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斗士两个多月的宣传期,让丹尼尔密集地出现在电视、报刊、杂志、路边广告牌等传统的媒介上,潜移默化的,丹尼尔在越来越多人眼中混了个脸熟――这是最近热门的好莱坞明星这一步的迈出,对丹尼尔来说可谓至关重要,库萨曾经为他列出最关键也是最艰难的一些变化――如果将互联网人气、娱乐热点转化成真正的认知度是其中的一项。
《角斗士》的宣传期确实帮助他许多,事实上,如果是杰昆?菲尼克斯,并不能获得同样的关注度,对于环球来说,丹尼尔具备的传媒价值不是杰昆能比的,因此他们在资源的倾斜上会有很大差异,其次,这个年代,娱乐圈还没有那么明确地界定互联网和现实,丹尼尔某种程度上来说“名声卓著”,环球也需要借助他的人气。
梅丽莎最近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联系媒体评估公司,拿到丹尼尔的曝光度等各种指数。
“这两个月,你大概走完了别人五年的路。”梅丽莎习惯性的将数据表格放在丹尼尔的面前,她和库萨是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库萨属于喜欢将事情办得妥妥帖帖,然后跟丹尼尔报备一声,两个人更多讨论的不是具体的事情,而是规划和发展方向,梅丽莎则属于会事无巨细向丹尼尔报备成果或者询问意见的类型。
相较而言,库萨当然能让丹尼尔更省心省力。不过这并不是说梅丽莎这种工作方式不好,只能说习惯不同,那么客户和经纪人之间的分工就会不同,从梅丽莎来到丹尼尔身边开始,安迪彻底接过安排丹尼尔日常行程的事情,梅丽莎则致力于为丹尼尔接洽电影工作,规划个人形象,推动丹尼尔明星效应走强等工作。
至于丹尼尔自己,开始真正主宰自己的前途。
这对他而言是个极好的锻炼机会,环球的宣发人员从旁协助,caa暂时没有掣肘――事实上,随着丹尼尔和梅丽莎的组合对他的工作更加驾轻就熟之后,caa内部的统一联盟渐渐有瓦解的征兆,如果《角斗士》真的让丹尼尔一飞冲天,那么caa这些顶级合伙人恐怕就要沦为笑柄了。而以现在的趋势去看,公众为丹尼尔预留的空间比想象中更大,他们关注他的新闻,关注他的表演,甚至因为他开始去了解互联网――这又是另一个意外之喜。
在年纪更大更传统的人群中,他们被灌输了――丹尼尔在网络上无人不识的观点,因而使丹尼尔成为互联网的某一个侧面的代名词。
这甚至渐渐被硅谷一些公司所探知到。
《角斗士》上映前在纽约举办首映礼――这次环球没有在加州好莱坞举办首映礼,而是来到纽约,不能说没有其他的想法。
好莱坞和纽约是美国电影的两个极点,到底是在好莱坞举办首映礼还是在纽约举办,往往要看你想要什么,你缺什么。对于《角斗士》来说,罗素?克劳今年憾失奥斯卡,已经为他在好莱坞赢得了一票同情分,而环球作为根深蒂固的制片发行巨头,对好莱坞的影响力也足堪傲人。相对而言,《角斗士》在纽约评论界的口碑则更加重要。
因此丹尼尔看到了《纽约客》的海文?鲁伯特,《纽约时报》的肯特?图兰,《纽约每日新闻》的布伦特?考斯特等等一票在纽约影评界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为了讨好这些纽约人,环球甚至没有邀请罗杰?艾伯特来到现场,当然他们也不会疏忽,一份专门的拷贝和不菲的看片费会被送到芝加哥。
影评人来的更晚一点,因为首映礼还有更早的环节――比如红毯。
红毯之后,媒体记者才能转战放映厅,和影评人、嘉宾以及主创一起观看这部电影,同样也是它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环球确实非常重视《角斗士》,红毯堪称星光熠熠,梅格?瑞恩、内芙?凯贝尔、德鲁?巴里摩尔等各路女星在红毯上争妍斗艳,谋杀菲林无数。最高潮当然是《角斗士》的主创团队。
罗素?克劳、丹尼尔?桑德勒和康妮?尼尔森是毫无疑问的重要三角。
相对于成熟性感的克劳,和显露一丝老态的康妮?尼尔森――要知道欧美女人一旦上了年纪,可就不能看了,康妮属于保养得宜的了,不过还是很难掩盖日渐明显的苍老。三个人里只有丹尼尔算是个新面孔,至少对于红毯记者来说。
这么一枚身形挺拔,高大健壮、帅气俊朗的小鲜肉实在很容易吸引到镜头。
红毯两侧有不少年轻的小姑娘尖叫不已,金发的或者黑皮肤。
她们看上去确实年龄太小,也许是十三岁或者十四岁,脸上的狂热却让人侧目,在精明的媒体记者眼里,她们的装束的看上都说明她们家境良好。
《纽约论坛报》――一家比较严肃的,但也开辟了娱乐版块的纽约的全国性报纸,它的记者科威尔注意到了这些人而生出了兴趣,他决定去采访她们。
“你好,美女们。”
可能是第一次接受报纸采访,两个小姑娘有点紧张和兴奋,“你好。”
“我想请问一下,你们是纽约人么?很喜欢这部电影?”
