的土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名门因秀青楼歌妓、艺坛伶人等。对于饮茶主要不图止渴、消食、提神而在乎导引人之精神步入凡脱俗的境界于闹情雅致的品茗中悟出点什么。茶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间在乎风月之间在乎诗文之间在乎名利之间希望有所现有所寄托、有所忘怀。“雅”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品茗之趣
二是茶助诗兴
三是以茶会友
四是雅化茶事
正因为文人的参与才使茶艺成为一门艺术成为文化。文人又将这门特殊的艺能与文化、与修养、与教化紧密结合从而形成雅士茶道。受其影响又形成其它几个流派。所以说是中国“士”创造了中国茶道原因就在此。
禅宗茶道
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展、茶学的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日本茶道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源于中国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并列居士“清课”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参禅”之前这足以证明“茶佛一味”的说法是于真万确。
和尚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晋书-艺术传》记载:
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
这是较早的僧人饮茶的正式记载。单道开是东晋时代人在螂城昭德寺坐禅修行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气味的药丸饮一种将茶、姜、桂、桔、枣等合煮的名曰“茶苏”的饮料。清钦是宋代以后的事应当说单道开饮的是当时很正宗的茶汤。
壶居士《食论》中说:
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
长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卢金所说的“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与韭菜同食能使人肢体沉重是否真如此尚无人验证。作者壶居上显是化名以“居上”相称定与佛门有缘。
僧人饮茶已成传统茶神出释门便不足为怪。
6羽生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抓抓坠地便落于佛的怀抱。《天门县志-6羽传》载:
或言有借晨起闻湖畔群雁喧集以翼覆一婴儿收畜之。
6羽3岁时育于竟陵龙盖寺由主持增智积抚养9岁跟积公学佛11岁逃离寺院随杂戏班子流落江湖并学习杂艺有所成。28岁后交了个和尚朋友就是诗人皎然又称“释皎然”、“僧皎然”28岁以后长住湖州标山那一带。6羽自小就跟着积公学习煮茶技艺并迷上了这门技艺终于在建中元年.(78o)48岁时在湖州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人6羽能写成此书与他长期在茶区生活有关但主要得益于佛门经历。可以说《茶经》主要是中国僧人种茶、制茶、烹茶、饮茶生活经验的总结。中国茶道在寺庙香火中熏过一番所以自带三分佛气。
僧人为何嗜茶?其茶道生于茶之德。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可抑制**。这三条是经验之谈。释氏学说传入中国成为独具特色的禅宗禅宗和尚、居上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禅要求静坐、敛心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其姿势要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通常坐禅一坐就是三月老和尚难以坚持小和尚年轻瞌睡多更难熬饮茶正可提神驱睡魔;饭罢就坐禅易患消化不良饮茶正可生津化食;佛门虽清净之地但不染红尘亦办不到且不说年轻和尚正值青春盛期难免想入非非就是老和尚见那拜佛的姣姣女子亦难免神不守舍饮茶既能转移注意力、抑制**自当是佛门选饮料。
僧人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种茶培植名茶。茶产于山谷而僧占名山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最早的茶园多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现民间茶园。
