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对近代洋布和土布贸易的考证-超级科技图书馆TXT下载
第二十五章 对近代洋布和土布贸易的考证-超级科技图书馆TXT下载-主神图书馆-笔趣阁
主神图书馆
作者:黄金知了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本章内容为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中叶,洋布和土布之间可歌可泣的斗争史料考证,更喜欢故事情节的书友可以跳过去;欢迎老鸟评论)
为了让书友们更深刻地理解洋布生意,确实明白中英两国布匹之间的恩怨,知了还是花一点篇幅,仔细介绍一下吧。
要解释洋布为什么那么畅销,甚至达到火爆的程度,还要从中国传统土布的生产工艺说起。
如果说英国的布匹都是纺织厂专门生产的话,中国的土布九成以上都是农户自己纺织的,也就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布匹纺织事业,而不是依靠专门的纺织工厂。
通常来讲,就是农户自己收获棉花后购买棉花,然后依靠家里的壮劳力弹棉花,进行加工,然后纺出棉纱,之后由会织布的妇女进行纺织,生产成布匹。
大部分情况下,从棉花变成布匹,都是在一个家庭里,依靠家庭成员的分工协作完成;也有直接买棉纱后纺织成布的,但据说这样的方式所占的比例很小。
一般而言,三斤籽棉能加工成一斤皮棉,一斤皮棉能纺出十五两棉纱,织成布匹就是宽度一尺左右,长一丈二到一丈五的土布。
这里一斤皮棉纺纱,大约损失一两,也就是只能得15两棉纱;据说印度棉花就比中国本土棉花差一些,一斤皮棉损失三四两,也就是只能得十二三两棉纱。
如此说来,中国棉花的质量比印度棉花还高出很多,这有些让人意外吧。
在纺纱过程中,就出现土布和洋布之间的巨大区别:
首先是因为中国的土布用的棉纱都是手工纺的,所以纺出来的棉纱特别粗,导致最后织成的布匹也特别粗厚,而英国用机器纺出来的棉纱就要细很多了;
另一个相对不那么重要的特点是因为用的手工纺织机过于简陋,导致布匹宽度只有0.9尺到1.15尺,比英国布匹窄多了。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土布和洋布各自使用的棉纱粗细程度到底有多大区别,先介绍一下棉纱支数的概念吧。
所谓棉纱支数,是重量一克的棉纱延展起来的总长度,也就是说如果棉纱的支数为10,那么该种棉纱一克的长度为十米,这是相当直观的度量衡。
知了看过一份资料,说中国土布所用的棉纱支数为6到10,而英国洋布用的棉纱支数为20到30期间,如此说来中国棉纱要比英国棉纱要粗两到三倍。
只是知了毕竟不是纺织专业的,并不清楚这份资料的数据是否准确,也无法确定其依据为何,不过从中国和英国的大量文献资料的记录来看,中国土布用的棉纱比英国洋布用的棉纱粗两三倍甚至更多,是可以肯定的事情。
在这里提示一下,似乎帆布和牛仔布(牛仔布其实也是帆布的一种吧)所用的棉纱,支数也只有12而已,这说明清代的中国土布可能是比帆布更粗更厚的存在。
用这两种棉纱纺织布匹的结果,就导致中国土布必然比洋布重得多,也粗得多,而且也更耐用得多。
另一方面,洋布自然更轻便,更好看,触感更好,缺点是没有土布耐用。
而且,得益于染料工业的发达,洋布花纹也更好看,不过这一点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有利,因为大量文献证明中国人更喜欢购买纯白色的布匹,然后按自己的喜好用中国的染料染成希望的颜色。
因为所用棉纱的粗细程度不一样,直接导致两种布匹的外观、重量和耐用程度不一样,同时使得土布和洋布的染布特性也有很大不同。
以这时代的中国人而言,最喜欢用苏木染布,也就是将苏木放入滚烫的沸水煮后,将布匹放进里面,然后做成中国人最喜欢的靛蓝色,至于这种颜色到底是什么样的,就参考一下以前相声演员们长穿的青色长袍。
土布和洋布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很粗的棉纱织成的土布放入苏木沸水里染布,拿出来后不易褪色,能用很长时间;
而洋布按照上述工艺,放入苏木沸水里染色,拿出来后放入水里,就容易泛紫,也就是褪色。
如此看来,土布和洋布就是适用人群完全不一样的两种布匹:
土布耐用、粗厚,适合干体力劳动的穷人使用,也更容易用中国传统的印染方式染色;