“不,我们来自波士顿,特地来看丹尼尔的,他太帅了不是么?他的电影也一定非常精彩。”
“这么说,你们是丹尼尔?桑德勒的影迷?你们看过他的电影么?”
“还没有,我们知道《校园蓝调》,但那会它已经在电影院找不到了。”
科威尔心里生出了一点感慨,一批从没有看过明星电影的影迷――这是个有意思的群体。
“谢谢你们,祝你们在纽约感到愉快。”
“当然,能见到丹尼尔我们确实非常开心,非常兴奋,太棒了。”
丹尼尔笑容迷人地向她们挥挥手,对于这些年轻影迷,他并不陌生,虽然不属于他,但这些年轻人可以说撑起了一波又一波鲜肉美女。她们所求不多,甚至你不需要特意给她们什么,她们也能自得其乐。如果你能时常对她们表现出一点关心和在意的姿态,她们能给你的标榜就有点耸人听闻了。
得益于这些年轻人,丹尼尔在红毯上声势惊人,往往这意味着某种影响力――至少在现在的媒体看来是这样的。
“安迪,看到没有,按个褐色头发的,戴着蓝条纹,上面有海豚图样的记者。对,那边那个。”走下红毯,丹尼尔招手让安迪过来,给她指了刚才注意到的那个记者――采访了他的影迷的那位,也就是《纽约论坛报》的科威尔。
“金边眼镜那位?”
“是的,就是他。”丹尼尔不再看向科威尔,面不改色地跟安迪说道,“给他送点小礼物,大方一点,跟他说我认为年轻人有一个偶像不是坏事,尤其是一个足够励志的偶像。”
丹尼尔的忧虑并非多余,在美国,家长是一个可怕的群体,你的电影如果惹到了家长联合会或者一大批自发组织的家长,那么你就要担心了――天知道你的观众里有多少为人父母的,如果真的让他们心生不满,那么对电影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过于年轻的追星族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互联网娱乐的重要参与者,但缺乏消费能力――这会随着时间推后越来越不是问题,他们的零花钱足以支付一张电影片,甚至其它周边。但重要的是,这个群体受到社会和家长的双重关注,社会有一套标准来要求少年人――他们得足够理智、足够冷静、足够有判断里和鉴赏力,这当然是个笑话,但制定这些的人是成年人,所以没谁有办法改变这些。家长则更加纯粹,这不能影响到我的孩子,不能让他荒废学业,不能让他产生错误的价值观,不能让他受到不好的东西的诱惑和鼓励。
丹尼尔现在是这帮少年人的偶像,他得为他们的“权力”保驾护航,科威尔明显已经意识到这个新闻点的价值,那么如何去引导就是丹尼尔要抓紧去做的事情了。
安迪明白了丹尼尔的意思,事实上,库萨离去之后,安迪和梅丽莎跟弗雷德的接触就越来越多,她们也就越来越明白丹尼尔在互联网上看似“无人不知”的局面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了。不可否认,丹尼尔有成为一个优质偶像的一切要素,但今天互联网的土壤还有点浅薄,不加以操作,很难成就现在的局面。
对丹尼尔来说,将弗雷德向安迪和梅丽莎开放,也是一次冒险。
但弗雷德毕竟是直接向他和库萨负责的,具体的运作也只有他们俩知道,这为丹尼尔提供了一丝保障,在这个前提下,向她们公开的象征意义就显得更大一些。
丹尼尔和一众主创开始移步放映厅,《角斗士》已经准备好接受观众的检验。而安迪,则不着痕迹地靠近科威尔,并成功把他带离人群。
(更新的事情,跟大家道个歉,我后天毕业典礼,大后天离校,乱七八糟的事情有点多)
《角斗士》的宣传期确实帮助他许多,事实上,如果是杰昆?菲尼克斯,并不能获得同样的关注度,对于环球来说,丹尼尔具备的传媒价值不是杰昆能比的,因此他们在资源的倾斜上会有很大差异,其次,这个年代,娱乐圈还没有那么明确地界定互联网和现实,丹尼尔某种程度上来说“名声卓著”,环球也需要借助他的人气。
梅丽莎最近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联系媒体评估公司,拿到丹尼尔的曝光度等各种指数。