古代多数名茶都与佛门有关。如有名的西湖龙井茶6羽《茶经》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宋代天竺出的香杯茶、白云茶列为贡茶。乾隆皇帝下江南在狮峰胡公庙品饮龙井茶封庙前18棵茶树为御茶。宜兴阳羡茶在汉朝就有种植唐肃宗年间(757—762)一位和尚将此茶送给常州刺史(宜兴古属常州)李栖驾茶会品饮有6羽出席6羽称“阳羡紫笋茶”是“芳香冠世产”李刺史心有灵犀一点通便建茶会督制阳羡茶进贡朝廷自此阳羡茶点了“状元”身价百倍。显然阳羡茶的最早培植者是僧人。一屯溪绿茶站名松萝茶是一位佛教徒创制的。明代冯时可一《茶录》记载:“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莱最为时尚。是茶始于一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制法。其后于松萝结庵来造山茶于庵焙制远迹争市价倏翔涌人因称松萝茶。”武夷岩茶与龙井齐名属乌龙茶系有“一香二清三甘四活”之美评。其中又以“大红袍”为佳。传说崇安县令久病不愈和尚献武夷山茶这位县官饮此茶后竟出了奇事一百病全消。为感激此茶济世活人之德县官亲攀茶崖把一件大红艳披于茶树之上故此茶以“大红袍”名之。不论此说是否合情理武夷茶与佛门有线则是真实无伪的。安溪铁观音“重如铁美如观音”其名取自佛经。普陀佛茶产于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僧侣种茶用于献佛、待客直接以“佛”名其茶。庐山云雾原是野生茶经寺观庙宇的僧人之手培植成家生茶并进入名茶系可。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君山《巴陵县志》记载:“君山贡茶自清始。每岁贡18斤。谷雨前知县遣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称白毛尖。”此茶仍由僧人种植。黄山毛峰是毛峰茶中极品《黄山志》载:“云雾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间养之微香冷韵.远胜匡庐。”云雾茶就是今之黄山毛峰。桂平西山茶初产于西山观音岩下。惠明莱因浙江惠明寺而得名。别说产于中国的茶就是日本的菜也是由佛门僧人由中国带回茶种在日本种植、繁衍并成世界重要产茶国之一。
见之于文字记载的产茶寺庙有扬州禅智寺、蒙山智炬寺、苏州虎丘寺、丹阳观音寺、扬州大名寺和白塔寺、杭州灵隐寺、福州鼓山寺、一天台雁宕山天台寺、泉州清源寺衡山南岳寺、西山白云寺、建安能仁院、南京栖霞寺、长兴顾清吉祥寺、绍兴白云寺、丹徒招隐寺、江西宜慧县普利寺、岳阳白鹤寺、黄山松谷庵、吊桥庵和云谷寺、东山洞庭寺、杭州龙井寺、徽州松萝庵、武夷天心观等等。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茶的现、培植、传播和名茶的研制佛门僧人立下不世之功。
世俗茶道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进入世俗社会行于官场染几分官气。行于江湖染几分江湖气;行于商场染几分铜臭;行于清汤杂几分脂粉气;行于社区染几分市侩气;行于家庭染几分小家子气。熏得几分人间烟火焉能不带烟火气。这便是生于“茶之味”以“享乐人生”为宗旨的。“世俗茶道”其中大众化的部分展前景看好。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
当它进入官场与政治结缘便演出一幕幕雄壮的、悲壮的、伟大的、渺小的、光明的、卑劣的历史活剧。
唐代朝廷将茶沿丝绸之路输往海外请国一借此打开外交局面都城长安能成为世界大都会、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茶亦有一份功劳。
唐代文成公主和亲西藏带去了香茶此后藏民饮茶成为时尚一此事在西藏传为历史美谈。
唐代文宗李昂太和九年(835)为抗议榷茶制度江南茶农打死了榷茶使王涯这就是茶农斗争史上著名的‘甘露事变‘。
明代朝廷将茶输边易马作为杀手铜欲借此“以制番人之死命”茶成了明代一个重要的政治磋码。
清代左宗棠收复新疆趁机输入湖茶并作为一项固边的经济措施。
茶是个灵物随国家政治的举措而升沉起伏辉煌过也晦气过。
史书记载1o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西夏景宗天授礼法延诈七年八家与夏议和宋封元是为夏国王并每年给以“银七万两纲十五万匹茶叶三万斤。”
宋朝国人将茶贡给朝廷朝廷又将它贡给西夏以取悦强敌。茶负载的不是友谊而是对强权的屈服。
在我国清代官场钦荣有特殊的程序和含义有别于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在隆重场合。如拜谒上司或长者仆人献上的盖碗茶照例不能取饮主客同然。若贸然取饮便视为无礼。主人若端茶一意即下了“逐客令”客人得马上告辞这叫“端茶送客”。主人令仆人“换茶”表示留客这叫“留茶”。
茶作为有特色的礼品人情往来靠它挖门子搭桥铺路也靠它。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为官为燎的“一杯茶一包烟一张‘参考’看半天”。茶通用于不同场合成事也坏事温情又势利茶虽洁物亦难免落入染缸常扮演尴尬角色借茶行“邪道”罪不在茶。
茶入商场又是别样面目。在广州“请吃早茶!”是商业谈判的同义语。一盅两件双方边钦边谈。隔着两缕袅袅升腾的水气打开了“商战”看货叫板讨价还价暗中算计价格厮杀终于拍板成交将茶一饮而尽双方大快朵颐。没茶这场商战便无色彩便无诗意。只要吃得一杯早茶纵商战败北但那茶香仍难让人忘怀。
茶入江湖便添几分江湖气。江湖各帮各派有了是是非非不诉诸公堂不急着“摆场子”打个高低而多少讲点江湖义气请双方都信得过的人物出面调停仲裁地点多在茶馆名叫“吃讲茶”。这不为错茶道之宗旨就有“致清导和”一说。
茶道进入社区趋向大众化、平民化构成社区文化一大特色。如城市的茶馆就很世俗《清稗类钞》记载:
京师茶馆列长案茶叶与水之资须分计之;有提壶以注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汉人少涉足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厕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裙、就广坐作茗憩与困人走卒杂坐谈话不以为忏也。然亦绝无权要中人之踪迹。