洋布轻便、好看,更适合不怎么做体力活的有钱人使用,不太适合用中国传统印染方式,但用英国的染色方法也能弄得非常好看。
理解上述特点后,就说到布匹的价格问题吧。
翻看晚清时代的资料,就会发现很有趣的现象,就是说洋布对土布的冲击是实实在在的,但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数十年的争斗,土布才一点点退出历史舞台,表现出中国手工业顽强的反抗精神。
而且,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情况,有些资料说洋布价格只有土布的三分之一,但也有资料说洋布比土布贵,因此在竞争中并不怎么占上风,这些言论容易让人看糊涂,就让知了详细说明吧。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几个问题,需要仔细阅读下面的资料。
按照1866年天津的英国领事发回英国的“贸易报告书”:
“三十年前开始贸易的时候,一匹本色市布的售价大约七两,1840-1847年间约三四两,...在1853年-1859年间,本色市布每匹价格约三两。
下面是英国进口的本色市布和本省土布的重量和价格的比较:
本色市布:一匹长38.5码,宽三尺三寸,重8榜6.5盎司,零售价格每天津尺41文,每码108文或6便士。
天津土布:同样宽的布,重15磅又4.33盎司,每码售价175文或9.75便士。
从上面的比较看出,土布每磅价值441文,等于2先令又0.5便士;洋布值495文,或等于2先令又3.5便士。
中国人说,土布比洋布结实的优越性,比二者重量的差额更重要。”
为了更专业一些,在这里也对这时代的清朝度量衡说明一下(除非本书中有特殊注释的以外,布匹和其他度量衡就按照以下方式计算):
一丈等于十尺(清朝的尺),等于3.58公尺(就是米),等于11.75英尺,等于3.91码,等于140.9英寸。
另外,一英镑等于二十先令,一先令等于十二便士。
至于英制度量衡清朝到现在都不变,那就是一米等于100厘米,一英尺等于30.48厘米,一码等于91.44厘米,一英寸等于2.54厘米。
清朝的一尺等于35.8厘米。
按照这些度量衡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
长35.2米,宽99.06厘米的洋布,重量达到3246克,总价为231便士,按照一英镑等于20先令,一先令等于12便士,这个价格相当于0.9625英镑。
同样面积的天津土布,重量达到6926克,总价为375.4便士,相当于1.56英镑。
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就是,按照面积计算的时候,同样面积的土布价格是洋布的1.625倍;按照重量计算的时候,同样重量的土布价格,只有洋布的0.76倍左右。
也就是说,按面积计算的时候,洋布比土布便宜很多;用重量计算的时候,反而是土布比洋布便宜很多。
在清朝,用面积计算布匹单价的方法和用重量计算布匹单价的方法,总是同时存在的,这也难怪很多文献看似自相矛盾,有时候说土布单价高于洋布,有时候又说洋布单价比土布更高。
土布的宽度从0.9尺到1.15尺不同,长度也有丈二到丈六、丈七乃至三丈,有很多尺寸,而且天津洋布的价格正常来讲比魔都洋布要上浮两成甚至五成,而且这还是1866年的资料,并不能完全体现1843年魔都开埠时的洋布销售情况,但是从这里依然能看出当时洋布贸易的一般情况。
要注意的是,从上述资料可以知道,英国洋布一匹的面积比土布的面积大得多,相当于宽度为一尺,长度为272尺的布匹;这是宽度为一尺,长度为三丈(即三十尺)的标准土布的九倍左右。
(知了注:上面资料很有意思,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根据这个换算有关布匹贸易的其他数据)
赵大贵报出的洋布价格为每匹2.5元到3元(印花布要高一些),按照土布换算,如果以面积计算相当于每匹0.27元到0.33元。
松江布向以物美价廉而称雄,宽度为一尺,长度为长二到丈六的土布价格,每匹0.4元到0.9元不等,也就是三丈长的标准土布价格是0.8元到1.95元期间,如果以面积计算,洋布价格就是土布的三分之一。
按照这一时代的英国人在魔都和宁波等地做的市场调查,土布的批发价格,每百匹四十元到九十元不等;而到了福州和厦门等地,不管是批发价还是零售价,都要比这个还要上浮一些。
