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补充兵员,水上令情报主任八江正吉中尉率五人冒雨溜出孟拱城,在瓦扎找到第二野战医院分院,指挥约四百名伤病员,突破重重封锁,再冲入孟拱城与守备队主力会合
四百名伤病员的加入使得水上部队的有效抵抗又持续了两天——也是最后的两天。
48小时后,水上指挥的战斗部队已不足一千人,阵地设施几乎遭到彻底破坏,第一线官兵已处于毫无掩护、完全暴露的状态。战壕积满雨水,官兵们浸泡在齐腰深的水中,一边承受着中**队的轰炸和炮击,一方面艰难地进行着抵抗。
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中将获悉孟拱城水上部队的命运危殆,决定向水上少将及孟拱城守备队颁嘉奖状。
嘉奖令一般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颁给胜利的官兵,让他们好好活着再立新功;另一种则是颁给即将崩溃的败军,让他们可以好好地去死了。
显然颁给水上部队的嘉奖令属于后者。
由于侦察机无法飞临孟拱城上空,这封嘉奖令只好以电报传达。
在收到这封电报后,水上明白这已经是河边司令官能够提供给自己的全部了——救兵是完全没有指望了。
水上下命令竹下几太郎大佐组织伤员突围,这时候才现竹下大佐已经带着他的18师团亲信残兵跑得不知去向了。
水上叹息了一下,无奈中命令忠心耿耿的八江中尉将还能够动的伤员组织突围,设法乘竹筏沿伊洛瓦底江向下游漂去。
他给了河边司令官最后一封电报:“因下官指挥不力,终未能确保孟拱河谷阵地,致使陷入最后阶段,深感歉疚。伤员排除万难已乘木筏随伊洛瓦底江而下,祈求在八莫给予救助。”
完电报后,水上觉得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无论怎样,我都不能向田中那样被敌人俘虏的。”他看着故国的方向心里默念着。
1942年8月28日傍晚18时24分,水上源藏少将于孟拱城最后一块阵地上将一颗手枪子弹射入了自己的太阳穴。
一个小时后,新22师彻底占领了孟拱城,这也标志着孟拱河谷战役完全结束。
在确认了日军缅北防线完全崩溃,中国远征军攻克密支那、孟拱河谷之后,驻印英军司令官亚历山大立刻给伦敦去了洋洋洒洒的报捷电报。
在电报中,亚历山大毫不客气地将中**队取得的成功描绘成在自己直接的策应和支援下,铁证自然有的是——从红头卡车到霞飞式坦克——简直可以说,没有亚历山大的支持,中**队是无法取得这样的胜利的。
当然,不幸的,英**队没有在此次战役中开一枪一炮。
亚历山大巧妙地把这种情况描绘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毕竟一大片日不落帝国的领地又重新沐浴到了英王“充满怜悯滋养万物”温暖关怀中,而且还没有损耗帝国陆军一兵一卒——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喜的么?
