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几天,刘禅一直待在乾元殿,并未出去,并且对外宣称自己仍在昏迷。
之所以如此,一则马超之事已成,曹丕五路大军来犯布置完全,只待敌军来犯;二则刘禅需要抓紧时间处理一件最重要的事,那便是人才选拔之事。
虽说此事上次遭孔明反对,但刘禅却并未就此搁置,反而深思此事之缘由,因为刘禅潜意识还是认为孔明绝对识大体的,不可能不知道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通过细细分析,刘禅终于找到了原因,孔明不是不识大体,也不是不了解人才的重要性,不过是因为被逼的太紧,通过反复回忆孔明的资料,刘禅发现孔明也是士族,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其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所以孔明无形之中变成了士族的代表,而在目前这个局势下,士族根本就不是刘禅可以撼动的,士族占据了天下一半的财富,刘禅以后很多情况下还需要他们帮忙,所以经过深思熟虑后,刘禅不得不选择低头。
想开后,刘禅瞬间感觉心态有些不一样了,正如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
除了心态的不同,刘禅经过这莫名其妙的七天,实力亦有了一定的提升,微微攥拳,前所未有的强大感充斥全身。
“早晚有一天,我会摆脱这所有的束缚!”刘禅励志道。
如墨的夜垂于天际,一辆自皇宫驶出的车撵向着贵族区最北方的丞相府走去。
四周撑着鎏金铜灯,大厅内,孔明品着清茶,笑道:“看到陛下安然无事,臣也安心了。”
笑着望向孔明,当双目与孔明相对时,刘禅莫名感到一股心悸,好一双可怕的眼睛,明亮而又温和的外表下,隐藏着一抹看穿万物的睿智,刘禅感到自己仿佛被其看了个透,根本没有能够隐瞒的。
“劳相父挂心了,朕很是惭愧,朕曾听闻,是相父命人将朕送至乾元殿,若非如此,朕恐怕至今醒不来。”刘禅很是感激道。
依旧面带笑容,孔明微摇了摇头:“陛下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或而大胆,或而不切实际,臣欣喜之余不由暗暗忧虑,陛下切莫忘记欲速则不达,凡是都要一步步来的道理,毕竟你是陛下,权力虽大,但有些东西却并不能随心所欲。”
闻言,刘禅只感到孔明这是话中有话。
“相父教诲,朕必当铭记,然朕今日来此,实乃有事要与相父相商。”
“陛下请讲!”
“人才选拔!”望着跪坐与一侧的孔明,刘禅嘴角噙着微笑,淡淡道。
待得刘禅说完,孔明眉头微紧,仿佛有些失望。
“陛下,您提出的人才制度,臣......”
“相父,听朕说完!”刘禅抬手示意道:“上一次朕之所提,确实欠考虑,很难执行起来,但是人才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才的培养储备刻不容缓。”
此时的蜀汉仍沿用汉庭那一套选官制度,主要有三种,征辟制、察举制、举孝廉。
征辟制,征召各地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
察举制,即由公卿、列侯、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通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之后,授予官职。
举孝廉,汉朝以孝立国,表明天子孝心,另外也是稳定社会矛盾,给平民百姓一个步入仕途的重要途径。
而就是这三种选拔制度,在刘禅看来,并非适合如今的蜀汉,如今的蜀汉缺什么,缺的是谋臣、武将、治国大才,显然这三种方法并不能筛选出来,不仅选拔不出来,还反而堵住了他们入仕的道路。
“但是在人才的选拔上,朕先效仿先秦,开设聚贤堂,征召天下有才之士,前来任职。至于官职改革,朕决定先推后。”
“聚贤堂...”
“没错,仿秦惠文王之举措,开设聚贤堂,聚贤堂分设通文馆、精武堂、天工阁,分别从治国、军事、研究发明方面考核人才,治国由东曹掾蒋琬坐镇把关,牙门将王平坐镇精武堂,至于天工阁便由令夫人担任考官,相父总统整个聚贤堂如何?”刘禅笑道。
“最关键的一点,陛下考虑过吗?”轻挥羽扇,孔明并未立即反对,反而有些意动。
“士族寒门分开考核,一切本着士为主,寒为辅的原则!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四次大选,朕都要亲自考察。”刘禅缓缓道。
“如此倒也不会激起益州士族的激烈反对,不过这天工阁担任人选...臣夫人虽喜木工之术,然身为女子,不能为官。”孔明道。
“相父多虑,聚贤馆考官并无官职,只是单纯的负责替朕寻找有用之才罢了,待得时机成熟,朕会找名望极高者出面负责!”