这就不难理解在1843年到1845年期间,洋布一下子就大卖,通商的五个港口的清廷官员就向朝廷哭诉,说洋布价格只有土布的三分之一,质量却甚佳,轻便好用,导致所有人都买洋布,不买土布,本地织布的农民家庭受到很大冲击云云。
读完知了上面的描述,书友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也会理解43年到45年期间,特别是开埠初期,洋布为什么大卖,甚至使得大量商人不计代价地囤积洋布。
这洋布从轻薄程度、染色工艺到质感,都比土布强了不是一星半点,价格却只有土布的三分之一。
到场的几位掌柜听说洋布的价格后,不由得都是非常动心。
赵大贵殷勤地招待众人,又暗中观察,知道这些人大部分都动了心了,不由暗叹一声可惜了。
事实上,洋布的生意,要比目前看到的复杂多了,至少不能只从价格和外观判断。
表面上看来洋布比土布便宜很多,但那也是因为洋布单位面积布匹所耗的棉花比土布少很多,原料成本低,而且因为是机器生产,加工成本很低廉所致;按照布匹重量上看,洋布不见得比土布便宜。
这还是其次,洋布还有一项很大的缺点,那就是因为用的棉纱很细,好看是好看,但不耐用,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破。
这一点对平时不做繁重体力劳动的有钱人无所谓,只要好看就行,对农民来说就非常关键了,因为他们需要的其实是像帆布牛仔布一样结实耐用,可以在田间工作时穿戴的衣服。
洋布在魔都等北方港口(这是相对于广州说的,很多英国商人喜欢将魔都、厦门等称为北方港口)开埠的一两年内卖得很火爆,后来就出现大量积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中国老百姓对这种布匹的缺点开始熟悉,明白这种布匹做成的衣服没法在田间劳动的时候穿戴。
通商口岸周围的农民买这些洋布,做成衣服,只是在重要节日或重要日子穿上,图其好看,平时却是穿着土布的,到了内陆地区,就更是如此。
所以,在此强调土布和洋布其实是适用人群和用途截然不同的有根本性差异的两种布匹。
这也给了土布一些喘息之机,在之后的数十年,从19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土布一直跟洋布拼命争夺中国市场份额,其中的故事堪称可歌可泣。
曼彻斯特的纺织厂主们曾努力将土布挤出市场,但最后未能如愿,在大多数时候洋布市场份额还是远低于土布的。
有那么一段时期,英国的纺织厂主们想纺出很粗的棉纱,用以生产布匹,做成土布一样坚固耐用的布匹,以此抢占中国市场。
结果,在工厂论证后发现,这样生产的布匹耗用的棉花太多,生产起来技术上倒是不难,但成本绝不会比中国土布低廉,遑论还要加上从英国到中国的运输成本。
这真是令人遗憾的结论,在地球各地都呼风唤雨的英国纺织厂主们居然在中国,被如此原始的机器和生产方式所打败,原因却是“臣妾做得到,但不能做”。
到了最后,对中国土布的最后一击是美国和日本的纺织厂完成的。
19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这两国的工厂采用很粗的棉纱,生产仿土布的洋粗布,这种布同时具备洋布便宜的特性和土布耐用的特点,成功把中国农民纺织的土布挤出市场,导致大量的农民家庭破产。
考虑到洋粗布代替土布的年代就是19世纪10年代左右,跟清廷被推翻的时间高度吻合,经济学家们认为清廷下台的原因就在于手工业的完全崩溃,是有一定道理的。
要知道对清朝的农民家庭来讲,织布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来源,特别是在魔都等地区,八九成以上的家庭都靠妇女织布来平衡家庭收支。
可以这么说,在魔都和苏州等产布区的大部分农户家庭,织布的收入远高过种地的收入;绝大多数时候,这一地区的妇女织布赚到的钱,比辛苦劳动的男性还要多。
这一方面表示这时代的清朝经济结构已经变得非常畸形,体力更强的男性赚钱反而不如女性多;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人直观地了解这些家庭对纺织产业的依赖性,平时就是棉花的丰歉程度,也会严重影响一般农户家庭的收支情况。
赵大贵接到洋布生意的单子后,就明白这么多洋布涌进魔都,必然会导致本地土布滞销,使得很多依靠纺织为生的农民家庭和城市人家庭遇到经济困难,甚至破产。