当然,亚历山大毕竟还有一点点头脑的冷静。他终于想起来,此次出征缅北的指令是由中印缅最高司令官蒋介石将军出的,所以他也在电文的最后顺便鼓吹了一下这支英勇的中**队。
“这支中**队战力之强悍,士气之高涨,求胜意志之迫切,确实为我多年征战生涯所罕见。我相信,其东方民族特有之牺牲精神正是对抗日军狂热的武士道精神之利器。”
他在电文最后建议,“事实证明,在获得充分装备支持之下的中**队将完全有能力将日军赶出印度支那半岛。”
大腹便便的英国相丘吉尔在读着这封文采斐然的电报时,还是对亚历山大的立场产生了一些怀疑。虽然这名英国将军在整封电报中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吹嘘自己指挥有功,但是胜利毕竟是中**队获得的——英**人至少连枪都没有开过。
但无论怎样,如同亚历山大所说,一大片大英帝国的领地光复了,毕竟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丘吉尔的目光又落到了整份电文结尾部分对于中**队实力的描写。
那一刻,丘吉尔的目光突然变得深邃起来。
他习惯性的将那柄后世著名的石楠根烟斗塞进嘴里,淡蓝色的芬芳烟雾缓缓升起,让这名大英帝国的精神领袖严峻的面孔变得有些模糊不清。
半晌后,丘吉尔含混地在喉咙里说了一句:“也许这就是转折的开始——我们应该在远东多做些事情了。”
同亚历山大的好心情截然相反,史迪威的心情相当地不好。
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位挂着中印缅战区参谋长头衔的美国陆军中将,自从大半年以前同重庆交恶之后,就毅然离开印度,抱着一种看哈哈笑的态度待在莫尔斯比港的美国陆军司令部,等待着重庆方面向自己低头。
史迪威的想法非常简单,没有了美**援的中**队是绝对无法同日军匹敌的——事实上,他更加坚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官都是饭桶、恶棍和军阀,他们除了克扣军饷和推诿责任之外几乎无一是处。
“只有由美**官来指挥这支军队,才有取得胜利的希望。”史迪威三番五次向自己的老朋友陆军参谋长马歇尔鼓吹这一点。
马歇尔也相当赞同史迪威的观点,除了给自己的老朋友打气外。马歇尔也认为在没有美**事援助下的中**队是难以有所作为的——1942年的远征军大溃退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在史迪威提出来向总统建议由自己全权统帅全部的中**队时,马歇尔上将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支持史迪威。
虽然史迪威将军从来没有过指挥一个团以上建制部队的作战经验。但是在马歇尔看起来,一个人有没有实战指挥经验并不影响他成为一支军队的统帅——因为一直从事参谋工作的陆军准将马歇尔在1939年9月1日——也就是德国入侵波兰的当天——直接宣誓就职四星上将陆军参谋长之前,也从未带领过任何部队进行实战。
马歇尔向史迪威承诺,只要中缅印战场出现了重大转折,他就会寻找适当的时机向罗斯福总统提出由史迪威统帅全中**队的建议。
当然,马歇尔说的“重大转折”指的是日军动重大攻势而盟军遭受重大挫败。
四百名伤病员的加入使得水上部队的有效抵抗又持续了两天——也是最后的两天。
48小时后,水上指挥的战斗部队已不足一千人,阵地设施几乎遭到彻底破坏,第一线官兵已处于毫无掩护、完全暴露的状态。战壕积满雨水,官兵们浸泡在齐腰深的水中,一边承受着中**队的轰炸和炮击,一方面艰难地进行着抵抗。
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中将获悉孟拱城水上部队的命运危殆,决定向水上少将及孟拱城守备队颁嘉奖状。
嘉奖令一般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颁给胜利的官兵,让他们好好活着再立新功;另一种则是颁给即将崩溃的败军,让他们可以好好地去死了。
显然颁给水上部队的嘉奖令属于后者。
由于侦察机无法飞临孟拱城上空,这封嘉奖令只好以电报传达。
在收到这封电报后,水上明白这已经是河边司令官能够提供给自己的全部了——救兵是完全没有指望了。
水上下命令竹下几太郎大佐组织伤员突围,这时候才现竹下大佐已经带着他的18师团亲信残兵跑得不知去向了。
水上叹息了一下,无奈中命令忠心耿耿的八江中尉将还能够动的伤员组织突围,设法乘竹筏沿伊洛瓦底江向下游漂去。
他给了河边司令官最后一封电报:“因下官指挥不力,终未能确保孟拱河谷阵地,致使陷入最后阶段,深感歉疚。伤员排除万难已乘木筏随伊洛瓦底江而下,祈求在八莫给予救助。”
完电报后,水上觉得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无论怎样,我都不能向田中那样被敌人俘虏的。”他看着故国的方向心里默念着。
1942年8月28日傍晚18时24分,水上源藏少将于孟拱城最后一块阵地上将一颗手枪子弹射入了自己的太阳穴。
一个小时后,新22师彻底占领了孟拱城,这也标志着孟拱河谷战役完全结束。
在确认了日军缅北防线完全崩溃,中国远征军攻克密支那、孟拱河谷之后,驻印英军司令官亚历山大立刻给伦敦去了洋洋洒洒的报捷电报。
在电报中,亚历山大毫不客气地将中**队取得的成功描绘成在自己直接的策应和支援下,铁证自然有的是——从红头卡车到霞飞式坦克——简直可以说,没有亚历山大的支持,中**队是无法取得这样的胜利的。
当然,不幸的,英**队没有在此次战役中开一枪一炮。
亚历山大巧妙地把这种情况描绘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毕竟一大片日不落帝国的领地又重新沐浴到了英王“充满怜悯滋养万物”温暖关怀中,而且还没有损耗帝国陆军一兵一卒——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喜的么?