说完,刘禅便突然觉得孔明直勾勾望着自己,自己就像犯了错的小孩一般,有些不知所措。
两者相视片刻,孔明微微一笑:“陛下还没有放弃那种考试制度吧?”
“相父慧眼如炬,什么都瞒不过相父!”刘禅拱手笑道。
“陛下将来是想通过益州大儒的声望,吸引更多的有才之士来考试吧?不过那些大儒名士可不好说服,毕竟陛下的观点与他们的想法有些格格不入。”
“一切还早,朕还有机会,科举制度,也就是朕先前所说的考试制度可以延迟推行,但是聚贤馆必须在一个月内马上开设,早一天,便有机会为我蜀汉早一天寻得栋梁之才。”刘禅颇为自信,且不容推辞道。
闻言,孔明有些无奈的点了点头。
走在回宫的路上,刘禅心情大好,虽说科举制度未能成功实施,但是聚贤馆的开设无疑为蜀汉打开了一条人才之路,若是顺利,“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凄凉估计永远不会发生了。
至于那士为主,寒为辅,刘禅也不做纠结,细细考虑后,刘禅觉得士族在地位、财富高于寒门的情况下,人才的数量亦是不少,对那些三国谋士细细想来,刘禅竟发现有七cd是士族身份,至于原因,刘禅归结于文化储备。
古时书籍之昂贵,远非刘禅前世那般,寒门子弟如何念得起书?正因如此,三国时期,平常百姓,识字之人少之又少。
考虑之后,刘禅最终提出了士为主,寒为辅的原则,既给足了士族面子,又贴合了当今人才局势,至于寒门子弟读书问题,刘禅只能以后再做打算。
之所以如此,一则马超之事已成,曹丕五路大军来犯布置完全,只待敌军来犯;二则刘禅需要抓紧时间处理一件最重要的事,那便是人才选拔之事。
虽说此事上次遭孔明反对,但刘禅却并未就此搁置,反而深思此事之缘由,因为刘禅潜意识还是认为孔明绝对识大体的,不可能不知道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通过细细分析,刘禅终于找到了原因,孔明不是不识大体,也不是不了解人才的重要性,不过是因为被逼的太紧,通过反复回忆孔明的资料,刘禅发现孔明也是士族,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其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所以孔明无形之中变成了士族的代表,而在目前这个局势下,士族根本就不是刘禅可以撼动的,士族占据了天下一半的财富,刘禅以后很多情况下还需要他们帮忙,所以经过深思熟虑后,刘禅不得不选择低头。
想开后,刘禅瞬间感觉心态有些不一样了,正如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
除了心态的不同,刘禅经过这莫名其妙的七天,实力亦有了一定的提升,微微攥拳,前所未有的强大感充斥全身。
“早晚有一天,我会摆脱这所有的束缚!”刘禅励志道。
如墨的夜垂于天际,一辆自皇宫驶出的车撵向着贵族区最北方的丞相府走去。
四周撑着鎏金铜灯,大厅内,孔明品着清茶,笑道:“看到陛下安然无事,臣也安心了。”
笑着望向孔明,当双目与孔明相对时,刘禅莫名感到一股心悸,好一双可怕的眼睛,明亮而又温和的外表下,隐藏着一抹看穿万物的睿智,刘禅感到自己仿佛被其看了个透,根本没有能够隐瞒的。
“劳相父挂心了,朕很是惭愧,朕曾听闻,是相父命人将朕送至乾元殿,若非如此,朕恐怕至今醒不来。”刘禅很是感激道。
依旧面带笑容,孔明微摇了摇头:“陛下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或而大胆,或而不切实际,臣欣喜之余不由暗暗忧虑,陛下切莫忘记欲速则不达,凡是都要一步步来的道理,毕竟你是陛下,权力虽大,但有些东西却并不能随心所欲。”
闻言,刘禅只感到孔明这是话中有话。
“相父教诲,朕必当铭记,然朕今日来此,实乃有事要与相父相商。”
“陛下请讲!”