民国年间的北京茶馆溶饮食、娱乐为一体卖茶水兼供茶点还有评书茶馆说的多是《包公案》、《雍正剑侠图》、《三侠剑》等顾客过茶病又过书痛;有京剧条社唱戏者有专业演员也有下海票友过茶瘾又过戏瘾;有艺茶社看杂耍听相声、单弦品品茶乐一乐笑一笑。
文人笔下的茶馆虽不甚雅却颇有人间烟火气在老残先生的“明湖居茶馆”可颀赏鼓书艺人王小玉的演出;在鲁迅先生的“华老栓茶馆”里可听到杀革命党的传闻并目睹华小栓吃人血馒头的镜头;在沙汀先生的“其香居茶”可见到已成历史垃圾的袍哥、保甲长、乡绅之流;在老舍先生的“茶馆”里你更可见到1889年清末社会各色人等什么闻鼻烟的、玩鸟的、斗蛐蛐的、保瞟的、吃洋教的、特务、打手……等等最后是精明一生的王掌柜解下腰带了其一生。……总之一个小茶馆就是人间社会的缩影。
茶叶进入家庭便有家居茶事。清代查为仁《莲坡诗话》中有一诗:
书画琴棋诗酒花
当年件件不离它;
而今七事都更变
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已是俗物日行之必需。客来煎茶联络感情;家人共饮同享天伦之乐。茶中有温馨。茶道进入家庭贵在随意随心茶不必精量家之有;水不必贵以法为上;器不必妙宜茶为佳。富贵之家茶事务求精妙可夸示富贵、夸示高雅不足为怪;小康之家不敢攀比法乎其中;平民家庭纵粗茶陶缶只要烹饮得法亦可得条趣。茶不孤傲怪僻是能伸能屈的木中大丈夫。
综上所述茶作为俗物由“茶之味”竟生出五花八的茶道可叫官场茶道、行帮茶道、情场茶道、社区茶道、平民茶道、家庭茶道茶中有官气、有霸气、有匪气、有江湖气、有市侩气、有脂粉气、有豪气、有小家子气这一切都端于“口腹之欲”其主旨是“享乐人生”非道非佛更多儒学的内蕴。为了学问完整些、系统些我们可概称为“世俗茶道”。
进入8o年代生活节奏加快市面出现了溶茶、袋泡茶。城市里最便民的还是小茶馆饮大碗茶花钱少省事是最经济实惠的饮料。小茶馆和卖大碗茶的增多使饮茶的富贵风雅黯然失色。中国老百姓最欢迎的还是世俗茶道(主要指大众化茶道)。中国人在茶道在但茶道不会再是明清时代的格局。
中国茶道与佛教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展到随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是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6羽自由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于唐代诗僧皎燃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6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禅茶一味
1、“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2、佛教对茶道展的贡献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佛教对茶道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1.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2.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3.佛门的茶是活动为茶道的展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都广有帮助。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人大型茶宴并把四秒钟的饮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学者认为《百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
3、“禅茶一味”的意境
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下面的四幅对联与四茶诗很有趣对理解“禅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帮助。
茶联四幅
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
——苏东坡
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
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
——招隐寺内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
——洛阳古道一茶亭所书
一卷经文苕霖溪边真慧业
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
——上饶6羽泉联
茶诗四
题德玄上人院
杜荀鹤(唐)
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
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
罢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虽未似师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
与茶亢居士青山潭饮茶
灵一和尚(唐)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北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失题