“这两个月,你大概走完了别人五年的路。”梅丽莎习惯性的将数据表格放在丹尼尔的面前,她和库萨是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库萨属于喜欢将事情办得妥妥帖帖,然后跟丹尼尔报备一声,两个人更多讨论的不是具体的事情,而是规划和发展方向,梅丽莎则属于会事无巨细向丹尼尔报备成果或者询问意见的类型。
相较而言,库萨当然能让丹尼尔更省心省力。不过这并不是说梅丽莎这种工作方式不好,只能说习惯不同,那么客户和经纪人之间的分工就会不同,从梅丽莎来到丹尼尔身边开始,安迪彻底接过安排丹尼尔日常行程的事情,梅丽莎则致力于为丹尼尔接洽电影工作,规划个人形象,推动丹尼尔明星效应走强等工作。
至于丹尼尔自己,开始真正主宰自己的前途。
这对他而言是个极好的锻炼机会,环球的宣发人员从旁协助,caa暂时没有掣肘――事实上,随着丹尼尔和梅丽莎的组合对他的工作更加驾轻就熟之后,caa内部的统一联盟渐渐有瓦解的征兆,如果《角斗士》真的让丹尼尔一飞冲天,那么caa这些顶级合伙人恐怕就要沦为笑柄了。而以现在的趋势去看,公众为丹尼尔预留的空间比想象中更大,他们关注他的新闻,关注他的表演,甚至因为他开始去了解互联网――这又是另一个意外之喜。
在年纪更大更传统的人群中,他们被灌输了――丹尼尔在网络上无人不识的观点,因而使丹尼尔成为互联网的某一个侧面的代名词。
这甚至渐渐被硅谷一些公司所探知到。
《角斗士》上映前在纽约举办首映礼――这次环球没有在加州好莱坞举办首映礼,而是来到纽约,不能说没有其他的想法。
好莱坞和纽约是美国电影的两个极点,到底是在好莱坞举办首映礼还是在纽约举办,往往要看你想要什么,你缺什么。对于《角斗士》来说,罗素?克劳今年憾失奥斯卡,已经为他在好莱坞赢得了一票同情分,而环球作为根深蒂固的制片发行巨头,对好莱坞的影响力也足堪傲人。相对而言,《角斗士》在纽约评论界的口碑则更加重要。
因此丹尼尔看到了《纽约客》的海文?鲁伯特,《纽约时报》的肯特?图兰,《纽约每日新闻》的布伦特?考斯特等等一票在纽约影评界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为了讨好这些纽约人,环球甚至没有邀请罗杰?艾伯特来到现场,当然他们也不会疏忽,一份专门的拷贝和不菲的看片费会被送到芝加哥。
影评人来的更晚一点,因为首映礼还有更早的环节――比如红毯。
红毯之后,媒体记者才能转战放映厅,和影评人、嘉宾以及主创一起观看这部电影,同样也是它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环球确实非常重视《角斗士》,红毯堪称星光熠熠,梅格?瑞恩、内芙?凯贝尔、德鲁?巴里摩尔等各路女星在红毯上争妍斗艳,谋杀菲林无数。最高潮当然是《角斗士》的主创团队。
罗素?克劳、丹尼尔?桑德勒和康妮?尼尔森是毫无疑问的重要三角。
相对于成熟性感的克劳,和显露一丝老态的康妮?尼尔森――要知道欧美女人一旦上了年纪,可就不能看了,康妮属于保养得宜的了,不过还是很难掩盖日渐明显的苍老。三个人里只有丹尼尔算是个新面孔,至少对于红毯记者来说。
这么一枚身形挺拔,高大健壮、帅气俊朗的小鲜肉实在很容易吸引到镜头。
红毯两侧有不少年轻的小姑娘尖叫不已,金发的或者黑皮肤。
她们看上去确实年龄太小,也许是十三岁或者十四岁,脸上的狂热却让人侧目,在精明的媒体记者眼里,她们的装束的看上都说明她们家境良好。
《纽约论坛报》――一家比较严肃的,但也开辟了娱乐版块的纽约的全国性报纸,它的记者科威尔注意到了这些人而生出了兴趣,他决定去采访她们。
“你好,美女们。”
可能是第一次接受报纸采访,两个小姑娘有点紧张和兴奋,“你好。”
“我想请问一下,你们是纽约人么?很喜欢这部电影?”