“人才选拔!”望着跪坐与一侧的孔明,刘禅嘴角噙着微笑,淡淡道。
待得刘禅说完,孔明眉头微紧,仿佛有些失望。
“陛下,您提出的人才制度,臣......”
“相父,听朕说完!”刘禅抬手示意道:“上一次朕之所提,确实欠考虑,很难执行起来,但是人才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才的培养储备刻不容缓。”
此时的蜀汉仍沿用汉庭那一套选官制度,主要有三种,征辟制、察举制、举孝廉。
征辟制,征召各地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
察举制,即由公卿、列侯、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通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之后,授予官职。
举孝廉,汉朝以孝立国,表明天子孝心,另外也是稳定社会矛盾,给平民百姓一个步入仕途的重要途径。
而就是这三种选拔制度,在刘禅看来,并非适合如今的蜀汉,如今的蜀汉缺什么,缺的是谋臣、武将、治国大才,显然这三种方法并不能筛选出来,不仅选拔不出来,还反而堵住了他们入仕的道路。
“但是在人才的选拔上,朕先效仿先秦,开设聚贤堂,征召天下有才之士,前来任职。至于官职改革,朕决定先推后。”
“聚贤堂...”
“没错,仿秦惠文王之举措,开设聚贤堂,聚贤堂分设通文馆、精武堂、天工阁,分别从治国、军事、研究发明方面考核人才,治国由东曹掾蒋琬坐镇把关,牙门将王平坐镇精武堂,至于天工阁便由令夫人担任考官,相父总统整个聚贤堂如何?”刘禅笑道。
“最关键的一点,陛下考虑过吗?”轻挥羽扇,孔明并未立即反对,反而有些意动。
“士族寒门分开考核,一切本着士为主,寒为辅的原则!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四次大选,朕都要亲自考察。”刘禅缓缓道。
“如此倒也不会激起益州士族的激烈反对,不过这天工阁担任人选...臣夫人虽喜木工之术,然身为女子,不能为官。”孔明道。
“相父多虑,聚贤馆考官并无官职,只是单纯的负责替朕寻找有用之才罢了,待得时机成熟,朕会找名望极高者出面负责!”
说完,刘禅便突然觉得孔明直勾勾望着自己,自己就像犯了错的小孩一般,有些不知所措。
两者相视片刻,孔明微微一笑:“陛下还没有放弃那种考试制度吧?”
“相父慧眼如炬,什么都瞒不过相父!”刘禅拱手笑道。
“陛下将来是想通过益州大儒的声望,吸引更多的有才之士来考试吧?不过那些大儒名士可不好说服,毕竟陛下的观点与他们的想法有些格格不入。”
“一切还早,朕还有机会,科举制度,也就是朕先前所说的考试制度可以延迟推行,但是聚贤馆必须在一个月内马上开设,早一天,便有机会为我蜀汉早一天寻得栋梁之才。”刘禅颇为自信,且不容推辞道。
闻言,孔明有些无奈的点了点头。
走在回宫的路上,刘禅心情大好,虽说科举制度未能成功实施,但是聚贤馆的开设无疑为蜀汉打开了一条人才之路,若是顺利,“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凄凉估计永远不会发生了。
至于那士为主,寒为辅,刘禅也不做纠结,细细考虑后,刘禅觉得士族在地位、财富高于寒门的情况下,人才的数量亦是不少,对那些三国谋士细细想来,刘禅竟发现有七cd是士族身份,至于原因,刘禅归结于文化储备。
古时书籍之昂贵,远非刘禅前世那般,寒门子弟如何念得起书?正因如此,三国时期,平常百姓,识字之人少之又少。
考虑之后,刘禅最终提出了士为主,寒为辅的原则,既给足了士族面子,又贴合了当今人才局势,至于寒门子弟读书问题,刘禅只能以后再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