陈继儒(明)
山中日日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石枕月侵蕉叶梦竹炉风软落花烟。
点来直是窥三味心后能翻赋百篇。
欲笑当年醉乡子一生虚掷杖头钱。
茶与中国文化展
赵朴初
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b]【茶叶国外的传播】
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据推测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6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
公元8o5、8o6年日本最澄、海空禅师来我国留学归国时携回茶籽试种;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我国传入茶籽种植。日本茶业继承我国古代蒸青原理制作的碧绿溢翠的茶别具风味。
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以远。
十五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茶叶对西方的贸易开始出现。
而荷兰人约在公元161o年左右将茶叶带至了西欧165o年后传至东欧再传至俄、法等国。十七世纪时传至美洲。
印度尼西亚于1684年开始传入我国茶籽试种以后又引入中国、日本茶种及阿萨姆种试种。历经坎坷直至19世纪后叶开始有明显成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加了茶的恢复与展并在国际市场居一席之地。
十八世纪初品饮红茶逐渐在英国流行甚至成为一种表示高雅的行为茶叶成了英国上层社会人士用于相互馈赠的一种高级礼品。
178o年印度于由英属东印度公司传入我国茶籽种植。至19世纪后叶已是“印度茶之名充噪于世”。今日的印度是世界上茶的生产、出口、消费大国。
17世纪开始斯里兰卡于从我国传入茶籽试种复于178o年试种1824年以后又多次引入中国、印度茶种扩种和聘请技术人员。所产红茶质量优异为世界茶创汇大国。
188o年我国出口至英国的茶叶多达145万担占中国茶叶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
1833年在帝俄时代从我国传入茶籽试种1848年又从我国输入茶籽种植于黑海岸。1893年聘请中国茶师刘峻周并带领一批技术工人赴格鲁吉亚传授种茶、制茶技术。
1888年土耳其从日本传入茶籽试种1937年又从格鲁吉亚引入茶籽种植。土耳其的茶农在为茶树剪枝。
19o3年肯尼亚次从印度传入茶种192o年进入商业性开种茶规模经营则是1963年独立以后。
1924年南美的阿根延由我国传入茶籽种植于北部地区并相继扩种。以后旅居的日本与苏联侨民也辟建茶园。5o年代以后茶园面积与产量不断提高成为南美主要的茶生产、出口国。
2o世纪2o年代几内亚共和国开始茶的试种。1962年我国派遣专家赴几内亚考察与种茶并帮助设计与建设规模为1oo公顷茶园的玛桑达茶场及相应的机械化制茶厂。
1958年巴基斯坦开始试种茶但未形成生产规模。1982年我国派遣专家赴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进行合作。
2o世纪5o年代阿富汗共和国试种茶。1968年应阿富汗政府邀请我国派遣专家引入中国群体品种成活率9o%以上。
1962年我国派遣茶专家赴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马里共和国通过艰辛的引种实验取得了成功。1965年应该国总统的请求我国政府分批派遣了茶农场专家帮助考察设计与建设附有的自流灌溉设施的锡加索茶农场和经过热源改革具有国际水平的年产1oo吨的绿茶厂。此项目农业部认定为我国援助亚非拉及南太平洋地区一百多个农业工程项目中最成功的三个项目之一。
2o世纪6o年代玻利维亚共和国最初从秘鲁引进茶种试种。7o年代台湾农业技术团赴玻考察设计与投资开始规模种植茶园。1987年应玻政府请求我国派遣茶专家赴玻帮助建设2oo公顷的茶场及相应的机械化制茶厂。
1983年我国向朝鲜民主共和国提供茶种试种并在黄海南道临近的西海岸的登岩里成功种植。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种茶起源可以追溯到9世纪2o年代经过千年沧桑至今茶叶生产初具规模。
目前我国茶叶已行销世界五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5o多个国家引种了中国的茶籽、茶树茶园面积247万多公顷有16o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饮茶人口2o多亿……中国近年来的茶叶年产量达286多万吨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用于出口。
茶叶诞生于中国。而今日世界各地都在饮用的茶叶是通过怎样的图径传播的呢?想了解“茶叶之路”一般人们是通过查阅各国的文献按年代和区域绘制出一幅茶叶传播之图来解明它的传播之径的。
茶叶的祥地位于中国的云南省但茶叶之路却是通过广东和福建这两个城市传播于世界的。当时广东一带的人把茶念为“cha”;而福建一带的人又把茶念为“te”。广东的“cha”经6地传到东欧;而福建的“te”是经海路传到西欧的.
外国人都称中国茶叶为netatee人类的始祖为女娲中国女娲故里的女娲茶叶也被誉为‘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