只是,他对此也无能为力,最多将洋布的价格抬高一些,给土布留多一些生存空间。
这都是赤果果的因果,赵大贵不久之后就会明白这种因果牵扯的严重性。
有关土布和洋布纷争的篇幅好像长了一些,还是回到当前的情节吧。
为了让书友们更深刻地理解洋布生意,确实明白中英两国布匹之间的恩怨,知了还是花一点篇幅,仔细介绍一下吧。
要解释洋布为什么那么畅销,甚至达到火爆的程度,还要从中国传统土布的生产工艺说起。
如果说英国的布匹都是纺织厂专门生产的话,中国的土布九成以上都是农户自己纺织的,也就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布匹纺织事业,而不是依靠专门的纺织工厂。
通常来讲,就是农户自己收获棉花后购买棉花,然后依靠家里的壮劳力弹棉花,进行加工,然后纺出棉纱,之后由会织布的妇女进行纺织,生产成布匹。
大部分情况下,从棉花变成布匹,都是在一个家庭里,依靠家庭成员的分工协作完成;也有直接买棉纱后纺织成布的,但据说这样的方式所占的比例很小。
一般而言,三斤籽棉能加工成一斤皮棉,一斤皮棉能纺出十五两棉纱,织成布匹就是宽度一尺左右,长一丈二到一丈五的土布。
这里一斤皮棉纺纱,大约损失一两,也就是只能得15两棉纱;据说印度棉花就比中国本土棉花差一些,一斤皮棉损失三四两,也就是只能得十二三两棉纱。
如此说来,中国棉花的质量比印度棉花还高出很多,这有些让人意外吧。
在纺纱过程中,就出现土布和洋布之间的巨大区别:
首先是因为中国的土布用的棉纱都是手工纺的,所以纺出来的棉纱特别粗,导致最后织成的布匹也特别粗厚,而英国用机器纺出来的棉纱就要细很多了;
另一个相对不那么重要的特点是因为用的手工纺织机过于简陋,导致布匹宽度只有0.9尺到1.15尺,比英国布匹窄多了。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土布和洋布各自使用的棉纱粗细程度到底有多大区别,先介绍一下棉纱支数的概念吧。
所谓棉纱支数,是重量一克的棉纱延展起来的总长度,也就是说如果棉纱的支数为10,那么该种棉纱一克的长度为十米,这是相当直观的度量衡。
知了看过一份资料,说中国土布所用的棉纱支数为6到10,而英国洋布用的棉纱支数为20到30期间,如此说来中国棉纱要比英国棉纱要粗两到三倍。
只是知了毕竟不是纺织专业的,并不清楚这份资料的数据是否准确,也无法确定其依据为何,不过从中国和英国的大量文献资料的记录来看,中国土布用的棉纱比英国洋布用的棉纱粗两三倍甚至更多,是可以肯定的事情。
在这里提示一下,似乎帆布和牛仔布(牛仔布其实也是帆布的一种吧)所用的棉纱,支数也只有12而已,这说明清代的中国土布可能是比帆布更粗更厚的存在。
用这两种棉纱纺织布匹的结果,就导致中国土布必然比洋布重得多,也粗得多,而且也更耐用得多。
另一方面,洋布自然更轻便,更好看,触感更好,缺点是没有土布耐用。
而且,得益于染料工业的发达,洋布花纹也更好看,不过这一点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有利,因为大量文献证明中国人更喜欢购买纯白色的布匹,然后按自己的喜好用中国的染料染成希望的颜色。
因为所用棉纱的粗细程度不一样,直接导致两种布匹的外观、重量和耐用程度不一样,同时使得土布和洋布的染布特性也有很大不同。
以这时代的中国人而言,最喜欢用苏木染布,也就是将苏木放入滚烫的沸水煮后,将布匹放进里面,然后做成中国人最喜欢的靛蓝色,至于这种颜色到底是什么样的,就参考一下以前相声演员们长穿的青色长袍。
土布和洋布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很粗的棉纱织成的土布放入苏木沸水里染布,拿出来后不易褪色,能用很长时间;
而洋布按照上述工艺,放入苏木沸水里染色,拿出来后放入水里,就容易泛紫,也就是褪色。
如此看来,土布和洋布就是适用人群完全不一样的两种布匹:
土布耐用、粗厚,适合干体力劳动的穷人使用,也更容易用中国传统的印染方式染色;
洋布轻便、好看,更适合不怎么做体力活的有钱人使用,不太适合用中国传统印染方式,但用英国的染色方法也能弄得非常好看。
理解上述特点后,就说到布匹的价格问题吧。
翻看晚清时代的资料,就会发现很有趣的现象,就是说洋布对土布的冲击是实实在在的,但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数十年的争斗,土布才一点点退出历史舞台,表现出中国手工业顽强的反抗精神。