当然,亚历山大毕竟还有一点点头脑的冷静。他终于想起来,此次出征缅北的指令是由中印缅最高司令官蒋介石将军出的,所以他也在电文的最后顺便鼓吹了一下这支英勇的中**队。
“这支中**队战力之强悍,士气之高涨,求胜意志之迫切,确实为我多年征战生涯所罕见。我相信,其东方民族特有之牺牲精神正是对抗日军狂热的武士道精神之利器。”
他在电文最后建议,“事实证明,在获得充分装备支持之下的中**队将完全有能力将日军赶出印度支那半岛。”
大腹便便的英国相丘吉尔在读着这封文采斐然的电报时,还是对亚历山大的立场产生了一些怀疑。虽然这名英国将军在整封电报中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吹嘘自己指挥有功,但是胜利毕竟是中**队获得的——英**人至少连枪都没有开过。
但无论怎样,如同亚历山大所说,一大片大英帝国的领地光复了,毕竟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丘吉尔的目光又落到了整份电文结尾部分对于中**队实力的描写。
那一刻,丘吉尔的目光突然变得深邃起来。
他习惯性的将那柄后世著名的石楠根烟斗塞进嘴里,淡蓝色的芬芳烟雾缓缓升起,让这名大英帝国的精神领袖严峻的面孔变得有些模糊不清。
半晌后,丘吉尔含混地在喉咙里说了一句:“也许这就是转折的开始——我们应该在远东多做些事情了。”
同亚历山大的好心情截然相反,史迪威的心情相当地不好。
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位挂着中印缅战区参谋长头衔的美国陆军中将,自从大半年以前同重庆交恶之后,就毅然离开印度,抱着一种看哈哈笑的态度待在莫尔斯比港的美国陆军司令部,等待着重庆方面向自己低头。
史迪威的想法非常简单,没有了美**援的中**队是绝对无法同日军匹敌的——事实上,他更加坚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官都是饭桶、恶棍和军阀,他们除了克扣军饷和推诿责任之外几乎无一是处。
“只有由美**官来指挥这支军队,才有取得胜利的希望。”史迪威三番五次向自己的老朋友陆军参谋长马歇尔鼓吹这一点。
马歇尔也相当赞同史迪威的观点,除了给自己的老朋友打气外。马歇尔也认为在没有美**事援助下的中**队是难以有所作为的——1942年的远征军大溃退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在史迪威提出来向总统建议由自己全权统帅全部的中**队时,马歇尔上将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支持史迪威。
虽然史迪威将军从来没有过指挥一个团以上建制部队的作战经验。但是在马歇尔看起来,一个人有没有实战指挥经验并不影响他成为一支军队的统帅——因为一直从事参谋工作的陆军准将马歇尔在1939年9月1日——也就是德国入侵波兰的当天——直接宣誓就职四星上将陆军参谋长之前,也从未带领过任何部队进行实战。
马歇尔向史迪威承诺,只要中缅印战场出现了重大转折,他就会寻找适当的时机向罗斯福总统提出由史迪威统帅全中**队的建议。
当然,马歇尔说的“重大转折”指的是日军动重大攻势而盟军遭受重大挫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