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礼也只是知道骨瓷的配方成份和烧制工艺原理,并未烧制过骨瓷,说白了他还只是个理论派。
骨瓷的配方在后世是公开的,但是能烧制骨瓷的却只有几个发达国家,可见骨瓷极难烧制。
不过杨文礼也想试一试,如果掌握了烧骨瓷的技艺,绝对是一款暴利赚钱产品,就是传承几百年都能赚到大钱。
可以说一技在手,家族传承兴旺就有保证。欲惑是如此之大,杨文礼就是砸锅卖铁也想试一试。
后世公认最好的配方是50%的牛骨粉、25%的瓷石、25%的粘土,但杨文礼做不到,起码牛骨粉他就做不到,少量实验还没有问题,工业化大量生产让他到哪里去找这么多牛骨粉?
还有粘土比例太低,极易烧裂,这就增加了烧制难度,所以必须增加粘土比例至40%左右,无非是胎质厚一点,不影响器形美观。
其实牛骨粉的主要含量就是氧化钙,所以用其它富含碳酸钙的东西代替应该也可以,虽然未试过,但杨文礼必须得试,因为他没牛骨粉。
自然界中富含碳酸钙成份的东西就是贝壳,贝壳几乎就是同碳酸钙划等号,是最理想的代替牛骨粉的材料。(注:碳酸钙经过锻烧就是氧化钙)
其它的长石和石英砂虽然也稀少,但是还是可以买到,最主要的就是不是朝庭管制材料,只要有钱,买多少都没人管。
光是准备材料,杨文礼就足足花了两个月时间,长石和石英砂极难买到是一个原因,还有贝壳表面带颜色的那层东西,要想办法刮掉也很费工时。还有长石和石英砂他也是既清洗又挑选,只选最纯净的那部分材料。
要做就做最好,这是杨文礼的座位铭,他就是一个较真的人,所以天生适合搞科研。
杨文礼的较真劲到了什么程度呢?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就说晾胎房吧!他为了避免灰尘沾到器胎上,特意建造了一间古代版本的无尘室。
农村别看山青水秀,但其实空气中的尘土含量比较大,农村地表有大量的土地裸露,只要风一吹,空气中的尘土含量大就很正常了。这一点,农村还比不过城市,不信大家可以穿白衬衣到农村和城市分别试一试就知道了。杨文礼前世是农民,所以深知农村这个缺点。
古代建无尘室没有换气除尘设备,所以干脆是完全密封。瓦屋顶不行,必须吊顶密封,因为瓦片并不能阻止灰尘飘入室内,墙面涮白,地面用木板铺就,没有窗户。
硬件就只能做到这样了,建成之后再用干净的湿毛巾,不断擦拭,几次之后,直到白毛巾擦地板之后还能保持雪白,就基本合格了。
较真的杨文礼还想到了除去空气中的微量浮尘的方法,说白了很简单,就是静电除尘技术。在衣服或布料的表面用力磨擦就会产生静电,而静电最易吸附灰尘。
就这样,杨文礼想尽办法,终于建成了一间古代版本的无尘室。那时也没有吹风除尘设备,开门就是无尘室肯定不行,因此扬文礼其实是两间密室联套,外面的密室经常擦拭灰尘,当作换衣室和吹风除尘室。没办法,条件所限,他只能做到这样了。
炉子还是当初炼铁的那个反射炉,还是使用木碳。杨文礼他不会建专门烧瓷的窑,但烧瓷归根结底还是温度的关系。
能炼钢的炉烧制瓷器其实也没什么问题。炼钢温度超过了2000度,就是炼铁温度都超过了1650度,远远超过了骨瓷的烧制温度1250度。温度越高瓷秞烧结越好,杨文礼相信炉子没什么问题。
说来容易做来难,在实验烧制的时候,问题频出。扬文礼得出了一个教训,温度高了也不行,瓷器易碎。
特别是骨瓷的收缩率相当大,温度再高一点,干脆就是全部碎裂,没有一件成品。
没有温度计,就只有通过多实验了。不断地降低炉温,直至素胎不再破裂,再看素胎是否烧结完好。
辩别的方法很简单,拿两件烧结好的素胎相互敲击就好。骨瓷质地优良,胎薄,耐撞击,是普通瓷器的三倍以上。
正因为胎薄,所以骨瓷烧制的时候收缩性很大。