而且,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情况,有些资料说洋布价格只有土布的三分之一,但也有资料说洋布比土布贵,因此在竞争中并不怎么占上风,这些言论容易让人看糊涂,就让知了详细说明吧。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几个问题,需要仔细阅读下面的资料。
按照1866年天津的英国领事发回英国的“贸易报告书”:
“三十年前开始贸易的时候,一匹本色市布的售价大约七两,1840-1847年间约三四两,...在1853年-1859年间,本色市布每匹价格约三两。
下面是英国进口的本色市布和本省土布的重量和价格的比较:
本色市布:一匹长38.5码,宽三尺三寸,重8榜6.5盎司,零售价格每天津尺41文,每码108文或6便士。
天津土布:同样宽的布,重15磅又4.33盎司,每码售价175文或9.75便士。
从上面的比较看出,土布每磅价值441文,等于2先令又0.5便士;洋布值495文,或等于2先令又3.5便士。
中国人说,土布比洋布结实的优越性,比二者重量的差额更重要。”
为了更专业一些,在这里也对这时代的清朝度量衡说明一下(除非本书中有特殊注释的以外,布匹和其他度量衡就按照以下方式计算):
一丈等于十尺(清朝的尺),等于3.58公尺(就是米),等于11.75英尺,等于3.91码,等于140.9英寸。
另外,一英镑等于二十先令,一先令等于十二便士。
至于英制度量衡清朝到现在都不变,那就是一米等于100厘米,一英尺等于30.48厘米,一码等于91.44厘米,一英寸等于2.54厘米。
清朝的一尺等于35.8厘米。
按照这些度量衡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
长35.2米,宽99.06厘米的洋布,重量达到3246克,总价为231便士,按照一英镑等于20先令,一先令等于12便士,这个价格相当于0.9625英镑。
同样面积的天津土布,重量达到6926克,总价为375.4便士,相当于1.56英镑。
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就是,按照面积计算的时候,同样面积的土布价格是洋布的1.625倍;按照重量计算的时候,同样重量的土布价格,只有洋布的0.76倍左右。
也就是说,按面积计算的时候,洋布比土布便宜很多;用重量计算的时候,反而是土布比洋布便宜很多。
在清朝,用面积计算布匹单价的方法和用重量计算布匹单价的方法,总是同时存在的,这也难怪很多文献看似自相矛盾,有时候说土布单价高于洋布,有时候又说洋布单价比土布更高。
土布的宽度从0.9尺到1.15尺不同,长度也有丈二到丈六、丈七乃至三丈,有很多尺寸,而且天津洋布的价格正常来讲比魔都洋布要上浮两成甚至五成,而且这还是1866年的资料,并不能完全体现1843年魔都开埠时的洋布销售情况,但是从这里依然能看出当时洋布贸易的一般情况。
要注意的是,从上述资料可以知道,英国洋布一匹的面积比土布的面积大得多,相当于宽度为一尺,长度为272尺的布匹;这是宽度为一尺,长度为三丈(即三十尺)的标准土布的九倍左右。
(知了注:上面资料很有意思,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根据这个换算有关布匹贸易的其他数据)
赵大贵报出的洋布价格为每匹2.5元到3元(印花布要高一些),按照土布换算,如果以面积计算相当于每匹0.27元到0.33元。
松江布向以物美价廉而称雄,宽度为一尺,长度为长二到丈六的土布价格,每匹0.4元到0.9元不等,也就是三丈长的标准土布价格是0.8元到1.95元期间,如果以面积计算,洋布价格就是土布的三分之一。
按照这一时代的英国人在魔都和宁波等地做的市场调查,土布的批发价格,每百匹四十元到九十元不等;而到了福州和厦门等地,不管是批发价还是零售价,都要比这个还要上浮一些。
这就不难理解在1843年到1845年期间,洋布一下子就大卖,通商的五个港口的清廷官员就向朝廷哭诉,说洋布价格只有土布的三分之一,质量却甚佳,轻便好用,导致所有人都买洋布,不买土布,本地织布的农民家庭受到很大冲击云云。
