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太平洋特有的热带风暴开始在中南半岛登陆。台风轻而易举地席卷过从菲律宾、泰国、缅甸的广大地区直到抵达印度西北部才逐渐减弱。
根据经验,台风过后的3周之后,传统意义上的雨季就要开始了。覆盖在中南半岛上的绿色丛林将在时断时续的雨水中经过漫长的4个月时间,空气中会一直弥漫着雨季特有的湿润和腐烂气息,道路也将因为雨水而变得泥泞不堪,这样的情况将一直持续到11月雨季结束后,旱季到来时。
对于雨季的即将到来,刚刚升任日本南方军缅甸方面军司令官的15军军长河边正三中将在心里松了一口气,这至少意味着未来四五个月的时间里,他应该不用担心来自印度方面的中国远征军的威胁。
早在一个月前,随着山本大将在5月遭遇来自中**队的长途奔袭而身亡,日军大本营、南方军、日本联合舰队和驻缅甸的15军之间,都对中国远征军所展示出来的潜在威胁进行了反复的研究。
在数十次的电文交檄后,四方面终于对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加强缅甸防御的措施达成一致。
河边正三中将在向南方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的报告中称:
“缅甸位于我西南方面防御的第一线,是切断美、英、华同盟军大会战线的西陲要冲。因此对于南方面军而言,无论是在切断援华公路,对重庆施加军事压力,还是在策动印度反英的战略施策上,都具有战争指导上的重要意义。”
“而驻印中国远征军随着获得美国援助和军事训练后,作战能力已大为增强,对我缅甸防御已经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特别是其中番号为陆战一师的部队,不仅参加了去年的瓜岛战役,而且在最近竟然派遣战机行刺山本司令官,其作战能力绝对不容小觑。”
河边中将同联合舰队司令官南云中将的观点有着相当程度的一致。
在瓜岛吃过陆战一师大亏的南云对这支鬼魅般的中**队相当忌惮。而随着山本身亡,联合舰队似乎也失去了和陆军部叫板的身段,南云忠一对于肩头上比自己多一颗将星的寺内大将多少有些忌惮,在给寺内的电文中也有了下级的恭谦口气:
“如今形势已极为严峻,联合舰队将竭力防御来自南方的美国海军的进攻,确保帝国防御圈的稳固。在此情况下,迫切希望陆军能够保证印度支那半岛的腹地安全。而日前生的海军甲事件,反映了驻印华军具有的长途奔袭战力和对我腹地的威胁,请司令官阁下予以关注。”
6月15日,日军大本营下达命令:“新设缅甸方面军并向缅甸方面增加兵力;修建泰缅铁路;加强印度洋方面防务,以防卫来自印度东北方面和云南方面支那军队实施地面进攻的可能。”
根据大本营指令,日本南方军缅甸方面军建立,第15军司令官河边正三中将荣升缅甸方面军司令官。
河边上任后,失望的现能够掌握的防御兵力只有原来15军的下辖的18、33、56三个师团,再加上一个55师团。
河边用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心情向下辖四个师团布了防区分配命令:
第18师团,师团长田中新一中将,负责缅北防御。
第33师团,师团长樱井省三中将,负责缅中防御。
第56师团,师团长渡边正夫中将,负责滇西防御。
第55师团,师团长古闲健中将,负责滇西南防御。
事实上,无论是河边正三和寺内寿一都认为凭借区区四个师团就要阻挡来自印度和云南两方面的夹击,实在是太困难了,必须增加至少2个师团和高炮、工兵等部队
但是大本营的看法是,既然1942年只需要4个师团就可以动进攻将中英联军击溃,那么防御应该是更不成问题的,因此拒绝增加驻缅甸兵力。
河边无可奈何之下,号召属下的四名师团长联合致电大本营陈情。
在其他三名师团长联名致电后,18师团长田中新一觉得自己的部队就顶在中国远征军的刀口上,形势最为危险。于是田中决定在致电文的同时还是采取一些更为有影响力的办法。
性格倔强的田中用军刀割破自己的食指开始写血书,结果写了一半现食指上的血居然流不出来了。田中本着做事认真不打马虎的原则拒绝了属下要求代写或者用鸡血代替的建议,又切破了自己的中指,终于才完成了这封洋洋洒洒的陈情血书。
虽然字体歪歪斜斜,但是鲜血淋漓浸透纸背的场景还是颇为观之的,因此田中本人还是很满意的,白胶布贴上两根手指上的伤口后,立刻将血书往东京。
应该说,四位一线师团长的陈情电文和一封血呼啦叽的报告还是让大本营有所震动的。
但是日军现在的根本问题是兵力短缺,在中国战场上有过3o个师团泥足深陷,而太平洋战场则同样捉襟见肘。考虑到缅甸战区是连接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纽带而不容有失,大本营决定从东南亚和驻华部队中各抽一部分来增援第15师团也被编入15军战斗序列。
河边中将收到大本营的回复时有一种悲喜交集的心情。
从乐观的方面看,毕竟多了两个师团的战斗力,部队增加了百分之五十。
但是从悲观的方面看,河边完全明白组成31师团的是一群什么货色:基本没有打过仗的驻马来西亚25旅团、从瓜岛撤下来已经半残废的124联队再加上从华南和华北编成的山炮兵和工兵联队——
“简直是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乌合之众!”河边悲愤的想。
相比之下,第15师团的战力当然更值得信赖,作为常备13个甲种师团之一,山内正文中将率领的第15师团无疑是一支战力骁勇的精锐部队。
