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6年一月的时候,出了一件大事,好吧,也不算大事,义升行原来的老板林阿钦被债主们放出来,坐船回广东。

    本来,义升行虽然卖了,但资不抵债,至少有九十万以上的债没能还上,按照这时代的常例,林阿钦是不可能全须全尾地回去的。

    正常来讲,林阿钦老家的产业都要被没收,甚至妻女都要被卖,但英国人不希望林阿钦的下场过于凄惨,以免今后再没有中国人敢帮他们做事;

    赵大贵对林阿钦观感不佳,也不觉得收拾一个小喽啰有什么大用;

    加上那些债主们也认为从林阿钦那里榨不出什么钱来,最多出口气,在收下斯塔克等人一些补偿后就同意放人。

    林阿钦在上海这两年,原先只是带着数百元本钱过来的,后来在上海混得风生水起,一度成为上海最大的垄断商人,享尽了荣华,但这一下又打回了原形。

    要不是赵大贵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免了他的船票钱,又赠送一百银元的钱,他就是被放出来,恐怕都回不了广东去的。

    大家其实知道义升行和大贵行的关系很不好,当初林阿钦可是联络吴健彰和洋人狠狠打压过赵大贵的。

    因此,赵大贵这番作为博得了一片赞誉,大家都觉得赵大贵这人肚量很大,是个难得的好人。

    林阿钦回去的时候,赵大贵甚至亲自到码头,送他商船离去,倒把虚伪的一套戏码演足了。

    吴健彰和杨坊也不知道想什么,也到码头送林阿钦回去,等他上船走了之后,还拉着赵大贵到附近茶楼喝茶,很是唏嘘了一番。

    从此之后,上海的买办界就是他们三人三足鼎立的局面了。

    不过,赵大贵一提起三足鼎立的话,其他两人拼命摇手,说赵大贵为人仗义,此番救市等于救人无数,以后他们两个肯定要跟着赵大贵行事的。

    杨坊也罢了,跟赵大贵年龄差不多,而且生意一直在两人之下,吴健彰五十多岁的人说这话,就有些恶心了。

    赵大贵也没有趾高气扬,跟两人客气了一番,心里却很清醒,吴健彰财力雄厚,此番只是折损点元气而已;杨坊有怡和做后台,此番损失也不大,真以为自己虎躯一震,将两人收为小弟,以后有的是吃亏的时候。

    不过,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两人会在商界发出与赵大贵完全相同的声音,上海的其他数十名买办自然也不会跟他们三个巨头对着干,就是说在一两年内,上海的买办和买办行将以大贵商行马首为瞻。

    这是原先的林阿钦也未能得到的待遇,如果合理利用,能获利无数。

    接下来的几天,以赵大贵、吴健彰和杨坊为首,上海的买办们开始频繁聚会,商谈很多事情。

    西方商人开的洋行商人们本来对此并不在意,等到发现生丝和茶叶等出口商品价格慢慢上浮,铜铁等进口商品呢价格却有所下浮,这才反应过来,这些买办是要联合起来逆天啊。

    洋行也不是善茬,立即采用各种手段,洋行和买办行之间的明争暗斗就此展开。

    中国的洋行和买办之间的关系一直很特殊,理论上买办只是洋行雇佣的仆人或员工,但实际上这些买办逐步掌控洋行里的一切生意,又在暗地里联合起来控制生意,很多时候跟洋行平起平坐。

    直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民国时期,外国人也经常抱怨买办行脱离自身控制,“在洋行赚钱的时候,买办赚更多钱;而且在洋行赔钱的时候,买办也有可能赚钱”。

    本来按照历史,在这次洋布危机后,买办们会进一步贴近洋人,帮洋行降低丝茶的收购价,但有实力强劲的大贵商行做后盾,情况就很不一样了。

    上海的丝茶价格,在1844年开埠的时候最高,之后一直在慢慢下降,在1848年的时候达到最低点,之后才开始慢慢恢复,但一直也未能恢复原先的高价,这跟丝茶等商品价格在欧洲一直没怎么变化,甚至有所上浮,形成明显对比。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清朝的白银流失和钱荒严重,导致银贵钱贱;

    而且洋行对中国的商品价格越来越了解,还用种种手段加以控制;

    买办们之间形成一种隐性的竞争,更愿意降低价格以获得更多生意机会,这方面做得最过分的是先前倒闭的义升行,很多时候就是不赚钱也要争夺生意机会,以保持行业第一的地位。

    这种现象,对赵大贵的大贵商行自然是非常不利的,事实上对大部分买办行也是不利的,只是因为之前的买办们一盘散沙,本应该做行业老大的林阿钦甚至带头破坏规矩,才导致买办们之间只有竞争没有合作。

    此番在赵大贵的带领下,买办们开始用统一的声音发话;而洋行的西方商人因为这段时间损失严重,虽然急于应对,但未能做出足够有效的控制。

    这件事如今看来还很细小,但实际对本埠今后十几年的商业环境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也是在一月份,大贵商行开了一次职工大会,奖励前一年立下功劳的职员,还给不少人提升了职位。

    从义升行转来的掌柜和伙计们,没有什么功劳可言,但看在新加入的份上,赵大贵也给每个人发两个月工资,又温言抚慰,努力收服他们的人心。

    最后,赵大贵还提出赚两百万的目标,就是说要求大贵商行的全体员工再接再厉,在1846年至少要赚两百万以上的纯利润。

    在这个时代,这可不是小数目,虽然广州有伍家和潘家等大家族,资产总量远远超过大贵商行,但那也是数百年积累而成的,按照单一年份的收益,恐怕很难达到一百万元。

    就是清国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也就四千万元到六千万元之间,每年的盈余也就只有数十万元。

    当年威名赫赫的东印度公司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倒闭的时候,年纯收入也就一千万元左右。

    考虑到这些因素,就能明白赵大贵提出的这个目标有多宏大了。

    然而,大贵商行的掌柜伙计们陶醉在这些年的几何级数发展,竟没有一个觉得这个目标离谱的,反而疯狂地喊口号,发誓一定要完成这样的目标,场面极度火爆和热烈。

章节目录

主神图书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黄金知了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一百五十二章 年赚两百万的目标-古神图书馆 起点,主神图书馆,笔趣阁并收藏主神图书馆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