“不,我们来自波士顿,特地来看丹尼尔的,他太帅了不是么?他的电影也一定非常精彩。”
“这么说,你们是丹尼尔?桑德勒的影迷?你们看过他的电影么?”
“还没有,我们知道《校园蓝调》,但那会它已经在电影院找不到了。”
科威尔心里生出了一点感慨,一批从没有看过明星电影的影迷――这是个有意思的群体。
“谢谢你们,祝你们在纽约感到愉快。”
“当然,能见到丹尼尔我们确实非常开心,非常兴奋,太棒了。”
丹尼尔笑容迷人地向她们挥挥手,对于这些年轻影迷,他并不陌生,虽然不属于他,但这些年轻人可以说撑起了一波又一波鲜肉美女。她们所求不多,甚至你不需要特意给她们什么,她们也能自得其乐。如果你能时常对她们表现出一点关心和在意的姿态,她们能给你的标榜就有点耸人听闻了。
得益于这些年轻人,丹尼尔在红毯上声势惊人,往往这意味着某种影响力――至少在现在的媒体看来是这样的。
“安迪,看到没有,按个褐色头发的,戴着蓝条纹,上面有海豚图样的记者。对,那边那个。”走下红毯,丹尼尔招手让安迪过来,给她指了刚才注意到的那个记者――采访了他的影迷的那位,也就是《纽约论坛报》的科威尔。
“金边眼镜那位?”
“是的,就是他。”丹尼尔不再看向科威尔,面不改色地跟安迪说道,“给他送点小礼物,大方一点,跟他说我认为年轻人有一个偶像不是坏事,尤其是一个足够励志的偶像。”
丹尼尔的忧虑并非多余,在美国,家长是一个可怕的群体,你的电影如果惹到了家长联合会或者一大批自发组织的家长,那么你就要担心了――天知道你的观众里有多少为人父母的,如果真的让他们心生不满,那么对电影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过于年轻的追星族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互联网娱乐的重要参与者,但缺乏消费能力――这会随着时间推后越来越不是问题,他们的零花钱足以支付一张电影片,甚至其它周边。但重要的是,这个群体受到社会和家长的双重关注,社会有一套标准来要求少年人――他们得足够理智、足够冷静、足够有判断里和鉴赏力,这当然是个笑话,但制定这些的人是成年人,所以没谁有办法改变这些。家长则更加纯粹,这不能影响到我的孩子,不能让他荒废学业,不能让他产生错误的价值观,不能让他受到不好的东西的诱惑和鼓励。
丹尼尔现在是这帮少年人的偶像,他得为他们的“权力”保驾护航,科威尔明显已经意识到这个新闻点的价值,那么如何去引导就是丹尼尔要抓紧去做的事情了。
安迪明白了丹尼尔的意思,事实上,库萨离去之后,安迪和梅丽莎跟弗雷德的接触就越来越多,她们也就越来越明白丹尼尔在互联网上看似“无人不知”的局面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了。不可否认,丹尼尔有成为一个优质偶像的一切要素,但今天互联网的土壤还有点浅薄,不加以操作,很难成就现在的局面。
对丹尼尔来说,将弗雷德向安迪和梅丽莎开放,也是一次冒险。
但弗雷德毕竟是直接向他和库萨负责的,具体的运作也只有他们俩知道,这为丹尼尔提供了一丝保障,在这个前提下,向她们公开的象征意义就显得更大一些。
丹尼尔和一众主创开始移步放映厅,《角斗士》已经准备好接受观众的检验。而安迪,则不着痕迹地靠近科威尔,并成功把他带离人群。
(更新的事情,跟大家道个歉,我后天毕业典礼,大后天离校,乱七八糟的事情有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