读完知了上面的描述,书友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也会理解43年到45年期间,特别是开埠初期,洋布为什么大卖,甚至使得大量商人不计代价地囤积洋布。
这洋布从轻薄程度、染色工艺到质感,都比土布强了不是一星半点,价格却只有土布的三分之一。
到场的几位掌柜听说洋布的价格后,不由得都是非常动心。
赵大贵殷勤地招待众人,又暗中观察,知道这些人大部分都动了心了,不由暗叹一声可惜了。
事实上,洋布的生意,要比目前看到的复杂多了,至少不能只从价格和外观判断。
表面上看来洋布比土布便宜很多,但那也是因为洋布单位面积布匹所耗的棉花比土布少很多,原料成本低,而且因为是机器生产,加工成本很低廉所致;按照布匹重量上看,洋布不见得比土布便宜。
这还是其次,洋布还有一项很大的缺点,那就是因为用的棉纱很细,好看是好看,但不耐用,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破。
这一点对平时不做繁重体力劳动的有钱人无所谓,只要好看就行,对农民来说就非常关键了,因为他们需要的其实是像帆布牛仔布一样结实耐用,可以在田间工作时穿戴的衣服。
洋布在魔都等北方港口(这是相对于广州说的,很多英国商人喜欢将魔都、厦门等称为北方港口)开埠的一两年内卖得很火爆,后来就出现大量积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中国老百姓对这种布匹的缺点开始熟悉,明白这种布匹做成的衣服没法在田间劳动的时候穿戴。
通商口岸周围的农民买这些洋布,做成衣服,只是在重要节日或重要日子穿上,图其好看,平时却是穿着土布的,到了内陆地区,就更是如此。
所以,在此强调土布和洋布其实是适用人群和用途截然不同的有根本性差异的两种布匹。
这也给了土布一些喘息之机,在之后的数十年,从19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土布一直跟洋布拼命争夺中国市场份额,其中的故事堪称可歌可泣。
曼彻斯特的纺织厂主们曾努力将土布挤出市场,但最后未能如愿,在大多数时候洋布市场份额还是远低于土布的。
有那么一段时期,英国的纺织厂主们想纺出很粗的棉纱,用以生产布匹,做成土布一样坚固耐用的布匹,以此抢占中国市场。
结果,在工厂论证后发现,这样生产的布匹耗用的棉花太多,生产起来技术上倒是不难,但成本绝不会比中国土布低廉,遑论还要加上从英国到中国的运输成本。
这真是令人遗憾的结论,在地球各地都呼风唤雨的英国纺织厂主们居然在中国,被如此原始的机器和生产方式所打败,原因却是“臣妾做得到,但不能做”。
到了最后,对中国土布的最后一击是美国和日本的纺织厂完成的。
19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这两国的工厂采用很粗的棉纱,生产仿土布的洋粗布,这种布同时具备洋布便宜的特性和土布耐用的特点,成功把中国农民纺织的土布挤出市场,导致大量的农民家庭破产。
考虑到洋粗布代替土布的年代就是19世纪10年代左右,跟清廷被推翻的时间高度吻合,经济学家们认为清廷下台的原因就在于手工业的完全崩溃,是有一定道理的。
要知道对清朝的农民家庭来讲,织布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来源,特别是在魔都等地区,八九成以上的家庭都靠妇女织布来平衡家庭收支。
可以这么说,在魔都和苏州等产布区的大部分农户家庭,织布的收入远高过种地的收入;绝大多数时候,这一地区的妇女织布赚到的钱,比辛苦劳动的男性还要多。
这一方面表示这时代的清朝经济结构已经变得非常畸形,体力更强的男性赚钱反而不如女性多;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人直观地了解这些家庭对纺织产业的依赖性,平时就是棉花的丰歉程度,也会严重影响一般农户家庭的收支情况。
赵大贵接到洋布生意的单子后,就明白这么多洋布涌进魔都,必然会导致本地土布滞销,使得很多依靠纺织为生的农民家庭和城市人家庭遇到经济困难,甚至破产。
只是,他对此也无能为力,最多将洋布的价格抬高一些,给土布留多一些生存空间。
这都是赤果果的因果,赵大贵不久之后就会明白这种因果牵扯的严重性。
有关土布和洋布纷争的篇幅好像长了一些,还是回到当前的情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