当然,也不是三言两句介绍这么简单,比如素胎烧制好之后,就不能马上出窑,必须缓慢降温,否则肯定碎裂。这些都是扬文礼在实验中得出来的经验。
骨瓷烧制要经过两道工序,先烧素胎,后烧釉胎,特别是素胎之上上釉,在风干的过程中,绝对不能沾染灰尘,否则釉色不纯净,达不到晶莹剔透的效果,这就是杨文礼为什么要建无尘晾胎室的原因。
还有制胎也必须想办法克服难关。刚才讲了,骨瓷胎体非常薄,又要保持器型优美匀称,再好的手工也难做到。
杨文礼的办法是使用一个木质滚筒代替手,外表的形状根据瓷胎器形决定。里外两个木质滚筒都是固定的,比手稳多了,所以能打制更薄的瓷胎。
说起来好像很容易,其实杨文礼经历了无数的难关,真要说清楚,一个月也说不完。比如揉制瓷泥的成熟度,干湿度等等,他以前从未制过瓷,全部要亲身实验,其难度可想而知了。
科研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不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别想成功。总之,杨文礼一时半会别想将骨瓷烧制出来。
……
“知道为什么你们总是射不中吗?主要是你们的手还不稳。手稳不稳,并不是要你们一直举着弓箭瞄准再发射,而是在发射前的那一刻,仰角度,偏移度必须正确。
我给大家示范一下,你们看我是怎么做的?你们再想想该怎样才能做到我这样?”
烧瓷归烧瓷,杨文礼还是会不时检查少年家丁们的射击水平,不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并亲身示范,以期他们能最快地达到神箭手的水平。
“呯”杨文礼的一箭又正中红心,他几乎没怎么瞄准,好像是随手一箭,可偏偏就射中了红心。
“啪啪啪!”“少爷好棒”……
少年们一个个兴奋异常地鼓掌赞道,他们是既羡慕又期许,想到自己将来也能做到少爷这样箭无虚发,他们一个个激动的满脸通红。
……未完待续
骨瓷的配方在后世是公开的,但是能烧制骨瓷的却只有几个发达国家,可见骨瓷极难烧制。
不过杨文礼也想试一试,如果掌握了烧骨瓷的技艺,绝对是一款暴利赚钱产品,就是传承几百年都能赚到大钱。
可以说一技在手,家族传承兴旺就有保证。欲惑是如此之大,杨文礼就是砸锅卖铁也想试一试。
后世公认最好的配方是50%的牛骨粉、25%的瓷石、25%的粘土,但杨文礼做不到,起码牛骨粉他就做不到,少量实验还没有问题,工业化大量生产让他到哪里去找这么多牛骨粉?
还有粘土比例太低,极易烧裂,这就增加了烧制难度,所以必须增加粘土比例至40%左右,无非是胎质厚一点,不影响器形美观。
其实牛骨粉的主要含量就是氧化钙,所以用其它富含碳酸钙的东西代替应该也可以,虽然未试过,但杨文礼必须得试,因为他没牛骨粉。
自然界中富含碳酸钙成份的东西就是贝壳,贝壳几乎就是同碳酸钙划等号,是最理想的代替牛骨粉的材料。(注:碳酸钙经过锻烧就是氧化钙)
其它的长石和石英砂虽然也稀少,但是还是可以买到,最主要的就是不是朝庭管制材料,只要有钱,买多少都没人管。
光是准备材料,杨文礼就足足花了两个月时间,长石和石英砂极难买到是一个原因,还有贝壳表面带颜色的那层东西,要想办法刮掉也很费工时。还有长石和石英砂他也是既清洗又挑选,只选最纯净的那部分材料。
要做就做最好,这是杨文礼的座位铭,他就是一个较真的人,所以天生适合搞科研。
杨文礼的较真劲到了什么程度呢?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就说晾胎房吧!他为了避免灰尘沾到器胎上,特意建造了一间古代版本的无尘室。
农村别看山青水秀,但其实空气中的尘土含量比较大,农村地表有大量的土地裸露,只要风一吹,空气中的尘土含量大就很正常了。这一点,农村还比不过城市,不信大家可以穿白衬衣到农村和城市分别试一试就知道了。杨文礼前世是农民,所以深知农村这个缺点。