但是,现在15师团还驻扎在南京。
想到这里河边苦笑了一下:从南京到缅甸——天知道他们需要多长的时间。
根据经验,台风过后的3周之后,传统意义上的雨季就要开始了。覆盖在中南半岛上的绿色丛林将在时断时续的雨水中经过漫长的4个月时间,空气中会一直弥漫着雨季特有的湿润和腐烂气息,道路也将因为雨水而变得泥泞不堪,这样的情况将一直持续到11月雨季结束后,旱季到来时。
对于雨季的即将到来,刚刚升任日本南方军缅甸方面军司令官的15军军长河边正三中将在心里松了一口气,这至少意味着未来四五个月的时间里,他应该不用担心来自印度方面的中国远征军的威胁。
早在一个月前,随着山本大将在5月遭遇来自中**队的长途奔袭而身亡,日军大本营、南方军、日本联合舰队和驻缅甸的15军之间,都对中国远征军所展示出来的潜在威胁进行了反复的研究。
在数十次的电文交檄后,四方面终于对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加强缅甸防御的措施达成一致。
河边正三中将在向南方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的报告中称:
“缅甸位于我西南方面防御的第一线,是切断美、英、华同盟军大会战线的西陲要冲。因此对于南方面军而言,无论是在切断援华公路,对重庆施加军事压力,还是在策动印度反英的战略施策上,都具有战争指导上的重要意义。”
“而驻印中国远征军随着获得美国援助和军事训练后,作战能力已大为增强,对我缅甸防御已经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特别是其中番号为陆战一师的部队,不仅参加了去年的瓜岛战役,而且在最近竟然派遣战机行刺山本司令官,其作战能力绝对不容小觑。”
河边中将同联合舰队司令官南云中将的观点有着相当程度的一致。
在瓜岛吃过陆战一师大亏的南云对这支鬼魅般的中**队相当忌惮。而随着山本身亡,联合舰队似乎也失去了和陆军部叫板的身段,南云忠一对于肩头上比自己多一颗将星的寺内大将多少有些忌惮,在给寺内的电文中也有了下级的恭谦口气:
“如今形势已极为严峻,联合舰队将竭力防御来自南方的美国海军的进攻,确保帝国防御圈的稳固。在此情况下,迫切希望陆军能够保证印度支那半岛的腹地安全。而日前生的海军甲事件,反映了驻印华军具有的长途奔袭战力和对我腹地的威胁,请司令官阁下予以关注。”
6月15日,日军大本营下达命令:“新设缅甸方面军并向缅甸方面增加兵力;修建泰缅铁路;加强印度洋方面防务,以防卫来自印度东北方面和云南方面支那军队实施地面进攻的可能。”
根据大本营指令,日本南方军缅甸方面军建立,第15军司令官河边正三中将荣升缅甸方面军司令官。
河边上任后,失望的现能够掌握的防御兵力只有原来15军的下辖的18、33、56三个师团,再加上一个55师团。
河边用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心情向下辖四个师团布了防区分配命令:
第18师团,师团长田中新一中将,负责缅北防御。
第33师团,师团长樱井省三中将,负责缅中防御。
第56师团,师团长渡边正夫中将,负责滇西防御。
第55师团,师团长古闲健中将,负责滇西南防御。
事实上,无论是河边正三和寺内寿一都认为凭借区区四个师团就要阻挡来自印度和云南两方面的夹击,实在是太困难了,必须增加至少2个师团和高炮、工兵等部队
但是大本营的看法是,既然1942年只需要4个师团就可以动进攻将中英联军击溃,那么防御应该是更不成问题的,因此拒绝增加驻缅甸兵力。
河边无可奈何之下,号召属下的四名师团长联合致电大本营陈情。
在其他三名师团长联名致电后,18师团长田中新一觉得自己的部队就顶在中国远征军的刀口上,形势最为危险。于是田中决定在致电文的同时还是采取一些更为有影响力的办法。
性格倔强的田中用军刀割破自己的食指开始写血书,结果写了一半现食指上的血居然流不出来了。田中本着做事认真不打马虎的原则拒绝了属下要求代写或者用鸡血代替的建议,又切破了自己的中指,终于才完成了这封洋洋洒洒的陈情血书。
虽然字体歪歪斜斜,但是鲜血淋漓浸透纸背的场景还是颇为观之的,因此田中本人还是很满意的,白胶布贴上两根手指上的伤口后,立刻将血书往东京。
应该说,四位一线师团长的陈情电文和一封血呼啦叽的报告还是让大本营有所震动的。
但是日军现在的根本问题是兵力短缺,在中国战场上有过3o个师团泥足深陷,而太平洋战场则同样捉襟见肘。考虑到缅甸战区是连接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纽带而不容有失,大本营决定从东南亚和驻华部队中各抽一部分来增援第15师团也被编入15军战斗序列。
河边中将收到大本营的回复时有一种悲喜交集的心情。
从乐观的方面看,毕竟多了两个师团的战斗力,部队增加了百分之五十。
但是从悲观的方面看,河边完全明白组成31师团的是一群什么货色:基本没有打过仗的驻马来西亚25旅团、从瓜岛撤下来已经半残废的124联队再加上从华南和华北编成的山炮兵和工兵联队——
“简直是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乌合之众!”河边悲愤的想。
相比之下,第15师团的战力当然更值得信赖,作为常备13个甲种师团之一,山内正文中将率领的第15师团无疑是一支战力骁勇的精锐部队。
但是,现在15师团还驻扎在南京。
想到这里河边苦笑了一下:从南京到缅甸——天知道他们需要多长的时间。