古代建无尘室没有换气除尘设备,所以干脆是完全密封。瓦屋顶不行,必须吊顶密封,因为瓦片并不能阻止灰尘飘入室内,墙面涮白,地面用木板铺就,没有窗户。
硬件就只能做到这样了,建成之后再用干净的湿毛巾,不断擦拭,几次之后,直到白毛巾擦地板之后还能保持雪白,就基本合格了。
较真的杨文礼还想到了除去空气中的微量浮尘的方法,说白了很简单,就是静电除尘技术。在衣服或布料的表面用力磨擦就会产生静电,而静电最易吸附灰尘。
就这样,杨文礼想尽办法,终于建成了一间古代版本的无尘室。那时也没有吹风除尘设备,开门就是无尘室肯定不行,因此扬文礼其实是两间密室联套,外面的密室经常擦拭灰尘,当作换衣室和吹风除尘室。没办法,条件所限,他只能做到这样了。
炉子还是当初炼铁的那个反射炉,还是使用木碳。杨文礼他不会建专门烧瓷的窑,但烧瓷归根结底还是温度的关系。
能炼钢的炉烧制瓷器其实也没什么问题。炼钢温度超过了2000度,就是炼铁温度都超过了1650度,远远超过了骨瓷的烧制温度1250度。温度越高瓷秞烧结越好,杨文礼相信炉子没什么问题。
说来容易做来难,在实验烧制的时候,问题频出。扬文礼得出了一个教训,温度高了也不行,瓷器易碎。
特别是骨瓷的收缩率相当大,温度再高一点,干脆就是全部碎裂,没有一件成品。
没有温度计,就只有通过多实验了。不断地降低炉温,直至素胎不再破裂,再看素胎是否烧结完好。
辩别的方法很简单,拿两件烧结好的素胎相互敲击就好。骨瓷质地优良,胎薄,耐撞击,是普通瓷器的三倍以上。
正因为胎薄,所以骨瓷烧制的时候收缩性很大。
当然,也不是三言两句介绍这么简单,比如素胎烧制好之后,就不能马上出窑,必须缓慢降温,否则肯定碎裂。这些都是扬文礼在实验中得出来的经验。
骨瓷烧制要经过两道工序,先烧素胎,后烧釉胎,特别是素胎之上上釉,在风干的过程中,绝对不能沾染灰尘,否则釉色不纯净,达不到晶莹剔透的效果,这就是杨文礼为什么要建无尘晾胎室的原因。
还有制胎也必须想办法克服难关。刚才讲了,骨瓷胎体非常薄,又要保持器型优美匀称,再好的手工也难做到。
杨文礼的办法是使用一个木质滚筒代替手,外表的形状根据瓷胎器形决定。里外两个木质滚筒都是固定的,比手稳多了,所以能打制更薄的瓷胎。
说起来好像很容易,其实杨文礼经历了无数的难关,真要说清楚,一个月也说不完。比如揉制瓷泥的成熟度,干湿度等等,他以前从未制过瓷,全部要亲身实验,其难度可想而知了。
科研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不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别想成功。总之,杨文礼一时半会别想将骨瓷烧制出来。
……
“知道为什么你们总是射不中吗?主要是你们的手还不稳。手稳不稳,并不是要你们一直举着弓箭瞄准再发射,而是在发射前的那一刻,仰角度,偏移度必须正确。
我给大家示范一下,你们看我是怎么做的?你们再想想该怎样才能做到我这样?”
烧瓷归烧瓷,杨文礼还是会不时检查少年家丁们的射击水平,不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并亲身示范,以期他们能最快地达到神箭手的水平。
“呯”杨文礼的一箭又正中红心,他几乎没怎么瞄准,好像是随手一箭,可偏偏就射中了红心。
“啪啪啪!”“少爷好棒”……
少年们一个个兴奋异常地鼓掌赞道,他们是既羡慕又期许,想到自己将来也能做到少爷这样箭无虚发,他们一个个激动的满脸通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